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 术未尽也。”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

2、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邑。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注】 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 调:协调。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 上:通 尚”,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子之教我御(无实意)C.三易马而三后(容易)D.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

3、的句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 C(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 呢?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

4、,只考虑个人利 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解析】【分析】(1) C. 土易马而三后”中的 易“是 换”的意思,不是 容易”的意思。故 答案为Co(2)语句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而达到目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 )本题 句中的 “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事(认清事物,懂得事理) ”几个词是赋分点; 句中的 “先后(领先和落后)、心(思想)、何以(用什么)、调(使协调)”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

5、达、雅”。( 4)吕蒙之所以被鲁肃称为“非复吴下阿蒙”,其主要原因“蒙乃始就学”;赵襄主驾车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C; 凡御之所贵/ 马体安于车/ 人心调于马/ 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 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

6、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

7、然后判断正误即可。做“断句题 ”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

8、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附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

9、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不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 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 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 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10、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宣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削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说肃曰:昌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 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11、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肃意尚轻蒙遂往t旨蒙(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 2处。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答案】(1)至L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以 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

12、巨大的长进,不再 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 ”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 e ng :重新。轻:轻视。( 2)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

13、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所以可断句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文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三国志“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比较丰富。而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所以三国志比较详细。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到

14、,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以 “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 ”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示例 1 :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 ”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示例 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

15、背”等动作描写。【点评】 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 ”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

16、,不同之中找相同。【附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身

17、边的人对鲁肃说: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他。”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随机应变么。”吕蒙说: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 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日:霍氏必亡。夫

18、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 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 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 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日: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汉书 霍光传)【注】害:妒忌,怨恨

19、。 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 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突:烟囱。 上行(hang :上位。(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霍氏H投日久 主人乃寤血请之客谓主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答案】(1)执掌;同 悟”,醒悟;告诉,对 说(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作者借这 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

20、行嘉赏。【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 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 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同 悟”,醒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 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 更”曲 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 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

21、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 患的徐生进行嘉赏。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 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故答案为:(1)执掌;同 悟”,醒悟;告诉,对 说(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作者借这 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 意译,中考时常采用

22、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附参考译文】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 的厌恶。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 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 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

23、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 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 扑灭。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 按出力大小 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 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 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

24、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有删改)【乙】竹似贤,何哉?竹本 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 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 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 虚受者。竹节贞,皿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 子多怛为庭实焉。(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注释】 本:根。 体:体悟。虚受:虚

25、心接受。 实:充实,充满。(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亭亭净植而不可亵玩焉贞以立志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3)甲文从莲的生长 、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 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甲、乙两文都用了 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 、 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你喜欢什么花?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竖立;亲近而不庄重;坚定,有节操;种植,栽培(2)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26、呢?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3)环境;外形香气;性直;心空(4)象征;描写;议论;议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示例一:我喜欢兰花,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默默无闻地绽 放,默默散发出幽香,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二:我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并掌握常 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等,做题时要结合句子判断词语的意义,考虑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意。(2)同,和一样;予,我。性,本性;倚

27、,偏倚。(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言文的语言较为简洁,在对文章内容进行 概括时需要认真辨析。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既写出了莲的外形和香气,又写出了莲的高洁品性。而乙文中对竹的归纳,则 可从原文中找到 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等关键词语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现代文基本一致。两文的相同之处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此它们的共同点是象征手法。不同点是甲文所运 用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乙文则主要是议论。在填空时,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辨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并以个性

28、化阅读的方式考查表达能力。可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以自己比较熟悉的花为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能以花喻人,说出 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更好。【点评】翻译句子,首先要把握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其次要忠于原文,通达顺畅,富有表 现力;最后要注意句子的句式,在翻译时补充原句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 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29、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二石兽辿焉 以为流下矣掉数小舟湮于沙上(2)翻译下列句子。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有必倒掷坎穴中”的。(4)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

30、,当求之于上流 ”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字以内)【答案】(1) 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2)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4)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 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

31、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 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并”解释为 起(2)转转”的意思是 翻转”;口”的意思是 停止“;遂”的意思是 于是,就";溯流”的意 思是 逆流";逆”的意思是 与顺相对”。(3)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语句即可。(4)从选文来看,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的论断是综

32、合分析了水、石、沙等 因素。从其 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5)解答本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 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及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谈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 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故答案为:(1) 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2)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3、(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4)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 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点评】理解文言实词要遵照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结合整句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具体含义。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 活用等现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具体语

34、境来分析。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6 .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鲁 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 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 ,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 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计:计谋,策略。 俄:不久,一会儿。 老 父(f 0 :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执竿入城 不可A但见事多矣而截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竖执之。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35、不超过40 字)【答案】( 1 )鲁有 /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 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 ”,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

36、即可。要注意“但 ”解释为 “只是 ”。( 3)注意第 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故答案为:(1 )鲁有 /执长竿入城门者( 2) 握,持 进入 只是 于是,就( 3) 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 ”,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点评】(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

37、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

38、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附参考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7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 先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 :&

39、#39;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 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对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B.我也没有其他手段,只有手熟罢了。C.我也不说别的,只有手熟练。iD.我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2)这段横线上最恰当的标点是哪一种?为什么?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A.句号。因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要稍作停顿。8 .问号。因为这是一疑问句,句中含有疑问词安"(怎么)。C.逗号。因为一句话尚未说完。D.感叹号。因为它深刻地表

40、现陈尧咨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的骄傲态度。(3)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A.睨之,久而不去n吼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D无他,但手熟尔(4)陈尧咨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文段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答案】(1) AD(3) B(4)忿;笑【解析】【分析】(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句中 亦“意思是 也“,无他”意思是 没有别 的(奥秘)”,惟“意思是 只“,尔”意思是 罢了”。所以应该翻译为:我也没别的(奥 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故选 Ao(2)尔安敢轻吾射”的意思是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文中陈尧咨自认为射技很好,但看到卖油翁

41、但微颔之”时,于是质问,没想到老翁对他的评价是无他,但手熟尔。”,此时陈尧咨表现出的应该是盛气凌人的气势,所以尔安敢轻吾射”句末应为感叹号。故选Do(3)文中老翁释担而立,看陈尧咨射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首先总结了上文陈尧咨的射技,同时但微颔之”表现了老翁对他的态度,引出下文陈尧咨的质问,所以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B。(4)陈尧咨由于擅长射箭,以此自矜”;没想到卖油翁对他的射技却是但微颔之”,并且评价他 无他,但手熟尔”,这让陈尧咨 忿然”;但当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技艺之后,陈尧 咨意识到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笑而遣之”。据此作答。故答案为:A;D;B;忿;笑【点评】 在具体翻

42、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 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 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句中 亦“意思是 也“,无他”意思是没有别的(奥秘)”,惟“意思是 只“,尔”意思是 罢了 ”。所以应该翻译为:我也没别的 (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理解文本内容,可根据语气来确定标点符号。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盛气凌人的气势,句末应为感叹号。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首先总结了上文陈尧咨的射技,同时 怛微颔之”表现了老翁对他的态度,引出下文陈尧咨的质问,所以此句起 承

43、上启下的作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陈尧咨因为卖油翁的但微颔之“而 忿然”;但当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技艺之后,陈尧咨意识到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 笑而遣之”。 【附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 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 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 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44、(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 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8.课外文言文阅读卖蒜老叟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 "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 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日:晚

45、生知罪矣。”提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节选自清 袁枚子不语 卷十四 卖蒜叟 【注释】睨:龊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下列句中 之”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A.睨之久而不去 B.但微颔-C.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D.奋拳击之(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叟能如是乎?(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 B(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解析】【分析】(1) B项 之"是语气助词,不译,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 Bo(2)在此题中,要注意 叟(老头)、如(像)、是(这

46、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大外有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卖蒜叟一文则通过杨二和卖蒜的老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的道理。据此理解,找出共同点作答。故答案为:B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

47、辅。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道理,然后谈出阅读 启不'。【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 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 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高傲 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 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

48、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 ”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权谓吕蒙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II B香还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

49、鲜有厘L村中闻有此人ii D丕蔓不枝尊君在£(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亘季唐来屠白后断其股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C.可爱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mD.濯清莲而不妖 结友汕(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 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C.文中以莲的 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

50、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 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案】(1) CA(3) D(4)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附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解析】【分析】(1) A.前者 告诉”,后者 认为”。B.前者 远播”;后者 从远处”,名词作 状语。C都是 听说”的意思。D.前者否定副词 不”,与现汉同;后者通 否"。故选Co(2) A

51、.都是介词 从"之意。B.前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后者助词,宾语前置的 标志,不译。C.前者代词,“的花”;后者代词,“的人”。D.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 表承接的连词。故选 Ao(3)作者赞美的是莲”,不是牡丹”。故选Do(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益”:更加。 植”:树立。 亵玩”:玩弄。 予”:我。宜”:应当,当然。故答案为:C;A;D;(4)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工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

52、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 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

53、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 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54、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河中石兽纪监I)(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圆十余岁章不可得是韭木柿据理臆虬(2)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众服为确论。(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 悟出

55、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是:这;臆断:主观地判断(2)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阅 ”是 “经过,经历”; “是 ”是古今异义词,“这 ”的意思。(2) 句中的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 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