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五单元_第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五单元_第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五单元_第3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五单元_第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五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五单元姓名: 班级: (以下内容由学生家长及各小组负责检查完成情况,教师抽查、测试并做为各小组考评计分依据。)一、字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其中的生字扩词。)秦国、召集、立即、商议、理屈、允诺、隆重、典礼、诚意、示弱、廉颇、鼓瑟、推辞、侮辱、击缶、上卿、乘机、削弱、妒忌、周瑜、推却、都督、委托、既然、预计、吩咐、延迟、鲁肃、翎毛、胶漆、调度、绳索水寨、擂鼓、呐喊、虚实、丞相、晌午、过冈、筛酒、榜文、吓唬、耻笑、胸膛、霹雳、咆哮、喘气、酥软揪住、迸出、铁锤、拳头、开辟、遂有、迸出、獐鹿、猕猿、石崖、顽耍、山涧、瀑布、石窍、楷书、镌刻石碣、家当、允诺、抵御、

2、胆怯、赵王、拒绝、诸位、坠落、甘愿、支援、诡计、胯下、簌簌、泄气、和氏璧、将相和、蔺相如、诸葛亮、军令状、布幔子、毡笠儿、弓弩手、谋财害命、绝口不提、理直气壮、无价之宝、客客气气、大大方方、踉踉跄跄、明明朗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甘受惩罚、神机妙算、一饮而尽、请勿自误、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唤弟呼兄、天造地设、抓耳挠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喜不自胜、力倦神疲、伸头缩颈、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安眠稳睡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词义和词中重点字的意思。)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

3、,共同努力。(协:合。)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直:正确、合理。) 客客气气:非常和气而且礼貌。完璧归赵:本课的和氏璧。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完:完整无缺。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大大方方:行动非常自然,一点不受拘束。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作打人的刑具。)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善于打仗。战无不胜: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勿:不要;误,受伤害。)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

4、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神机:巧妙的心思。算:筹划、计算。)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自:自然;妙:巧妙;用:用处。)将相和:比喻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将:武将,本文指廉颇。相: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文官,本文指蔺相如。)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罚。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诚意:真心。绝口:因回避而不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5、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围圆: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灵通: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耍子:玩。瞑目:闭上眼睛。所在:地方。石碣:石碑。造化:福气;运气。家当:家产。序齿排班: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抓耳挠腮:抓抓耳朵,挠挠腮帮。形容心神不定、无计可施的样子。 方止:才停止。(方:才)喜不自胜:形容控制不了自己内心的喜悦。(胜:承担。)力倦神疲:因劳累而没了力气和精神。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三、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句子和段落。(第4项没能力的可以不背)另背默“日积月累 六

6、”歇后语1、“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2、“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3、“海外有一国土,名日傲来国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4、“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四、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不要求原文背诵。)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

7、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第1页 共7页)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其实他根本没有真撞的意思)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和才智过人。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8、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可见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

9、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错误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

10、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6、“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

11、,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7、“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8、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

12、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9、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13、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10、“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

14、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第2页 共7页)1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1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15、,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1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

16、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14、“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与店家及饮完酒后说的一些话。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

17、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15、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16、“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18、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17、“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

19、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18、“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19、“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20、,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一段作者写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20、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第3页 共7

21、页)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五、与课文内容理解有关的重点知识。(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不要求原文背诵。)1、将相和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

22、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23、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3、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

24、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4、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

25、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

26、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

27、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5、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28、,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第4页 共7页)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

29、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30、。”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

31、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6、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

32、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7、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

33、”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8、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语言坚定果断。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

34、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一个“只”字

35、,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第5页 共7页)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

36、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哪里去取”“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他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他充分分析和运用当时的自然条件,巧制曹兵,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

37、略过人。最后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总之,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对比之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周瑜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诸葛亮恢宏大度,谦虚礼让,才气纵横,神机妙算,不愧大将风度。其次,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还起到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如第三自然段,鲁肃说:“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前面的故事,又引出这一自然段末尾周瑜的话“你去探听探听回来报告我”。周瑜这句话,又引出下面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和

38、鲁肃回报周瑜的情节。又如第五自然段,周瑜说:“到了第三天早上,看他怎么办!”有了这句话,就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引出下面诸葛亮第三天早上“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以周瑜叹服诸葛亮的话作结,回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始终紧扣题眼,处处围绕着“借箭”一事交锋,使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9、顺周瑜的线索推理。 逼亮造箭 立军令状 迟交材料达到除亮的目的 (“不要推却”)( “很高兴”)(为“定罪”做准备) (长叹折服)10、顺诸葛亮的线索推理。 答应造箭 立军令状 准备船只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委托照办”)(“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39、挺有才干”) 11、景阳冈选自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12、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

40、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学习的重点。13、景阳冈动词妙用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于表现老虎的凶猛,体现武松打虎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实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章的第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赋于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是这样写道:武松见了老虎,“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真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41、。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从这段话中的“按、扑、蹿、搭、掀、剪”等动词,可知这只大虫动作敏捷多变,力大无比,凶猛厉害。特别是它那“一扑”、“一掀”、“一剪”更加显得突出。而武松此时惟一的对策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这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为什么不用“躲”字呢?从表面看,“躲”和“闪”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们细细品析一下。就会知道“闪”和“躲”的效果是不同的: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

42、是防御的手段。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这“闪”字体现了武松有计谋地、主动地躲过;而“躲”却显得很被动,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表现。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决不是重复词的雷同,也决不是轻描淡写,很见作者的功力,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文中写武松手中惟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在文章里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无一不显现出其恰到好处: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第6页 共7页)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

43、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了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可见,“靠、提、拖、插、拿、抡、劈、丢”等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巧妙。当武松躲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中又准确地巧用了一些动词。如:“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就这样,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再看,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所代替。它准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