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1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2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3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4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 20 分)1(2 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触目伤怀海市蜃楼佃农(di Cn)黄晕(y In)B .强词夺理酣然入梦斡.旋(W 0)震悚.(Smg)C .舍身求法拈轻怕重宽宥.y0u)殉.职(X Irl)D.浮光掠影走头无路翌日修葺(q 1)2.(2 分)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络绎.不.绝.,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B 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寻章摘句 ,因此具有创造性, 能带 给读者深刻的体会。C.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 人大吃

2、一惊。D.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对人的促进和影响是 与日俱增 的。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B .我生长在青海湖边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C .吴获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4. (10分)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10分)(1) 长大后/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乡愁)(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 杨花榆荚无才思, O (韩愈晚春)(4) ,长歌怀采

3、薇。(王绩野望)(5) ,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6) 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7)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中化用了庄子典故和仙山传说,表达词人有咼飞之志、向往理想境界的句子是“。风休住,。”(8)爱国,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的连续的两句:, O5. (2分)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A . B.C. D.6(2分)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A .

4、史记-史学巨著-司马迁-中国(汉代)B .红岩 小说 罗广斌 杨益言 中国(现代)C .昆虫记-科普作品-法布尔-法国D.红星照耀中国-小说-埃德加?斯诺-美国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 9 分)7 (9分)长江源学校八年级准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问题。本报讯 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美誉度,让更 多文化体育旅游爱好者了解天峻,走进天峻, 5月 10日,2019徒 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本次活动是为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 施文化惠民工程” 决策部署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 徒步活动 围绕“寻找中国最原生景

5、观-探秘神湖之源, 朝拜吉祥神山”为主 题,这次活动将历时 3 天,分 3 个赛段,行程 48公里。据悉,来 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西州天峻县内徒步爱好者 700余人将齐聚天 峻,一展徒步运动风采,与天峻进行一场亲密之旅。(西海都市报 2019 年 5 月 10 日,有删改)1)阅读上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2)根据图片,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 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U F .KR3HT Ib2f>'1牡因令对学牛肝行“低磯住活方式解粽;Hfr)厲百持顒址计厠(3)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竞赛,下面 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问

6、题,请至少找出两处并改正。通知兹定于本周五举行八年级学生“低碳生活知识”竞賽,请 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代表准时参加。此致敬礼八年级语文教研组2019年5月15日(4)端午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附近 的湿地公园游玩,大家正在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听完你的建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徒步出行。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6分)8 (4分)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下列各题。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7、音?青衫湿!(1) “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 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蛾眉”这里借指 O(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 (12分)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列各题。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 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 使持节诏将军:“

8、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 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 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 犯邪?”称善者久之。(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 军:驻扎军,军霸上B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持:率领C .居无何,上至居:经过D 上自劳车劳:慰问(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B .壁

9、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 介胄之士 /不拜,请以军/礼见D.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将以下骑送迎出郭相扶将 B .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已而之细柳军杜少府之任蜀州D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5)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 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6)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 ,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 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 25 分) 10(12

10、分)阅读怀疑与学问 ,完成下列各题。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 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 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 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 是这样, 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但这种证据 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 。 这一番事前

11、的思索, 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便是怀疑的精神, 也是做 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 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 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 ,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 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 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 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2、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 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 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 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 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 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 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 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 万物的

13、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那就没 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 点?(3)文中第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14、第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 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5)文中第 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对文章的 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11( 13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 草莽之中, 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 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 这里高寒缺氧, 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 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 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 千年不衰, 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 茶文化。 被誉为“海

15、藏咽喉” “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 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 农耕 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 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 易场所。 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 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 也就是热性 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 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 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 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

16、调 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 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 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 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 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 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 色古香的“茶”。 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 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

17、皮、花椒等调 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 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 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1) 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2)选文第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文第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18、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5) 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五、写作能力展示(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 3分),从 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2. (50分)题目:请将题目“我读懂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作 文。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19、故 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 慧的结晶。 读了上面这些句子,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 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 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 20 分)1.ABC 正确;D.有误,“翌日”的“翌”读作“ y 1: “走头无路”应写作“走投无路”;故选: D 。2. A .有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

20、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来形容“雨”,属用错对象;B .有误,寻章摘句: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属不合语境;C .正确;D.有误,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属用错对象;故选: C 。3. A .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而努力”;B .有误,偷换主语,改为“我生长在青海湖边,青海湖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C .有误,产生歧义,“他”改为“吴获”;D.正确。故选: D 。4.答案:(1)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注意“窄”的写法) ; (2)枯藤老树昏鸦(注意“戟” “藤”的书写)(3)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意

21、“惟”的书写)(4)相顾无相识(注意“顾”的书写)(5)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注意“鬓”的书写)(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注意“伊”的书写)(7)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意“鹏、蓬”的写法)(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5本瓖段讲了“文字”的作用,引领了话题,是第一句;结合 中 的“这边”及句意理解,此句为第二句;上两句提到“桥梁” 讲到了“桥梁”的作用, 为第三句; 结合上句的“会面”理解, 为第四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 故选: B。6.ABD 正确;D.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故选: D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 9 分)7.答案:

22、(1)2019 徒步中国 ?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 举行。(2)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所以要在学 生当中展开“低碳生活方式”宣传。(3) 不需要写此致和敬礼。 通知正文没有出现举行的准确时间。 通知正文没有出现举行的具体地点。( 4 )我们还是步行去吧,这样既低碳环保,还能锻炼身体。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 16 分)8. (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面歌残终破楚”意思是:四 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这里引用了“四面楚歌”的 典故,表现了当时国家四面受敌的困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 途命运的担忧之情。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2

2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 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 打湿了我的衣襟;从中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 独、悲伤之情。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 的菊花都已盛开, 秋色明净, 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 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 突破了家庭的牢笼, 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 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 其实, 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 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 心胸狭窄

24、,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 难 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 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 泪打湿了我的衣襟。9.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D 正确;C .有误,居:等。故选: C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 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A 句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 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节奏划分正 确。B 句意: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应在主谓处划分, 不能将“从属”从中间划分开。故节奏划分

25、不正确。C 句意: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 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由句意知不能将“军礼”从中间划分开。故节奏划分不正确。D 句意: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由句意知不能将“先驱”从中 间划分开。故划分正确的是: A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 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 的含义。A .句意为:主将及其属官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将:主将;/句意 为: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将:助词,不译;B .句意为:天子将要到了。且:将要;/句意为:况且在哪里安放 土和石头。且:况且;C .句意为:不一会到了细柳军营。之:动词,至/句意为:

26、送杜 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D.句意为: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固:完全;/句意为: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固:顽固; 故选: 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谓,对某人说。不得,不能。句意:把守军营门的官兵 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 “将军有令,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 ”(5)本题

27、考查对比手法及作用。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 础上,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 然后分析作用。 对比的作用是突 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内容,从“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 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将军约,军中不 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可知,把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 畅通无阻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作对比, 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 明;把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 能“按辔徐行”作对比,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把 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 “将以下骑送迎” 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 “以军礼见” 作对比,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 刚正不阿

28、的性格。(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 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 内容。结合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 富内涵: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 ;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 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 ;为周亚夫过 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答案:(1)C(2)A(3)C(4)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 “将军有令, 在军营 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 ”(5)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 入,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 , 而在细柳营却“不得

29、驱驰” ,只能“按辔徐行”,表现了周亚夫治军 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 “将以下骑送迎”,而 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 “以军礼见”,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 刚正不阿的性格。(6)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 “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 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 ;为周亚夫过分拘 泥于军纪而“惊”。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 25 分)10.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 积累和联系文意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学者先要会疑” 和“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都出现“学”和“疑”, 再结合题

30、目,可以总结出本文的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过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可以判断出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答题格式:举的 例子,具体准确地论述了.这里即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发 问的的例子, 论证了只有常常怀疑、 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 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 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4)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各语句能否调换的问题。 因为第五段提出: 对于不论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 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所以首先要抱有怀疑的态度, 然后再思 索辨别, 和书

31、中的学说辩论, 只有评判完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 按 照一定的逻辑顺序。(5)本题考查段落中首句的作用,学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 分析。由于在一个自然段中的开头, 所以首先考虑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承接上文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引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答案:(1)无需攻击,自己就会破灭。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2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3 )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发问的的例子,论证了只有常常怀 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4

32、 )因为第五段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 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所以首先要抱 有怀疑的态度, 然后再思索辨别,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只有评判完 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 5 )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引 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11. ( 1 )本题考查说明文结构以及说明顺序。本篇说明文首段中“茶 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 的茶文化。”总起全文,文章 段按照相关逻辑分别介绍 了茯茶的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等,第七段最后一句 话“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

33、茶。 ”总结全文,由此可见,文章的结 构形式为总分总,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文章中“一种是” 、“另一 大宗是”可判断横线部分说明方法为分类别, 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 清楚的说明对象的特点,画线句说明的是受河潢人喜爱的茶的种 类,可由此作答。(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及其作用。 “之一”作为一个修饰限制性词 语,一旦去掉,会使整句话变得过于绝对,意为“世界上地势最高 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就是茶马古道” ,这与事实不符,所以可根据 这个角度进行作答。(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章第三段介绍了茯茶 的性状、味道以及用料;第四段首句“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说明 了

34、四五六段介绍的是茯茶的制作方法; 第七段首句 “从医学角度来 说”可以看出本段说明的是茯茶的医学功效。(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茶马古 道下的青海的茯茶文化,介绍了茯茶的性状、味道、用料、制作方 法、医学功效等,因此,在拟写标题时,可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 运用。答案:(1)总分总;逻辑顺序(2)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受河潢人喜爱的茯茶的种类,使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3)不能。“之一”的意思是其中的一个,起修饰限制作用,文章 中指的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 其中的一个是茶 马古道。一旦去掉 “之一”则变成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 古道就是茶马古道

35、,这样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之一”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4)性状、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5)茶马古道的茯茶五、写作能力展示( 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 3 分),从 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我读懂了父爱进入初三, 学业紧张,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我开 始觉得父亲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一天,我因为留校值日,很晚才回家。天色已暗,天空中开始 飘起雪花。我在岔路口犹豫着是否要走一条距离短但少有人行的小 路。平日里,父亲工作忙,不怎么接我放学。 我在路口纠结了很久, 最终毅然决定走那条灯光昏暗的小路。 我抓紧衣角, 咬紧牙关,走 进了巷口。忽明忽暗的灯光映得树影恍若鬼魅, 风也呼呼作响, 搅 得我心神不宁。 我壮着胆子大踏步向前走去, 却觉得连自己的影子 都诡异得吓人。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父亲。一阵脚步声传来,我抬头一看,愣住了竟然是父亲。只 见他匆匆走来, 看见我, 就站在路灯下微笑着冲我招手。 我揪着的 心一下子落了地。 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 我仔细观察起父亲来。 他 的两鬓已有些斑白, 皱纹悄悄爬上了他的额头, 他的身影也没有我 记忆中那般高大了。 我忽然沮丧地意识到, 他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 个父亲了。我快步走上前,很乖地跟在他身后。父亲愉快地笑着, 说:“我就猜到你会走这条僻静的小路,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