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共11页)_第1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共11页)_第2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共11页)_第3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共11页)_第4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创新思想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仍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地。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就陶行知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一、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教师首先要有创新观念,。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

2、亡,创我者昌。”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进行切实的转变。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学生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

3、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如在导入时:“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练习反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2、树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思考、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为学生创新

4、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要鼓励学生“你自己有什么好的想法”而要尽量少说“谁能重复他的观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实例、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要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平时在班上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改变学生心中固有的乖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想法。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二、创设想象链环境,为学生创新

5、提供空间。1、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思维拓展延伸。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

6、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在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2、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

7、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给予他们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在阅读中,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动态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例如,教学

8、心声一课时,要求学生复述万卡的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故事中有两个地方很值得探讨,一个是“回忆”部分,一个是结尾部分。学生在肯定了回忆中的乡下月夜之美和圣诞树的欢乐后,提出疑问:“孤苦守夜的爷爷怎么会有心去欣赏月夜美景?难道在严寒的冬日到野外砍树是那么的轻松、愉快、欢乐吗?”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于是我引导他们体会“越是孤单越想娘,喝了苦水想蜜糖”的意思。学生展开互动式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了新的理解,这样更能衬托出凡卡的孤独和痛苦,反映出凡卡向往自由和渴求脱离苦海的强烈愿望,从而为学生比照京京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心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3、激励性评价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被誉为“

9、万世师表” 的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学生”,“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优+有创造性”等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4、活用“研讨与练习”,让学生创新有平台。教师设计的课堂训练以及课文后的

10、“研讨与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拓展平台,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如抄写字词。抄写字词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业。部分初中生习以为常,往往是应付较多。以前我布置抄写作业,常常是照抄三遍,学生往往不用心抄写,总会出错;现在同样是抄写三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第一遍是按音序排列生字;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排列生字;第三遍按部首排列生字。这样安排下去,虽然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抄写过程中要多动脑,避免了枯燥抄写的感觉,有了真正用心的新鲜感,这就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5、语文

11、教学是生活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效利用课本上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模块,给予学生一周或更长的实践开展调查、访问,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习俗,古迹名胜,经济发展情况,然后围绕某个专题共同讨论形成书面材料,这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又扩大了学生的大语文外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语言文字,只

12、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运用陶行知思想,缔造新课程下的鲜活语文课堂摘要:纵观当今的语文教学,课堂已悄然改变,学生自主思考着,细细地品味语言,咀嚼文字,寻找语文的诗意,感受语文的魅力;学生合作探究着,一起走向语言,一起走近文字,一起追寻语文的本源,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它的魅力吸引学生,倾倒学生,迷恋学生,成为学生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那份永久的依恋关键词:心灵对话 资源开放 形式鲜活随着新课程实验的

13、不断推进,教师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驱动下,在陶行知老先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更关注学生的学,开始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放松心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到敢说敢问敢做,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越发感受到来自语文课的“鲜活”魅力。不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不断地朝着人性、开放、多样的方面发展。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

14、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亲身体验的来自语文课堂的几点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和感受。一、心灵对话,引领学生生命成长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确实,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

15、有之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对人的个性、审美情感态度加以重视,强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本身就有丰富的情感因子。教材中的作品总是以情感人的。了不起的女孩中李欢的顽强拼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为了顾全大局,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曼谷的小象中所展示的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更要强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教师、学生需要情感参与外,还要深入体会并表达作者在作品中表露出的情感。只有

16、有效地将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及作品中包含的情融合起来,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师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情中体验,在情中感悟语言的魅力,丰富语言的积累,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该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

17、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营养不良。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

18、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在这堂课中,学生正是联系生活经验,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

19、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精彩的心灵对话。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他们互相倾听着、互相解读着、互相体悟着、互相欣赏着。做为引领者的老师,仿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知己和知音。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二、走向开放,拓宽语文教育资源教育中

20、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如“小脚女人走路”般不敢放开,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死教书”,“教死书”。结果可想而知,书本成了学生的惟一,课堂成了学生的全部,教学成了学生接受“清规戒律”的训斥,他们能对语文感兴趣吗?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

21、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提出了这样一条基本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只有走向开放才会有活力。我们知道,汉语不同于其它的语言,汉语言是作为母语来学习的。因此,应根据这个特点,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在广阔的母语社会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走“开放化”的教学之路,构建开放型的语文教学新天地。语文走向开放,就是要建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充分合理地利用除课本以外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开放课堂与课本,构建起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本为基点全面开放的格局。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 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现象,都是语文教学的内

22、容:图书和报刊、电影和电视、广播和网络、航天和航空、地貌和地藏、人口与环境、本地风俗与人情、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教育与文明等等。“神舟6号”还没有入编语文教材,但是它又那么真切地成为了语文老师鲜活的教材。这是我根据生活开发自编的教材。当神舟6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真的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13号早晨当孩子激动地告诉我神舟6号升空的喜讯时,我和孩子的心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我宣布,今天的作业:看电视,听广播,关于“神舟6号”,形式不限:新闻报道、采访、谈话第二天,当我怀着自豪与激动的心情阅读孩子们稚嫩但真诚的语言的时候,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语文老师特有的敏感和激情

23、让我突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我决定进行“神舟6号”的教学。聊一聊:说说你知道的神舟6号。这个设计让孩子们尽情地交流昨晚的所见所闻。孩子们手舞足蹈的样子让你觉得他们是知道得最多的。然后让孩子们评一评:说说谁说得好?为什么?让孩子们学会聆听,更学会评价,在双向、多向的互动中不断酝酿着激情,对“神舟6号”,也对“语文”。再让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篇课文和“神舟”有关?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积累,将新旧知识进行合理融合,达到不断提升的作用。最后,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布置实践活动:(1)、搜集关于神舟6号以及航天方面的知识,准备布置“我们爱科学”专题版面;(2)、给两位叔叔写一封信。把最想说的

24、话告诉他们。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也是综合的语文,与生活相通的语文是“活”的语文。教师充分抓住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神舟6号。也许不久的教材中就会出现“神舟6号”,但是与其等到将来教“过时”的神舟,还不如抓住“新鲜的”、“生活的”神舟让学生充分感受,以学生的写话和老师的修改为基础教材,以真实的事件和媒体的报道为背景教材,通过看、聊、评、思、采、编、写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浸润于鲜活的生活之中,这样的语文应该是最有实效的。学生对“不是书上的题目”特别感兴趣,积极性特高,我很欣慰地看到,这样的学习,学生喜欢,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激情,当然也一定学得卓有成效,因为他们说“我们好像不是在学习,倒像在玩呢!

25、“三、形式多样,使语文环境鲜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即 “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在新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

26、主人,我们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放学生,激起并保持学生对语文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学、乐学,学好、用好语文。1、课本剧表演 孩子天生爱表演,爱游戏。把课本剧表演引入课堂,放飞了学生的心灵,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口,语文课堂一扫沉闷气息,成为了张扬学生个性的“梦想剧场”、“文化殿堂”。当然,要成功地把课本剧表演好,同学们先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合理想象,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接着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小剧团。然后自做导演演员,精心排练。晏子使楚这一故事中的晏子临危不惧,能言善辩,深受学生钦佩。我班的同学们就把故事搬进课堂,把课堂变成剧场。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参与到剧情中,充当各种不同角色。演出

27、时,同学们个个小脸泛着红光;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还是那么兴奋,总觉得意犹未尽。 2、古诗诵读中华古诗文,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浓浓的诗文氛围,能充实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每天一诗”,“课前一诵”,古诗诵读活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开展得轰轰烈烈。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日积月累,学生背诗的数量就会大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理解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我班的优秀选手到其他班表演在规定时间内朗诵古诗,引得台下学生暗暗惊叹:他们怎么能如此地巧舌如簧啊?3、自编小报小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且乐于画画,出手抄小报是他们喜爱的一种实践活动。编报时,学生们既当“作家”,又当“编辑”,还要当“美工”等,充分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