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_第1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_第2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_第3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_第4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重难点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

2、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由“志”入课,畅聊志向1书写、解释“志”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2聊志向,引入新课。(1)请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立下的志向。(2)书写课文题目,指导“崛”字的字形和意义,理解题目的意思。“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3)请学生大声地齐读题目。(4)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5)引入课文: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从“志”字的文化渊源谈起,为本课奠定了深沉厚重的感情基调,使开讲不落入俗套。同时,请学生畅聊自己的志向,轻松入课,并且与本课最后一环节的写作呼应,让学习作用于生活实际,既有天空之高远,又兼土地之厚实。板块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自主识记,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4、;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3学生当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指导、梳理。(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掘崛 校效难、准淮(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委鬼魏日析晰或心惑征心惩(3)组词识记。请学生给“范”字组词,理解意思。(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请学生找找“斥”字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用换词法来理解“训斥”的意思。4开火车读词语。5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请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所占比例。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6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1)独体字作部件后字形的变化。“赞”上半部的

5、第一个“先”变竖弯钩为竖提,“效”左半部的“交”变捺为点,“疑”中“矢”变捺为点,“惑”下边的“心”的最后一点写在斜钩的下面。(2)请学生观察“肃”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提醒学生下半部分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并请学生把这个字练写一遍。7请学生练习书写,其中,“训斥”可连词书写。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识记、当小老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识字。对于难写字,首先教师示范,其次学生观察,最后总结、练习,教学扎实、有效,大大降低了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板块三练习归纳,说清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可以分

6、成哪几个部分。(1)出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划分内容。划分几件事的方法:借助过渡段;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2)学生交流,根据事件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2学生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完成表格。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

7、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3学生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4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引导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启发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按照时间顺序说清楚课文中几件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将三件事按发生

8、的时间排序,然后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明确: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6小结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这篇课文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所以,学生将几件事连起来说清

9、课文的主要内容颇有难度。此环节,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尝试的基础上,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加以点拨、指导,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从划分事件,到归纳事件,再到理清关系,最后说清内容,教学层层递进,能力点的训练得到有效的落实。第2课时 课时目标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板块一品读语句,感受“不振”1听写词语。严肃清晰不振胸怀赞叹效仿非凡左顾右盼训斥2学习课文第一件事,感受周恩来志向之坚定。(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

10、下自己的感受。(2)聚焦“清晰而坚定”。“清晰”是清楚的意思,“坚定”是(意志等)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3)请几位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周恩来。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5)师生分角色朗读。3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1)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

1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2)感受“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预设:课件出示句子:“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a引导学生抓住“叹了口气”,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b指名朗读: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出示句子: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a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思考: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b小结: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哪!课件

12、出示语段: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a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b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预设: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c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中华不振哪!d指名朗读,指导读出愤懑之情。e引导: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聚焦“群众的反应”“谁又

13、敢怎么样呢?”“只能”指名读最后一句,指导读出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f引导齐读:是呀,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国人的生死置之不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面对不公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哪!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在这一环节中,默读、勾画、交流、指导、朗读、提升,老师一直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放心表达的“场”,紧扣文本,让思维和情感的水波,一直在课堂上潋滟。板块二查阅资料,加深感悟1引导质疑: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设:(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

14、人却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还要绕着走?(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3)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4)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2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让我们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起走进中国那段灾难深重、饱受凌辱的岁月。3按照课前安排,分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常生活组(衣、食、住、行)4总结学法: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15、。5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3)引读课文题目,突出重音。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齐读课文题目,突出“崛起”二字)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齐读课文题目,突出“读书”二字)由于现在环境与课文所写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深沉的爱国之情,因此,在感受课文中描写的“中华不振”之后,通过“你

16、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给了学生一个提出疑惑的机会。同时,交流课前分组搜集的资料,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在幸福中成长起来的新少年走进中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让孩子们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再回到课文,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此时,学生才能忧文中人物之所忧,思文中人物之所思。板块三结合诗歌,升华情感1教师引导:十二三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出示课件)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3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4小结: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

17、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设计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把教材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更是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不但有报国之志,更有实现志向的计划和行动。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爱国。板块四读写结合,书写志向1教师引导: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理解了读书的意义。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势,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说清楚理由,师生评价,学生针对不足之处再作修正、补充。3请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读书的目的

18、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学伟人以关照自身。小练笔的设计,既让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读写能力的目的,又在老师适时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让爱国这种情怀不再虚无缥缈,从而落实爱国教育。 板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业设计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1学法指导,贯穿在整堂课中。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放开展示,不放指导;放开体验,不放示范,将学法指导贯穿在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学习生字,学前有提示,学中有指导,学后有梳理;书写汉字,有老师一笔一画的示范;归纳事件,沿着“指导尝试深层指导再尝试梳理方法

19、形成能力”的路径,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对疑难处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让重难点得以突破,使学生的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扎实的提升。2整合资源,让课堂更加丰厚。这堂课上,我进行了两次资源整合:一是学生充分走进文本,感受“中华不振”。学生心中郁积着许多疑问之时,请学生交流事先分组搜集好的、各有侧重点的资料,帮助学生走进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走进了那段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走进人物心里,与人物同悲伤、共愤慨。二是在教学的尾声,出示课本中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其实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决心和行动,从而

20、让学生们体会到,爱国,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知行合一,用行动报效祖国。整合资源,让学生们的爱国情更加深沉,让课堂更加丰厚,让伟人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本分析:本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学生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

21、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魏”等8个生字,学会“肃、晰、振”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理想。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

22、句。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再写下来。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激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课时安排:2课时1.会认“崛、范、魏”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理解“严肃、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体会“中华不振”蕴含的悲愤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迫切感。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把握文章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周恩来从少年到老年的系列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

23、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为他落泪,自发为他送行。他活着时生活朴素,他离开时两袖清风。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外交界的佼佼者,他的名字叫周恩来。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伟人呢?明确: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24、1949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解读课题。过渡:这节课上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1)教师板书课题,相机解释“中华”“崛起”“之”的含义。明确:“中华”指中华民族,“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之”是文言词汇,这里可以理解为“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2)课题质疑: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文章时代背景。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混乱阶段。国家内部历经晚清政府、北洋军阀,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政府成立,政治变革

25、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软弱无能、贫穷落后的中国政府,帝国主义国家趁机大肆侵略,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自己的领土上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不敢言。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提示: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在有疑问的句子旁打上问号。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会写的字:严 清 为之一 仿 非 左右盼 会认的字:起 模 校长 安(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部首归类:贝:赞(赞扬)责(责备)贯(贯通)贺(祝贺)页:顾(环顾)顶(头顶)顿(顿时)颂(歌颂)攵:

26、效(效果)牧(牧羊)玫(玫瑰)收(收获)(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书写指导:肃独体字,笔画紧凑,横平竖直,中间长竖写在竖中线上。疑左右结构,左小右略大,左右相近处注意笔画的穿插迎让。凡上窄下宽,底部撇尖略低,横折弯钩的弯写平,顺势钩出。顾左右同宽,结构紧凑。右部竖撇舒展,顿点有力。肃疑凡顾易错提示:振右部里面有两短横,不要漏写。胸右部里面是“凶”,不要写成“”。疑右部第二笔是点,不要漏写。顾部首“页”在右边,不要写到左边。(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7、2.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1)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预设:引导学生观察“清晰”与“模糊”的图片在视觉上的差别,再举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是否清晰的实例,讲述“清晰”的意思。(2)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预设:可出示中国租界的图片(如上海外滩),由现今的旅游胜地引入历史,说明这些地方是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几乎等同于他们自己的国土,从而明确“占据”的含义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3)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预设:提示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肇事”

28、一词的含义,再引用新闻报道中的“肇事者”一语进一步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该词。教学“训斥”一词时,可以调动学生曾经被训斥或目睹他人被训斥的记忆,从而理解词义,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扩充词语积累。小结:本课的生词较多,大家可以借助工具书、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理解。只有扫清了阅读路上的生词“拦路虎”,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章。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阅读与思考:A.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立志读书;疑惑不解;目睹惨剧)预设:引导学生找到对应段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时候回答谁的什么问题时说的?(周恩来在一次修身课上回

29、答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说的)预设:引导学生找到对应句子,再作答。C.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预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加以归纳概括。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预设:先理解文中讲述的三个事件,再根据逻辑思维适当调动顺序,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合作与交流。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理由,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意。预设:抓住本文的三个事件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过渡段进行划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0、。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周恩来从伯父口中了解到“中华不振”。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身体验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课文中讲述的那段惨痛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已经比较遥远了,可能同学们一时半会儿也很难真切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心情。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沿着他那句铿锵有力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探寻时代的痕迹,感受伟人的崇高志向。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学习的重点放在生字的拼写和词语的理解上,同时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不

31、少同学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很活跃, (示例: 对于周恩来的介绍非常详细,看来你不是课前准备做得相当充分,就是本身非常尊敬这位伟人; 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给了老师很大的惊喜; 同学对词语的理解非常准确,不知道你可不可以把好的经验在课后分享给大家;还有 同学,划分文章结构很有一套。这些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其他同学也要向他们学习。请大家时刻谨记:只要勤学就能进步。)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在阅读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感受少年周恩

32、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理想。3.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1.联系课文内容和课后所给的周恩来的诗,理解周恩来的崇高理想。2.参考文中学生的回答,写一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严肃 清晰 为之一振 胸怀 赞叹效仿 疑惑不解 非凡 左顾右盼 训斥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多么铿锵的一句话,多么坚定的一句话,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和无数仁人志士的奔劳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得以成立,我们才能迎来现在的美好生活。现在,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

33、喊出这句话,通过阅读深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提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阅读与思考:A.用横线画出文中学生们读书的目的。B.用波浪线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汇报展示,讨论句理。(1)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A.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位同学”是谁?你从“清晰而坚定”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和本节课开始时的引语,再次强调故事的主人公是“周恩来”。提示学

34、生联系前文他“默默地坐”“若有所思”的表现,体会周恩来这一回答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且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B.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和别处大不相同表现在哪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带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热闹”,一个是外国人非常多。然后,提示学生注意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生活异常艰辛,与这里反差极大;同时,在这片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却远远多于中国人,简直就像是另一个国家,真是国不成国。最后,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C.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35、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这个女人”遇到了什么问题?结果怎样?你读完后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妇女是怎样哭诉的?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外国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原本”“谁知”“不但不”“反而”这些表示转折的词语,理解中国巡警为什么会如此仗势欺人、欺压百姓,进而深刻体会什么叫“中华不振”。(2)教师配合课文进行引读,升华情感体验。教师:一堂修身课,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课文:新学年开始了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

36、而读书!”)这个回答就像一声惊雷,震动了魏校长,震响了教室,震惊了中国(课文: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有志者当效此生。)为什么周恩来会发出这样的宏愿呢?这要从他与伯父的一次对话说起(课文: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周恩来此时还不能完全明白什么叫“中华不振”,后来血淋淋的现实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四个字沉重的内涵(课文: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3)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A.“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有何作用?明确:这段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是一个设问句,前面的问句紧承上文

3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后面一句引出周恩来,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方法拓展: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文章的各部分是靠过渡来连缀的。词语、句子、段落均可以成为过渡的方式。过渡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包含结构上和内容上两层含义。过渡段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划分文章层次。B.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所见所闻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明确: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C.质疑探究: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

38、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明确: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D.读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体会想要分享给大家?明确:学生对于中国曾经的屈辱历史和周恩来的博大胸襟、远大志向感受会比较深刻,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体会。同时,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名人作为对自己的启示,

39、珍惜现在的生活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4)回味品读课文,提升自我。小结:同学们,正是因为有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我们中国才最终赶跑了帝国主义,并建立起和平而美好的新社会!我们要牢记前辈们的奋斗,以他们为目标,努力学习,争取长大后创造更美丽的未来!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过渡:面对中国旧社会的乱象,无数爱国人士四处奔波,寻找出路。周恩来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梁启超则发出了“少年智则国智”的呼声。大家跟随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40、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2.阅读与交流。(1)这一段话偏文言文的语言,请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说一说它的意思。(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2)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排比,语意层层递进,语气渐渐强烈,形成极强的气势,极具感染力。)(3)作者主要抒发了什么见解?(少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只要讲出感想,态度积极即可

41、。)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过渡:同学们,还记得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的那个问题吗?今天,老师也来学学魏校长。面对现在的中国,你们又是为什么而学习的呢?1.开展“小练笔”活动,学生练习写话。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提示:读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自己的志愿与读书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想清楚读书对自己的有利之处,再用有条理的话写下来。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1.背诵、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进入场景,体会“中华不振”师: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

42、时你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生1:我会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犯了事,可以不被追究责任,而中国的人却要哭诉呢?我会帮助这个女人去指责这个外国人和巡警。生2:我想,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凭什么可以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为这个女人打抱不平,和外国人讲道理。生3:既然中国巡警连这些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责这个洋人。我会挺身而出,为这个女人打抱不平。师:我深深地被你们的话感动了。围观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老师希望你们来朗读这段话好吗?一个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

43、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师:“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朗读这一句话,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有很多问题?生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横行霸道?生2:我想问,这些围观的中国人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生3:我想问,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给她撑腰?她的亲人死得难道不冤吗?生4:我想问,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为什么这些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外国人打下去呢?生5:这些巡警本应该主持公道,但是,他们不帮助女人也就罢了,为什么还站在外国人的那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苦不堪的女人又痛斥了一顿呢?师:既然脑海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连续指4位学生回答“想过吗”,学生回答:想过)师:既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