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阅读技巧例文解析_第1页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阅读技巧例文解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2017 年高考语文现代阅读技巧例文解析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 过程。查字典语文网整理了 20172017 年高考语文现代阅读技巧 例文解析,帮助广大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 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 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 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 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 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

2、 ;而且, 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 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 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 治人格密不可分的 ; ;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 让 它回归个体, 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 ; ;陶渊明则更进一步, 不 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 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 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 相反,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

3、使他越来越 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 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 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 俗,而在乎轰动, 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人们还在乎故事, 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到了 唐代,陶渊明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直到宋代,尤其是苏 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 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 是好 - 陶渊明成了热门。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 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 爬

4、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 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 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 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 自然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代表。但是王安石最 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 ,或许就因为这 几句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人生哲理:在热闹的“人境”也能找 到安静,关键就在于“心远” 。正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

5、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 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 什么意味 ? ?只可 感受,不能细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从这里我 们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 具象,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 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 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 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 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形影神赠答诗 ) 大化,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 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 干净了。16.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4 分 )

6、A.A.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 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B.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C.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 “回归个体”,但他却 发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D.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 而“自 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E.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 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答案: AEAE 。解析:此类选择题把握三个原则:一是 中心至上 ; ;二是回归原文 ; ;三是寻同去异排除法。也就是说首 先要明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命题者常设游离主旨的选项, 此

7、项往往为错误项。回归原文则是将选项一一回归到原文位 置,如此题中的 A A 选项,“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课回 归到原文的第 4 4 和 5 5 段,读完 4 4、5 5 段答案就很明确了,并 不是因为陶渊明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赏识。 E E 选项 朴素的语言风格显然不符合本文语言,本文语言大量引用和 化用诗词,极具文采,而不是朴素。 】17.17.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 6 分)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 【解析:句子含义理解题。此类题型先找到句子在原 文的位置,然后分析句子明确两点:一是句子描述的对象是谁,二是找出关键词。再从两个角度思考 ,一是是什么 (关 键词若为指

8、代词、含有修辞义的词等 ),二是为什么 (关键词 为表修饰或限制的形容词、 副词等 )。这道题也可以这样解答: 首先明确该句位于文章第二段,然后描述的对象是魏晋名士 解救和回归个体,然后找到关键词:悲壮而绮丽、当众,结 合上下文解释为什么说他们悲壮的、又为什么要说是当众。 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 “中 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 ; ; 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由此 可以得出答案:魏晋名士以个体的生命与整个世俗相对抗, 以绝对不合作的态度表演人生,以极端的方式充分展示 “人”的个体需求和个性魅力。 】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

9、青褐色【解析: 原文第六段, 描述对象应为 “文化上的高峰” (比喻义 ),关键词为“与天相连” “隐隐”,与天相连说明高 企鹅远,隐隐则说明看不清,再结合第 6 6 段文意,很容易总 结出答案:指文化上的高峰,它离人们很遥远,人们没有真 正认识它】18.18.文中引用陶渊观的饮酒和形影神赠答诗 , 各有什么作用 ? ?请简要分析。 (5 5 分 )【解析:作用题。内容、结构和手法及艺术感染力几 个方面思考,作用题必须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为中心 (有时是 全文的中心, 有时某段或某几段的中心 )服务, 二是结合上下 文。此处界定了引用的作用,引用内容上往往是为了证明或 印证文中某句话或作者的某

10、种观点,可引导学生去引用部分 的前后寻找 ; ;再看引用部分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要点:要点一:第一次引用,承上启下,证明“陶渊明 这座高峰, 以自然为魂魄” , 并引出下文的分析,说明陶渊 明 能保持“安静” ,关键在于“自远” 。要点二:第二次引用, 收束全文,借这首诗点明陶渊明的思维起点就是“依顺自 然”,所以他的“田园”生活才保持得那么安静。 】19.19.作者说: “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 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这句话触发 了你怎样的思考 ? ?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 (200200 字左 右)()(1010 分 )【解析:延伸阅

11、读题最关键的审题,此题可先回归到 句子含义理解这类常规题型,先分析句子,找出关键词“云 雾”,再结合文章内容明确朦胧在人们心间的“云雾”具体 指什么,从而得出作者观点 (句意 )。继而再延展联想 (自己的 思考 ),这种导致文化高峰不被发现的云雾还有可能是什么 (自己观点 )。最后例句熟悉的典型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延 伸阅读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语言和结构,要做到观点正确、语 言通顺,条理清晰。 】【评分要点】 ( 2 2 分)把握句意: (2 2 分)观点; ; (4 4 分) 能举例分析 ; ; (2 2 分 )语言。【答案示例】例 1 1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在特定的时代里,主

12、流文化会使人们趋于关注热度高的东西从而忽略 了许多虽然风格不同但水平实际很高的作品。纵然艺术家有 很出色的才华, 也始终无法被认可。 譬如说著名的画家梵高, 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但一切的成就都是在他去世 许多年之后才被授予。我们不会忘记画中美丽的向日葵,也 不会忘记自画像中他忧郁的表情。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 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化,感受多元的文化,不应过于被时代风 尚所影响,拥有独立的文化欣赏观。例 2 2对作者的话, 我十分赞同。“文化的高峰”之所以被 云雾所笼罩,是因为站在山脚的人们的视野与山顶上的“孤 峰”鸟瞰相比太狭窄了,使我不禁想到了十七世纪末期的西 方科学文化的悲剧 -哥白尼

13、 (应是布鲁诺 ),一个 “看破” 天地 运行的天文学家, 被活活烧死在教堂的广场,只因为他的 “日 心说”违背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思考,尽管其学说在几百年后 得到了证实。陶与之相比是幸运的,他的“安静”的人生追 求,使他免受“火屠” ,可是陶与哥白尼却同时都是无奈的, 他们的智慧与科学,其实本是一条人性与科学的捷径,却被 无知的人们用荆棘封锁了几百年。例 3 3 人们看不到文化高峰往往是追求轰动的心理引起的。杜甫的诗作在生前不被重视,因为人们认为他的诗作中没有 李白那样新奇的比喻、 豪迈的气势, 缺乏对心灵的猛烈撞击, 于是被人们忽视了很久。终于随着韩愈的激赏,人们发现杜 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是能够引起人的心灵上的共鸣的。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美感, 是值得咀嚼回味的。如果人们能抛开对轰动效应的单一追 求,抛开对表象的重视,也许能在诵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