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论文中文摘要摘要:当前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趋势缓慢,导致失业人数再度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分析中国的失业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出现的失业是短期的、表现突出的,而长期以来中国仍以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为主。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引起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如何做到立足中国国情,分析失业现状、影响失业的主要因素?如何把现阶段的失业问题降到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不仅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关系到人们幸福指数的提高、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词 失业,现状,原因,影响,对策1 引言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
2、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曾有过“不存在失业”的时代,但那是被内战结束后劳动力的减少、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计划经济体制、低工资制、城乡隔离政策等掩盖着。随着这个时代的结束,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1.1中国失业的现状分析失业的定义.1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之上,在该参加工作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这里所指的仅仅是公开失业,而不包括隐蔽失业。按照这个定义,衡量是否失业,必须有4要素:在一定年龄之上,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1
3、5-64岁的人。确认至少在过去的一周内已经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既有劳动的能力和可能性。正在寻找工作,就是说,本人有工作的要求。有由于部门转变而失去工作的人;无力找到工作和没有工作机会的人;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政治变动中失去工作的公务员;等等。显然,失业的考察范围,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2我国统计失业所使用的概念在中国,16-60周岁男性,16-55周岁女性为劳动年龄人口。那么,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每个在劳动年龄中的人必然处于如下三种状态之一:就业、失业或不在劳动力人口。所谓不在劳动力人口,是那些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寻找工作或者等待新工作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减去不在劳动力人口,就是
4、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即就业者和失业者总和。在劳动力人口中,减去就业人口就是失业人口的部分。在对城镇失业的考察中,使用了3个概念: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失业但没有登记的未统计在内;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调查中使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下岗职工”,没有作为失业看待。至于农村,我国还没有将其纳入失业的考察范围,人们使用的是另一个概念,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应对失业做出进
5、一步的、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界定。凡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欲望、但因缺乏劳动的物质条件而不能进入劳动过程者,都应当如实地认定为本来意义的失业。至于由于劳动者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劳动岗位而引起的暂时退出劳动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失业。失业的类型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
6、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中国经济在从计划体制像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失业:一是过去长期存在的隐蔽失业公开化;二是市场竞争下愿意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包括达到年龄而未能就业的城镇青年。隐蔽失业是计划体制下的一种特殊情况,比如,企事业单位中人浮于事,尽管一些人闲着没有工作做,但只要有工资可领,就只能算隐蔽失业,而不能算公开失业;广大农民被看成是
7、全部就业的劳动者,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失业问题,而只能称他们是隐蔽失业者。1.1.3公开失业从历年的统计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在19491955年间一直处于10的高位。1956年开始逐年下降,在1960年1970年间年失业率约45。此后,失业率又有所回升,70年代末超过了5。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开的失业率与其他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但我国较低的失业率不是真正降低,而是基于政府对就业问题特定的政策上。一是政府禁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流动,一是长期以来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制度。因此,城镇的公开失业率并不能反映我国的失业现状。
8、0; 总结历年公开失业率的变动趋势,70年代末以前,年度间失业率的波动较小。改革开放后,短期性经济波动程度相对增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行政控制程度减弱,劳动力流量增加,年度间失业率的升降幅度加大。特别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年度间失业率的波动常出现34个百分点的差幅。 近年来,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公开失业率在年度间的升降幅度将会增大,同时失业率也有上升趋势。1.1.4非公开失业城市经济部门非公开性失业的主要形式为“隐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 ment)。这类失业者与一般的就业不足者(under
9、employ ment)不同,他们按制度工时工作于城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获得制度性工资和工作津贴,但其提供的劳动和服务少于正常的额定量。据调查,1987年以来,上海市国有企业中隐性失业率达20左右。另据对1991年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试点的上海市21家企业的富余人员调查,在经过定岗定额工作后,各企业分别有1020的职工下岗。如果保守地估计(按15隐性失业率),上海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富余劳动力至少60万人。 为准确地说明农村的非公开失业率,应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的供给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指超过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农村劳动
10、力的供给量。一般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必大于农村剩余劳动力。 1984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2.06亿人,剩余率为58.2,90年代已超过2.8亿人,剩余率已在70左右。198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1亿人,剩余率为30.2,90年代已达到2亿人,剩余率在41以上。另据某宏观资料测算,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989年为1.5亿人,1990年为1.97亿人,1995年为2.15亿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超过2.33亿人。这一测算与估算结果基本一致。如果把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的全国社会劳动力实际失业率进行估算,1990年我国社会劳动力实际失业率为 33.
11、5,闲置 1/4的劳动力资源。闲置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1.2影响失业的原因分析1.2.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
12、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1.2.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
13、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
14、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等。 1.2.3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
15、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1.3应对失业的对策分析1.3.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
16、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1997年的资料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700万人就业。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1.3.2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政策是缓解中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
17、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失业者就业、减少在职者的失业。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不仅鼓励用人单位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在职和失业者主动提高技能。最终要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就业、促进就
18、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1.3.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中国人口总量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带来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为了改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滞后于就业结构变化这一现象,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乡镇企业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小城镇的就业和技术辐射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扩大农村的就业空间。为更进一步促成农村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创造就业竞争的公平机会,改革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结 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焙烤食品制造企业的产品定价与利润管理考核试卷
- 危险品仓储风险管控技术考核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和方法Ⅱ》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宠物友好城市评选意义考核试卷
- 安全文化的落地实施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考核试卷
- 《补肾活血调冲汤治疗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研究》
- 《面向取代反应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 2024年消声器项目规划申请报告范稿
- 2024年日用品批发服务项目申请报告范稿
- CFG桩试验施工方案
- 数学文化 课件 2-中国古代数学与九章算术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典优)
- 第七章课程概述
- 2024《公共基础知识必刷300题》题库带答案(轻巧夺冠)
- 创新设计前沿-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人力资源外包投标方案
- MOOC 实验室安全学-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 2024-2029年中国酒店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全国法院检察院书记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地理滑坡泥石流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