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Ø 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Ø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A语言的产生; B文字的使用; C印刷技术的发明; D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 E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Ø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Ø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
2、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Ø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地区文化亚文化主流文化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Ø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Ø 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3、16; Edwar Hall的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Ø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Ø 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Ø 跨文化交际学内容:(1) Richard Porter 8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2) Porter. Samovar 3 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语言过程(语言、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的使用)(3) 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 6 语言、非语言交
4、际、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和同事的关系、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思想观念二、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 (与语言学关系密切)Ø 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 InternationalØ Jenny Thomas 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不绝对,因为语境可能不同。Ø 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是创始人。三、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 (始于80年代初期)Ø 重点在于外国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Ø 研究集中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国民性研究。四、跨
5、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Ø 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Ø 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实地观察、调查访问。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重视理论。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提出注意目的语的文化。Ø 教师和研究人员一般认为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是人类学和语言学。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第三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一、文化的定义Ø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
6、对比。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Ø 文化的界定:1)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是创造2)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3)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Ø 文化的定义: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Kluckhohn指出:A文化具有相对性 B文化可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1
7、)文化时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时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二、文化的特性:A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正是人类有了语言,人类知识才得以积累,文化财得以传承。B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C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D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E文化时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8、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Ø 贯穿研究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Ø 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A一个民族的历史 B一个民族的传统 C宗教思想 D价值观念E社会组织形式 F风俗习惯 G政治制度 H社会发展阶段第四章 交际一、交际与传播 Ø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二、传播的定义Ø 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Ø 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Ø
9、; 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三、传播的种类Ø 传播 人类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电视手段) 非社会传播:内向传播 (自我传播) 非人类传播四、传播的模式Ø 早期影响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特点:优点简明扼要; 缺点忽略社会环境、反馈Ø 线性模式:增加信号、噪音(干扰因素)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Ø 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Ø Lyle的模式:特点把传播
10、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五、传播模式与跨文化交际Ø 编码、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即使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能出问题)Ø 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第五章 语言交际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Ø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E.g.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Ø
11、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Ø 萨丕尔和沃尔夫: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A语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价值观念方面的社会文化准则。B世界上的语言拥有许多结构上的共同成分,其数量超过人们目前所认识到的。C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确定何者为主。三、词义与文化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Ø 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与一般词汇的界定:A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涵义;B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
12、。Ø 对于词汇意义通常作“指示意义”及“隐含意义”的区分。Ø 词义的七种主要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Ø 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1)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3)A、B概念意义相同,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四、语用规则与文化Ø 语用规则掌握困难的原因:A很多语用规则还没有总结成文字,记录在书中; B与语言规则相比,语用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自觉。五、交际风格与文化Ø 人们认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习惯的,与自己的习惯性违背的东西往往被认为
13、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实际上,逻辑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固定不变的东西,逻辑概念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烙印。Ø Karl Pribram将世界上的思维模式、说理方法归纳为四类:第一类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法国、地中海国家、罗曼语系国家)第二类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抱怀疑态度;(英、美、澳、新、加)第三类属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德语及斯拉夫语国家)最后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E.g.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比作“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
14、216; 学者们通常都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Ø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Ø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Ø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A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
15、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B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C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D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是后天习得的;E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语左,非语右)。Ø 非语言交际通常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三、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1. 眼神Ø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
16、方,因为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Ø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2. 手势Ø 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Ø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Ø 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3. 身势Ø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这一类。Ø 上课坐姿,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17、Ø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4. 面部表情5. 服饰Ø 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羞与文化展示。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Ø 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四、触摸Ø 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Ø 文化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 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 (气候寒冷的国家)。 Ø 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泰国孩子的头绝对不能抚摸。西方国家,拥抱是一种礼仪,接吻也只是面颊触碰一下。中国教师在美国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体触
18、、接吻、拥抱。五、时间观念Ø 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Ø 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六、对空间的使用1.领域性 2.个人空间和体距Ø 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Ø Hall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18英尺)、个人距离(近者1.5-2.5远者2.5-4)、社会距离(近者4-7远者7-12)、
19、公众距离(12-25,公众领袖30英尺)。3.对于拥挤的态度Ø 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4.位置安排Ø 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第七章 社会交往一、见面语Ø 毛利人额头轻轻接触,泰国人实行拜礼,合掌礼。Ø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1) 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2) 英语中中性的见面语如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3) 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代替问候:王老师!4)
20、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二、告别 (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Ø 英美人,先表示几次,然后才站起来,正是的告别比较短暂。Ø 中国人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走到门口还要继续再聊一会儿。三、恭维与谦逊Ø 中西习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谦虚与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把谦虚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四、送礼Ø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受礼人一般当面打开,说些赞美的话。五、宴请招待 丰盛的西餐一般也只有四五道第八章 人际关系 Ø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受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
21、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Ø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感到困惑、失望或极不适应。一、家庭的地位与作用Ø 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袋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独立精神。我国,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Ø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个人的利益和愿望
22、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我国相反,且个人与家庭合二为一。Ø 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老华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宗族组织负责调节内部关系,保护组织内部成员。Ø 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Ø 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在中国,一个新娘首先是做儿媳不是做妻子。Ø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二、家庭化的社会关系Ø 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中国,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扩大了的家庭。Ø
23、 同乡的概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跨国公司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应该来自不同国度。三、单位一个家庭式的组织Ø 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Ø 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很多事情认为是个人的事,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四、关系网家庭关系的再扩大Ø 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Ø 与关系网有密切关系的是人情。中国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帐。五、圈内与圈外Ø 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社
24、会关系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人是一个标准,对其他人是另一个标准。六、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Ø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的影响。Ø 来华从事经贸谈判:中方往往先试图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论事。Ø 处理朋友关系:我国重视老朋友的关系,美国等国家,一生要迁移多次,很难有长久的友谊,一般不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将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第九章 经营管理一、经营管理与文化密
25、切相关Ø 经营管理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管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Ø 文化冲突产生在几个不同的层次,有的属于显形文化(语言、非语言交际习俗),有的属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有的是人之模式,有的是制度性文化。二、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模式 Ø 四个阶段(理论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优点管理科学化; 缺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听民众,感情需要3) XY理论 侧重于自我实现,提出一套激励理论4) 超Y理论 动机、需要 管理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三、文化
26、对于经营管理商贸谈判的诸多影响Ø 劳动态度:干活效率。日本早到晚退;中国迟到早退。Ø 对时间的不同态度:日本拖延战术;德国安排严格;法开始慢,逐步速度加快;我国手续繁杂Ø 权力与决策:日本,家长式的经营体制;美,代表握实权;日本中国集体协商,请示上级Ø 和为贵:日本、中国避免正面冲突,避免正面回绝;美公开分歧“诚恳的对抗”Ø 法律的意义:美,严谨,详细法律文件;中日韩认为合同不是最终的谈判结果、客观情况随时发上Ø 关系网:德、法、亚洲重关系第十章 价值观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一、什么是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
27、核心Ø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是主,信念、态度是从。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支配和反映的关系)Ø 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Ø 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三、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Ø 特点: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实际上,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四、学者们对于价值观的研究Ø 衡量价值观的尺度:A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B对权力距离的态度C对
28、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D男性女性。Ø 儒家工作动力的指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认识上的误区Ø 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际失败。Ø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Ø 跨文化交际经历的阶段:A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B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引起文化冲突;C感到愤怒、恐惧;D决定退缩回去。Ø 必须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
29、的的跨文化意识。二、刻板印象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预判。(与“概括”相区别)Ø 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Ø 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有共同之处,都是对事物的概括,所不同的是刻板印象往往完全忽视个体区别,而且步子能够以改变自己的看法。Ø 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刻板印象与歧视密切相关,刻板印象的下一步就是歧视。三、民族中心主义按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第十二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一、文化休克&
30、#216;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映。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Ø 表现:A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B失去朋友、地位、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C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D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E在觉察
31、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F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Ø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陌生环境的情况分为四种:A旅游者 B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 C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人员 D移民和政治避难者Ø 各种解释:传统的解释认为其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负面事件理论 社会支持减少论 价值分歧论二、跨文化训练的历史与现状Ø 美国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SIETAR的名称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和研究三部分,但训练所占的成分越来越大。三、跨文化训练的方式Ø 方式:A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
32、织讨论。传统、容易。B分析原因的训练先叙述反应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供几种不同的解释,讨论。C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D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用得较少,有意识地改变行为模式。E体验型的训练角色扮演;参加田野作业。人为制造另一种文化环境 F互动式的训练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的技巧。 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四、跨文化训练目标Ø Hanvey 跨文化意识四个层次: A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异文化表象的特点。觉得奇特和富有异国情调;B经历文化冲突,看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而细微的不同方面。C通过理性分析,理解异文化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在认知水平上感到可
33、以接受;D长期生活于异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以当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Ø 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Ø 从实践来看,价值观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难)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I. Give a brief definitions of the following terms(名词解释)1. Non-verbal communicationIt r
34、efers to communication through a whole variety of different types f signal come into play, including the way we more, the gestures we employ, the posture we adopt,
35、160;the facial expression we wear, the direction of our gaze, to the extent to which we touch and the distance we stand from each other.2. privacy privacy: It c
36、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right of an individual to self-determination a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ndividual is willing to share with others information about him
37、self that may be compromised by unauthorized exchange of such information among other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3. sla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which are regarded as very in
38、formal and so are not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formal social situations or serious writing.4. collectivist culture Collectivist cultures place little value on individual ide
39、ntity and great value on group identity. They have been labeled as “we” cultures because basic unit is the in-group or collective. 5. culture shockculture shock: It
40、i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is experienced most often by those who, whether voluntarily or involuntarily,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a new culture.II.
41、60;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简答题)1. Give some basic rules of boys or girls interaction2. Describe the different ways in showing hospitality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
42、ture Chinese guests always refuse offer of drinks or food to demonstrate politeness in seeming not to wish to put their host to any trouble.Sometimes an offer is
43、0;not a real offer but a polite remark. After we say 'no', we usually wait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 offer. If the host just brings the food or dri
44、nk and ignores 'no', we ill accept it. Chinese like to press their guests to drink or eat to show their hospitality. While westerners always accept or refuse
45、 offer of drinks or food very genuinely.Their refusal is accepted as genuine.Westerners dont to press. To press people to have food or drink after they have refused&
46、#160;is frowned upon and can cause embarrassments.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n receiving gif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 In the West, it is regarded as polite to o
47、pen gifts as soon as they are given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In China, the situation is quite the reverse. Normally we Chinese feel that if you open the gift
48、60;as soon as it is given, you might embarrass the person who gives the gift and you might be thought greedy. Therefore, Chinese people tend to open the gifts
49、160;after the visitors have left.In China, many people send gifts without wrapping them, and if they wrap them, they usually tell the receiver what is inside, and th
50、e receiver will thank the sender and put the gift aside without unwrapping them since they already know what is inside. English receivers open the gifts in front
51、60;of the senders of the gifts.4. Explain the ter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three components. Th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underst
52、and and adapt the target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volves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operational aspects, which are inseparable in reality.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53、;cognitive, affective, and operational component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cat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re are also three aspects in terms
54、 of affective components: adaptation motivation, Identity flexibility and esthetic co-orientation,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re the mental capacities o
55、f comprehension and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various verbal and nonverbal codes. Operational components are that Individuals capacity to express cognitive and affecti
56、ve experiences outwardly is shown through specific behaviors.1. The obstacles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 Why do many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sk about age, martial
57、160;status, and even salary when first meeting one another? To them, these are open conversational topics. Knowing a persons age helps them use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
58、ss. And Chinese people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family life, so naturally talk of family members features as a common topic. As to salary, since there is
59、;a national system of salaries, people usually dont consider it a secret and they talk about it openly.3 . Analyze the cultural variations in selecting negotiators in
60、0;America and Japan4. What would you do if a stranger pronounced your name incorrectly?5. What are the five basic themes in individualist culture? 1) There is a tend
61、ency for foreigners to treat strangers as equals, seen in the politeness with which foreigners treat out-group member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follow public rules and la
62、ws that guarantee the rights of all. 2) There is a desire for independence and separateness, found in foreigners' needs for their own privacy and autonomy and in
63、 the freedom they give to children. 3) There is a lack of inhibition on the part of foreigners in terms of expressive behaviors, seen in their lack of conc
64、ern about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disclose feelings and emotions. 4) 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if the reciprocal bonds and duties&
65、#160;that regulate in-group members, found in foreigners' casual attitudes towards hospitality. 5) There is a lack of concern at public displays of physical or sexual inti
66、macy.Part III Case Analysis (You are required to stat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each case)Case 1Xiao LI and Xiao Wang were colleagues. Xiao LI gave a lot of help
67、to Xiao Wang financially and socially. Recently Xiao LI would get married. But he forgot inviting Xiao Wang attend his wedding. Later Xiao Wang got information about
68、;Xiao LI wedding and sent RMB 500 Yuan to Xiao LI. Question: What cultural phenomenon can be reflected? Why?In Chinese cultu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if someone does
69、 a favor for you, you should return the favor to them. This is very common for Chinese people.In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Reciprocity are the base of rela
70、tionships.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culture. If a person feels uneasy to be indebted of someone, payback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balance
71、in the relationship.Case 2An English guest: Each time a new dish arrived his parents would lean over and load my plate with tasty morsels. As they had taken all
72、 the trouble to cook it I just had to polish it off. As soon as my plate was empty they would put more on. Of course, I felt duty-bound to eat
73、60;that too. A Chinese guest: Can you imagine how many dishes I had? Only one - a stew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 The meat was over done and too hard t
74、o eat; green vegetables were no longer green. They never put food on your plate but just ask you to help yourself. If you, as a guest, are shy or mode
75、st, waiting for the food to be put on your plate, you will remain half-starved.Question: 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in hospitality between a Chinese and English? What
76、;are the reasons?Yes. The Chinese student felt disappointed at British hospitality because she used the Chinese way of showing hospitality to judge the British one. In th
77、e story taking place in China, the westerner couldn't imagine that there should be sixteen dishes prepared for her. When she ate from the eight cold dishes, she&
78、#160;couldn't eat anymore. It is because a Western meal normally severs one main course plus a starter and sweets or desserts. The fact is that different people
79、in the world show their different hospitality in different ways. Case 3Li Lan had an American friend Susan. They usually had lunch together and Li Lan often asked
80、60;Susan for advice on problems she faced adjusting to American society. Susan gave Li Lan a lot of advice and helped her to improve her English. Once Li Lan
81、60;needed urgently a big sum of money to pay her tuition fee. Since she has no other friends in the States, she turned to Susan for help and promised that
82、 she would return the money soon. To Li Lans great disappointment, this time Susan didnt seem happy to lend the money to her. Though Li Lan returned
83、0;the money as she promised, they didnt get along well from then on. Question: Why did Li Lan feel unpleasant?Li Lan asked to borrow money from her American friend Susan, which is rarely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清包施工合同
- 委托招生合作协议合同
- 幕墙分包施工合同
- 鞋子订单合同
- 供货质量保证承诺合同协议书
- 吊车汽车租赁合同
- 广告牌钢结构安装工程合同
- 茶艺师中级练习试题及答案(一)
- 营销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和反窃电技能竞赛参考复习试题附答案(一)
- 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
- 用电知识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东北三省三校二模联考语文试卷
- 保密知识题库含答案
- 档案数字化管理试题及答案
- 共享农场合同标准文本
- 医院建设项目智能化专项工程技术要求
- 2024年中国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三-国开-参考资料
- 2.2城镇化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压轴题12个(84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