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 如: XX 年 1 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 年 08 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 xx 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 67 万亩草场出现干旱
2、和退化问题, 万人、34 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 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XX 年 09 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 - 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 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2、调查的目的意义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 ? 不能无动于衷, 应该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
3、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水文测报水平较底, 职工生产、 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3、调查组织形式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
4、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 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日,历时 13 天。 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西宁勘测局、 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通过实地调查,耳闻目睹了河源地区的真实情况, 收集了有关资料, 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黄河河源区的基本概况黄河河源区是指唐乃亥以上地区,流域面积为 121972k
5、m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可分为三段,即黄河源 头区 ( 黄河沿以上 ) 、黄河沿至玛曲区间和玛曲至唐乃亥区间。该区域内有高山、盆地、谷地和众多的湖泊、冰川及多年冻土地貌。 由于外应力作用, 特别是流域内的降水、 蒸发、水流、冰川、持久强劲的风力等影响,不断对流域表层物质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沉积、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地貌景观。唐乃亥站以上黄河干流河道弯曲、狭谷和川地相间,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水系河网发达,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 1000km2 的一级支流有 23 条之多,大部分支流未设水文站点。该区中部左岸自东向西横贯着山高坡陡、终年积雪的积石山山脉,与南部岷山相抵,迫使黄河干流围
6、绕积石山的南侧、东侧、北侧流过,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弯。黄河河源区内降水量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部黑河、白河流域的700mm«上逐步递减到源头区扎陵湖与鄂陵湖一带的300mn下。区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 204亿m3,占黄河流域( 不含内流区) 水资源总量的28%,为黄河流域的重点产流区之一。该区内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冰川融水及地下水。由于该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等原因,区内工农业耗水量只有亿 m3 左右。 位于青海省xx 州 xx 县境内, 1998 年 4 月开工修建了小型径流电站一座,站坝址在鄂陵湖口下游17km 处的黄河干流上。单台机组已于
7、XX 年 12 月运行供电,运转平稳,另一台机组也可望近期安装发电。该电站为坝后式电站。建坝后形成与鄂陵湖相连的平原水库,水库总库容达X 108m3调节库容x 108m3,总装机容 量为2x 1250kw,年平均发电量x 108kwh,正常库水位情况 下库区面积达, 最大坝高18m, 坝顶长。 坝区平均海拔4260m,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发电管、厂房、升压站及变电工程等部分组成。 总投资达 8195 万元 ( 含调整概算投资 ) 。黄河河源区主要有藏、汉、回等十几个民族。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90%以上。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
8、,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畜牧业基础薄弱。黄河源头玛多以上地区,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黄河源头区流域面积万km2,干流长270km,河道比降为%。该区属于高寒气候,地形相对低洼,排泄不畅,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泽湿地。位于区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达,扎陵湖平均水深93鄂陵湖平均水深,两湖水面海拔4260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淡水外泄湖。这里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无绝对无霜期,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蒸发量为,多年平均气温为零下,最低气温达零下53 ,大气含氧量为海平面
9、的60%,冰期长达近7 个月,全年为取暖期。由于黄河源头区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决定了该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分布以大面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及沼泽类草原为主。牧草地占土地面积80%以上。本河段河谷较宽, 地势平缓, 草滩广阔,滩丘相间,无明显分界,相对高差小,对径流的调蓄作用显著。玛多至玛曲区间,流域面积万km2,黄河流经山峡、丘陵、平原,右岸水系发育,最大的两条支流白河、黑河位于流域最南部,源头水系发达,中下游属平原、丘陵和沼泽地带,植被较好,蓄水能力强,是黄河上游的主要产流区,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00-874mm之间,多年径流量140亿m3,素有“黄河上游蓄水池”的美称。
10、玛曲至唐乃亥区间,流域面积万km2,河道切割较深,地形复杂,水系较发达,右岸的切木曲、曲什安河发源于阿尼玛卿冰川,冰川面积约 192 km2,每年融雪量约亿 m3区间植被较差,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620mm之间,多年径流量亿m3。三、调查见闻此次黄河河源区调查历时 15 天,调查从兰州开始,途径玛曲、若尔盖、唐克、久治、达日、玛多、牛头碑、唐乃亥、龙羊峡到西宁,由海拔 1500m到4700m,调查了沿途的下垫面变化、牧区放牧、源头支流、湖泊、沼泽、湿地、水库及 11 个水文测站断面、测验设施设备、职工工作生活、吃水工程建设等情况。1、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河源源头区的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
11、据了解,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草场尚无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沙化现象更趋严重,在靠近黄河岸边的植被,因黄河水长期侵蚀, 淘空了植被下面的流沙层, 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塌陷沙滩。位于黄河源头的 xx 县,素有“千湖”之称,全县有306 万亩的水域,占全县面积%,湖泊众多、星罗棋布,90 年代初全县有大小湖泊 4077 个,但是,目前已不到XX 个,萎缩过半。 两大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近年平均下降了2m, 湖面周边到湖中心的距离平均萎缩30m。沿途可见,天然草场有相当部分已经变得非常稀疏,有的地
12、方甚至已经沙化, xx 县鼠害严重,鼠洞遍地皆是. 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确实严重,走访 xx 县的牧民,他们的牲畜不如 7080 年代的十分之一,生活已变得贫困。从河源地区现状来看,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另外,黄河源区卡日曲盆地存在明显的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与植被沙漠化现象。2、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为万km2, 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 万吨,既损失了土壤,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下游的河道淤塞、湖泊淤积萎缩、水利设施的危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下垫面自然因素,黄河源头区卡日曲在藏语中是“红色的河” ,河水浑浊,红色泥沙很多
13、,原因是存在大面积的第三纪地层裸露,植被覆盖度低 ; 早期 ( 更早新世 ) 湖底沉积物暴露于地表,固结程度低。这样的下垫面条件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地表径流流经该区时会携带大量泥沙,当其进入扎陵湖后形成较强的水下泥沙流,经初步滞流、沉积、净化,再流入鄂陵湖,水中泥沙自然减少。也就是说,扎陵湖起到一个初级沉淀池的作用,对鄂陵湖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这也是扎陵湖比鄂陵湖消亡速度快的原因。第二是气候因子,黄河源头区雨热同季,降水相对集中,为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69 月为雨季,同时也是河源的高温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无论是对于基岩区还是对于第三纪地层区的水土流失,都极为有利。第三个原因是人类
14、非法采金,河源地区本来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但是近期受经济利益驱使,河源区存在大批的非法采药采金者,这一行为一方面破坏了微地貌,改变了地表径流路径,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增加了岩石的裸露程度,在地表径流和风力作用下,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增加 ; 另一方面,在采药采掘挖金的过程中,人为的不间断地用强度远远大于降雨强度的高压水流冲洗沙砾地面,直接增加了河流中的泥沙。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河源产生大量含沙量很大的地表水进入河流和湖泊,淤积后形成三角洲,湖中水量减小,河床升高,加速了河流湖泊的消亡。3、径流量明显减少随着黄河河源区经济发展,河源区农牧民及外来人员超载放牧、过渡采药,挖草种粮、非法采金等人类活动
15、影响以及降雨减少、鼠害泛滥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已出现了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减小、草场退化、沙化、下垫面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等现象,来水量逐年减少。 据统计,XX 年黄河源头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 1976年减少了,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致使对地表水的补给功能逐渐降低,甚至丧失,进而造成黄河源头区断流频繁发生; 同时,由于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了河源区土壤含水层厚度变薄,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下垫面蓄水能力降低,降雨径流关系改变,原有水循环模式也发生变化, 60 年代,最大 5 个月 (610 月 ) 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枯水期7 个月 (15 月、 1112 月
16、) 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而1998XX 年, 最大 5 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2%, 枯水期 7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8%,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比 60 年代增大了11%, 说明近几年径流主要在汛期产生, 非汛期径流逐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河源区水资源紧缺,这也是近几年黄河源头区连续在枯水期形成跨年度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4、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次调查沿途不少地方可见部分草场已经隔离、禁止放牧等标志也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为了维持草场生息,避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不久前, xx 县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青海省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的地方法规,如封山育林、全省全面禁
17、止开采金矿、限制采药等等,黄河源区的沙化现象已经开始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重视。5、站网密度严重偏稀,满足不了控制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变化的需要纵观河源区的水文站网情况,确实存在着水文站网的严重不足,由于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站网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黄河源区观测站网存在以下问题:密度过稀,且布局与结构不合理。密度过稀主要表现在站点少,所测数据不能反映整个面上的真实情况,据统计,唐乃亥以上现有水文测站18个(包括省区站),按国际气象组织wmo指标,黄河源区最少应有水文观测站25 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关键点未设站,如扎陵湖以上缺少降水和气温的观测资料,难以解释径流减少的原因。特别是黄
18、河源头区, 2 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仅有黄河沿一处水文站,对近几年的断流现象,是很难作出深入分析和揭示断流原因。 ,站网结构不合理主要也表现在一些站观测项目不全,有的测站只观测水位或流量资料,而没有降水或泥沙等等。近期源头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入扎陵湖的水流含沙量增加,但是却没有观测站观测含沙量的变化情况。6、水文测报手段落后,急待升级提高受黄河河源区高寒缺氧、科技发展水平与当地社会环境等因素限制,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测报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测报水平低,手段落后。唐乃亥以上大部分测站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基本是建站时配备,设施陈旧老化,年久失修,多数测站设施设备已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报废年限,但仍在“超期服役”
19、 ,且人为破坏严重,有些测站虽有一些更新改造,但水文测报技术含量低、时效性差、精度低、测洪能力低下,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且主要是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如水位观测仍采取传统直立式水尺,人工读取,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水情报汛信息传输方式主要以短波电台为主, 传输环节较繁, 误码率较高, 时效性差。7、测验人员生活十分艰苦,急待改善生活条件艰苦。黄河河源区测站都在海拔3000m 以上,其中黄河沿等水文站海拔在4000m 以上,人烟稀少,水文职工常年驻守在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辐射的恶劣环境当中, 同时还要长期忍受着饮食与文化生活单调、 远离都市、村庄和人群、与人交流困难、安全得不
20、到保证等困难,况且工资待遇和当地政府以及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比相差较大,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河源区的广大水文职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不仅落地生根,长期坚守在水文勘测一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而且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依靠简陋、落后的设施、设备,在水文测验、水文资料整编、水文情报拍报、水文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研究河源区水资源变化规律、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水文精神,这种水文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继承和发扬。河源区职
21、工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相比相差较大,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比,同档偏低300500 元,主要原因是艰苦地区津贴、误餐费等很多地方 性政策补贴没有执行,一线职工外勤补助仍然沿用 90 年代初的水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待遇问题确实是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吸引外来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这种政策性非常强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这就需要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争取早日从政策上给予落实解决,另一方面在目前情况下,也确实需要基层的领导同志多从正面引导,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上多作文章,稳定职工队伍。四、关于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及水资源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通过对河源地区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初步
22、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调查所见,河源地区近些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经走访当地有关人员并查阅大量资料,基本认识是,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源区有不少河段一级阶地土壤主要为沙质土和沙壤质土,这为首曲地区沙化及草原沙化提供了丰富沙源。2) 降水减少,气温升高。以 xx 县为例,该县近20 年来降雨量一直偏小, 19671987 年间降雨量平均为, 19881997年降至。年平均气温从20 世纪 80 年代的摄氏度上升至目前的摄氏度,年均大风日数从80 年代的天升至目前的天,全县的气候特点开
23、始从干冷、大风向干暖型转化,受此影响,全县的干旱草场面积不断扩大。3) 人畜急剧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以前黄河源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黄河源区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超载放牧现象比较严重,并且还有挖草种粮的现象,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例如, xx 县 20世纪 50 年代有各类牲畜24 万头只, 60 年代为 33 万头只,70 年代为 45 万头只, 80 年代达到 64 万头只, 1998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万头只,牲畜数是60 年代的近 3 倍,同时目前牧民人数是60 年代的 2 倍以上。人口和牲畜的快速扩张,必
24、然导致超载放牧、毁草种粮、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近年来随着草原沙化现象的加剧, xx 县曼日玛和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 2500 多牧民,万头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沦为贫困人口。4) 采药滥挖破坏植被。河源区是虫草、贝母等重要中草药的产区,每年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采挖中草药,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资源。5) 水资源紧缺造成草场加速退化,在退化的草场上,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草原主要虫害也在局部地区成灾,草场上老鼠成群,鼠洞遍地,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1334个/hm2,鼠兔密度高达为412只/ hm2。老鼠夏天吃草、 冬天啃草根, 使原本葱绿的牧场变成了
25、 “黑土滩” ,许多草场逐渐演变为沙化区。据统计,黄河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503万hm2,占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28%,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 3000 万亩,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甘肃xx 县鼠虫害重度危害面积达15 万公顷, 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黄河源区有50%多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2、导致水资源减少原因复杂,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从表 1 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源区各站的径流量也在不断的减少,特别以源头区最为突出。黄河源头区断流自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即有发生, 说明有其自然原因。但是, 自 20 世纪 9
26、0 年代以来断流现象愈演愈烈 ( 详见表 2) ,经统计,黄河源头区黄河沿水文站19501999 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m3, 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为亿m3,比多年均值减少了 42%以上。而 1995 年以来减少更多, XX 年的径流量仅有亿m3,减少了 97%近几年径流量情况见表3。气候变暖也是影响径流减少的原因,黄河源区的气温从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逐渐上升,从河源区玛多、达日、兴海三个县 ( 均匀分布于河源区 ) 的多年气温变化过程也可看出,河源区气温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气温的升高引起蒸发量增大, 导致径流减少。黄河源区的降水量情况见表4,黄河沿站九十年代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减水量没
27、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吉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有玛曲减少%,唐乃亥减少2%。可见,河源区降水没有发生突变。因此,从降水方面无法得到径流如此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针对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及近年来径流大量减少的现状,给我们提出了这样问题,即是河源区的水资源减少,还是径流减少? 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径流减少、还是因径流减少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这是研究黄河源区生态与径流关系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加大观测和研究力度。3、应加快河源区的水资源监测现代化建设步伐长期以来,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水资源变化趋势,特别是断流成因的研究因缺乏必要的水文信息而无法开展,同时,黄河河
28、源地区因气候、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常规水文观测难度也很大。及时、准确、可靠的进行有关资料的监测,是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分析、研究、预测的基础。为了适应当前河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有必要对现有监测系统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完善测站的布局以及新的测验方案。黄河源区是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区,但水资源减少的真正原因尚未查明,为了研究水资源变化的原因,提出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亟需加强河源区的水资源监测工作。1) 完善站网体系从河源区站网布设的情况看,早期设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该区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黄河源区的水
29、文情势、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 1998 年出现首次跨年度断流后,位于青海省xx 州 xx 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已连续 3 年出现跨年度断流现象。连年出现长时间断流的现象在黄河源头干流的水文记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由于站点稀少,水文监测的空白区较多,许多地区仍处于无资料地区,人们对该地区的水文规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认识还仅限于一般性的表述,缺少客观、定量的直接数据,直接影响对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客观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国家应加强对黄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完善站网体系,建立黄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科学研究基地,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黄河源地区的生态环
30、境演变趋势及治理对策,让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恢复其原有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无法驻守观测的地区,采用现代空间采集手段,获取各种水文信息是可以实现的,在其他有条件设站观测的地区可根据需要增设部分专用站点,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建立无人值守的水文及雨量站,适当增加地面水文站网密度:由于河源地区河流水位流量关系比较稳定,可设立若干水位站,采用卫星传输的方式将水位信息传至中心站,中心站根据野外巡测队实测的流量,建立水位流量关系,确定的各站水位流量关系可转换成流量资料; 降雨资料的收集可采用类似的办法,建立若干遥测雨量站通过卫星传输至中心站进行资料分析处理。(2) 利用 3
31、s 技术与空间数据采集技术监测水情雨情:目前, 3s 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特别是对大尺度的气象、环境、植被等信息的连续监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利用 3s 技术收集黄河河源地区的水情雨情旱情及下垫面等信息已成为可能, 它可以弥补水文、 雨量站网的不足,充实水文水资源的信息量。(3) 建设监测水量( 生态 ) 变化的专用水文站:针对河源地区水资源锐减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立若干用于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站( 这些生态站可观测水位、降水、气温、风速、风向、草场生长等 )和用于监测水量变化的专用水文站。(4) 大力开展巡测:目前,河源地区高寒缺氧、气候恶
32、劣、交通不便,不宜坚持驻测,应根据其测验条件,因地制 宜的开展巡测。河源区开展巡测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水位 流量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二是各站流速不大; 三是水位变幅小,洪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巡测 ; 四是泥沙含量低;五是人口稀少,便于仪器设备的安装与保护 ; 六是河道冲於变化小 ; 七是交通条件正在改善。2) 适应环境,改善测验手段由于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的测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主要的测验方法是:水位主要采用人工观测,极少数站采用自记水位计观测 ; 流量主要采用流速仪法施测,缆道以手工操作、测船、吊箱测验为主,大洪水采用浮标法施测,测验方式采取驻测、巡测、间
33、测相结合的方式 ; 含沙量采用横式采样器人工取样,根据含沙量大小用置换法或焙干法天平称重处理; 降水量汛期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非汛期以人工观测为主。水情报汛主要采用电台和程控电话两套通信手段,水文站直接向勘测局报汛,勘测局与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实现了网络连接,水情信息通过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向黄河防总和国家防总报汛,水文资料整编主要在勘测局进行。经过近几年来国家水利基金、国债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委水文局已对黄河河源区部分测站的测验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新建吉迈、玛曲等站6 条测船,更新改造了唐乃亥站半自动流速仪测流缆道,建成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机关局域网等。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五、建议1、开展黄
34、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监测模式研究近些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黄河源区的水文情势、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现有的水文站网及观测设备已不能满足现状水文水资源特点等的要求,所以需要加密、科学规划水文观测站网,改善测验条件和手段,实现水文站网建设现代化。通过进一步收集河源地区的水文水资源、地理地貌、卫星遥感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根据河源地区站网现状,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有关规范,进行水文、水位、雨量、生态站网布设规划工作,并据此进行监测模式及技术措施的研究,可望解决河源地区水文站网存在的代表性不足,其所观测的资料难以客观的反映该区水资源现状的真实情况,从而给研究工作及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调度决策工作带来困难的问题。本项研究工作将根据需要与可能,力求用最小的站网密度和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解决水文资料的代表性问题,以促进河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并为全河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水文仪器,提高自动化测报水平以水位、降水、蒸发、气温等信息自动采集为主的水文信息采集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外已生产出在汛期、冰期( 河流完全封冻情况下 ) 都能使用的水位自动采集的仪器,如压力式水位计、气泡式水位计、电子水尺等。应根据河源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引进或研制开发国内外先进的水文测报设施、仪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轮毂翻新施工方案
- 眩晕病中医护理查房课件
- 北京公务员2024年真题
- 扁铁接地施工方案
- 膀胱部分切除术护理查房
- 报检员培训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歌唱表演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小吃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射频识别标签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天然大理石台面板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供电所春季安全大检查方案
- 2024年度医院内镜室检查内容分析报告课件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文化集市体验活动策划
- 细菌性痢疾教学演示课件
- 连铸机扇形段对弧测量方法及保证措施
- 村级巡察培训课件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资料
-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原理
- 【完整版】中压燃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酒店西餐厅物品采购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