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讲座稿-_第1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讲座稿-_第2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讲座稿-_第3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讲座稿-_第4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讲座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讲座稿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四篇课文和习作二、练习二。其主题是“自然的奥秘”。后三篇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单元训练要点:1.通过朗读、背诵的训练培养语感,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的积累。2.在会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分析意义段。3.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语的意思,提高成语运用的能力。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4.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5.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6.激发

2、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7.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单篇教材解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材解析: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全诗共有6小节。诗人从祖国召唤起笔,又以祖国召唤收束全诗,首尾呼应,构思精巧。第二、三、四、五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象,探索大

3、自然神奇的奥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教学中,应注意体会诗人在这一部分的结构中,发现和探索过程的逐渐深入,以及在这样的深入过程中,对诗歌形象的精心选取。教学要点: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3.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建议: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提

4、示和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根据课文特色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我们在进行教学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1.把握诗意。揭示课题后,教师不必径直解析,可以让学生自主解题,如:绿色的课本是怎样的?里面有哪些内容?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等等,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紧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初读收获,教师点拨。最后,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从整体上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现代诗歌往往语言比较浅近,内容不会那么深奥,学生大多容易抓住主要意思。但本文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所以,我们千万不可认为学生一定能一读就懂,一讲就会,有必要老老实实

5、地引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大概精神。唯有如此,后面的教学才能够得以顺利展开,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实现。2.领悟意境。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阅读诗歌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即能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显然,教学诗歌的最佳效果,便是诱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果学生仅仅是把握了主要意思,抓住了一些语言形式和技巧,仍不能算作是读懂了诗歌。怎样诱导学生领悟意境呢?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返回到原本真实的状态,让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情感,逼真地再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

6、情感。3.超越课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啊!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美好,我们岂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总是坐在教室中,钻在课本里?应该超越课本,回归自然,去寻找、去发现、去亲近、去热爱、去享受、去赞美、去描绘大自然的美!更要体会到,唯有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大自然才会更美好!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所以,教学本课,必须合理并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倡导学生阅读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课外读物,留意电影、电视、书报中的美丽风景,仔细观察、用心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景物。更多的时候,要亲近自然,如游览祖国的名

7、山胜水,关注身边的花鸟虫鱼。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材解析: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教学要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写好“溪”“察”“殿”。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内容,体会“着迷”“迷恋

8、”“痴迷”的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学会透过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教学建议: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实现教学目标呢?我们来听听惠萍镇香格小学王伟华老师是如何设计教学的?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阐述稿一、教材解读:1.痴迷一生,无悔选择。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上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读着课文,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

9、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传世佳作昆虫记。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可以说,法布尔对他的科学事业是痴迷一生,无悔选择。2.“迷”字指路,引领全文。课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对某一事物痴迷,容易把人引向成功之路。全文共有十一个自然段,以“迷”字为中心组织故事内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第十自然段的第一句是:“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第十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显然,“迷”字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

10、教学本文,应紧紧扣住“迷”字展开。文章所揭示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只有热爱、痴迷、执着追求,才容易实现心中的理想,走向胜利的彼岸。二、教学构想: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

11、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三、设计说明: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重点段落的教学设计。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2.能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充分感知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并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的妙处。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时

12、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感悟痴迷。阅读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学生只有通过全身心的阅读,才能找到文本中存在的“自我”,才能对课文的体会有滋有味。如前所述,“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课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一天傍晚,法布尔抓纺织娘;一是有一次,法布尔捉“小宝贝”。作者重点描写了捉“小宝贝”的情况。教学时,我重点抓住这部分,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其一,引导学生从第五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句。你看,捉到了昆虫,“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被

13、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的确是“心爱的小宝贝”。找到有关语句后,应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自然会读得感情充沛,入情入境。从而完成师、生、文本之间和谐的对话。其二,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动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放进”一词,看上去平常,实质用得准确传神,我采用了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其用得精妙恰当:“放进”写出了法布尔实在舍不得而又不得不这样做时的痛苦、矛盾心情。用“丢掉”、“扔进”,只能表现法布尔不喜欢昆虫,这显

14、然与“痴迷”背道而驰。在比较中,让学生自己领悟“放进”一词所包含的感情,从而进一步体会法布尔当时痛苦的心情。最后,我略作小结,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要善于推敲,这样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又学到了写作的知识。其三,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责骂。在一般情况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许捉昆虫,孩子便自动放弃了,而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是“怒气冲冲”、“厉声”的,态度相当严厉。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父母是最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法布尔的父母却如此责骂法布尔,你同意他父母的做法吗?我们来进行一次小小的辩论,好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一下子拉近了与法布尔的距离,法布尔的事

15、仿佛就是自己所经历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思维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法布尔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也突现出来了。2.激活情脉,感悟精神。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仅仅是玩玩而已吗?不是,这种痴迷显示了法布尔可贵的品质执着追求。法布尔何以成为“著名昆虫学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给予明确答复:“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研究昆虫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大体相似。法布尔如此,其他人又有多少可以例外?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亦即执着追求换来的。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进而引导:“要想获得成功,光有“痴迷”够吗”?“除

16、法布尔外,你还知道哪些人凭着痴迷,实现了心中的理想”?让学生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数说古今中外像法布尔这样执着追求的成功者,亦可谈身边的人和事,并自觉地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执着追求,迈向成功,获得鲜花。3.总结升华,学习命题技巧。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个问题值得学生思考。课文中多处写到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鼓鼓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第十自然段中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这几个句子提示我们,这衣袋不是一般的衣袋,而是相当特殊的衣袋,里面“装满昆虫”。这特殊的衣袋就像舞台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道具一样

17、,不但巧妙地讲故事内容串联起来,而且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看到这“装满昆虫的衣袋”,就会让人想到法布尔,想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想到法布尔执着追求的精神,想到法布尔正是因为执着追求,才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破解难题呢?在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找出文中几次提到了法布尔衣袋里装满昆虫,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2假如请你给课文定题目,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让学生比较命题的优劣。这样的设计,把化解难题与揭示命题技巧相结合,力求达到课堂的高效。4.感悟与“训练”并重。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让学生学习

18、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一理念出发,除了渗透词语推敲、命题方法这些写作技巧外,我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题,如“法布尔的口袋不仅装着昆虫,它还装着什么”?“如何介绍法布尔的雕像”等,以此内化语言,真正为学生所用。综上所述,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以上是我对装满昆虫的衣袋重点环节教学设计的阐述,不足之处敬请指教。会前大家都已经看过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现在又听了她的教学设计的阐述,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大家发表

19、自己的意见。(赵晓欢、姜玲玲赵晓欢评装满昆虫的衣袋有幸学习香格小学王伟华老师所备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我谈谈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环节和我的几点思考。复习导入简约而不简单王老师以词语出示以及结合相应的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有效地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引出新知识的作用。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感觉自然流畅,顺理成章。体现在: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环境的?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美好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简简单单的一句过渡点出了环境与造就法布尔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我觉得这样的开篇简约而不简单,值得学习。思考:我发现你出示的词语中有着迷、迷恋和痴迷这三个词。而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是程度不同。我们的老师

20、是不是应该用一句包含这三个词的过渡句来贯穿全文呢?这样更有利于逐层逐层地对法布尔热爱昆虫进行剖析。品读感悟细节决定成败王老师的品读感悟环节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他的细节处理。她结合了重点段落的领悟、关键词语的推敲、相关问题的出示,让课堂知识的传授变得丰富了起来。具体体现在:1.出示填空:法布尔(地对妈妈喊道:“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括号里可以填什么词?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联系“三天前”、“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不知是谁在唱歌”、“终于找到了”等词语体会纺织娘动听的声音对法布尔的诱惑以及法布尔捉到纺织娘后兴奋、激动的心情。我觉得这里老师很好地

21、运用了填空的方法对文本进行了补白,在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并最终生成了答案。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也不难看出老师对细节处理的高要求。这种高效的细节处理在这个教案中体现在不止一个地方,如几个动词的推敲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不作一一评价。几点思考:1.第六和第九自然段分别有一个描写法布尔心理活动的词语,“甜滋滋”和“难过极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编者在这里是留着给孩子补白的意思的。夕阳下,法布尔美滋滋地在路上走着,想到_。法布尔难过极了,心想_。2.父母是最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法布尔的父母却如此责骂法布尔,你同意他父母的做法吗?我们来进行一次小小的辩论,好吗?那我们同意的举右手,不同

22、意的举左手。分别说理由。这个环节的去留。我觉得孩子心里肯定都觉得父母不应该责骂法布尔,但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上课效果,聪明的孩子中肯定也有违心地同意父母做法的人,他们故作姿态地说:“这样做是不好的,贪玩。”等等。我们与其说进行这样的表演,还不如考虑一下对挨骂后的法布尔心理的挖掘,更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探究。姜玲玲评课稿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看得出王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实施教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我想一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一、挖掘教材、找到突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23、,在课堂上逐节与学生读讲,无疑既费时又乏味。为了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王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并一步一步推进,探究迷恋,痴迷。尤其在教学第三段时,老师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一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两个典型事(“抓纺织娘”与“捉小甲虫”,并采用自读感悟、师生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二、突出重点,品读感悟。教学预案的第二部分王老师先提出法布尔的几句话来重点理解。“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一只会叫的虫子!”“嗬,真漂亮!”让学生联系上

24、下文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与迷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仿佛也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之中。后来又重点理解父母对法布尔的态度,老师和孩子们模拟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一个小建议:在教学第四段时,学生对体会法布尔的对昆虫的热爱感受不够深刻。我想,泛泛而读是不够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理解。大家都见过田螺,感觉是平淡,可法布尔认为是漂亮。蠕虫在一些同学眼里是恶心,但在法布尔心中是漂亮。在这样的对比中,去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就明显了。以上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有不妥,还望指正。法布尔正是凭着对昆虫的“痴迷”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整篇文章落眼“痴迷”,以小法

25、布尔抓会唱歌的虫子、放鸭子的故事来生动地讲述他从小对昆虫“痴迷”程度。我们可以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抓住“着迷”,从一些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感悟、体会出大自然对法布尔的诱惑,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感受法布尔身上的探究精神。变色龙教材解析:变色龙,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变色龙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文中的观察方法,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发现变色龙,是

26、作者对变色龙的最初印象。虽是最初印象,作者敏锐观察到变色龙的显著特点,体形怪,身体颜色与植物一致中预示变色的特点。端详变色龙,已由最初的观察到仔仔细细地看。作者端详变色龙,一是变色龙的外形,二是变色龙的捕食,三是变色龙的变色。文章最后写放回变色龙,放回变色龙重回大自然中,是在告诉学生在观察大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教学要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4.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建议:1.重视图文结合。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课文第

27、九自然段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以准确、细腻的笔触,具体地描绘了变色龙各部位的特点。通过阅读,我们容易认识变色龙。为了准确把握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揭示课文题目后,可以用幻灯打出变色龙的图片或者直接观察课文题目右面的插图,说说变色龙的样子。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第九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读读文字,看看插图,相互提示,相互印证。如此一来,学生对变色龙形象的认识,就容易清晰准确、实在了。在教学第十一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读文后观察课文题目右面的插图,体会变色龙的舌头“长得惊人”。在教学第十四自然段时,也可以观察两幅插图:在褐色的树枝上时,变色龙是褐色的;在香蕉叶上,“它的皮肤成了香蕉叶色”,不仔细观察,是不容易发现

28、变色龙的存在的。总之,教学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时,应尽可能做到图文结合。2.培养概括能力。本篇课文文字内容较多,划分的自然段也多达十六个。文章用叙事的形式逐次展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现场,融入情境,靠近变色龙。特别是课文第一道第八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对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让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急急赶了过去”,要看个究竟。文章划分的自然段多,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文练习的第三题无疑是提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也提供了学法,为学生抓住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就整篇课文而言,至少还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

29、,培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1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主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的?它怎样变色?它有哪些生活习性?等等。(2找出、抓住文中的两个问句:“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抓住了这两个句子,学生就容易概括出,第十到第十二自然段是写变色龙“如何捕捉食物”,第十三到第十五自然段写“变色龙真的会变色”。3.引导从读学写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中,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写小动

30、物,要写其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其生活习性包括吃、住、睡、行等方方面面,本篇课文的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一一写出,只是重点介绍了变色龙是“如何捕捉食物”的,变色龙是怎样变色的。这些是读者最不清楚又很想弄明白的,所以作者写得很具体。这样看来,作者写变色龙,用较多的文字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如何捕食、怎样变色三个方面,做到了有重点,这是其一。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动嘴问、用耳听。比如变色龙反应迟钝,如何发现“猎物”的准确位置?这是作者怎样用眼睛看也不容易知晓的,所以,作者就虚心请教,用心倾听,获得的材料就比较全面,表达的内容易具体、深刻。此乃其二。作者在具体描写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时,按照从头到尾的顺

31、序,分别写出了头、嘴、两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的特点。写“变色龙真的会变色”时,分别用上“先、接着、再”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显然,作者表达时,严格按照一定顺序,这是第三。当然,这篇课文中还展示了其他一些表达方法,如变色龙反应速度之迟钝与捕食食物之敏捷形成鲜明对比;用问句讲上下部分连接起来,问句在某一部分又起到总领作用,等等。以上表达顺序、方法,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学写,通过读促进写,又通过写促进读,形成良性循环。金蝉脱壳教材分析金蝉脱壳这课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吸引着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动物的世界,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从而萌生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金蝉脱

32、壳的文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震撼!文本的脉络很清晰,整个脱壳过程可以分为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脱壳时,蝉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作者又详写的变化最大的是翅膀和颜色。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

33、,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诵。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教学建议:教学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脑中清楚地映出没有脱壳的蝉是什么样子“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没着柿子树往上爬。”然后重点感知蝉是怎样脱壳的,感受脱壳的顺序。脱壳后的蝉又是什么样子。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在让学生了解感知了蝉虫脱壳的

34、情景过程时,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观察习作方法和观察品质,激发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下面我们请大丰小学陈亚辉老师阐述一下对第二段中4、5两个自然段的设计理念。金蝉脱壳之神奇有趣之处大丰小学陈亚辉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文章的3、4、5、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的4、5自然段又是第二课时的重难点,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准备通过让学生读文字、找句子、划词语,填表格,看动画等形式来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所以今天我就着重阐述一下我对第二段中4、5两个自然段的设计理念。4、5自然段主要写了金蝉脱壳时和脱壳后的情景,我是这样设计

35、的:一、理清顺序,掌握重点1.对于金蝉脱壳的过程,主要是按背头脚尾这样一个顺序写的,条理清楚,语句也不难理解,但如果学生不仔细去读的话,那也是混乱一片,所以我先要求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分别由哪几句话描写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这是让学生总体把握金蝉脱壳的过程,理清顺序,使学生的头脑中有个初步的印象。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老师相机出示“背头脚尾”。2.接下来再进入局部的感悟阶段,让学生再次细细品味蝉儿各部分出壳的过程。可以问“你认为哪个情景最奇特?请边读边勾画出有关词语,也可以写一些批注。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仔细品读,体会就更深了。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不同

36、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感悟,可能有些学生认为蝉背出壳情景较奇特,而有些学生认为尾巴出壳的情景较奇特,所以教师让学生回答时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理由,这里没有对错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但是教师也不能放任自由,各个都是重点或各个都是非重点,因为这一段中蝉尾出壳的情景写的最详细,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部分内容上,当学生提到蝉尾出壳的内容时,就要抓住时机仔细阅读。在教学蝉尾出壳这一内容时,主要让学生抓住其中的几个动词进行体会交流,先让学生找,再读再想象,从这些不同的动词中想象蝉在脱壳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神奇,然后再次朗读细细体会,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3.到这儿

37、,并没有说金蝉脱壳的内容就讲完了,其实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别忘了,那就是对这一段写作方法的一个总结,你可以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作补充。这一自然段写金蝉各个部分出壳的过程写得这样生动有趣,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而且作者用的一连串动词更是将这一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没有这些动词可能这一段就不会这么生动有趣了。所以在这里要让学生学会在平时生活中要用自己的慧眼去细致观察,以及在写作中一定要用词精确。还有这一段写蝉各部分的出壳内容有顺序、详略得当,这其实也是在教学生平时写作时要按顺序写,而且详略要得当。二、小组交流、合作填表课文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蝉脱壳以后身体所发生的变化。这里我通过填表格的形式让学

38、生了解蝉儿发生了哪些变化,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填表,然后全班一起交流。表格形式清晰明了,学生自主完成,既能更深地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三、演示过程、直观感受刚才师生一起读读、写写、悟悟,基本上了解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和脱壳后的变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从文字上去理解感受可能还不够,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其神奇之处,而视觉冲击对于小学生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PPT观看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在学生观看过后可让他们谈谈其感受,这时候学生可能更有话要说。四、再次朗读感受其神奇有趣学到这里,让学生再次朗读,细细体会金

39、蝉脱壳的神奇有趣,从而也走入作者的心里。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中的重、难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的阐述,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请各位提提意见。(陈亚东、朱红莉陈亚东评述金蝉脱壳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离不开充分的朗读。为了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在每次读之前,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次,是默读,理清金蝉脱壳的顺序。第二次,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让他感到金蝉脱壳时奇特动人的词语,用心体会,交流。教师还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

40、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再与同桌讨论讨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认为这一部分最好引导学生抓住金蝉脱壳时动作及颜色的描写,读书、联想,想想此时的蝉虫像什么,让学生咀嚼、感悟、品味文本,实现语言的内化和表达,并且感受生命的美。在同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全班交流(一体会蝉儿的可爱。1.出示句子: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2.自由读句子,说说从加点的词中你体会

41、到了做什么。(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可爱、天真等。3.你觉得此时的蝉就像什么?(此时的蝉就像天真的孩子此时这只蝉虫是位运动员,你看他正潇洒、协调地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呢。此时的蝉虫又是一位魔术通过老师激情导读,学生边读边想象。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二抓住些动作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及蝉儿动作的自然协调。1.填动词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爪(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2.齐读。想象:整个动作配合得那么自然协调,此时的蝉又想什么呢?(一位体操运动员(三出示第5自然段。1.指名朗读

42、,用一个词语概括蝉儿翅膀和颜色的变化。(奇迹般的变化;神秘莫测;令人惊奇2.这时的蝉真像一位魔术师。(四引读课文。导读第五小节:蝉儿脱壳的过程真是神奇有趣,奇特动人,你瞧,此时这只蝉虫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你看他正高兴地嬉戏呢!此时这只蝉虫是位运动员,你看他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得多么潇洒、协调。此时这只蝉虫又是位魔术师,不断变换颜色。学生边读边想象。这样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奇迹般的变化”,领悟神奇动人。(五诗意诵读,情感升华1.出示诗朗读每个夏夜,都会有蝉虫从土里面爬出来,这个洞,就是它爬出来时留下的生命痕迹。你瞧,它用尽全身的力气一挺腰,再挺腰好累啊!休息一会,继续努力。准备好,用力将全部的

43、血液,灌进翅膀当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亮起,经历了五次蜕变的它已经爬上高处,准备起飞!想来,它是快乐的!为了这一季的飞翔,付出了多少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华美在于不畏苦难、勇往直前。生命的成长过程神奇美妙,如诗如画。金蝉脱壳创造了奇迹,这是生命的超越。最后,在体会写法,总结升华部分,建议出示练习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观察的名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意义,观察是智慧的能源,告诉学生生活当中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海复小学朱红莉金蝉脱壳评述稿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不清楚,只是靠从作者的语言文字当中去了解或查资料并没有亲眼所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44、。认真学习了陈亚辉老师的金蝉脱壳,收获很多。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朴实、有效,值得我好好地学习。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想与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陈老师在设计时,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能读懂文本,并把自己获得的清晰的“脱壳过程”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感受这一过程的奇特及习作的方法。在设计时陈老师采取直奔重点的方法,一开始简要解读过“金蝉”样子后,就直接教学“脱壳”,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上,紧接着又重点感受脱壳后的“奇特变化”。最后再总结、强调写法。陈老师的课备得很实在,做到了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语文课离不开诗意的升华,也离不开扎实的

45、训练。课堂训练,不需要美化,不需要点缀,只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扎实地巩固与练习。陈老师的课堂训练就很扎实。如在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陈老师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填写“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在课堂的检测环节,让学生在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激发了观察的欲望,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形成了观察的能力后,陈老师安排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引导学生尝试观察、练笔,要求对所观察的小动物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实现了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检测环节的安排很好,但我认为是否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生动有趣,更细致的场面,为他们的有

46、效观察铺好路呢?譬如提示学生可以观察:母鸡下蛋、公鸡啼鸣、公鸡斗架、猫捉老鼠、狗儿看家、小羊喝奶、鸬鹚捕鱼、蜜蜂采蜜、壁虎捕蛾、蜗牛爬行等等,然后再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观察得仔细的场景,写一个情景片段!同时要求学生向文中的小作者学习写法,注意有顺序、有感情、有详略。有价值,值得教的地方太多了,但一节课毕竟有限,很欣赏陈老师简洁务本、务实地处理教学环节,围绕文本的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去组织教学。以上,只是本人的拙见,讲得不好,还望见谅!我认为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感悟奇特的情景,二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三是激发探究欲望。陈老师的设计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练习二教材分析:本练习

47、共安排了五道题目: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教学要点: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学写毛笔字。教学建议:这个部分我们重点探讨如何教好“语文与生活”这一内容,我们先来听听启隆乡顾海梅老师的设计理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阐述启隆乡学校顾海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二“语文与生活”是歇后语的教学。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

48、“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很多歇后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经常能用到,孩子们对此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歇后语的解释只是一句带过。而且我认为在教学中呈现的歇后语才是最好的理解形式。在故事中,在朗读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就知道:“哦,这就是歇后语!”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我就抛砖引玉先用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激发大家讲故事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导入部分,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暑假里有没有看三国演义呀?老师也想来说上一个其中的故事。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

49、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就是指以竹、木板责打犯人的背部。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瑁张允看的,于是有人就为黄盖献诈降书,蔡瑁张允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为黄盖真的来投靠他了。以至于后来的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还可以说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故事讲完了再引出: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

50、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虽然我们课本上的五个歇后语都是属于故事类的,但是我想既然我们学歇后语就不能只了解这一类。涉及的内容应该更广一点。于是我就设计了给歇后语分类这一环节。(1谐音类,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2喻事类,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51、。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3喻物类,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如: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4故事类,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到这里再提出“像这样的歇后语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孩子们一定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歇后语。例如: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竹篮打水一场空、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犹未尽时让他们讲讲自己了解到的课本上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自己。在故事中体会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我们不仅要理解歇后语的意思还要学以致用,同学们讲完故事后再让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