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议论文押题预测_第1页
2020中考语文议论文押题预测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 中考语文议论文押题预测 中考进行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押中才是“王道” ! ! 为此,下面我参考了近 年中考选文的高频出处和热点主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1. 善于“折叠”自己 把 51 51 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 折叠 51 51 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 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最 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 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 结果遇挫, 被迫开始一渡 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

2、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 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 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 例。 这次行动, 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 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 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 成 事的最高境界在于, 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 急功近利 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 “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折叠”是生动的重复。 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 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 的故事”, 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 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

3、复、 机 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 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 因为过了这个年龄, 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后 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 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在 “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 能书写出彩华章。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 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 1%1%,反复尝试 100 100 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 63%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 通向成功

4、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 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 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 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有人提出过“坎理论”, 就是要过关卡, 上 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 多为浴火重生。 想要前进, 最快的脚步是“负重”, 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 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 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 到吃劲岗位“淬火”, 到艰苦一线“蹲苗”, 在事上磨练自己, 用时间灌溉自己, 多挑战“不

5、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把握好“折叠”的学问, 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 2.2. 作者认为“折叠的学问”有哪些 ? ? 3.3. 文中第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 4.4.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 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 ?请简述理由。 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链接材料: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说: 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 2. 2. 慎众 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 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

6、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 有戒,做好自己。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 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 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在国内也备受推崇。 勒庞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 未见得便是真理, 譬如与 他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便提出了几乎相反的观点。 但个体受群体 影响,却是没有疑义的。 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 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 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 这是 一种生存法则。但盲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 譬如, 过马路集体违规, 这是“羊

7、随 大群不挨打, 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 ; ; “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 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 ; ;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 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 ; ; 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 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 ; ; 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 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 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 还是柏拉图的话:“在这个世上,你总得捍卫些什么。”某次课堂上,苏 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 然后请学生们闻空气中的味道。 有学生举手回答, 说有苹 果的

8、香味。 苏格拉底再举着苹果从每一位学生面前走过, 并再三请学生们仔细闻 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味道, 最后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 其他学生全都举手 说有。这个没有举手的学生便是柏拉图,只有他坚持空气中没有苹果的香味 ; ; 而 他是对的,因为苏格拉底拿的是一只假苹果。 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 伯夷的事有些争议, 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 还是值得一说的。 秦王朝建立以后, 丞相王绾提出以分封制治国, 没有人提出疑义, 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 敢当众站 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 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 郡县制奠定了

9、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但是, “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 没有把握的事情, 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 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 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 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 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 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 但浮皮潦草, 终使人肤浅而浮 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 ; ;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躬身实践, 扎实做事,是最好的学习,并且,实干兴邦,实干精神扎根,社会便有了根,人

10、心也有了根 ; ;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有人则提:“我在故我思。”但终归 思考是重要的。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 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 不要人云亦云。”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 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 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 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1.1. 概括本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2.2. 选文论证

11、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 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3.3. 第段引用柏拉图和李斯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3. 3. 善意的目光将使世界更美丽 近日,一则医生高铁上救人后被要求出示医师证并手写当时情况的消息在 网络上快速传播, 引起网友们激烈讨论。 有人搬出法规, 认为见义勇为不同于医 疗执业,无需提供证件 ; ; 有人为医生鸣不平, 感叹救人竟被担责 ; ;有人则支持列车 员,认为留存证据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无可厚非。 尽管看法不一, 但是不少网友 认为列车员的初衷是撇清责任,这种解读不禁让人感叹:为何以自私预设他人, 为何原本应皆大欢喜的结局竟演变成一场对道德的讨论。 如果

12、是报以善意的眼光 看待事件中的每一个人,这将是一则正能量满满的故事。 不要让不当联想蒙蔽自己善意的眼光。 近年来,偶尔出现的一两则见义勇 为反被诬陷的新闻让人深感愤恨, 也改变了一些人对社会的看法, 以偏概全, 如 同惊弓之鸟。 在这些人心里, 见义勇为渐渐与被人讹诈联系了起来, 被救者时常 被投以怀疑的目光, 救人同时保留证据变成常识。 只要受帮助一方有任何其他举 动都会首先被冠以心术不正的预设。 毫无疑问, 这是一种以恶意揣测他人, 以恶 意预估未来的歪曲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事件中,医生热心施救,患 者得以治疗, 列车安全运行, 实则皆大欢喜。 依理剖析, 医生临危救人值得赞扬,

13、 参与救助者对自身行为负责也无可厚非, 列车员为明晰过程要求医生写明情况也 属正常。 但当一件事情在固有观点下被解读时, 一切就变了味。 歧视者认为施救 者如果需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就是不公, 认为列车员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保护 自己,是自私的表现。 最终把一个热心救人的好事想象预设成一场好人被冷对的 丑闻。这不仅影响着大众的认知, 更对社会的风气带来危害。 如果我们用善意去 看待人和事物, 这个世界将会呈现更多美好, 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善良。 这不是阿 Q Q 精神,而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因为内心的立场往往决定所见所闻,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理解的往往使我们所希望的。 切

14、不可让不 当的联想蒙蔽我们善意的眼光。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俗话说:一颗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不仅道出了负面事件对整体带来的危害,也从侧面说明危害往往只是一小部分, 并非主流。 一些人认为是那些诬陷好人的坏人透支着人们的信任, 凉透了好人的 心,拉回了英雄伸出的手, 使得社会上一些人遇到困难者时袖手旁观。 但我们每 一个人又何尝没有责任呢 ? ?社会风气的形成是由无数个人的认知和行动组成的, 当我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担心被讹诈,在热点事件中报以恶意揣测他人行为 时,实际上就是在助长这种社会的认知。 反观近年来见义勇为的事件, 英雄得到 嘉奖得到赞扬是主流, 社会大众对于善恶对错的爱

15、憎分明, 大家崇尚正义赞美善 良。事实上,每天在我们身边感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给别人带来过感动,同时 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刻板的印象呢 ? ?不要凡事用那些个 例来比照,更不要遇事首先把人预设成坏人来揣度。从我做起,报以善意,相信 美好,无数个你我汇聚的信念将让社会充满阳光。 善意的形成离不开国家对正义的捍卫。 正义有时可能会迟到, 但永远不会 缺席。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让正义早到, 让正义者光荣需要国家的努 力。近年来一些反面案例, 最终都得到了法律公正的裁决。 但迟到的正义给英雄 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困苦麻烦。 正是基于个人成本考虑, 让一些人在面对受助者 时

16、选择袖手旁观,哪怕帮忙只是举手之劳。因此,让人们积极的见义勇为,除了 思想教育外, 更需要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见义勇为者加以保护, 让诬陷者接 受严厉的处罚。 只有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 从行为成本上彻底杜绝诬陷者 的侥幸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社会向善向上。 正如在事件中, 如果医生、患者、 列车员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各自责任都被明确界定, 权利都能得到保护, 不会因为 列车员是否获得医生的情况说明而有任何变化, 那想必网友们也不会天然地认为 列车员所为是出于推卸责任了。 不要报以恶意去揣测他人,这会让你感到失落 ;不要以恶意去解读世界, 因为无数的你将影响社会的风气。 尝试凡事投以善意的目

17、光, 世界将因你而美好。 1.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 2.2. 选文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3.3. “这不是阿 Q Q 精神,而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一句中,“这” 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 ? 4.4.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4. 守望传承,涵养向新而行的春节文化自信 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开 始算起,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已经有 2000 2000 多年历史。经过一代代人的塑造和 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一个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于一体 的重磅节日。春节里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

18、,敬天拜地祭祖先, 显示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怀念 ; ; 又如, 尊老爱幼、 团圆和睦,表达着血浓于水的温馨甜蜜 ; ; 再如,迎禧接福、祈祷未来,见证人性 的温暖与奋发的热情。 文化无处不在, 文化就是我们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 春节 里所谓的“年味”,大抵就蕴藏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春节“空心化”问题, 近年来屡被提及。 泛滥的红包犹如“春劫”, 羁绊 住血脉里喷涌的亲情 ; ; 就业结婚生娃之类的过度关心,让团聚变成尴尬的“堂 审”; ; “吃顿年夜饭, 就算过节”, 折射出节日的单调与乏味 ; ; “四处拜年, 奔波 酒桌”,体现出人心的浮躁与无奈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 把过节矮化

19、 为“吃、玩、睡”“玩、买、游”,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 神的空虚。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 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 消除这种乡 愁,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春节里的文化资源, 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 新时代文化中找到属于当代人的春节文化坐标。 前不久,一套为 20202020 年春节量身打造的 2 2 枚己亥年生肖邮票,获得 集邮迷的热情追捧。 “肥猪旺福”的邮票上, 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奔跑出灵动生风 的喜感,象征奔向美好生活 ; ; 另一张“五福齐聚”的邮票, _ 。从“屋 下有猪”寓意“家”的汉字演变, 到十二生肖中“猪”压轴出场寓意和顺, 传统 文化里有许多美好文

20、化意象值得发掘。 这充分提醒我们, 与其眼高手低排斥传统 文化,莫如仔细钻研和体味一下传统文化。 短暂一次回眸, 收获的可能是惊艳灵 魂的美丽。 正如人们在春节里穿新衣、添新岁、纳新福,期待万象更新、辞旧迎新一 样,春节其实也是常维新的。特别是在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 化齐头并进的形势下, 春节文化也在经历着创新蝶变。 过去全家人围炉夜话, 共 享年夜大餐,如今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 在网络上看春晚、 在微信圈里发祝福 过去城市务工者返乡过春节,如今“反向春运”昭示城市化新动向。怎样过年, 形式一直在变化, 但价值内核却经久不变, 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 眷恋,对生活幸

21、福的热切向往,对未来光景的无比期待。而这些价值,正是传统 文化的核心要义。 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 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 所以才能奔流向海、 前程远 大。春节里有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不变的文化信仰, 也有我们走向未来最为深厚的 文化自信。 我们共同依偎在春节这盏民族文化的明灯下, 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光 明灿烂的未来。 1.1.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 ? 2.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3. 结合下面这张邮票的画面和文意,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另一张“五福齐聚”的邮票,。 5.5. 与诤友交如坐春风 生活中,交友似乎是件寻常的事情,人人都在交往,人人都有朋友;但是,

22、交友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相知, 也没有多少人能有真正 的朋友,特别是那种勇于指出朋友不足的诤友。古有名言:“砥砺岂必多,一璧 胜万珉。”意思是说,交朋友不在多,贵在交诤友。 诗经中“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咏叹,也是提倡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讲君子之交,求道 义之交,贵心灵之交。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经常照照诤友这面镜子,不断洗涤灰 尘,整洁自己。 中国古代历史上, “道义相砥, 过失相规”的诤友并不鲜见, 先贤们的故 事总是那样发人深思。 唐代“古文运动”中, 有两位著名的倡导者韩愈、 柳宗元, 他们志同道合,互为文友,在从事文学革新、 推动文学进步中结下了深厚的友

23、谊, “韩柳”并称流传千年。 柳宗元素来对名重一时的韩愈敬重有加, 但有时也会有 一些善意的思想交锋。 韩愈在长安任史官编 顺宗实录 时,心中其实十分忐忑, 曾写信给刘轲和柳宗元,喟叹:“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 轻为之哉”, 表示自己不愿担任史官。 柳宗元于是写了一篇 与韩愈论史官书, 一面直言不讳地批评韩愈“不直、不得中道”,畏惧刑祸而不愿担当风险 ; ; 一面 推心置腹地鼓励韩愈要忠于职守, 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优秀史官。 回信字里行间坦 诚相见,力陈其弊,这种“友以助道,友以辅仁”之举,尽显诤友之风范。 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如果有了过失,在朋友的 帮助

24、下,及时发现并得到改正,这样,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成功。诤友是我们成 功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据史书记载, 晋代的王处叔性情耿直, 素以儒家的品 德自守,从不交结权贵作靠山。他的朋友祖纳在任军谘祭酒 ( 晋朝官职,为参谋 军事之官 )时,一度是个棋迷,常用下棋排解“有志不得酬”的苦闷。王处叔劝 他说:“一般来讲,古人都是这样的:如果遇到好的机会,就以建功立业来实现 自己的志愿和理想 ; ; 如果遇不到好的机会,就用立言著书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和抱 负。所以,不管自己在官场上是否得意,其事业都是没有穷尽的,怎么能沉迷下 棋,虚度时光呢 ? ?”祖纳听后,有所感奋,于是致力“披阅文史”。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 ;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 行。”围炉夜话中的这句名言可谓做人经验之谈。一个人能不能通过相知找 到诤友,首先要看自己具有什么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