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材料二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柏拉图国家篇(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6分)(2)为
2、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请分析其主要原因。(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梳理材料,理出其中的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表述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第二小问政治主张的实质即维护谁的利益或者目的,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其均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第(2)问的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传播思想主张方面两者均通过兴办学校来实现,可具体列举相关史实;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予以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分析其主张不被接受的原因,一种政治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主要看其能否解决时代问题,是否脱离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等,从这些角度予以分析表述即可。答案(1)思想:孔子主
3、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柏拉图主张国家应按能力来进行分工,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实质: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2)方式:通过兴办学校来传播思想,如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是否:不被统治者接受。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他
4、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
5、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解析第(1)问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柏拉图认为感觉是不完美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觉是人类认知的来源。在政治主张方面,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依法治国。 第(2)问表明亚里士多德独立思考,追求理性的治学态度。答案(1)不同: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具其德、各守其位;亚里士多
6、德主张以法治国。(2)态度: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等整理材料二希罗多德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
7、公元前5世纪时,他写成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5分)(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分析历史学不能等同于文学艺术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他对
8、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根据材料二“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可以得出反对暴政和独裁,坚持人本主义,具有求真和批判精神。第(2)问,结合史记、历史学的特征以及历史学与文学艺术的不同回答即可,即司马迁据史料复原历史场景,鲁迅有此评价,但它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不同,历史想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恢
9、复历史的真相为目的,不可在叙事中运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答案(1)反对暴政和独裁,坚持人本主义,具有求真和批判精神。(2)司马迁据史料复原历史场景,鲁迅有此评价,但它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思维不同,历史想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恢复历史的真相为目的,不可在叙事中运用夸张、虚构等文学手段。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其高超的经商能力使其三次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世被民间称为文财神。司马迁说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研究气候、供求与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把握到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10、,并能未雨绸缪,提前采取行动,貌似反常,实则智哉!(此所谓大智若愚耶?)范蠡经商,运用“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规律,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提出“夏则资皮,冬则资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这些一反常态的经商理念再加上范蠡对出手时机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使他能屡屡短期致富。范蠡还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同时,范蠡并非“为富不仁”,而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载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与贫交疏昆兄弟”。(1)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6分)(2)根据材料并
1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把握到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可得出他认为经济运行具有客观规律;根据材料“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可得出他能准确把握商机;根据材料“末病则财不山,农病则草不辟矣”可得出他主张农商并重;根据材料“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于贫交疏昆兄弟”可得出他主张义利并重。第(2)问结合材料时间春秋末年和范蠡的及经济主张从当时生产力(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井田制和宗法制的解体)和商业发展的角度直接迁移所学知识即可。答案(1)经济运行(商业活动)具有客观规律;准确判定和把握商业时机;农商并重;义利并重。(2)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
12、的使用);井田制和宗法制的解体;都市商业的繁荣;“工商食官”的局面被突破,私商逐渐得到发展。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邓牧(12471306),字牧心,浙江钱塘人。邓牧是中国宋元之际具有叛逆精神的进步思想家。因其对理学、佛教、道教均持反对态度,故又自号“三教外人”。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邓牧在伯牙琴一书中 ,多次提到“道”,表现了他对道的向往及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牧将自己对道的理解与对政治、人生、社会的思考结合起来 , 也正是为了解决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邓牧的异端思想主要体现在君道和吏道两篇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夺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
13、“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还对封建官吏害民给以无情的揭露,认为封建君主和官吏欺压百姓,造成“天下敢怨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的局面。向往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古代理想社会。摘编自邱树森元朝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牧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牧思想社会影响的认识。(7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多次提到道,表现了他对道的向往及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正是为了解决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向往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古代理想社会”可总结出他思想的
14、特点。第(2)问,一方面要注意到他的思想与后世明清之际新儒学之间的继承关系,回答出他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回答出它的局限性。他只是单纯抨击皇权专制、向往古代社会,但这不能很好解决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答案(1)以批判封建专制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向往古代理想社会;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2)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比较深刻,成为明清时期反专制的思想先驱。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只是以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替代对现实的抗争,没能科学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艮(14831541),江苏泰州人,他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到晚年形成了自己
15、的比较完整的理论。提出了“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的命题,认为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就是要认识和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因此他主张“修身立本”,以此完善自我;强调“尊身”、爱身和保身,方能人己平等和爱人。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即是道”,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因此“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王艮也因“非名教之所能羁络”而被李贽称之为“真英雄”。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王艮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发展。(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艮思想及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和影响。(9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吾身是本”即可得出“吾身即是本”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百姓日用即是道”即可得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结论。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信息“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即可得出个人出身和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库大门转让合同范本
- etc押金合同范本
- 出租工地合同范本
- 别墅临街出售合同范本
- 与安踏合作合同范本
- 供应提成合同范本
- 医用设备购销合同范本
- 上门医疗服务合同范例
- 中标方转让合同范本
- 美发合租合同范本
- app 购买合同范例
- 高二上学期物理(理科)期末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考前冲刺必会试题库300题(含详解)
-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设计
- 躲避球运动用球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风机盘管更换施工方案
- 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监理规划
- 2024年度委托创作合同:原创美术作品设计与委托制作3篇
- 建设工程招标代理合同(GF-2005-0215)(标准版)
- 剪映专业版教学课件
- 公司新建电源及大用户并网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