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辅导班笔记_第1页
经济学辅导班笔记_第2页
经济学辅导班笔记_第3页
经济学辅导班笔记_第4页
经济学辅导班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6年经济学辅导班笔记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人的因素 构成要素:   劳动对象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2、#160;  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没有包含在内) 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来影响生产力。 看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根据生产工具来看。(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3、60;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的内容: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狭义) 产品的分配关系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1、  涵义:经济现象内在本质的联系。 2、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4、#160;1、其产生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创造的。                                2、其作用是客观的。 3、经济规律客观性的特点(与自然规律客观性特点的区别) 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历史的规律,自然规律是永恒的; 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 人们对经济活动的利用有阶级性; 经

5、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某一个社会特有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p11) 1、用全面系统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体系上理解,而不是只言片语上理解。 2、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政治经济学;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教条式的照搬。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二因素(反应人本主义,见物又见人) 1、使用价值 a、具体劳动创造(自然属性) b、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a、质的规定性: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应商品生产

6、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B、量的规定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可视为简单劳动的倍加); C、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 D、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私有制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三、货币 1、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本质:固

7、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货币发展四个阶段的高度概括,货币没有产生时,金银不是货币,货币产生后金银成为最理想的货币材料。 3、货币产生以后: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 4、货币的职能 两个基本职能:a、价值尺度:货币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可以是想象上的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价格标准:元、角、分 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WGW):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成为商品流通,分为买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

8、可能脱节。 5、货币流通的规律: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A、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 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五、价值规律 1、内容和要求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按社会价值量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原因有4点。 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有三个原因);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离价值。 3、作用与作用的实现形式不同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 

9、; 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A、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即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A、质: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

10、要的理论显示依据),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是否带来增值。  WGW                                    

11、  GWG 2、资本的概念 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       概念:GWG 矛盾就是增值额。           Rm GW   PWG           A (2)       矛盾: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 

12、      先决条件:在流通领域,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解释货币总公式。 4、    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有两个条件: A、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价值决定;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使用价值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使用后,不仅不消失,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问题:试述资本总公式及其解决?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m=m

13、/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区别(重点):(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

14、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四个方面:(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

15、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仍是工人创造;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 1、  资本的一般性: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3、  划分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表

16、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按生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先分析简单再生产: 1、原因:a、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形式;b、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来讲,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础。 2、意义与目的: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

17、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隶属于资本的。 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主要分析扩大再生产 定义: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进行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作为资本被使用) m   m/x(消费)      m-m/x(积累) 资本积累的动因:(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2)竞争(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前提是劳动力要成为商品) 图标例: m   m/x      m-m/x 

18、 C           m/x                V>m    m-m/x   C                

19、60;                      V>m以至无穷 积累的实质:不断地无偿占有m,并用占有的m再去占有更多的m。它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影响积累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b、劳动生产率;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d、预付资本总量。 资本积累>资本量发生变化>个别资本增大   资本积聚  m资本化而增大 &

20、#160;                                (两种形式)  资本集中  现有资本的合并 积聚和积累的区别: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结果。 积聚和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老师让自己看书,没有讲。 个别资本增大必然导致资本有

21、机构成提高   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

22、价值构成。 辨析: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答:错)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含义:不变资本上升,可变资本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概念: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产生的原因:追逐m>资本积累>资本增大>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产业后备军;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无产阶级贫困化: 相对贫困化:工人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比重下降。 绝对贫困化:工人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23、在特定时期,比如在战争年代)。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除了制度因素,还有其他社会、历史原因。因此不能说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循环(连续性)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24、0;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职能:             为生产做准备     生产m           实现m    

25、0;      Rm GW   PWG           A 三种循环形态(每一种都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方面) 都有其特点也有其片面性。                特点: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最明显的反应出来 货币资本循环   片面性: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

26、流通领域的假象。                特点:反映了资本运动是一个再生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   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扭曲为为生产而生产。                特点:反映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全部产品被消费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商品资本循环  片面性:掩

27、盖了资本生产目的,歪曲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基本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继起。 二、周转               生产时间:a劳动时间、b原材料储备、c自然力独立作用 1、周转时间   +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越接近,效率越高        &#

28、160;      流通时间:购买和销售时间。 2、周转次数:n=u/v 3、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买劳动资料;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 划分依据: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不变资本    的划分 与   固定资本    的区别与联系 可变资本                流动

29、资本 联系: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 区别:划分依据不同;划分目的不同;划分内容不同。            流动资本  >  劳动力  >可变资本   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                    

30、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  >劳动资料 研究资本周转,目的是研究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计算公式:实际是计算平均周转速度; 2、影响速度的因素: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3、对m生产的影响:a、节约流动资本;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c、提高M m反映剥削程度 M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商品的流通。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公式  &

31、#160;                  Pm  PW WG    GW    A            g - w 三、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     &#

32、160; 生产资料、生产消费 W   消费资料、生活资料                                    含义      价值补偿 总资本再生产的核

33、心问题:W的实现:>  物质补偿 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                  内部 三个交换关系:   内部                  、之间 研究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原理(理论前提) 价值构成原理 &

34、#160;C+V+m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   :生产生产资料                          :生产消费资料 两大部类与之次产业划分原理的关系(见书)               

35、          (v+m)=c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v+m+c)=c+c                         (v+m+c)=(c+m) +(v+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要有可供

36、追加的生产资料,(v+m)c 前提条件:  2、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c+m- m/x)(c+m/x) 基本实现条件:(v+v+m/x)=(c+c);派生实现条件:(v+m+c)=(c+c)+ (c+c)、(v+m+c)=(v+v+m/x)+(v+v+m/x) 经济危机: 1、含义: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2、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3、可能性: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的物质基础。 为摆脱危机创造了条件 为下一次危机创造了条件 第六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

37、润 三个转化过程: 一、M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C+V>K 重要意义: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成本价格是制定价格的下限。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P,剩余价值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 P与M联系,区别 联系:在本质上,量上都是一样的。 区别: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时,是m;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时,是P。 P=m/C  (全部资本c+v) m与p的区别,联系: 联系: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进行比较。 区别:a、Pm;b、反映不同经济关系。 影响P的因素 a.b.c.d. 二、P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1、  部门内部竞争:目的:超额利润;

38、手段: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结果: 通过竞争来实现的    形成社会价值 2、  部门之间的竞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该种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应该由在这个部门的社会劳动总量来决定。 部门之间的竞争: 目的:获得有利的投资场所。(把资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手段:资本的自由转移,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价格亦发生变化。 结果: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平均化过程。 整个资本家阶级

39、为什么要按此原则划分资本?(也是用以上原理作答)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实质: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原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的增加。 理解: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下降,反而会有利润总额上升。       m也可能提高。 例如:规模经济下,薄利多销,利润总额规模增加。 平均利润率不会下降到0,因为有阻碍其下降的因素: a、剥削程度提高,工资下降; b、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c、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d、对外贸易发展。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W=C+V+M  

40、0;  K=K+m        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所以W=k+p                  又因为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41、160;              生产价格= k+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平均利率)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透彻理解三个转化过程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也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商业资本 1、定义: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为实现m,并通过买卖获得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 本质:产业工人创造的m的一部分。 量: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取得方式:价格差价。 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答: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

42、;为什么商业资本得到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的作用:(也是其能参与瓜分m的原因) 缩短了流通时间 节省流通资本     帮助了产业资本家的m生产。 加快周转速度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一、借贷资本 以获取利息为目的 1、利息:本质:m的特殊转化形式                    特殊<why?因为利息不是m直接转化的,而是平均利润的一

43、部分          量: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小于平均利润,大于0。 为什么借贷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 因为:借贷资本是暂时借出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 使同一资本有了两种存在形式:财产(借贷资本家);资本(职能资本家) 但是同一种资本只能有一个平均利润 所以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所以,借贷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只能得到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二、银行资本,银行利润 1、银行资本:  自有资本  >获得平均利润     &

44、#160;          借入资本(即吸收的存款)>获得贷款利息存款利息 2银行利润: 量:与自有资本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银行利润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家是能够参加利润平均化的) 因为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企业,它有自有资本,如果其自有资本不能获得平均利润,资本便会转移。 三、股份公司,股票,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不是股票面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的资本化。           与股票面值是相分离的。

45、 四、信用(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作用:P182 积极作用:4个方面    死题,不容易出。 消极作用:3个方面 五、虚拟资本 1、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的联系、区别。(196-197) 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 实际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可以投入生产,可以产生m。 2、作用:P198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区别 1、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46、60;               所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分离,是租赁关系。 资本主义农业中,工人创造的m肯定要在广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为什么农业资本家能得到平均利润?(按第六章答) 地租的实质:m的转化(超额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地租的形式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产

47、生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其超额利润有其长期性、稳定性) 级差地租:  产生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离市场的距离远近。 绝对地租:产生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生的条件:农业有机构成工业,农产品能够按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农业超额利润与工业的区别。 为什么农产品能按照价值出售?(农业工人创造的m为什么不参加P的平均化) P要平均化,必须有资本自由流动,而地租的存在,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九章  资本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竞争(有利于资源的配置的) 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p228 有效竞争:P246 二、垄断的形成: 1、形成过程:自由竞争

48、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垄断。发展到一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能被少数几个企业控制。 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二者并存,原因P239(4点) 垄断下也有一系列的竞争 (政治经济学的辨析,没有一半对,一般错的) 3、垄断的目的,垄断利润 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制定的价格。 垄断低价 买材料   垄断高价 卖产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定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融合。(区别于金融资本) 2、产生原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作用。 形式:国有垄断资本     

49、;        国私垄断资本、国私紧密结合的垄断资本。 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第十章 资本国际化与世界市场 一、资本输出 概念: 形式:借贷资本输出(间接投资) 生产资本输出(直接投资) 原因:过剩资本 竞争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 概念:P280 内容: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技术 特征:三点P28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第一章 一、过度时期(不太可能出题) 概念: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但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应该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时期。 今天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度时期的不同:公

50、有制是否占主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官僚资本主义  没收  全民所有制 民族资本主义  赎买  全民所有制 个体工商业   集体所有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规定性) 1、社会主义已进入 2、还不完善 确定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生产力发展状况;2、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 P32,为什么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确立的客观基础:P35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51、为主体; b、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c、已成为客观事实。 3、公有制经济: 含义:P37,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全面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但不等于国家经营,因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可适当分离,所以公有制经济可以多样化。 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它。(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混合所有制:基本组织形式:股份制 股份制的作用:P38。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p39小字、是中国首创,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形式。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体现:p40,一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2、:(3个方面)P11(内涵) 如何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 A、深化内部改革;b、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公有制这一部分对传统经济学来说有哪些突破: a、含义;b、实现形式;c、主体地位的体现 *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是战策调整的问题,提高竞争力,以数量减少,换质量提高。 有进:加强控制经济命脉的部门 有退:有些部门,国有经济要调整推出。P40 5、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 有哪些属于非公经济。 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的关系(如何理解) 总的而言,是平等的,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

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2、采用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P45(三点) 3、按要素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P47(三点) 4、分配方式:几个方式,P47最后一段 劳动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资本收入 第二章 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p56  两种形式:集权计划经济                   

54、0;         分权市场经济 2、关系:P67 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其他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某一经济体制的选择不是永恒和唯一的,只是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受社会制度的限制,这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二、资源配置方式 1、  资源配置:定义:P52.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市场配

55、置(优点,局限性)P56-60 计划配置(优点,局限性)P62-63 3、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P65(三点) 民间与国家结合,市场与计划结合 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P67 四个方面的原因: 1、深层次原因; 2、间接原因。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决定性条件,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一般基础前提,社会化分工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联系: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 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阶段 a、二者侧重点不同;b、发展的

56、历史阶段不同。 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方式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a、社会化大生产;b、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3、直接原因; 4、外部原因。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念:P36,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特征:a、以公有制为基础;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c、更高的发挥市场与计划的长处。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市场主体(即企业) 2、市场体系 3、宏观调控 4、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 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就是交易的主体。A、企业;b

57、、个人(城镇居民);c、农户。虽然政府自参与交易,但是不把它作为主体。 2、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由企业、个人、农户这三类微观主体构成。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 a、平等性;b、自主性;c、逐利性;d、自发性。 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 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社会、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包括了所有权、使用权一系列权力)。“权利束” 2、  产权的特征:P99. A、排他性;b、不同于所有权;c、有确定的界线,范围;d、是一种社会工具;e、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 3、为什么产权界定是形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条件? 为何产权界定P100 原因,P100三点

58、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按组织形式划分:个人业主制                 合伙制         概念在P104   反映了产权的结构的演变过程。               

59、0; 公司制 五、国有企业改革及方向 1、改革的历程 2、深化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四点) 债务负担沉重;冗员严重;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出现股份制后,面临的新问题);国有资产流失。 3、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P110 其必要性: 六、个人经济行为 消费行为     储蓄行为      就业行为 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储蓄行为的因素    与西经结合 影响就业行为的因素 七、农户 1、概念:农户家庭 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单位,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

60、 2、农村现阶段仍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性质仍是集体所有制 3、农户是农村最基本的微观基础 4、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 第四章 一、市场经济运行的流程 企业、政府、家人之间的关系。P127 二、需求定律/供给定律  P128-129 三、市场体系及其特征 1、市场体系:众多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 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两个重点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章 一、国民收入 1、定义:两种核酸体系  MPS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劳动价值论,再生产理论)

61、                       SNA 国民账户体系  广义 GNP   GDP                     &#

62、160;                     狭义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联系。 各自的概念 区别P154:GNP按国民原则计算  收入的概念              GDP安国土原则计算 

63、0;生产的概念 联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界定 在MPS体系下:初次分配:物质生产部门内                再分配:全社会范围内 在SNA体系下: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再分配: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

64、调节。 2、按SNA的体系去理解初次分配的结果有:(五种收入)       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租金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管理者报酬 3、再分配的必要性(原因)。P158,五点。 4、再分配的手段: 征税 财政转移支付 三、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什么叫效率:效用满足程度P170 2、什么叫公平:P171,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 3、  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P173 4、  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遵循的原则。P176 四、收入差距 1、原因P160。 居民拥有要素的差异 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

65、等。 五、社会保障制度 1、概念:P178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3、功能:a、安全网,减震器有利于社会稳定;b、促进公平;c、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P188-189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一、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中的地位和作用P198 三个方面:1、居民消费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2、居民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66、0;   3、居民消费是导向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 二、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P203(怎样增加消费需求) 经济因素:居民收入,价格,生产结构因素。 非经济因素:人口、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国家的消费政策。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207 第七章 对外经济关系 一、对外经济关系有机种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概念:P240,国家间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 作用:P242 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出口(原因P246) 现阶段对外贸易发展战略:P245 2、对外资本交流 利用外资的形式:间接投资、直接投资。 更重视直接投资(原因P252,第一段) 利用外资的积极意义P25

67、0 利用外资的原则P250 3、国际技术交流 P253254 原则 应遵循的形式 第八章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1、社会总供给。 定义 影响因素 P263、264    其中最重要的是需求规模。 2、社会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P266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3、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供求失衡P270,当供大于求时,其表现? 原因?                当供小于求时,其表现?原因?

68、二、失业 1、失业的定义: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愿,却找不到工作的人。 2、失业的三种形式: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3、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农业失业人口;体制转换;产业结构调整; 三、通胀和通缩 1、概念。通胀P274;通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2、通胀对经济运行的破坏作用P275. 3、通缩产生的原因。P277.总需求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技术进步。 4、通缩的不利影响。P278 通胀通缩的区别。我国产生通缩的原因。 四、宏观调控 1、必要性。(政府介入市场的必要性)。P279 2、政府的职能。P280 3、基本目标:社会总供

69、求平衡(为什么?)总量平衡,结构平衡。 具体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方式:间接调控方式。P284 特点:对象是市场;以总量调控为主;范围更广,更灵活;动态性。 5、政策:货币政策     总需求 财政政策 产业政策    总供给   例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收入政策 第九章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p302 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 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p304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含义 2、联系 3、区别 四、我国二元化经

70、济结构的新特点p312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p314 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p326 西方经济学 (很难出简答题)          消费者行为理论            产品市场 供给与需求理论>   也可能出计算题    >       

71、;                   > (但可能出计算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             要素市场(很少考) (易出论述题)    &#

72、160;             宏观经济的一般理论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一般均衡>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原理、工具、效力 (帕累托效率)                  

73、;(易出论述题) 货币政策 (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短期:失业、通胀;长期:增长、周期。 导言 间答:什么是经济学。 研究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学科。 经济资源:稀缺性和有用性。 合理配置   放到合理的地方,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作用。 有效利用 经济学四大问题 1、产出问题;2、投入问题;3、分配问题(不考);4、经济制度(

74、体制)(经济制度和认识)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答)>机会成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 三个问题:a、需求函数;b、需求运动;c、需求弹性 1、需求定义: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3、需求函数(狭义):QD=f(p)  商品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的函数                     QD=a-bp  &

75、#160;              经济学中 + - 代表方向。弹性大小的比较要取绝对值 4、需求的运动:需求曲线的旋转或平移 区别需求的运动与需求量的运动(辨析) 5、需求弹性=(QD /Q)/( x/x)     x为影响需求的因素,可以是价格、收入 需求价格弹性=(QD /Q)/( p/p)=( QD /p)*( p/ QD) 要掌握弧弹性和点弹性的求法。可能出计算题。 二、供给 三个问题:a、供给函数;b、

76、供给运动;c、供给弹性 1、供给定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量。 2、影响供给的因素 3、供给函数:Qs=f(p) 4、供给的运动。(同样要区别与供给量的运动) 5、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 三、均衡价格                                

77、60;     P               S (一)均衡的决定 例如:QD=5-2p                          

78、0;           P*          E       Qs=1+p                     

79、                                     D 计算均衡  Qp= Qs          

80、;                                                  

81、;  Q*        Q (二)均衡的改变 (三)价格管理政策      征税  (一般来说是对生产征税)(除非特别说明)      补贴 P                 S      

82、60;              S                如果对厂商征税会导致S,向上平移                 

83、60;                           如果征2元钱的税 P x           E Px         

84、0;            E                          QD =5-2P          &

85、#160;   Q5=(P-2)+1                        D           QD = Qs            &#

86、160;         Qx1  Qx2   Q 补贴与此类似,但是方向与征税相反。符号为+ (P+2)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基数效用论 单位货币和边际效用 MU1/P1=MU2/P2=MUn/Pn      (MU为效用,Pn货币自身的边际效用) P1=2     TU1=f(Q1)     T

87、U2=f(Q2)      P2=4          MU1                 MU2                

88、60;                                        P      消费者剩余 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89、60;MU1/2=  MU2/4                                         S 需求规律    P与Q

90、反向变动。可由MU/P推出。                     Px        E                    

91、;                                                  

92、;         D                                         

93、60;                               QX      Q 二、序数效用论 (一)无差异曲线 特征(简答):向右下倾斜,Y与X此消彼长; 凸向原点,斜率越来越小,即变化程度越来越小,X与Y的边际替代率减

94、小。 因为QY. MUY=QX. MUX   因为QY/QX= MUX / MUY   如果QX上升,MUX下降   MUY上升      所以MUX / MUY下降 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证明)             QY (二)预算约束线    I=PX.QX+PY.QY   

95、60;                             I/ PY                     QY

96、 =- PX.QX / PY +I/ PY                                               &#

97、160;                       I/ PX    QX     (三)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QY =- PX/ PYQ+I/ PY            

98、;                                              QY   

99、60;              IC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收入的变动引起截距的改变。                              &

100、#160;                                              QX 当PX不变,PX改变时,横截距改

101、变,竖截距不变(收入不变)   QY 价格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102、                       PC                           

103、60;                        I                          Q

104、X 恩格尔曲线(针对食品) 恩格尔系数QX /I                                               

105、;                          QX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利润=收益-成本 1、当成本不变时,追求产量最大 2、当产量不变时,追求成本最小 产量函数.  Q=f(L,K) Q=A.L.K   01,01, +=1 成本  明显成

106、本他人要素的机会成本    都是机会成本       隐含成本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 二、生产函数(短期) (一)只有一种要素变动时,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简答)                            

107、6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