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二、故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 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 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 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 极其有害
2、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 揭露。三、理解词义1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 于有关古迹的诗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2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3 .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4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5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6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7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 己。8.i匡骗:说谎话骗人。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
3、: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第二部分(一):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 命的洪流中去。五、问题解疑1 .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 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乂有对自己观 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2 . “总” “只” “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 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乂
4、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 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 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 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 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3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 实”?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 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 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这样,对方 的观点就不存在了。4 .文中的“他信力” “自欺力”分别指
5、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 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 展的是“自欺力”。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 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5 . “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这段话在文 中的作用。“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 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
6、 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山直接反驳转向正 面立论,提出论点。6 . “埋头苦干的人”发别列举出几个人物。本题运用补写论据法。“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人类作出 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张衡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 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包拯等。“舍身求法的 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等。7 .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 来
7、的人们,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鲁迅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8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 污蔑。”分析句中的“简直”的作用。“简直”标明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确信无疑。语言犀利,表 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9 .“脂粉”各指什么?本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 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 指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 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
8、是非。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乂恰与文章 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六、课文主题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 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 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 6)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 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二、理解词义1 .譬如
9、:比如,例如。2 .视察:察看,审察。3 .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 女蜗。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善、唐尧、虞舜。4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5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6 .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7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 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8 .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9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10 .停滞:
10、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三、问题解疑1 .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 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 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2 .就全文来看,第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3 .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乂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 思考。4 .第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
11、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 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 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5 .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 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 .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7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 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怀疑、 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
12、基本条件。8 .“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 用。四、课文主题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一、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 一脚创意大惊奇等。二、故事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 活用所学知识。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 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
13、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 对这些情况而写的。三、理解词义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2 .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3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4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5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7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 途而废。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3):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 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第
14、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五、问题解疑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 确,这种问题更新颖。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乂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 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
15、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认为正确 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4 .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5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 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 版术。(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 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6 .
1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7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 下去。六、课文主题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 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 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第20课创造宣言一、作者简介 陶行知
17、(1891-1946),安徽歙(sh6)县人,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 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 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 题等。二、故事背景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 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 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 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 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
18、的贡献。他一 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三、理解词义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宣告;声明。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 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鲁钝:愚笨,不敏锐。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崇拜:尊敬佩服。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19、并得出“处处是 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 常驻心中。笫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五、问题解疑1 .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表达了作者 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 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2 .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 召教师要团结协作。3 .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 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 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4 .第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荒漠治理供水井施工协议
- 公司物资质押协议(2篇)
- 公司分家流程协议书(2篇)
- 2024年股权远期转让标准化协议模板版B版
- 美发店污水管道铺设协议
- 2024年电视剧临时角色雇佣协议
- 家庭SPA别墅施工合同
- 养殖场公关经理合同范本
- 市政项目搅拌车租赁协议
- 2025年度商铺租赁与商业设施共享合同3篇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 【正版授权】 ISO 9073-1:2023 EN Nonwovens - Test methods -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mass per unit area
- CJT156-2001 沟槽式管接头
-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
- 便利店转让简单合同范本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试题及答案
- 中草药产业园规划方案
-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MOOC 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无人机测试与评估标准
- 2024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经济法》历年期末考试总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