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设计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题: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一、教学分析1.本课隶属于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是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致使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本课由三部分组成: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2.本课的内容要点是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洲入主中原。在认知方面,知道明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

2、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掌握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能够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识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流民图(局部)、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资料,以及教材正文和补充内容,分析概括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而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还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并最终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进步。3.本课的三个子目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

3、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史料、图片等,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分析方法,形成唯物史观。2.通过提炼有关信息,概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一段历史,将历史发展带入到时间空间之中,形成时空观念。3.通过合作探究,基于所掌握的材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必然性,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危机和竞争中生存,获得历史的启示和经验。三、

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2.难点:了解明朝灭亡前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17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图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纪年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中国古代历史纪年表中指出明朝的位置,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明朝所处的时代范围。同时,结合纪年表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特点:统一王朝、封建社会末期,自然而然的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帝国,为何会走向崩溃?从而进入到本课的学习。2. 正课讲授。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结合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和流民图(局部)分析明朝中后期的政治风气和社会状况,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

5、中后期,皇帝大多纵情享乐,疏于朝政;大臣们结党营私,勾心斗角。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成为流民。而明朝的统治者非但没有救济灾民,还不断的加派和催征赋税,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起起义。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结合时间线,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李自成的起义之所以能推翻明朝统治,除了起义军的英勇善战,还有赖于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本环节培养学生讲述历史的能力,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满洲兴

6、起和清兵入关标出满洲兴起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李自成起义虽然推翻了明朝,但他自己最后也失去了民心,没能长久的统治北京城。清朝入关有其偶然性,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通过改革增强了满洲的国力,也对后人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设计意图:正课讲授环节,学生活动都是基于学习任务展开,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在不同的主题中,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探究问题的设置难易搭配,具有梯度。3. 课堂总结。将本课的知识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复述本课要点。设计意图:通过复述小结,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课外探究作业对比崇祯之死和查理一世之

7、死,分别给两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的洪流中,通过对比,了解到此时中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为下一单元和八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五、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图片格式)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导学案【学教目标】1. 了解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清兴起和清军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2. 通过史料解读,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通过历史地图识读,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3. 认识政治腐败与社会动乱的密切关系,体会当前中国反腐倡廉的现实必要性,培养关注时政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李自成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难点:均

8、田免赋口号的含义、地位及其对李自成起义所起的作用。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明朝灭亡时间 标志事件 李自成起义原因 口号 建立政权 结果 清朝建立过程 清军入关时间 二、课堂探究题探究近代科学的创始人现代科学之父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一:根据幻灯片5-7内容,概述明朝末年政治社会危机的因素。探究二:元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由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它们前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比较。民族统一各部建国改国号都城蒙古族 女真族 三、练习巩固1. 明朝中后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 )A.宦官专权严重 B.政治日益腐败 C.皇帝疏于政事 D.大臣

9、结党营私2. 明朝中后期统治腐朽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皇帝大多疏于朝政 B.皇室内部勾心斗角 C.大臣之间争权夺利 D.明末农民起义爆发3. 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地点是( )A南京 B西安 C北京 D洛阳4满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满族这一称呼是从下列哪个民族演化而来?( ) A.契丹族 B.党项族C.女真族 D.鲜卑族5关于图中人物说法错误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建立大西政权C.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 D.是农民起义的领袖6.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其主要原因是( )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B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

10、军C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 D“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7. 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很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 )A.努尔哈赤 B.忽必烈 C.成吉思汗 D.康熙8. 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导致李自成起义军失败。这里说的“明军将领”是( )A.张献忠 B.袁崇焕 C.吴三桂 D.皇太极9.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是()西夏 元 明 清A. B. C. D.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僖宗时,赏赐给瑞王

11、、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云南木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二: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材料三: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 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 “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一、 自主学习明朝灭亡时间1644年标志事件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李自成起义原因根本原因:明朝统治腐败口号均田免赋建立政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结果成功推翻明朝清朝建立过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时间1644年清军联合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军。二、探究一: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加剧;赋税繁多;自然灾害。探究二: 民族统一各部建国改国号都城蒙古族成吉思汗1206年,蒙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北京女真族努尔哈赤1616年,后金16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