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探讨_第1页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探讨_第2页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探讨_第3页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探讨_第4页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歧讨论 _单位: _邮码: _ 摘要 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解释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程度型产业内贸易的根底,而新Heckscher-Ohlin理论那么认为比较优势与完全竞争可以解释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程度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进展研究使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为亲密一些。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新贸易理论 新Heckscher-Ohlin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贸易理论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性质的不同理解。新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分析方法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似要素密集度s

2、imilar factor intensity产品的交换。理想状态下的产业内贸易产品被称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 goods,指在任一一样的要素价格下,贸易产品都具有完全一样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 factor 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论那么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同一产业内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交换,而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要素密集度却是不同的。本文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观点及争议进展分析。 一、新贸易理论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考虑的是产品的程度差异性,即分析相

3、似或一样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程度差异时的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技术程度、要素禀赋和收入程度都相似的兴隆国家之间。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这些研究的结果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根底。 Krugman1979将基于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闭经济下的分析扩展为开放经济的分析,证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程度差异的互相作用是促使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发生的独立原因。该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一样,而且所有品种都对

4、称地进入效用函数,即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是一样的,并且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该模型在供给方面假定,只有一种消费要素劳动,产品所有品种的消费函数一样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每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个厂商消费,即厂商数目和产品的品种数一样,每一个厂商也都试图分割市场以形成自己的垄断力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国家消费者可得到的产品品种种类和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国家的市场规模。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创立更大的一体化市场,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产品品种种类,并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从而增进各国福利。该模型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程度差异性的条件

5、下,即使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也能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 Lancaster1980模型仍以产品的程度差异性为根底。该模型认为,每个产品品种都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产品的程度差异性。消费者对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会选择具有其喜欢的特征的品种去消费,而不是购置产品的多个品种。在供给方面,该模型假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并能以一样的本钱消费任何产品品种,而且任一品种的消费在一开场其平均本钱递减。该模型以“完全垄断竞争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描绘了平衡时的状况:实际消费的产品品种均等地分布在

6、“光谱spectrum上,每一品种的消费数量和销售价格都一样,每一厂商都获得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本钱。在引入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进展贸易分析时,该模型具有了一般平衡的特征。Lancaster1980和Helpman1981共同完成了这一分析工作。模型假定存在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不变方式消费同质产品,另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递增方式消费有差异性的产品,劳动是两个部门的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定要素,对差异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当这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开展贸易后,同质产品之间没有贸易发生,但差异化产品按照“完全垄断竞争的方式在两国共同消费并展开贸易活动。由于开展贸易后消费者得到的产品

7、品种数目比封闭条件下要多,而且有规模经济利益存在,两国的福利因此得以改善。 Brander和Krugman1983在双寡头垄断条件下对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给出了一种解释。该模型假定所有方面都一样的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厂商,他们以同样的本钱消费同样的产品,并且两国对该产品的国内需求函数也一样。两国厂商采取的是古诺竞争行为,即每家厂商都是在对方销售不变的条件下选择他对两个市场的销售来获取最大化利润。由于模型存在着严格的对称性,在平衡的时候,每家厂商都将产出的一半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将另一半出口,产业内贸易由此而发生。在引入运输本钱后,每个厂商从自己国内市场销售得到的价格必然高于他在出口市场销售减去运输本钱

8、的价格,因此,Brander和Krugman1983把这种产业内贸易也称作互相倾销Reciprocal Dumping。 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的代表当属Falvey和Kierzkowski,其重要的假定在于产品不同品种间的要素密集度是随着质量差异而变化的,从而开拓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领域。 Falvey1981首先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展了研究,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指出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高质量物品、劳动充裕的国家出口低质量物品。Falvey的奉献在于引入产品

9、质量的垂直差异比照较优势理论根本框架进展简单的修正,从而对产业内贸易进展理论解释,同时也是比照较优势理论的开展。Falvey1981在比较优势理论22框架内构造了一个关于产品垂直差异的模型。因为这一模型比照较优势理论的根本框架偏离不大,尤其是完好地保存了完全竞争假设,并且得出产业内贸易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的传统阐述的结论,因此又被称为新Heckscher-Ohlin模型。以比较优势理论的根本框架为根底的Falvey模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说明了在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也会产消费业内贸易;其二是每个国家都消费质量上具有垂直差异的产品。同时,和传统的根本框架

10、一样,Falvey模型也假设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的要素资本和劳动禀赋存在差异,其中本国是资本相对丰裕,从而资本的租金比率较低,而外国那么劳动相对丰裕,从而工资率较低。Falvey模型得到的结论是,本国会在那些质量高于临界值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外国那么在那些质量低于临界值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格局也就由此得以确定。Falvey这一模型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消费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该模型偏离了产业内贸易关于近似消费函数假定的研究方向。 Falvey和Kierzkowski1987在Falvey1981的根底上考虑了两个部门的情形,其中一个是上面分析的产品存在质量

11、垂直差异的部门,另一个那么是传统的消费单一同质产品的部门。这一模型和上面的模型一样,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根本框架的根底上,也采用完全竞争假设。这一模型同时产生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且两种不同贸易的格局都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Falvey-Kierzkowski模型1987说明,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即产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工资较低的国家在消费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消费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减具有重要影响。Falvey与Kierzkowski的研究将产业内贸易归因于

12、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对于开展中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给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Shaked和Sutton1984也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展了研究,其特点是将产品品种的不同质量和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相联络,在存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条件下,来分析产业内贸易活动的状况。该模型假定厂商要开发一个质量较高的品种就要在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展研究与开发,这种研究与开发费用被看作是固定本钱。平均可变本钱被假定为不变,或随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缓慢进步。假定消费者的偏好一样,对不同质量的产品有着一样的排列顺序,但消费活动受制于收入程度,高质量的品种被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所购置。假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国家

13、,每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都有两家厂商分别消费高质量和低质量的产品品种。在两国开展贸易之后,由于竞争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两国消费一样质量的两家厂商中的一家会退出市场,因为在两家厂商并存的情况下没有一家可以获利。在自由贸易下,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家厂商来同时为两个市场消费和提供。消费者会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价格下降而受益,也会因为更高质量产品品种的开发而受益。但问题在于,此时无法判断哪个国家的哪家厂商会生存下来,因此也无法确定产业内贸易是否一定会发生。只有当两个国家分别保存下来一家消费不同质量品种的厂商时,产业内贸易才会发生,只是无从确定贸易流向。 三、结论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是由经历研究推动的,但产业

14、内贸易理论上过于苛刻的假定条件却偏离现实较远。因此,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程度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进展研究使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为亲密一些。 在理论分析方面,程度型产业内贸易建立在不同产品品种具有一样或相似要素密集度的假定下,分析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对产业内贸易的根底作用;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那么建立在不同产品品种要素密集度因质量差异而变化的假定下,分析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作用。 从贸易现实来看,即便是兴隆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活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也被证实超过程度型产业内贸易活动,再加上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的不稳定的

15、相关关系,程度型产业内贸易对现实的解释力要略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开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消费产品的技术程度或消费函数与兴隆国家差距较大,因此其在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方面,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应该更具有解释力,这很有可能成为将来产业内贸易经历研究方面一个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197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469479 2Lancaster, K. 1980. Int

16、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 151175 3Helpman, E. 1981.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305340 4Brander, A. Kru

17、gman, P. 198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3, 313321 5Falvey, R.E. 1981.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495511 6Falvey, R.E. Kierzkowski, H. 1987. Product quality,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H. Kierzkowski Ed, Protection and competi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