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典型例题】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2、答案:( 1) 打猎 下雨 到、往 约定的时间( 2) 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模拟试题 】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 妇亦 / 起大呼B. 又夹百千/ 求救声C. 虽人 / 有百手,手/ 有百指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D. 几欲先走走:走开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

4、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A. 居五日,扁鹊复见。B. 北山愚公 , 面山而居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5、三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 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 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 2)岂能无怪哉?()2. 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 2)迎而吠之3.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停顿两处)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试题答案】(一)1. D A 项应为“妇 /亦起大呼”, B 项应为“又夹 /百千求救声”, C 项应为“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 C“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

6、”是“跑”。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 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 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 B 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隔开的。(二)1. B2. 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3. 1 9 句为第一层; 1011 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4. 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三)1.( 1)下雨( 2)感到奇怪2.( 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2)冲着杨布叫3. 向者 / 使汝 / 白而往黑而来4. 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1 酒以成礼【原文】钟毓

7、(y 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选自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托:假装。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寝:睡觉。因:趁机。时:当时。何以:为什么。觉:醒。值:当.时。且:尚且,暂且。【文言知识】释“觉”上文 “其父时觉 ”中的 “觉”,不是指 “发觉 ”,而是指 “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 “睡觉 ”,指睡后醒来。又, “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 ”,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

8、主人为醒。【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 ,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阅读训练】1解释寝:睡觉。因:趁机。时:当时。何以:为什2翻译:且托寐以观之。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既而问毓何以拜。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 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 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2 常羊学射【原文】常

9、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 “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 “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注释】于:向。道:道理。田:同 “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使:让。引:拉。虞 (y 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发:跑出来。交:交错。鹄( hú):天鹅。旃( zhn):赤鱼的曲柄旗。垂云:低垂下来的云。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养叔:名养由基,楚

10、国善射者。置:放。【参考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 “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 禽兽们跑出来了, 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 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 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 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 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1解释于:向。道:道理。之:代 “禽”。射:射箭时。2翻译: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

11、所能必矣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 集中一个主要目标。 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3 次非杀蛟【原文】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船人曰: “未之见也。 ” 次非攘臂祛衣, 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 ·卷十二 ·知分)【注释】荆( j )ng:古代楚国的别称。 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反:同 “

12、返”,回,归。中流:江中心。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舟人: 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 “船人 ”同义。尝: 曾经。攘( r ng)臂祛( q)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 (h 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 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 “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 ”摇船人回答: “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 “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

13、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 ”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阅读理解】1解释:于:在;反:同 “返”,回,归;全:保全;复:又。2翻译: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3次非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4 大脖子病人【原文】南岐在秦蜀山谷中, 其水甘而不良, 凡饮之者辄病瘿,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

14、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 “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 ·刘元卿贤奕编)【注释】秦蜀:陕西、四川一带。其:那里的。病瘿( y 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异:奇怪。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参考译文】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 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 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 “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 ”外地人听了,笑着说: “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

15、,那叫大脖子病, 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 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南岐人说: “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 ”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1.解释:其:代词,那里的;辄:就;异:奇怪;然:这样。2翻译: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5 高阳应造屋【原文】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高阳应曰

16、: “缘子之言, 则室不败也 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注释】室家:房屋,房舍。匠:古代专指木工。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涂:泥。挠( náo):弯曲。败:毁坏。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您”。益:更加,越发。枯:干。劲:坚固有力。任:担负。果 果然,果真。【参考译文】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 高阳应说: “按照

17、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 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 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 房子就不会坏。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1解释:为:造;以:用;善:好;益:更加。2翻译: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6. 竭泽而渔【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 ·卷十四 ·

18、义赏)【注释】竭:使干涸。渔:捕鱼。明年:第二年。焚:烧毁。薮 (s :u)指野草。田:通 “畋”,打猎【文言知识】释“竭 ”上文 “竭泽而渔 ”中的 “竭 ”,指 “干涸 ”,这里是使动用法, 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 “地震,山崩川竭 ”,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 “尽”,如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又, “力竭而毙 ”,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参考译文】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 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1解释:竭:使 干涸;

19、渔:捕鱼;明年:第二年;焚:烧毁。2翻译: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欺骗和作假的方法, 即使今天侥幸有用, 以后不会有第二次, 这不是长久的方法。3成语 “竭泽而渔 ”的比喻意义是: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7. 功名【原文】水泉深则鱼鳖归之, 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庶草茂则禽兽归之,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注释】归:归顺,归附。务:致力。【参考译文】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

20、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 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1解释:则:那么;盛:茂盛;所以:的原因;令:让,叫。2翻译:人主贤则豪杰归之。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 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8. 目贵明【原文】目贵明 ,耳贵聪 ,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 ,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 , 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 ,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 ,则明不可塞。(选自管子 ?九守)【注释】贵:以为贵。明:聪

21、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聪:听力好。智:思维敏捷。辐辏:车轮的辐条。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塞 :受蒙蔽。【文言知识】释“并”:上文 “辐辏并进 ”中的 “并”,指 “全都 ”、“一起 ”、 “一齐 ”、 “一同 ”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 “万箭并发,城中如雨 ”,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 “五人并行 ”,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 “德才并佳,人主任之 ”,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参考译文】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 (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 就能没什么看不见; 用天下人的耳朵

22、探听消息, 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 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 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 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 (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1解释贵:以为贵;聪:听力好;智:思维敏捷;塞:受蒙蔽。2翻译:以天下之心虑 ,则无不知也。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9. 自知之明【原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选自荀子 ·荣辱)【注释】自知者 :有自知之明的人。怨:埋怨。知命 :懂得命运

23、。穷 :走投无路。无志 :没有见识。失:过失,过错。反:反而。岂:难道。迂 :拘泥守旧,不合时宜。【文言知识】释“君子 ”与“小人 ” “君子 ”与“小人 ”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 “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 “君子 ”指道德高尚的人, “小人 ”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参考译文】有自知之明的人不

24、怪怨别人, 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 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阅读训练】1解释知:认识;岂:难道;道:遵循;怪:异端。2翻译: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10.对牛弹琴【原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载于南朝 ·梁·僧佑弘明集)【注释】

25、为:给。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伏:趴着。故:从前。耳:耳朵听。鸣:鸣叫声,作名词。掉:摇摆。奋:竖直。蹀躞( di éxi è):小步走。【参考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 (以及 )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阅读训练】1解释:为:给;如故:像先前一样;鸣:叫声;奋:竖起。2翻译: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一、阅读下面的

26、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5 分)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每空 0.5 分,共 1.5 分)自谓可将十万(率领)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让 )人几为鱼(几乎)2、翻译下面的句子:(1.5 分)总是每天独自漫步在庭院里,摇头自言自语说: “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 3、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 分)不能读死书,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参考译文:刘羽冲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 伏案读了一年, 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 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 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

27、,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 结果沟渠刚挖成, 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 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 “古人难道是欺骗我的吗? ”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即字句翻译以及内容理解, 在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翻译点。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 媪 (o)年老的妇人。 杵 (ch)棒槌。 卒业 完成学业

28、【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 ) 方:( ) 欲:( )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 "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 "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 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_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注解】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一、解释加点字: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二、翻译下面句子( 4

29、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 _2、是非君子之道译文: _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 _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讴:这里是歌唱。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未穷青之技()秦青弗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 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 _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 _神话篇(一) 甲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绎史 ·风俗通 乙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山海经1.翻译句子: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3.比较以上二种古书上有关“女娲 ”的记载,说说 “女娲 ”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甲 乙(二)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