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展现了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富饶的西沙群岛表现了海疆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美丽的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现了北国四季迷人的景色。山水美!海疆美!南国美!北国美!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42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52个字,会写46个词语。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语言积累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朗读、背诵古诗早

2、发白帝城。阅读理解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口头表达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书面表达能选择“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中的一两个写句子。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作文写好后,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

3、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

4、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预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夜宿山寺。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诗题)2读懂诗题。(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2)解题。解读“天门山”。谁能猜猜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望”能换成别的字吗?要点:“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激趣:

5、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随着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古诗诵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古诗学习氛围中,相机介绍李白为人及成就,调动学生原有古诗积累,背诵李白的诗,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整个板块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性。板块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

6、“楚江开”“日边来”压i韵。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设计意图】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板块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

7、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说说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启发:江水的这种气势你们感受到了,你们

8、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预设:波涛汹涌、风号浪吼。聚焦“开”字想象画面。引导:(在黑板上贴“山”的卡片)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那双把天门山给分开的有力的大手是什么?(教师演示动作)启发: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天门山被奔腾不息的长江给冲断了;长江波涛汹涌,把天门山给冲断了。指导朗读: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冲断了,一分为二,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学生读,教师指导,全班读。(3)理解“至此回”。引导:一个“断”,一个“开”,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理解“回

9、”。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课件)回:a.到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是“回旋,回转”的意思)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了解“至此回”的原因。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设计意图】圈画诗中景物,是为了知道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抓“断”“开”“至此回”想画面

10、,是因为从这些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同时也是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板块四品词入境,感悟诗情1品“出”“来”,想象画面。(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想象第3、4句诗的画面。(3)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4)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3总结。(1)回

11、顾学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设计意图】“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学生不易理解,怎么办?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它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逼真地表现了行舟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链接相关诗句,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板块五积累背诵,指导书写1背诵积累。(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2

1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_中断_楚江_开_,碧水_东流至此回_。_两岸_青山_相对出_,孤帆_一片_日边_来_。(3)出示相关诗句的图片,学生配相应诗句。2指导书写。(1)出示“断、楚、至、孤、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断”字强调笔顺: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楚”字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3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4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设

13、计意图】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所以要重视书写的指导,有的放矢,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板书设计第2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3用自己的话说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背诵望天门山。2回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3提示学法。(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2)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4明确学习任务

14、:今天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另外两首诗,去领略西湖和洞庭湖美丽的风光。【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回顾学法是为了激活储存在大脑里的学习方法,为后两首古诗的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二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过渡揭题,读诗题。(1)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色美丽,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范读诗题,指导停顿: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试读。按节奏齐读。(3)读诗题,猜诗意。猜猜看:诗中会写什么?2简介诗人及背景。(介绍苏轼)同学们,你们真

15、是一群会读诗的孩子。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3运用学法自学古诗。(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潋滟、亦、抹、宜”,开火车读诗,一人一句。相机指导读出节奏。饮湖上 / 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这首诗写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晴天西湖。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板书:潋滟)“潋滟”二字

16、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想象说话: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引导朗读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西湖之雨”你们又是抓住什么关键词感受到的? (板书:空蒙)出示雨天西湖,想象说话:轻纱似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

17、赞叹(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个性赏读“晴、雨西湖”。晴、雨两种天气,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生自由练读,展示读,师激情引读。(4)引导学生交流“西子”比喻的巧妙,入境体会赞美之情。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启发: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指导朗读:难怪诗人说出示诗句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链接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出示下面两首写西湖的诗,学生读完后谈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18、花别样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学生交流。小结回扣“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西湖的“浓抹”,那么“白雨跳珠乱入船”应该是它的“淡妆”,但我们都感受到西湖是那么美,难怪作者说(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有感情地读)4背诵、积累古诗。(1)指名读,齐读。(2)填空搭支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_潋滟晴方好_,山色_空蒙雨亦奇_。_欲把西湖_比西子,_淡妆浓抹_总相宜。(3)根据描述说诗句。(4)齐背全诗。【设计意图】勾连已经习得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学习新的古诗,在自

19、主学习中锻炼学习古诗的能力。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让学生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板块三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1学习单助学,小组合作学习。(1)谈话导入: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壮丽,西湖的西子神韵,我们再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脚步望洞庭。(2)简介刘禹锡。(3)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单,运用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课件同时出示学习单。望洞庭学习单1我能读好停顿,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画节奏。(2)读一读。2我能

20、想象画面。(1)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按学习单交流。(2)相机引导。抓住“和”字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诗句。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静。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遥望洞庭山水翠

21、,白银盘里一青螺。)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诗眼。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品味“和”。引导:这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链接雍陶题君山,对比阅读升华美。题君山唐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1)学生读一读,交流:两位诗人不同的比喻,表达出相同的感受君山的秀美。(2)教师引读。点点银光跳跃,君山翠绿迷人,诗人不由赞叹(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君山倒映在洞庭湖,是那么妩媚,美如仙女,楚楚动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4

22、配乐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及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引导:“白银盘里一青螺”,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体会到了什么?5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背诵。学习单的设计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径,为学生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提供支撑,更能为学生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学法进行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的相机指导,能让学生抓住诗眼,感受奇丽美景和作者的豁达胸怀。板块四指导书写,交流学习所得1指导书写“饮、初、镜、未、磨、遥、银、盘”。(1)归类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饮、初、镜、银上下结构的字:盘半包围结构的字:磨、遥独体字:未(2

23、)总结要点:左右结构的字中,“饮、初、镜”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银”的末笔捺要写舒展。(教师范写“银”)范写“磨”,“广”的一撇要拉长,“林”要写得扁一些,捺要舒展,“石”也要写扁一点,撇不能超出“广”的撇。(3)学生练写,师生共同评价,没写好的字再写一个。2交流学习所得。(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3总结引领。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独特的美景。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24、,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我把古诗教学放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展开。开课前让学生朗读熟悉的古诗,由古诗说到唐诗,由唐诗聊到李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每首古诗的学习,我都会找到一个链接点,链接相关古诗或诗句,让学习古诗的过程丰满起来。如由“孤帆一片日边来”

25、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中链接了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望洞庭学习中,链接雍陶的题君山,在对比阅读中升华美,感受洞庭湖的秀美迷人。三首古诗教学之后,告诉学生古诗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鼓励他们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整个思路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三首古诗的教学,我做到了梯度训练,形成能力。在第一首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教授古诗学习的方法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第二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则聚焦学法,运用学法自学。到学习望洞庭时,放手让学生自

26、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借助平移式的练习,让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内化”“显化”,力争教与学相融无痕。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

2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

28、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4.教师评议。(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

29、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

30、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duàn ch zhì fn 断 楚 至 孤 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2)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减一减、:到至,变成“至”。加一加:“巾+凡=帆”。5.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

31、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2.(课件出示6、7)(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

32、断两山。(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4)开:劈开,断开。(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7)出:突出,出现。(8)日边:天边。(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

33、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

34、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

35、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板书: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 开 流 回 出 来)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

36、.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

37、日边来。)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3.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4.全班一起朗诵。(配乐)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11)断 楚 至 孤 帆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

38、个“瓜”,不是“爪”。“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4.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5.展示学生作品。6.过关评价。七、总结拓展,积累运用。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9、。】【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增强理解词语的能力。】【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2.这首诗通过 、 、 、 、 、 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 的美景。

40、3.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 、 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参考答案: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3.中断 开 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

41、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断 开 流 回 出 来【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

42、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

43、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

44、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

45、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1.(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

46、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2.生自由朗读。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1)课件出示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指导生字: yn ch yì m yí 饮 初 亦 抹 宜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组词“抹布”。识记生字熟字加

47、偏旁:饮=欠+饣 初=刀+衤 宜=且+宀 减一减:迹-辶=亦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件出示17)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3.引导理解:(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2)晴、雨时的西湖

48、有什么不同的景象?(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5.“方”在

49、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2.“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3.“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5.“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2.生自由练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