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构造与功能_第1页
飞机的构造与功能_第2页
飞机的构造与功能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飛機的構造與功能林甫駿/彩虹師模型協會 會員、簡易空氣動力及飛行原理1浮力的意義:凡較空氣為輕的物質所產生飄浮向上的力量 稱之為浮力如氫、氦、熱空氣等。2. 昇力的意義:凡較空氣為重的物體藉助某種力量而能在空 中上昇飛的力量稱之為昇力,如鳥的飛行、飛機的飛行等。3. 機翼的攻角:機翼與機身中線間的夾角稱之為攻角,會影 響昇力,故攻角大則昇力大,但有極限。4. 機翼的上反角:機翼的投影面積改變,讓飛機自動恢復平 衡,使之左右安定。5. 機翼的後掠角:機翼的正面面積改變,讓飛機自動恢復方 向,使方向安定。6. 飛機的重心:飛機的前後左右平衡點。a. 操縱力矩越長越向後移。b. 平直翼在1/3處,特

2、技機在1/4左右,滑翔機在1/2左右或5/8處。c. 前尾翼在前椽之前。d. 後掠翼角度越大越向後移。7. 操縱力矩:主翼1/3處與尾翼1/3處之距離,越長越安定, 越短越靈活。8. 展弦比:二者長度值之比翼展/翼弦,比值越大滑翔越 好。9. 飛機飛行中的四種力量:昇力、拉力、重力、阻力。10. 飛機的三條軸線及沿三軸線控制飛機動作的翼面:a. 副翼,可控制飛機的傾斜或滾轉。b. 昇降舵,可控制飛機作上昇下降之動作。c. 襟翼,可控制飛機前進速度空中阻板,正面面積變大 增加阻力及昇力,只能向下或收平。d. 方向舵,可控制飛機作左右轉彎。11. 飛機的拉力線:飛機發動機軸線的延長線,主要表示飛機

3、 動力的方向,通常並非與飛機中線平行,而是偏向右下方。12. 飛機的扭力:當螺旋槳向左旋轉時,將空氣以左旋轉排向 後方,因而方向舵的右面承受左旋的風壓而使飛機偏向右 方。噴出機沒有扭力的現象,機尾受風壓偏向左、機頭向 右偏。13. 螺旋槳:飛機產生拉力的設備,為了降低中央阻力而做成 流線的圓錐體。14. 螺距:螺旋槳每旋轉一圈向前進的距離,也是螺旋槳扭轉 斜度的大小。二、飛機的皮膚蒙皮為了能夠飛上青天,身體重量越輕越好,在經過種種的失敗,終 於找出在木製骨架敷上蒙布是適合的,而這點子的來源正是你我熟知 的風箏。萊特兄弟飛行家一號的機身骨架係完全裸露在外,靠 著 機翼上蒙皮的昇力,成功完成人類有

4、史以來首次動力飛行。在第一次 世界大戰已經成為一門重要武器系統的飛機,但是並未改變以帆布作 蒙皮之雙翼機主流想法。直 到大戰結束,各 國為造求性能提昇,機 身 及機翼改由金屬製造,也 成為當時標準設計。在 這方面尤稱先驅的德 國容克斯,在1990年推出Ju52型機,該機和後來的DC3/C47並列史 上最偉大之運輸機。隨著電子科技的發達,新型戰機與往昔不能同日 而語。飛機機身結合了隔熱陶瓷磚得以抵抗1260 C之高溫,以從事太 空探勘,如太空梭。F-117機身以鋁合金為主,外表則敷有一層可吸 收雷達材料(RAM),大幅減少敵人雷達涉及紅外線偵測。飛機的服裝 塗彩迷彩第一次世界大戰初,各 國多只在

5、其未經漂白的淡黃 色帆布上塗上自身所代表的國徽。由於雙方在空中碰面時,已開始懂 得拿石頭或手槍攻擊對方,因而不得不亟思能夠隱藏自己於無形的辦 法,儘量不要被對方發現,比方像為了防止飛機被高度較高之對方察 覺,將機體上方塗成褐色和綠色移以融入地表景物當中。想當然耳, 這種初期迷彩自然以飛得比戰鬥機來得慢的偵察機或轟炸機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家對塗裝各有不同見解與執著,因隨著天 候、地形、環境莫一不絞盡腦汁制定自己偽裝的顏色。為融入北非沙 漠所衍生出來的特有區域性迷彩。機上以墨綠色及深綠色搭配歐洲針葉樹林背景。英國颶風式戰機,機體上方為暗綠色和暗褐色,是以本國地貌為考量。機體下方則採用天空灰

6、色,之所以沒用藍色來表示,想必大概是英國天空一年四季多霧吧?機體全身施以黑色夜戰塗裝。機體全身施以白色冬季塗裝。1965年越戰期間,美軍軍機常常需在南北越和泰國邊境執行清勦 越共任務為防止遭受攻擊,實施全軍戰機迷彩塗裝,由深綠、綠、土 黃,機 身下方則為灰白色。一般俗稱越南迷彩。1982年美國正式 定出所謂對比陰影三色迷彩,在機身太陽迎光面局部採灰藍色, 被光面部位則塗上深灰色,機 下則為明灰色。目的在於能與天空背景 融為一體,這也是一般俗稱空優迷彩。三、機翼設計之變遷與發展1. 人類自古以來對飛行即充滿好奇與夢想,而這也是促成飛 機發明的一個非常重要之原動力。早在十五世紀,義大利 人達文西便

7、從觀察鳥類飛翔進出而創造出與翅膀相同構 造的飛行器。(1)十八世紀葡萄牙格瑪歐神父成功的連用熱空氣原理製成熱氣球,於是乎人類發明出飛行船,又以德國人齊柏林所製造的最為知名。(2)西元一九O二年,美國 萊特兄弟以木頭、蒙布及鋼琴弦製造出人類首架飛行器;並 於次年做出首次動力飛行器,雖僅飛了 359秒-259公尺遠,卻也從此開啟了科技之大門。2. 初飛機期因引擎動力小,多致力於降低重量為首要條件, 木頭加蒙皮是此時期唯一的選擇。(1)西元一九O八至一九一四年,複翼機是主流,其馬力小速度慢,仍屬萌芽階段。 西元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求戰爭勝利,飛 機開始成為兵器系統,雙 翼機仍

8、是主流,但馬力已由70匹增加至200匹,速度已從100里/小時增加至220公里/小時,三翼機或單翼機在此期乃屬少數。 西元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五年,由於戰爭的結束,飛 機的發展有停頓的現象。不過機身單殼式設計(mo no cock)和鋁合金製造之單翼型飛機已逐漸脫穎而 出依其設計可略分為:高翼型:性能較差,但易於操控,如波蘭PZL11 中翼型:非主流設計,多屬於轟炸機,如日本紫 電。低翼型:性能佳,是此時期設計主流,多屬直線 翼設計,如Me-109E,直到二次大戰末期為求速 度之突破,遂有後退翼出現,如德國Me-262。3. 噴射機的時代來臨,從前螺旋槳的設計已跟不上潮流,機 翼的設計乃在於如何

9、兼顧性能與速度或依其任務之不同 而設計,可分為:後退翼:由於襟翼的發明,改善了後退翼於低速時 的不穩定缺點,成為五十年代的設計主流,代表機 如美國F-86。三角翼:由於引擎推力之提昇,三角翼正適合高速 時需求,惟低空低速時不盡理想,如法國幻象機。雙三角翼:針對三角翼型性能上之缺失而發展的改 良型,代表機為以色列幼獅。變型三角翼:取三角翼優點、複合傳統水平翼之變 型設計,如蘇聯MIG-21、美國F-4。平面翼:減少機翼負荷面積以求加速度高之設計, 代表機為美國F-104。可變翼:因機翼可依需求做前後搖擺,能充分應對 各種任務之設計。如美國F-14。直線翼:因應任務需要而設計,如美國U-2偵察機。

10、(8) 全翼型:全機無水平及垂直尾翼,僅主翼之設計,如美國B-2。(9) 直昇機:以螺旋翼代替原有固定翼之設計,可不受空間限制而垂直昇降,但速度亦受螺旋槳所限制,如法國SA-321 。(10) 垂直昇降機:為突破直昇機的限制而發展出之複合機,既可垂直昇降亦可有一般飛機的性能,如英國Harrier,美國 V-22。4. 航空器發展至此已可說完全不受限於任何翼型,主因是推 力的引擎已可解決以往諸多方面之缺乏,可依任務需求進 而發展出任何適用的翼型,應該說現代飛機所需考慮的是 更先進的技術,如電子科技、線傳控制或匿蹤功能等,如 美國F-22。5. 總結:距萊特兄弟在小鷹崗那歷史的一刻至今才短短100

11、 年不到,飛機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不可諱言,戰爭對 於航空科技的進步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如果說是為了互 相殘殺而必須不斷地斷造、發展更高的科技,那實在不是 萊特先生所樂見的,人類應把科技用在對未來有所助益的 用途上,如太空梭等,如此方不致失其本意吧!四、動力的演進發動機的性能,是飛機性能最大的關鍵,而從萊特兄弟開始,眾 多飛機的設計師,也是受制於此而無法有快速的進步。但隨著工業的 進步,引擎也有些改革,設計上有水冷式,氣冷式,在早期的氣冷式 設計的引擎,是將汽缸以曲軸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而在螺旋槳轉 動的同時,汽缸也會跟著轉;之後的設計是改為固定式的設計,才大 大提昇氣冷式設計的效率,其中

12、有名的設計如美國的C-47和B-17所採用的R-1820/30 ,日本零式戰鬥機用的“中島榮引擎,而氣 冷式的設計多將汽缸排列成一直線,或是採用左右分開排成V型以增 加汽缸數,代表性的有美國P-51D野馬式戰機和英國SPITFIRE噴火 式戰機所採用的“勞斯萊斯/馬林引擎,德國Me-109E所用的DB-601A。而在一連串追求動力的過程中,較突出的特例以德國二次大戰中 所發展出的火箭動力戰鬥機M-163,它的動力是來自一具以液體燃料 為動力的火箭發動機,利用瞬間的爆發力產生驚人的加速度來得到攻 擊的高度。在二次大戰末期,德 國所發的噴射發動機技術雖成熟,但大勢已 去,使得它的發動機技術成為美、

13、俄的戰利品,在此同時,英國也完 成其獨立開發的遠心式噴射發動機,它構造的簡單頗受好評,為戰後 設計噴射戰場的主要設計重點,但在推力的提昇方面,受到結構的限 制而產生瓶頸,之後所開發出來的軸流式渦輪噴射動機,更是成了 50年代的主流,女口 F-86所用的GE J-47,而在50年代末期所發展出 來的後燃器(ATB),利用二次燃燒原理,最大可以瞬間增加50%的推 力,為改善渦輪噴射引擎高耗油,噪音大的缺點,在1960年代初期 發展出了渦輪扇葉噴射發動機(TURBOFAN),並馬上付諸實際運用, 成為現代噴射發動機的主要趨勢。在噴射發動機廣泛運用的同時,以螺旋槳動力設計的飛機,機身 結構的平安性,簡

14、單性,和高效率的運輸能力,被人所難以捨棄,因 而利用噴射發動機巨大的動力,經過傳動軸和減速齒輪的運用,轉換 為螺旋槳的動力,此種方式稱為“渦輪螺旋槳發動機(TURBOPROP),如廣為大家所熟悉的C-130運輸機,就是最正确的例子五、飛機的武器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飛 機以新武器的姿態投入戰爭,正 式揭開了空戰的序幕,大戰初期飛機僅在低空從事各種偵察任務; 1915年,當偵察機裝上機關槍,搖身一變就是戰鬥機的前身,而專事 炸用途的飛機這時也一一納入兵器系統之下。進入1916年以後,交 戰雙方紛紛將步兵槍械改进為空用型式。到大戰結束時,標準的戰鬥 機空用武器為兩挺固定式向前發射的0.30英吋

15、口徑機槍砲一直是使 用最廣泛的空用武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30年代,由於飛機已成為一門重要的武 器系統,國際間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發,使得飛機於結構、 速度、運動性能有大幅進步,所有的技術革新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 間獲得的空戰經驗,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飛機的空用武力有 大幅的增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除英國仍對7.7公厘機槍情有 獨鍾外,德國已採用7.92公厘/20公厘組合,美國也以12.7公厘為主, 日本海軍以7.7公厘和20公厘組合,陸軍則採用7.7公厘為主。蘇聯 導入20公厘機砲的時間最早,自1939年起l-16Tyed17上即已和7.62 公厘機槍配合出擊,彳德埋為面

16、對盟軍強大的空襲壓力及獵殺戰車,為 求戰果,德國人將陸軍對付戰車用的30、37、50公厘砲加以實用化 裝上飛機,其中使用最廣泛者當屬MK108型30公厘機砲。二次大戰 期間飛機的武器除了空用機槍/砲外,另可裝載炸戰、火箭、魚雷等 武器以執行對地、對艦等攻擊任務。並有專職任務的飛機,以執行不 同攻擊任務;例 如轟炸機、俯 衝轟炸機、魚 雷轟炸機等。1958年八二 三砲戰,國共空軍於台海上空發生空戰,在代號為明星計劃的行 動下,中華民國一空軍發射一枚GAR-8,這是首次在實戰中擊落敵機的空對空飛彈,也 就是後來的響尾蛇飛彈。自此世界各國無不競相 發展各類飛彈飛彈(亦稱導彈)可依其任務目的不同而作廣

17、義分類,通常依其發 射載具和所望目標之字母來代表;例如A代表空中(Air),S代表地面 或水面,M則代表飛彈(Missile) , U代 表水下(Underwater)等,依上述 方法分類,可將飛彈分下述八種:衣地對地飛彈/SSM*空對空飛彈/AAM*空對潛飛彈/AUM*潛對空飛彈/UAM*地對空飛彈/SAM*空對地飛彈/ASM*地對潛飛彈/SUM*潛對地飛彈/USM除飛彈外,精靈炸彈也是飛機一項重要的攻擊武器六、防空的耳目一一雷達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早期作戰,為求瞭解敵情,均利用各種 方式達成目地;從派遣人員擔任前哨刺探警戒工作,利用熱氣球昇空 以三度空間加大視野,到後來無線電波的發明,並加以

18、運用,從此探 察敵情、防 範敵人入侵的工作,正 式由視距內邁入視距外的世界。西 元1904年4月,德國人許爾茲梅耶(Christian Hulsmyer) 發明了 一套利 用發射並接收無線電回波偵測物體的裝置,原想裝置在遠洋船隻上, 以偵測附近海域有無別的船隻,防止互撞,此為雷達之起源;而自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列顛空戰中,英軍利用雷達和戰鬥機組成的防空系 統,擊敗了德國空軍之後,世界各國就紛紛設立以雷達偵測網為骨幹 的防空預警系統。不 過 早 期 雷 達 在 軍 事 上 的 應 用,是 先 運 用 在 海 軍 的 槍 砲 定 位 上 , 直 至 1960 年 發 明 了 小 到 可 以 裝 在 飛 彈 上 的 半 主 動 歸 向 導 引 雷 達, 1965 年首次空用攔截雷達具有俯視能力,1970 年出現了多功能的空用雷達 及主動歸向導引雷達,1976 年空用雷達改採全固態電路,到了 1980 年代三度空間的相位陣列雷達和超地平線雷達也繼問世。一 套 雷 達 系 統 基 本 上 包 括 四 個 主 要 部 份;發 射 機、接 收 機、天 線 和顯示 器;發 射 機產 生射 頻信 號經 由天 線 發射 出去,然 後 天線 又 接收 目標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給接收機,接 收機將反射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