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1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六、教学设计与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
2、,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
3、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二、文学常识(2分钟)从文中注解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三、字词(4分钟)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
4、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万仞(r所)惩(ch加g)塞(s8迂(y荷(h8担者箕畚(jib时穷匮(kui)亡(w以应借(cuo)孀(shudng)妻觥(chen)叟(scu)?(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荷:多音字,扛。亡:通假字,通“无”。?)四、朗读课文(2分钟)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五、疏通文意(8分钟)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
5、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且”、“曾”、“固”、“亡”等。)六、总结(1分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
6、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2夸父追日教学目的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2.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 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4. 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5. 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7、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
8、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三、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四再读课文。读好停顿。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
9、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始一反焉(反返)汝之不惠(惠慧)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一厝朔东(厝措)无陇断焉(陇垄)六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
10、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七、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3庄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11、。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12、!二、介绍作家、作品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三、通读
13、课文,掌握基础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相宛身夫醴泉鸥吓!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或谓惠子曰夫完身发于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1、翻译要求:(1) 、借助工具书及课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2) 、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3) 、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1、故事中的鹅、鸣、腐鼠各比喻什么?“鹅”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
14、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六、拓展延伸:走近庄子净化心灵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1. 预习课文,掌握页_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2. 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
15、”=诗百篇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3、检查预习汲取(j。吸取。
16、汲,从下往上打水。根深蒂固(di)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锲而不舍(qi8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zi)勤勉的样子。不言而喻(yC)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持之以恒(he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 .“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5) .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6)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教师点拨: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
17、,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四、文章小结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论证过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五、扩展练习: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贝多芬:
18、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_者为成吉思汗,而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
19、“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其余略。)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3、发挥你的创造力: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20、六、布置作业: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
21、一句什么样的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4、补充了很
22、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
23、“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
24、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2. 明确学习目标3. 了解作者4. 检查预习:(1) 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2) 释词: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二)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
25、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2. 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 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2) 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
26、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 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
27、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5) 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境电商物流协作与赔偿合同
- 肥料研发知识培训课件
- 农业经理人考试的多元化策略试题及答案
- 老年人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 有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与方法
- 同窗情深再见青春
- 2024年农业管理考试策略调整研究试题及答案
- 杨康之后自我护理健康讲座
- 中铁集团工作报告模板
- 精密模具知识培训班课件
- 森林区划-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 《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课程标准
- 设备人员三级安全教育考试题与答案
- 2023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笔试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简单实用电子简历表格,个人简历模板word格式
- 2022民族娃娃IP运营规划-55P
- 备考2023新高考英语听力12(答案听力原文)
- GB/T 2423.20-201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d:接触点和连接件的硫化氢试验
- 地震灾害分类标准及分级响应表
- jgj t17-2008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
- 胸痛的临床鉴别诊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