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16届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1页
邯郸市2016届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2页
邯郸市2016届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3页
邯郸市2016届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4页
邯郸市2016届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邯郸市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中国古代诗歌一开始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尚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意志的,歌则是用来咏唱那些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辞,五声旋律紧紧依附着歌唱,而律吕则是用来调谐五声的。可见言志之诗和歌唱关系之密切。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篇”,都是诗乐一体,密不可分的。到了战国时期,楚地歌辞本来也是合楚地音乐而歌的,如孺子歌等,而大诗人屈原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他的九歌仍按乐调写新辞,另一方面,他的离骚中虽

2、然“乱曰”等极少数地方也许能唱,但全诗373句,2490多个字的主体部分只能诵读而不能歌唱。这就开始将配乐而歌的“诗”,演变成为纯语言艺术的“徒诗”,这种用文字来表达的诉诸视觉的“徒诗”重在抒发个人情怀;而与乐一体的诉诸听觉的“乐歌”,则重在抒写群体心态。屈原开始了个人独立歌唱的新时代,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在乐工的眼里,当然不把歌辞放在首位,甚至有任意割裂和拼凑歌辞以入乐的现象。但创作诗歌的人们的兴奋点,主要不在诗歌能否入乐演唱上。到了汉末建安时代,“三曹”“七子”等群星将诗坛映照得一片通明!他们中也有一些诗歌是按乐府旧调写成,可以入乐歌唱;但摆脱

3、音乐而写诗,已经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作诗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诗的文学生命开始高于诗的音乐生命。再往后,摆脱音乐的诗人们,又转向构成诗歌最基本的要素语言去寻求节奏和音律之美,也就是用诗歌内在的语言声韵不同,语调的抑扬变化所产生的音律美,代替从诗的外部配加上去的回旋起伏的音乐美,这就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永明体”诗,正如有的学者所评价的那样: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脱离音乐之后的纯语言之诗发展到一个日臻完善的阶段。不同种类的艺术越是各自发展,便越是各自臻于成熟,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有力地促进了各自的成熟和发展。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受到音乐洗礼的一种音乐文学,是经过无数歌者歌唱

4、的一种新体歌诗。所以唐五代时人们称词为“曲子”或“曲子词”,因为音乐的曲子有长短,旋律有繁简,节拍有急缓等因素,就使得合乐而歌的歌词,句式上有长有短,调子也千变万化。可以说词的基本体制,是被音乐陶铸而成的,所以说词体文学是词与乐的较为完美的一种结合。音乐对词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即便是到了南宋后,词已经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按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所填的词体文学的肌体中,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节选自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下列关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的产生之日起,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就产生了密切关系,二

5、者相互依存,表达人们的情感意志、思想感情。B.诗歌开始脱离音乐是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开始的,他的离骚只有极少数地方可能还能演唱,而大多数内容则只能诵读。C.相比之下,汉代的乐府诗更关注音乐自身,将诗歌配乐来演出,而不再将歌辞视为主要内容,常常出现为乐填词的现象。D.词有着更鲜明的音乐性质,诗歌发展至此已与音乐比较完美地成为一体,出现了词体文学,音乐的烙印更加鲜明。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都是诗乐一体的,诗歌与音乐的分化由战国出现的“徒诗”开始,直到汉代后期,诗歌脱离音乐而存在成为主流。B.汉代前期注重歌,甚至不把诗放在首位,相反,“三曹”“七子”就已不再注

6、重音乐自身了,而是视文学生命高于音乐生命。C.汉代之后,人们试图从民族语言自身的声音,语调的抑扬变化中寻找音律美,从而形成新形式的回旋起伏的音乐美。D.词被唐五代称为“曲子”或“曲子词”,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诗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纯语言艺术的“徒诗”与“乐歌”不同,其区别在于抒发个人情感而不是群体心态,以诵读为主体而不再是以歌唱为主题。B.永明体在诗与歌的关系上意义重大,它既是对诗的音律的追求。同时也是对音乐的分离,从而促进了各自的成熟与繁荣。C.词的句式有长短之分,调子上有高低变化,这与音乐的变化有关,可以这么讲,词的基本体制

7、是由音乐决定的。D.纵观历史,从远古到唐宋,诗歌与音乐之间始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尤其在宋代,音乐更是深入到诗歌的骨髓里去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赏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

8、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旨,汉祖嘉之。至汴,以为翰林学士。杜重威据邺叛,高祖命高行周、慕容

9、彦超讨之,二帅不协。涛密疏请亲征。高祖览奏,以涛堪任宰辅,即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B. 晋祖不能答/即

10、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C.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D.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B.“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C.“通刺”,出示名片以求见。古时将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拜访他人时,

11、投递之以表示自己的身份。D.“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认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全义深受洛阳百姓依赖,所以族灭其家时,不能杀掉张全义。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C.李涛临危不惧,他虽与张彦泽有恩怨,但没有胆怯,而是冒着被杀掉的危险到军营里,从容面对张彦泽,反而受到了款待。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

12、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2) 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临江仙 钱塘怀古魏大中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赵家轻掷与强胡。江山如许大,不用一钱沽。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可怜故事眼中无。但供侬醉后,囊句付奚奴。【注】钱塘:即今之杭州市。侬:我。奚奴:奴仆。唐李商隐李贺小传记李贺“但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8.“江山如许大,不用一钱沽”中“沽”字

13、语意丰富,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描写临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其中“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14、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茶王梁凌清风镇的人,都知道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他的手,大,粗糙,结着厚厚的茧,两手摊开来,像两只焦焦黄黄,粘满土的耙子。当他的手抚模孩子细嫩的皮肤时,孩子会“哇”地一声吓跑开去。清风镇的地形,高低错落,老萧的家,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远看,像老鹰伸出的长长的脖子。没事的时候,老萧就在鹰脖子上练功。弯着腰,摊开蒲扇似的手,手指撑开又合拢,提起,同时,胳膊和腰也扭来扭去,行云流水,像打太极,却又速度极快。他到底练的什么功,谁也看不懂

15、。老萧不是清风镇的人,他搬来清风镇有七个个年头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清风镇的鹰脖子上,住了这么一个外地人,说话像鸟语,还爱喝茶,镇上的茶叶店,是他常光顾的地方。老萧最爱品的茶,是龙井。镇上有五家开茶店的,每年新龙井茶下来,老萧会一家家喝将过去,喝来喝去,却只是摇头。“老萧,快进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九五茶行”的老赵看见老萧,一把拉进自家店里,神秘兮兮地:“我这里,昨天刚进来一批新龙井,只进了一点点,太贵,那味道,嘿!你肯定没喝过,尝尝?”老萧闻了闻,看了看,叹一声:“可惜了!”老赵问,可惜什么?老萧不语。老赵在杯中注入烧好的水,倒入多半杯,只见杯中嫩叶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应,

16、亭亭玉立。老萧端起茶,先深吸一口,又呷一口,喉结微动,徐徐下咽。只见他双眸轻合,半晌,睁开眼道:“可惜,可惜啊”老赵问:“你刚才就说可惜,现在又说可惜,可惜什么?”“可惜了这份好茶”,老萧说:“是好茶,只是炒茶时炒坏了!”老赵问:“怎么叫炒坏了?”老萧伸出他那焦黄的手,做了个“太极”的动作,说:“机器炒的茶,香味没有了灵气,各种各样的茶,都是那样的炒,形千叶一律,味道吧,也大同小异,没灵气,没个性啊!最好的茶,还是用手炒出来的。”老赵说:“你说的极是,但现在手炒的茶,很难喝到了,炒茶的活又苦又累,据说炒茶的人,已没有多少了,连那个茶王,也洗手不干了,不知道去了哪里,茶界上有传说,谁有福喝上他炒

17、的一杯茶,一辈子都忘不掉,也不知道那是怎么个好法。我也开了半辈子茶行了,传说中那种极品的茶,竟是没有喝过,算是白活了!”老萧说:“老赵,如果你后天有空,我请你去我家小坐如何?“第三天上午,老赵早早就往鹰脖子上走去。老赵刚走到老萧家院墙外,就闻到一股香。那香气袅袅的,随着风向,一会儿浓,一会儿淡,老赵禁不住深吸一口气,这一吸,顿觉胸部如生了云雾一般,荡气回肠。走到门口,喊了几声老萧,却不见回应,门虚掩着,老赵推门进去。老赵一进门就傻眼了。只见后屋门前,支了一口锅,老萧正穿着围裙,在锅边“打太极”。他比平时打得更卖力,头,腰,臂,不停地扭来扭去,动作之协调优美,是老赵见过的最漂亮的舞蹈,一锅绿油油

18、的叶子,被老焦的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起,粒粒抖落,看得老赵眼花缭乱,一股清香味,就在这一抓一抖中飘散出来。“老萧,你会炒茶?!”老赵惊叫起来。老萧也不搭话,只沉浸在自己的舞蹈里。当青绿渐渐变暗,老萧戴上白手套,把手摊开在锅底,按压,挪动。然后,把半成形的茶,倒进竹质的簸箕上摊凉。茶倒出来,老萧才抬起头,望着老赵笑。他说:“我今天给你炒个茶尝尝,好多年不炒了,手有些生,鼻子也不灵了。坐了半时,老萧往锅里滴了两滴油。老萧说:“这炒茶,得有一口光光的锅,你等着,马上,你就可以尝了。”老萧泡了一杯,递给老赵,只见汤色清沏,芽芽挺直,齐乎乎地向上,一股幽香,徐徐

19、地,荡荡而走。老赵刚呷一口,就直了眼,半晌不语。老赵看着老萧,一字一咬道:“茶茶王!你是茶王!”那天,老赵直喝到月上柳稍,喝醉了茶,晕晕而走,一路走,一路自语:“茶王!茶王!”老萧送老赵走后,独自站在鹰脖子上发呆。一弯月牙,在云彩里起浮,时隐时现。老萧觉得,自己也像这弯月牙一般,寂寞,他的子孙,没有人愿意磨出这么焦黄的手。(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5期,有删节)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开篇以“清风镇的人,都知道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领起,只为了让读者急于知道老萧究竟有着两只什么样的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老萧认为机器炒的茶与人手炒的茶比较,少了

20、灵气和个性,自然喝起来味道就差了一些。C.老萧给老赵炒茶,目的就在于报答老赵拿自己当知己,此外还想证明,自己就是传说中的茶王。D.当老萧给老赵泡一杯自己的茶,老赵呷一口,就直了眼,半晌不语,这证明了老萧炒的茶太好喝了。E.文中写老萧住在鹰脖子上,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脖子本是一个非常细的地方,可见炒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手艺。(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6分)(3)老萧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文章的标题是“茶王”,但文中多次出现对老萧焦黄的手的描写,文章的标题能否替换为“焦黄的手”?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从1960年代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 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这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

22、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

23、,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

24、。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

25、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 ”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 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苏新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

26、验的人。”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

27、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素的发现争议不断的时候,总结了几点原因。包括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文革”的阴影很明显, 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埋下了往后争议的伏笔;此外,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 (节选自2015.10.6南方周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A.由于保密性质,对七十年代屠呦呦领导的国家抗疟研究小组提取青蒿素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的工作,外界长期不得而知。B.西方研究人员通过中国建设中的一篇文章了解青蒿素研究成果,却对研究者一无所知,而在此之前,屠呦呦在国内也未被知晓。C.长期以来,青蒿素的研究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谜团,而真正开始重

28、视这件事的却是外国人,他们从2007年才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D.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独具慧眼,其认为对屠呦呦的贡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有关部门的回避矛盾、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缺乏认可。E.苏新专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对于屠呦呦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抗疟研究,而更看重屠呦呦的主体地位。(2)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3)请结合文章简述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识差异。(6分)(4)从屠呦呦的名誉之争中,你觉得我们国家应得到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

29、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无论在交往出现误会时,还是遇到困难有争议的时候,同学之间都应该 。班会上,班主任说,古人在重阳节都有登山赏菊的风俗,我们重阳节去什么地方,同学们商量一下,每个同学都要 。邯郸市召开大学生村官论坛暨2015年新任大学生村官分配对接会,会上,老村官们毫无保留, 地给新村官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体会。A.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推诚相见B.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推诚相见C.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推诚相见D.推诚相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邯郸市全面落实环境保护问责制,不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惩治,整改各类突出的环境问题,有效地遏制了辖区内的环境违法行

30、为。B.身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的王蒙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文学作品是像小笼包一样新出锅时滋味好,还是像醇酒一样经年发酵滋味好?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D.在2015年亚洲女排锦标赛决赛中,中国女排直下三局全胜劲敌韩国队,时隔四年再次重夺亚锦赛冠军,消息传来,国人振奋。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校园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资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就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短板,而某个运动项目的专项师资,更是不成气候。有句玩笑话:“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殊不知,即使体育

31、老师,也同样“术业有专攻”,不同项目专长的老师给孩子教授其他项目时,跨度其实和体育老师“教数学”差不了多少, ,这种现象亟待扭转。A.孩子们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原因就是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贯穿着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B.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贯穿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结果就是孩子们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C.青少年在成长阶段中,在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下,虽说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D. 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青少年在成长阶段中,尽管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16.在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32、,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 ,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 ,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因此,也必然会引起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 ,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17. 下面是邯郸市首届“邻里节”的获奖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六、写作(

33、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近日,英国广播公司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中国实验班”里50位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教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抓狂”并吐槽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而英国学生则抨击中国老师讲课基本是“机器人模式”,英方校长也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样懒散,他还形容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34、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邯郸市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一、1.C.原文表示为“甚至有任意割裂和拼凑歌辞以入乐的现象”与这里“常常出现”表述不一致。2. B.原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他们中也有一些诗歌是按乐府旧调写成”,可见这里的表述过分绝对化。3. D.“始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说法过分绝对。二、(一)4B5D “但是没有实权”说法错误,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拥有实权。6A原文的意思是说,李涛乞求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放过张继祚的族人。7(1)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

35、到危险。(关键词会、骑、恣、危各1分,大意1分)(2) 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尽力支撑病体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关键词力、疾、请、谢各1分,大意1分)参考翻译: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李涛上书说:“张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皇

36、帝听从了他。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强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彦泽有军功,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阁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不停地劝谏。在此之前,范延光占据邺城叛乱,晋祖赏赐铁券允诺他不死,最终不能免死,因此李涛援引此事。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不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人。恰逢契丹军

37、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忧惧。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况,从契丹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绯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尽力支撑病体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李

38、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右仆射。(二)8“沽”,即“买”。“沽”字极言“强胡”获得赵家江山之易。(2分)“沽”字讽刺了无能南宋统治者不爱江山爱歌舞的“轻掷”之状。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之腐朽荒淫、不恤民情的愤怒与刻批判。表达了对明朝时局的担忧。9对比。“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由眼前沸腾的西湖歌吹声,想到南宋小朝廷沉湎于歌舞的往昔,如此今昔比照,不仅起势夺人,掷地有声,而且为全词的怀古慨今奠定

39、了基调。比喻。“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在作者眼中,西湖的碧波仿佛是英雄的鲜血所化成,它似乎正满含悲愤,映照着纷乱喧闹的人间百态。用典。“但供侬醉后,囊句付奚奴”化用典故,既然忧国忧民之策无处可施,那么,满腔的热忱只好化为醉后的词句,聊以抒发情怀而已,无奈之意溢于言表。(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三)10(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11(1) D3分,B2分,A1分。(A “只为”这一说法稍微有些绝对;C老萧给老赵炒茶,主要是想让老赵喝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好茶,并不是想证

40、明自己就是传说中的茶王;E写老萧住在鹰脖子上并无象征意义,此选项解释有些牵强)(2)故事的开端:镇上来了个有着一双奇特手的奇怪的人。发展:老萧不满现在的茶,约老赵去他家。高潮:老赵发现老萧就是传说中的茶王。结局:老萧对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的担忧。(答出四点即得满分,少一点扣2分)(3)手艺精湛,炒茶技艺高超为人低调,不炫耀,深藏不漏朴实,为人谦和热情对传统技艺热爱和传承(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4)探究一:不可以替换。因为从文章主人公来看,老萧就是主人公,并且他就是传说中的茶王;从情节来看,文中写到茶王已经洗手不干了,但最后揭示出,老萧竟然是茶王;从主题来看,茶王的手艺应该传承下去,可后代却无人愿意干,提出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传承传统手艺或文化问题;从创意角度来看,“茶王”更朴实,更厚重。所以不能替换(每点2分)探究二:可以替换。从人物来看,老萧有这样一双手,正符合茶王这一称号;从情节来看,文章多次描写他焦黄的手,尤其开篇处,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主题来看,焦黄的手是传统文化和手艺的象征;从创意角度来看,“焦黄的手”比“茶王”更有新意。(每点2分)12答案:C 3分,A项2分,E项1分。B项文中谈到“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