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两篇)_第1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两篇)_第2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两篇)_第3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两篇)_第4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远安县荷花镇中学 曹小玲(444211) 一、教材解读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本文紧扣题目中的“断想”,从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感”三个方面来组织材料,从而引发出对顽强生命“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讴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本文写于“文革”结束不久,我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社会的变迁和作者的经历,与文中地下森林的遭遇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本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感动人心、启人深思的魅力。

2、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三、学情分析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

3、一定的难度的。本文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学生会觉得内容松散而杂乱;再加上文章篇幅很长,学生阅读起来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四、教法处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选择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本文。课前让学生搜集地下森林和火山爆发的资料,指导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更形象直观,增大课堂容量。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交流感悟。从课堂走向生活,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和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教学过程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因此安排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第一:情境导入

4、,整体感知。第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第三:赏读课文,美点追踪。第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第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环节一: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的雄伟壮丽和勃勃生机,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2、出示课题地下森林断想。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从题目入手来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一种方法)3、速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找一找:文中所写的地下森林在哪儿?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速读课文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一种能力要求。通过快

5、速阅读,可让学生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内容。其中的1、2、6、18段,可让学生对地下森林恶劣的生长环境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有个初步的感受。环节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一)教师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像了哪几幅画面?(让学生交流后明确:文中火山爆发的场面和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都是作者由所见到的地下森林引发的想像,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二)观看火山爆发的短片,给画面配解说词。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火山的资料。2、播放火山爆发的短片,学生结合文章内容配解说词。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火山的

6、有关知识之后,通过看短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火山爆发对地球的毁灭与破坏,从而对地下森林劫后重生的顽强精神理解的更深刻。配上解说词,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1、找出表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关键词句,作上批注。2、先自主归纳、整理成一段完整的话,再全班交流。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再进行感情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形成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并为其精神品质而感染。  &

7、#160;                                                 &

8、#160;    (四)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这是本课的难点,我打算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问题1:你认为地下森林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中相关的句段来谈一谈你的看法。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归纳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揣摩13、20、24段。问题2: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设计意图:学生从文章拟人化的语言、情景交融的写法,不难看出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不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教师再作适当点拔:一方面,紧扣文末两段中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其深刻含义

9、;另一方面,教师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学生揭示本文的主题作者是在赞美一切环节三:赏读课文,美点追踪。问: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有的语句富含哲理,写法上也很有特色,你能举例谈一谈吗?如:我认为“_”语言优美,好在_。  我觉得“_”富含哲理,_。  我发现_运用了_(写法),有_好处。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感悟和鉴赏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需灵活点拔,但不能求全责备。环节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观看“5·12”大地震图片,谈感悟:1、从这些不同的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2、此时

10、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设计意图:“5·12”地震,表现出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坚强勇敢、团结一心的精神品质。教师抓住这一教育资源,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爱心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环节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总结全文亲爱的同学们,在人生的征途中,只有矢志不渝的开拓,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只有坚韧不拔的进取,才能建造幸福的乐园;只有顽强不息的攀登,才能登临理想的颠峰。我将这一段话送给每一位同学。愿我们的人生是无愧的、充实的而又闪光的一生。(二)布置作业1、在文中找一二处写的好的句段,先摘录,再赏析。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你能仿写一二句吗?3、同

11、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请你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六、学况预测:学生课前一定要充分的预习好课文,读通读透文章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地方作上必要的批注;借助一些手段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拓展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自然顺畅,达到预期的效果。七、总结反思: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本课希望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紧扣文本,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同时,学生也从中感悟到地下森林坚韧顽强的精神,从而引发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懂得在面对灾难和打击时,勇敢去应对;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永远不放弃等。八、板书设计:所见:  生长环境恶劣 地下

12、60;                                  讴歌生命 森        所想:  形成过程艰辛林     &#

13、160;                           (托物言志)  断                     

14、;          想  所感:精神品格顽强设计意图:从结构思路、主题、写法三个方面来设计板书,借此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主要内容。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当阳市半月中学   范建军  一、教学内容地下森林断想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描写生命、讴歌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生命作为文学的最重要的主题,在本单元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冰心、王鼎钧、张抗抗和勃兰兑斯等都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生命、讴歌生

15、命,尽管他们选材不同,角度各异,描写的感觉、表达的思考丰富深刻而又各具特色。这四篇课文,一方面形象性特点非常鲜明,另一方面思想性、哲理性、情感性、感悟性的特点又非常明显。每篇课文尽管也写景状物,但写景状物不是目的,抒情写意才是目的。散文的价值,表现在对景物的生动形象的描写上,也表现在对情怀意趣志向思考的抒写上,更表现在情与思相结合上,四篇课文都具备这些优点。对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来说,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加强对生命的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

16、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作者描写的是一片森林,其实是暗写人类的生命力的旺盛蓬勃,很有哲理性,且情感性也胜于前两篇课文谈生命、那树。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二、教学目标在以学过多篇散文的基础上,教材再次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一组关于生命的散文名篇作为教学内容,是有其深意的,是期望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注重以下几点:1、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认识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命成长的规律、生命过程的艰难曲折,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此达到开阔视野、深化思想的目的。2、发掘课

17、文的教育意义。提升精神境界,丰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顺境中不骄傲,逆境中不气馁。3、重视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联系自然、社会中的各种有关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重视联想和想像、思考和领悟,重视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还要重视与同学合作,共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互相启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另外,就现实情况来看,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已是四月初了,其时,师生都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那就是迎战中考。客观地讲,此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和以往相比是有一些不同的,一是时间上没那么从容,二是教学目标的

18、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更强,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颇有微辞的情况下,把目标定位于唯美而又全面是不现实的。因此,根据对单元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知识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2、积累一些雅词佳句。能力目标:1、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透过语言文字“看见”地下森林概貌甚至细节,以及它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此训练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联想、想像能力。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3、体味丰富情感,学习本文好的写法。德育目标: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三、教学思路总体设想:打造朴实、简洁

19、、高效的课堂,向家常课回归。1、本文主题鲜明、结构清楚、感情充沛、语言精美,教学当以把握和习得此四点为重点。2、本文安排为略读课文。此前,学生刚学习了谈生命、那树等同类文,它们与本文在表现主题及写作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学习体验完全可以迁移至本文的学习之中,所以,本文的教学活动拟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在诵读中主动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力戒教师强势学生弱势的教学霸权现象,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思维空间。3、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可“读”性很强,教学活动宜在诵读中展开,引导学生通

20、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课堂上应该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4、以读导写。和已学过的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谈生命、那树等类似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情感、语言上更具范本意义,所以宜在本文的教学中或教学后有意识的安排一次仿写。5、借鉴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增强目标意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四、教学环节一、解题导入新课1、“断想”是什么意思?明确:片段感想2、什么是地下森林?作者面对地下森林的片段感想是什么?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板书以下内容1、生字词  瘠薄j  沉湎mi

21、n  袅袅nio   鼎盛dng 啾啾ji 吝啬lìnsè 徘徊huái  窥测ku 愤懑mèn  孱弱chán簌簌sù   崛起jué      镜泊湖p     万籁俱寂lài学生读完课文后迅速落实字词。2、探究目标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按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探访想象所见

22、的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本文作者笔下的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质?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体会一下如果用“我”或者“它”来称呼,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找出文中的叠字句,如“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找出文中的对称句,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成诵。三、再读课文,自主完成探究目标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探究目标的完成情况,记下稍具普遍性的问题。四、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稍具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小组探究目标的完成情况,记下很具普遍性的问题。五、教师引导,答疑解难,解决很具普遍性的问题。六、教学小结,迁移延伸  从教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