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讲人:郭太品 博士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十二十二”刺刺content目录目录偶刺法偶刺法报刺法报刺法恢刺法恢刺法齐刺法齐刺法扬刺法扬刺法直针刺法直针刺法输刺输刺短刺法短刺法浮刺法浮刺法阴刺法阴刺法傍针刺法傍针刺法赞刺法赞刺法偶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刺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刺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古代文献记载偶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一曰偶刺,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
2、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偶,两也。前后各一,故曰偶刺。直,当也。以手直心若背,谓前心后心,当其痛所,各用一针治之。然须斜针以刺其旁,恐中心则死也。)”【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偶刺内容进行注解,指出偶刺名称来源于前后各一针;直,指朝向病所,针刺时需偏斜傍刺,以免刺伤内脏。】古代文献记载偶刺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这里,“偶”指配对。“傍针”,是指针刺时需要偏斜,不可以直刺,以防伤
3、及内脏。因背为阳,胸为阴,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故偶刺又名“阴阳刺”。偶刺法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俞募配穴法和前后配穴法,成了治疗心胸、腹腔内脏疾病的重要配穴方法,在针灸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发展源流发展源流偶刺以手循按前胸或后背,在压痛点或腧穴处,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同时进针,两针均应斜针浅刺。而发展到后来的俞募和前后配穴法,在取腹部和腰骶部的腧穴时,可适当深刺。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偶刺 适用于治疗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的内脏病证。现也成为临床常用的配穴针刺方法之一。如采用俞募配穴法治疗心悸、心慌、心前区疼痛,可前取募穴巨阙,后取背俞穴心俞;治疗咳嗽、气喘、胸闷胀之肺病,可前取募穴中府,后取背俞穴肺
4、俞;又如腹胀、腹泻、腹痛属大肠腑病,可前取募穴天枢,后取俞穴大肠俞进行治疗等。此外,也可一前一后,对偶刺之,行前后配穴法,如对胃部疾病患者,前可取梁门,后可取胃仓刺之等。这种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的方法,也能调和阴阳气血,对脏腑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功效功效报刺法报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根据患者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
5、患者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以治疗游走性病痛。】古代文献记载报刺法报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二曰报刺,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报刺,重刺也。痛无常处,则或上或下,随病所在,即直内其针,留而勿拔,乃以左手按之,再得痛处,乃出前针而复刺之也。”【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报刺的名称由来、适应症、操作方法等内容加以注解。】古代文献记载报刺法报刺法操作时先于痛处直刺一针,不立即出针,而以左手随痛
6、处上下循按,找到新痛点后再出前针,又于痛点相应处刺入,反复运用,直到痛点消除为止。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报刺法报刺法报刺法具有行气止痛作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多处有明显压痛或疼痛不固定的疾患,如游走性的关节痛、肩周炎等和气滞所致的牙痛、胃痛,以及肝火上冲所致的偏头痛等。功效功效恢刺法恢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做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古代文献记载恢刺法恢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
7、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三曰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三曰恢刺,恢刺者,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恢廓也。筋急者,不刺筋而刺其旁,必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恢其气,则筋痹可舒也。)”【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恢刺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载恢刺法恢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里,“恢”有扩大、宽松、恢复之意,因为这种刺法可使拘急痉挛之肌肉舒松,恢复原来的功能活动,故名恢刺。现代“运动针法”属于其范畴。发展源流发展源流恢刺法恢刺法针刺入腧穴后大捣其穴,左右前后形似鸡爪一般,
8、可频频向不同方向提插、捻转,并刺向肌腱,配合肢体活动,适用于治疗凝结固聚之顽固疾患。因是多向刺向肌腱,故又称“多向刺法。”此外,也可针刺入肌腹,提针沿肌束纵行走向以捻转、提插手法刺其两端之肌腱,或仅向一端的肌腱连续多刺。针时可刺其拘急肌肉的肌腱,亦可刺其拮抗肌的肌腱。正如灵枢卫气失常云:“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恢刺法恢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筋痹,如筋肉拘急痹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炎、肌腱的损伤等。也用于治疗凝结固聚的痼疾,如瘰疬痰核、腱鞘囊肿等,是临床常用的针法之一。功效功效齐刺法齐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热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
9、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热气小深者。或曰参刺。参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做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古代文献记载齐刺法齐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四曰齐刺,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治痹气小深者也。”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者,三针齐用也,故又曰三刺。以一针直入其中,二针夹入其旁,治寒痹稍深之法也。)”
10、【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齐刺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载齐刺法齐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也。”在针刺手法上,齐刺法与恢刺法正好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法;而齐刺为三针集合,故灵枢又称其为三刺。发展源流发展源流齐刺法齐刺法对寒气稽留范围较小而深的痹证,先用手循按出痹痛的最敏感点,然后在其敏感点直刺一针,再从两旁各斜刺一针,两针尖指向前一针,使三针并列,以增强针感,其疗效比用单针治疗更佳。操作方法操作方法齐刺法齐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如肢体肌肉和肌腱之痹痛、软组织损伤、瘿气、瘰疬痰核、腱鞘
11、炎、肩凝症、面瘫、震颤麻痹、失语、吞咽困难、遗精、阳痿及痛经等。功效功效扬刺法扬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素问卷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载:“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原作“阴刺”,据太素改)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黄帝内经太素中,将“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操作: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斜刺45角)1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扬刺。】古代文献记载扬刺法扬刺法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五曰扬刺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热之博大者也。
12、”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五曰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散也。中外共五针而用在浮泛,故能祛散博大之寒气。)”【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扬刺的名称由来、操作方法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载扬刺法扬刺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黄帝内经太素中,“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意为浅表的刺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针之使博大而浅的病邪随多刺之针扬而散之,故称为扬刺。这也是素问阴阳
13、应象大论篇所说的“因其轻而扬之”之意。因针刺的部位较分散,又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故又称局部五针法。现代临床运用的梅花针、七星针叩刺,就是扬刺法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发展源流发展源流扬刺法扬刺法先用左手循按出痹痛的最痛点和局部病患处的中点,然后在正中直刺一针,再在上下左右四周各浅刺一针,周围四针朝向中心斜刺成“十”字形。如治腱鞘囊肿,先在囊肿中点直刺一针,再在四周各刺一针,针尖刺向囊肿,其治疗效果比单刺为好。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扬刺法扬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如浮痹、肌痹和营卫不和所致的肢体麻木不仁。现也用于治疗头痛、痫证、癫狂和神经性皮炎、股外侧皮神经痛、腱鞘炎、腱鞘囊肿等。如治痫证
14、,临床常选百会和四神聪,先针百会,然后再针四神聪,其四针针尖指向百会,疗效远较单用一穴为佳。功效功效直针刺法直针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六曰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古代文献记载直针刺法直针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者,直入无避也。引起其皮而刺之,则所用不深,故但治寒气之浅者。)”【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
15、节直针刺的名称、操作方法、主治病症加以注解,直针刺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证。】古代文献记载直针刺法直针刺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这里,“直”并非是指垂直下针,而是指直对病所之意,现在多称沿皮刺或横刺法,特点是沿皮针刺,浮浅而行。这种刺法多用于肌肉浅薄处,临床用之可一针透两穴或多穴。如治疗偏头痛,可选太阳透角孙;治疗面瘫,可用颊车透地仓;治疗小儿麻痹和脑炎后遗症等,可沿督脉经,从长强穴通过腰俞、腰阳关穴直透命门穴,或至阳透大椎穴等。现代临床所用的皮下留针法、芒针沿皮刺法,也属于直针刺的范畴。发展源流发展源流直针刺法直针刺法先用左手捏起所刺腧
16、穴两旁的皮肤,使其隆起,然后右手持针沿皮下针刺。再根据临证需要,或横刺一穴、两穴或数穴,至收效为止。操作方法操作方法直针刺法直针刺法适用于治疗寒邪侵入较浅的痹证和肌肤麻木不仁以及皮肤病、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炎,也用于治疗癫狂证、痫证、偏头痛、面瘫、胃下垂等疾病。功效功效输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适用于治疗气盛之实热证、外邪所致的各种发热、阳明经证和腑证。】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七曰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七曰输刺,直入
17、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古代文献记载直针刺法直针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适用于治疗气盛之实热证、外邪所致的各种发热、阳明经证和腑证。】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七曰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七曰输刺,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古代文献记载直针刺法直针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里,“输”指输通,有直入直出,以泻热邪之意,故称输刺。对
18、“气盛而热”之阳热证,宜用疾进徐出之泻法。如灵枢小针解云:“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篇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发展源流发展源流直针刺法直针刺法先用左手捏起所刺腧穴两旁的皮肤,使其隆起,然后右手持针沿皮下针刺。再根据临证需要,或横刺一穴、两穴或数穴,至收效为止。操作方法操作方法直针刺法直针刺法适用于治疗寒邪侵入较浅的痹证和肌肤麻木不仁以及皮肤病、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炎,也用于治疗癫狂证、痫证、偏头痛、面瘫、胃下垂等疾病。功效功效短刺法短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
19、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可扩大针感,以治骨痹等深部病痛。】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八曰短刺,以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古代文献记载短刺法短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短者,入之渐也。故稍摇而深,致针骨所,以摩骨痹。摩,迫切也。)”【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短刺的名称、操作方法、作用加以注解。】古代文献记载短刺法短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短刺者,刺骨痹稍
20、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这里,“短”是指接近(近于骨部),实际是深刺的意思。因深刺而接近骨部,故名短刺。短刺的针法特点是边摇边刺入,故有扩大针刺感应的作用,因而临床也用来导气和催气。发展源流发展源流短刺法短刺法先将针刺入腧穴浅层,稍摇其针,再行深入。如此分层摇针,徐渐刺入,直达骨膜后,上下短促快速提插刺激骨膜,增强针感,用以治疗骨病。操作方法操作方法短刺法短刺法短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骨痹、骨蒸潮热、骨软以及关节炎、腱鞘炎等。功效功效浮刺法浮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此治肌急而寒者也。”【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
21、第二载:“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此治肌急而寒者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九曰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古代文献记载浮刺法浮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九曰浮刺,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浮,轻浮也。旁入其针而浮举之,故可治肌肤之寒。此与上文毛刺义大同。)”【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浮刺内容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载浮刺法浮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柩官针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里,“浮”作浮浅解,因针不直入而斜进,不刺及较深的肌肉而浅浮于肌表,故名浮刺。浮刺法比直针刺法略深,多在肌肉或皮下脂肪丰满之处操作
22、,进针深度相当于浅筋膜,临床多用于肌肉寒急病证的治疗。近现代应用的皮内针也是本法的演进。发展源流发展源流浮刺法浮刺法先将针斜刺入穴位,然后针向上浮,在浅层肌肉内行针,一般针后留针时间较长。本法与直针刺操作手法不同之处在于,直针刺是用于提捏起皮肤横进针,而浮刺法是斜刺进针。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浮刺法浮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病证,如因寒邪引起的肌肉拘急、皮下硬肿,以及面肌痉挛、眼睑阳动等。也用于神经衰弱、哮喘、肌肤麻木和皮肤疾病的治疗。功效功效阴刺法阴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此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相配同刺,近代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如,
23、下肢寒厥,可同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太溪穴,以治阴寒。】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此治寒厥中寒者,取踝后少阴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十曰阴刺,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取足踝后少阴也。”古代文献记载阴刺法阴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者,刺阴寒也。率,统也。言治寒厥者,于足踝后少阴经左右皆刺之。)”【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阴刺名称由来等内容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载阴刺法阴刺法始于内经,灵枢官针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
24、足踝后少阴也。”这里,“阴”指阴经原穴。如治下肢寒厥,可取左右两侧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原穴),以消阴寒。因取阴经之穴治阴盛之寒厥证,故名阴刺。阴刺法本意是取阴经之原穴治疗阴寒之证,后意义扩大,认为脏腑之疾病也都可取十二经(包括六阴经、六阳经)的原穴进行治疗。发展源流发展源流阴刺法阴刺法选取左右对称的两侧穴位,双手持针,左右同时刺入,进针深度一致,用同样手法使之得气,针下有麻感并向上向病所走效果更好。操作方法操作方法阴刺法阴刺法适用于治疗五脏六腑之疾患。如治疗肝经寒证所致的疝气、痛经等,可取双侧太冲穴针之;治疗心经虚寒所致的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可取双侧神门针之。现临床运用上,不限于取十二经之原
25、穴,只要左右两侧对称的同一穴位皆可选用,如治疗胃寒疼痛,就可取双侧的内关穴针之。功效功效阴刺法阴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者,刺阴寒也。率,统也。言治寒厥者,于足踝后少阴经左右皆刺之。)”【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阴刺名称由来等内容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载阴刺法阴刺法始于内经,灵枢官针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这里,“阴”指阴经原穴。如治下肢寒厥,可取左右两侧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原穴),以消阴寒。因取阴经之穴治阴盛之寒厥证,故名阴刺。阴刺法本意是取阴经之原穴治疗阴寒之证,后意义扩大
26、,认为脏腑之疾病也都可取十二经(包括六阴经、六阳经)的原穴进行治疗。发展源流发展源流阴刺法阴刺法选取左右对称的两侧穴位,双手持针,左右同时刺入,进针深度一致,用同样手法使之得气,针下有麻感并向上向病所走效果更好。操作方法操作方法阴刺法阴刺法适用于治疗五脏六腑之疾患。如治疗肝经寒证所致的疝气、痛经等,可取双侧太冲穴针之;治疗心经虚寒所致的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可取双侧神门针之。现临床运用上,不限于取十二经之原穴,只要左右两侧对称的同一穴位皆可选用,如治疗胃寒疼痛,就可取双侧的内关穴针之。功效功效傍针刺法傍针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此治留痹久居者也。”【先
27、直刺1针,再在近傍斜向加刺1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傍针刺”。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载:“十一曰傍刺。傍刺者,直刺傍刺各一,此治留痹久居者也。”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载:“十一曰傍针刺,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古代文献记载傍针刺法傍针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十一曰旁针刺,旁针刺者,直刺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旁针刺者,一正一旁也。正者刺其经,旁者刺其络,故可以刺久居之留痹。)”【类经傍针刺法先针刺病经的原穴,然后再针相表里经的络穴。可引伸为一针刺其本经原穴为主,一针刺其表里经之络穴为辅。其典型代表为原络配穴法,或称表里、主客、阴阳经配穴法。因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于经络之穴,而络穴的主要功能是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故原络配刺既可加强局部的治疗作用,如除久居顽固不愈的留痹证,又可调理表里脏腑经络的功能,用于治疗脏腑病。如肺经有病,先取本经之原穴太渊配以表里经大肠络穴偏历为辅治疗。也可表经有病取里经之穴,里经有病取表经之穴。】古代文献记载傍针刺法傍针刺法两种认识,一: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由于正旁配合而刺,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藏地图课件教学课件
- 朗诵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二手电脑买卖合同
- 二手游艇交易合同样本
- 付款协议书推动经济增长
- 三方绿色能源合作协议
- 仓储质量管理手册
- 临沂文化咨询行业劳动合同模板
- 交通事故双方和解协议书
- 不干胶印刷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分享真快乐》课件【新部编版】
-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景观可达性和包容性的新进展
- 《滴水实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4年头孢菌素行业现状分析:头孢菌素国内市场规模达到5515.47亿元
- 班主任能力大赛情景答辩环节真题及答案高中组
-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核试题及答案
- icu手册第一部分-常见病诊疗规范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学设计
- 静脉留置针产品营销计划书
- 2024年江苏江南水务股份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0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