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界第三次月考语文(教师答案卷1)_第1页
2015界第三次月考语文(教师答案卷1)_第2页
2015界第三次月考语文(教师答案卷1)_第3页
2015界第三次月考语文(教师答案卷1)_第4页
2015界第三次月考语文(教师答案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亚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出题教师:黄娥 杨欢欢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

2、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

3、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m,平均直径为12 m。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

4、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1下列对于

5、“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B项只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项对于“霾”形成的条件列举的不够充分;D项强调“雾霾天气”造

6、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答案】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

7、信息的能力。A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D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原文表述为“甚至引发交通事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

8、,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的内容不具备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文中并无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

9、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

10、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

11、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注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 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12、0;从:堂房(亲属)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答案】C  (抓捕)5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即遣轶往迎光武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 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以病上书乞身 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A  B   C     D 【答案】C  

13、;(征战过程而已;不是主动而娶;侯霸所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答案】 A (李通没有为

14、刘韵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韵做事)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译文: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状”“上”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5分) 译文:李通一直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谢” “视事”“ 乞骸骨” 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

15、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

16、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 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

17、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

18、,拜李通为大司空。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以宁平公主的缘故,特被亲重。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素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送葬。 (二)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8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19、。(5分) 【答案】“邀”“纳”最传神(1分)“邀”字是“邀请”的意思,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2分);“纳”字是“接纳”的意思,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9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从中可以抒发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

20、下列空缺部分。(1)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江是长江,将长江写得最有气势的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河是黄河,将黄河写得最有意境的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2)在当今神话改革的时代,许多站在改革前沿的开拓者,矢志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殆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21、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古 董                                   

22、0;    耿春元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

23、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

24、,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

25、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26、0;“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27、打碎是瓦片。人间多少事,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常少山这个人物。B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

28、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C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D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E小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答案】D B (D得3分,B得2分。)【解析】A塑造常少山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C “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

29、”是中起线索。E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解析】(每个方面3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

30、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理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

31、外的艺术效果。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观点二:不合理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

32、出现实属画蛇添足。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

33、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 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34、0;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

35、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

36、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

37、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B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

38、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C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D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E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答案】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 A、B不给分。【解析】 A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B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

39、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D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解析】 “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的是“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整合沙里宁的评价即可。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并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保护和传承前代的建筑古韵,并提出了“有机更新”理念等。【答案】 “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

40、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整合。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每点2分,共6分)(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主要从梁思成在吴良镛取得成就道路上的作用上来谈。起初梁思成在校刊文章上发现了吴良镛的才学,便让他当助手,让他看到了建筑领域的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梁思成的爱国品质、治学精神和态度感染

41、和影响了吴良镛。【答案】 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写信将其招回,促使他成才。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了吴良镛。(每点2分,共6分)(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 (8分) 【解析】探究吴良镛“诗意的栖居”的因素,主要从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品质和理念追求等角度来分析。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对建筑业情有独钟,并远赴美国留学深造,有较高造诣;其思想前卫,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生活朴

42、素;设计理念时时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等。【答案】 有广泛的爱好,喜欢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为人正派,生活朴素;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的栖居。(每点2分,共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13.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这次“扫黄打非”的行动中,我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大量黄色影碟和一大批赌具赌资。B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栏杆,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

43、行禁止的。C近年来,一些正直豆蔻年华的高中生沉迷于网络,从而荒废了学业,真是让人痛心不已!D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终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变的目空一切。【答案】D【解析】A项“倾巢出动”,出动全部力量。多用于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B项“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而题中误作“禁止”。C 项“豆蔻年华”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与高中生不相称。D项“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用在句中是恰当的。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高三复习有三忌:一忌题海战术,二忌查漏补缺,三忌好高骛远。B. 他的脸部.颈部以及胸部的大部分皮肤受美容产品的侵蚀,开始变得斑白起来,成了真正的“花花公子”。C.近些年有个现象: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多的热门专业,可是四年后热门专业往往由于毕业人数太多,反而成为最难就业的专业。D.建立和谐社会,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组织参与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答案】C【解析】A.“忌”“查缺补漏”,不符合事理.B.“脸部、颈部以及胸部的大部分皮肤”表意不明。D.“发挥民间力量作用”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