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语文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内容提要一、创造性思维1、什么是创造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正文一、创造性思维1、什么是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指思维变化多端,触类旁通,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容易受功能固着和定势等因素
2、的消极影响,能大胆想象,创造出奇特而又有价值的事物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编制一套“非常用途测验”,测定人们的思维变通性。一般说来,能变通的种类越多,每一种类中的数量越多,则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越高;单有数量而忽略了种类不能对一个人的思维的创造性作正确的评价。 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指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思维问题时能摆脱思维贯性,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吉尔福特能用一种叫做“命题测验”的题目来测定人的思维独特性。给被试提供一个故事情节,然后要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根据标题的恰当性和新颖性给评定独特性水平的高低。还有的学者拟订许多问题,从被试的回答中,分析其思
3、维的独特性。例如,问“你能想到的所有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有的被试回答:钮扣、盘子、皮球等,极为平常,没有什么独特性;而有的被试回答:救生圈、老鼠洞、水滴等等,这些回答的独特性显然比前一类要强。 流畅性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能在较短时间里表达较多的观念,也就是反应迅速而众多,其主要标志是单位时间里的数量。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注意以下五点: 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
4、,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
5、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
6、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方面体现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只有几行的小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81个字,不仅文采被千古传诵,就是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
7、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接着,作者从陋室的环境、陋室中活动的人、陋室中所做的事等三个方面对陋室做了生动的描绘。“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固然与其绝佳的文采分不开;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功不可没的。毕竟缺乏思想内涵的文采是浅薄的,只有与深刻内涵结合的文采才能有永恒的魅力。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对于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案例。如“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讲的是鲁庄公十年,齐国以强欺弱攻打鲁
8、国的故事。曹刿主动请缨,为鲁庄公出谋划策。曹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也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鲁庄公讲了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对下属官员施以恩惠,二是认真祭祀祈望神灵保佑,三是公正合理地处理所有大小案件,决不冤枉一个好人。曹刿从大处着眼、纵览大局的直觉思维出发,撇开与战争有关的各种次要事物,而仅仅抓住其中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人心向背,从而否定鲁庄公的前两条依据,只肯定他的第三条依据。这一点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认为这一条
9、可以“取信于民”。在随后的长勺之战中,曹刿又提出“夫战,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作战方针。这是通过直观透视、又综合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态势,并和过去有关战例进行比较(模式匹配)后做出的。事实证明,曹刿的上述作战方针是正确的。所以,“曹刿论战”,不仅是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之作,也是运用直觉思维做出正确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光辉范例。又如,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表面看是讲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实际上是反映邹忌如何通过直觉思维而发现一条治国的重要哲理。邹忌问其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不相信,又去问其妾,妾曰:“徐公何能
10、及君也!”第二天有客人来,邹忌又提出这个问题,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出一个问题,从妻子、妾侍和朋友三个方面都得到相同的回答,往往就相信了;即使不信,也只是姑且存疑,先放在脑子里,不再对此问题深思下去。而邹忌却不是这样,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通过直观透视、模式匹配(将妻、妾、朋友在这一问题上的言论与他们一贯和他交往时的言行模式做比较)等直觉思维加工方式,意外地发现了隐藏在他们相同话语后面的不同“内隐关系”妻子是偏袒他,妾侍是畏惧他,朋友是有求于他。而这种内隐关系,若不是运用直觉思维(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不会被发现的。邹忌还由此联想到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也整天被
11、一帮阿谀奉承的嫔妃、宫女、王公、大臣所包围,听到的都是假话,那将处于非常危险之中,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齐王纳谏。3、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迄今为止,在我国原国家教委统编的高等院校哲学教材和心理学教材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只有逻辑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因而是理性思维、高级思维,其他形式的思维(如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只能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因而是非理性思维(言下之意是低级思维)。事实上,在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之间只有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方式的不同,而没有高低级之分。而且从探索新事物的本质、规律即从创造性活动考虑,形象思
12、维和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而不是象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所以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探索和创新的需求。通过形象思维实现创造性突破的例子不仅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中比比皆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也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部能流传后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或艺术珍品都是极富想象力的,都是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鸿篇巨著是如此,即使象前面所举的“陋室铭”和“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也不例外。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本身虽然不大可能象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那样直接形成灵感或顿悟。但是,时间逻辑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因为,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直觉思维,其创
13、造性目标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时间逻辑思维的指引、调节与控制的作用。例如,“爱莲说”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净化人们心灵的强大精神力量,也绝不仅仅是由于作者的形象思维和作者的文采,而是首先和作者几十年来的人生感悟分不开这种“感悟”是作者通过对社会上各种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逻辑分析、推理后所做出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判断,所以这种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也是和作者的逻辑思维分不开的。以上事实表明,逻辑思维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灵感或顿悟(灵感或顿悟总是来自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但是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却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离开逻辑思维的这种作用,光靠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创造性活动是不可能完成的。泰勒和贝克等人虽然曾和魏
14、格纳有过同样的观察和想象(即有过同样的灵感或顿悟),但最终仍停留在原来的想象水平,不能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其原因盖出于此。5、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辨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论不是一点论。在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运用辨证思维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有些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比如“庖丁解牛”、“曹刿论战”、“曹冲称象”、
15、“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刘禹锡的诗等等,都包含深刻的辩证逻辑思维。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编入中小学的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如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教材,将会对我国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就拿“曹冲称象”来说,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辨证思维能力培养的极好范例。“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的梗概是,有一天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他手下大臣有什么办法(在大约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这还是很大的难题)。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他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切成一块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象。这时候年方七岁的小曹冲出了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来,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在七岁时是否真有这样的智慧,难以考证(或许是故事作者的智慧),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辩证逻辑思维:能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是在这个看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