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文言文二则2伯牙鼓琴描写了伯牙与锺子期的深厚情谊;书戴嵩画牛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1.会写1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3.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月光曲2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贫苦兄妹而为他们弹琴,从而创造了月光曲的故事。京剧趣谈1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

2、形式。口语交际1聊聊书法1.能在课前收集资料,聊聊书法中的名家、故事、作品等。能在交流中,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2.对感兴趣的话题能深入交谈。习作2我的拿手好戏1.能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2.能将句子写通顺,写清楚重点部分。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能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2.能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交流它们的意思。3.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4.理解“高山流水”“轻歌曼舞”等成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 第七单元 艺术之旅课题21文言文二则课时 1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设计教师周凤教材

3、简析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言筒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既记载了文人雅土的高尚言行,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了解,但学习起来多数孩子还有困难,少数孩子知道根据注解学习课文。设计理念(教学策略)1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2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

4、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3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

5、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认真倾听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3.检查初读情况。课件出示

6、: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2.教师范读。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7、“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4.生读课文。(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5.师生合作读。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6.指名配乐读。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

8、听边画出停顿记号。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配乐读。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2)借助注释来理解。(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4)结合插图理解。(5)小组讨论,问同学。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4.预设1:

9、“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师:“方”是刚才的意思。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伯牙鼓琴志在_,锺子期曰:_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

10、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2)借助注释来理解。(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4)结合插图理解。(5)小组讨论,问同学。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创设情境,训练语言。伯牙鼓琴志在_,锺子期曰:_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结合资料

11、,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3.同桌互背。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3.同桌互背。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六、补充拓展悟情感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

12、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1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课件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1)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认真倾听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

14、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读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

15、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七、对比关注编者意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

16、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1.背诵全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板书设计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

17、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认真倾听由绘画作品导入本课,既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艺术的美,又能顺其自然引出故事,让学生质疑,会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拼

18、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课件出示: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 掌(3)指名朗读,正音。(4)齐读全文。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2)生交流汇报。课件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3.学生试读,熟悉节奏。4.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

19、础上读流畅。5.师生合作读。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明确节奏,按节奏读试读,熟悉节奏。师生合作读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三、自学质疑,理解文意1.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2)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预设一:有戴嵩牛一

20、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整体感知,梳理脉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起到适时点拨的作用,鼓励学生思考,在学生有疑惑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四、入情入境,精读课文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

21、合文章说一说。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用“_”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 ”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

22、童的句子,读出趣味。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分享。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设置对比学习,让学生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五、变换角色,练讲故事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2.讲讲“我”的故事课件出示: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23、还没出村子,我看见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课件出示:合理想象 角色转换 形象表达(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六、回顾细节,品读人物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发言。课件出示: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精神:牧童善于

24、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课件出示:表现: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思考: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25、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七、再读课文,明白道理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2反馈交流。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

26、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1.熟读课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板书设计设计意图:课题22月光曲课时 2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设计教师周凤教材简析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课文写的就是贝多芬与一对穷人兄妹之间的传奇故事,再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些接触,但是都是一知半解。多数孩子都不够清楚。设计理念(教学策略)1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

27、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2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3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

28、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29、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专心致志听乐曲,画像名言识伟人导入学1.播放音乐致爱丽丝,让学生静静聆听。师:知道这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的说一说。2.贝多芬的资料及他的画像和名言。师: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学生齐读)“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是多么幸福。”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乐曲。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相传这首曲子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板书:课题22.月光曲)(学生齐读课题)专心致志听乐曲,画像名

30、言识伟人学生齐读课题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这一环节多媒体的运用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所以从一首耳熟能详的致爱丽丝导入,更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出示:(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2)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3)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读效果。(1)生字词。课件出示:指认生字。(去拼音认

31、读)提醒学生注意“幽”字笔顺。词语理解(课件出示课文词语)。课件出示: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 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2)学生交流理解词语。 “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课件出示幽静的小路图片);“清幽”:与“幽静”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静”,而“清幽”侧重于清。(3)交流汇报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预设: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围绕月光曲,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介贝多芬及月光曲。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第

32、三部分(第710自然段):月光曲的创作过程。(4)总结: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2)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3)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理解词语交流汇报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散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是为阅读奠定基础,为儿童阅读扫清障碍,而阅读是积累词语、发展语言能力的重

33、要途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作业1摘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2熟读课文。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发展语言能力。板书设计设计意图: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复习旧知入文本,解读词语明心境1.过渡:上节课让大家摘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现在咱们听写一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提笔即练字,请规范、工整、快速地书写。(待学生听写完成后,用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披上银纱 格外清幽 微波粼粼洒遍银光 越升越高 穿过微云2.师生齐读词语,走进文本指名学生朗读。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预设:我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大海,

34、海上银光闪闪。师:这就叫微波粼粼,洒满(银光)预设:我仿佛看见大海起风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师:这就叫浪花(雪亮),接连(涌来)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让我们齐读一遍,再一次走进月光曲。(板书课题)听写一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齐读词语披上银纱 格外清幽 微波粼粼洒遍银光 越升越高 穿过微云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词语并不是局限于课后框定的几个字与词。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进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

35、,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想象的训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二、一番对话遇知音,环环相扣解心意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课件出示: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2.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合作,画出重点语句,并在旁做批注。问题一:预设:学生找到课文第3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从对话中去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面对贫穷妹妹的善解人意。(重点从“那有多好哇!”“不过随便说说”去体会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和她的善解人意及对哥哥的劝慰。)(课件出示对话)课件出示:一个姑娘

36、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题二:过渡:这一幕兄妹互相体贴的对话正好传入音乐家贝多芬的耳中,这位一心想为穷苦人民造福的伟人面对如此热爱音乐的妹妹怎能不感动呢?于是他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课件出示: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盲姑娘为什么激动?预设1:因为盲姑娘从纯熟的琴声中听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预设2:因为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

37、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读出盲女孩的激动。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学生:从妹妹双目失明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难以言表的激动中去思考)预设:盲姑娘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因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在莱茵河旁的小镇上,在一间茅草屋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就这样谱写成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好好的来欣赏这首钢琴曲吧!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2.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从中你体会

38、到了什么?小组合作,画出重点语句,并在旁做批注。学生找到课文第3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从对话中去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面对贫穷妹妹的善解人意。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盲姑娘为什么激动?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妹妹双目失明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难以言表的激动中去思考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兄妹俩生活的凄楚和酸涩以及内心对音乐的热爱

39、,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互相体贴、互相爱护、手足情深的感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的蕴含着情感的语言文字中,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在读中体会贝多芬同情、帮助兄妹俩的高尚品质。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三、示范朗读展画面,解读“联想”达曲意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自然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播放课件,在音乐月光曲和画面的配合下朗读)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3.

40、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用“”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句子。4.指导感情朗读:(课件出示想象的句子,并给每一部分配上相关的图片)课件出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读出清幽、舒暖之感。课件出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读出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之感。课件出示: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读出高潮的高昂激越。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用“”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

41、,用“”画出联想的句子。感情朗读。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读出清幽、舒暖之感。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读出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之感。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读出高潮的高昂激越。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继而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联想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师: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既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又能

42、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一定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刻!不过,联想和想象必须建立在自己见闻的基础上,而且必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四、升华情感艺术美,练习想象花齐放1.总结课堂,回顾课文内容。学生总结(预设):本文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2.背诵第9自然段。教师提示相关词语,全班尝试背诵。3.听月光曲进行写话练习。4.推荐学生课后再去听听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暴风雨田园等,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回

43、顾课文内容。学生总结背诵第9自然段。听月光曲进行写话练习。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拓展与积累,让学生通过欣赏贝多芬其他的作品,感受音乐之美,体验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通过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能力。板书设计设计意图:课题23* 京剧趣谈课时 1授课对象六三年级学生教学设计教师周凤教材简析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以优美独特的唱腔,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中国中医、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井称为“四大国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学情分析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不多,对学生来说,这是一

44、个新接触的内容。设计理念(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借助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2.阅读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在默读课文后,请学生提出对文本产生的疑问,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京剧之趣、文本之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体会表达的趣味性。3学习本文,通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学习作者的趣味表达,让学生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从而使学生主动去了解京剧,观看京剧,爱上京剧。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45、京剧的艺术特色。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教学准备课件 京剧表演视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激趣导入,初知京剧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京剧表演。谈谈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播放视频:京剧表演50秒2.视频结束,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在黑板上画京剧人物简笔画。(板书内容)课件出示: 京剧人物3.师:这些都是什么表演的行头?生答:京剧。4.师:除了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京剧还有很多有趣的地

46、方。今天我们就在徐城北的带领下,一睹京剧之趣。板书课题:京剧趣谈看一段京剧表演。谈谈你发现了什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体会京剧之趣,就必须让学生对京剧感兴趣。在导入中,我将京剧表演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从直观上,情感上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课堂表演做了铺垫。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2.在默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试着提出质疑。3.理解词语。(1)认识新词。课件出示:驰骋 尴尬 虚拟 唯恐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驰骋”:出示相关

47、图片加深印象;“唯恐”: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风雨不透”“无穷无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尴尬”“虚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课件出示:驰骋:骑马奔跑、奔驰。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虚拟: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虚拟的情况。唯恐:唯独害怕(担心)只怕某一事物。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4.整体感知。(1)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部分,师相机正音。预设:“彻底”读作“ch d”;“绱鞋底”读作“shng xi d”。(2)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预设:学生汇报。马鞭介绍了京剧中

48、“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道具的妙处。课件出示: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道具的妙处。(3)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预设: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5.交流提问。过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魅力。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我们有了初步了解,大家对课文内容有哪些疑问呢?预设:生答:(1)京剧向来给人严肃的感觉,为什么题目叫作“趣谈”?(2)马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3)京剧里有杂技,那是不是就和杂技一样了呢?(提示:在第三环节中随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6.师总结。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