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部编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三年级部编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三年级部编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三年级部编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部编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 姓名:_一、 课文内容回顾。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写老屋分别帮助_、_和_,赞美了老屋_的美好品质。2_讲述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变长以后,帮助了_和_的故事。3小狗学叫中,小狗曾向_学叫,却遭到了_的嘲笑;向_学叫却遭到了_的射击。二、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爷爷,文章描写了夏日公园里_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_ 的感情。2.昆虫备忘录一文写了_ 、_ 、_ 和_ 四种昆虫。北京人把_ 叫作“花大姐”,河北人把_ 叫作“挂大扁儿”。3.“江南好,_。日出江花_ ,春来江水_ 。能不忆江南?”出自唐代诗人_ 写的忆江南。三、

2、 按课文内容填空。1.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人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情景,表现这一情景的诗句是_,_。2.池子与河流揭示了一个道理:_3.纸的发明一课是按照_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告诉我们:按照蔡伦的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_ ,可以_制造,价格又_ ,能满足 _ 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能够传承下来。四、 按课文内容填空。1._,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2.天才在于积累,_。(华罗庚)3._的太阳刚一露面,圆圆的脸蛋_。山村的早晨4.清明节下起了绵绵细雨,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_,_。”每当看到不努力学习的同学,我就会用劝学中的“_,_”来劝他。5.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写_的

3、小故事,告诉我们_的道理。6.我们学习了瀑布一课,课文中瀑布的全身像一道白银;站在瀑布山脚下仰望,瀑布像_;吹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_2.守株待兔揭示了一个道理:_3.鹿角和鹿腿告诉我们:_4.池子与河流揭示了一个道理:_六、 日积月累与名著拓展。1.到了清明时节,我们就会想起诗句:“_,_。”2.小明跟爱学习的小东在一起学习进步了,而小强自从跟爱打游戏的小陈一起玩后,也迷上了游戏。真是“_,_。”(填8字成语)3.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但故事里蕴含着_。“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_。4.绿野仙踪中的多萝茜最后靠

4、_回到了故乡。七、 把诗句补充完整。迟日江山丽,_。 _,沙暖睡鸳鸯。_,春江水暖鸭先知。_,正是河豚欲上时。梅子黄时日日晴,_。_,添得黄鹂四五声。八、 日积月累,填一填。1灯不拨不亮,_。2一个篱笆三个桩,_。3_,最是橙黄橘绿时。4意欲捕鸣蝉,_。5_,霜叶红于二月花。6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_,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_,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九、 精彩回顾,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不懂就要问讲述了_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他_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赠刘景文是宋朝诗人_写的,描写了秋末冬初的景色,其中“_,_”表现出了荷尽菊残仍要保持

5、傲霜斗雪的气节。3“_,_”告诉我们只有去做,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道理要分辩才能明白。4“三个臭皮匠,_”这句话的意思与“_,_”一样,都是形容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十、 按课文内容填空。1陶罐和铁罐一文的体裁是_, 作者通过了对比的方法来写_, 开始时,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陶罐对铁罐的态度是_,二者形成了鲜明的_;许多年过去了,陶罐_,铁罐_,二者形成了对比。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_。2“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这句话是_说的,可以看出_。十一、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1.“小燕子带了它的_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_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_,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这里写出了小

6、燕子飞行的特点是_。 2.花钟一文中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鲜花开放时的状态:牵牛花_,蔷薇_,睡莲_,万寿菊_,烟草花_,月光花_,昙花_。  3.“_,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出自_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描写春天的诗句我还知道:_,_。 4.鹿角和鹿腿讲述了一只鹿从狮口逃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十二、 按课本内容填空。1._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_。橙红色是给_的,橘子、柿子_,争着要人们去摘呢!2.花的学校的作者是_(国家)的_(人名),文章运用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这篇课文我最喜欢的一句是:_。3.不懂就要问讲的是_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

7、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_的事。十三、 古诗、课文填空。1.迟日江山丽,_。泥融飞燕子,_。 唐 杜甫绝句2._,_。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3.梅子黄时日日晴,_。绿阴不减来时路,_? 宋曾几三衢道中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_,_。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5.一身_的羽毛,一对_的翅膀,加上_尾巴,那样可爱的_的小燕子。 郑振铎燕子6.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_,_雪白的衣裳,_阳光里。_吹过来,我就翩翩_,雪白的衣裳_。叶圣陶荷花十四、 课内外内容填空。1这学期,我们随着课文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当我们看到天门山,便会吟诵_写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8、,_。(2)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主要描绘的是_的景色,诗的后两句是“_,_。”(3)我们还来到湖南省,与诗人刘禹锡一起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_,潭面无风镜未磨。2课文还让我们认识了砸缸救人的_,冷静又沉着;用_鼓励残疾同学的孩子们;炮火中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_。3传承经典:梅花_,为有暗香来。题西林壁_,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_。勿以善小而不为,_。十五、 课文内容巩固1.绝句作者是_代诗人_,这首诗写了江南_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_、和_的热爱,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景象_。诗中描画了江山、_、_、_、_、_。描写动态的诗句是_。2.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_

9、代诗人_,这是苏轼为一个名叫惠崇和尚的画_题的诗,描写的_(季)的景色,实景有_、 _ 、_、_、_;_是作者想象的,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描写池塘边景物的诗句是_。十六、 课文综合回顾。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的学生上学路上、_、_、下课的情景。2不懂就要问讲的是_小时候不怕挨打,大胆向老师提问的故事3所见一诗中,描写牧童捕蝉情态的诗句是“_,_”。十七、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学生们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那是因为这里的学生来自_;这所小学课间游戏的场面很热闹,山间的小动物们都被同学们_来了;这是一所_的边疆小学。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10、,我不但积累了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还从花的学校中感受到了_(作者)奇特、丰富的想象力、从_(人名)不懂就问的做法中学到了要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3意欲捕鸣蝉,_。4当雷云在天上_,六月的阵雨_的时候,湿润的东风_,在竹林中_。答案1、小猫 老母鸡 小蜘蛛 乐于助人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小男孩 鸟太太 小公鸡 狐狸 杜鹃 猎人2、一池荷花盛开 热爱大自然 蜻蜓 瓢虫 独角仙 蚂蚱 瓢虫 尖头绿蚂蚱 风景旧曾谙 红胜火 绿如蓝 白居易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时间 得到 大量 便宜 大多数人4、竹外桃花三两枝

11、聪明在于勤奋 迟起 羞得通红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时候的一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最后禾苗都枯死了 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规律去改变它是不行(意对即可) 一座珍珠的屏 如烟,如雾,如尘。5、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6、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深刻的道理

12、郑人买履 脚上的银鞋子7、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8、理不辩不明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年好景君须记 忽然闭口立 停车坐爱枫林晚 一把把小扇子 一枚枚邮票9、孙中山 不懂就要问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灯不拨不亮 理不辩不明 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10、寓言 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 谦虚和友爱 对比 光洁、朴素、美观 化为泥土 骄傲自大是不对的,任何时候都必须要谦虚谨慎,要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陶罐 陶罐很想和铁罐友好地相处11、剪刀似 斜飞 已由这里的稻田上 敏捷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 从梦中

13、醒来 欣然怒放 在暮色中苏醒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含笑一现 竹外桃花三两枝 宋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价值不能用外表来衡量,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丑陋的东西可能是有用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以外表来衡量价值12、金黄色 金色的海洋 果树 你挤我碰 印度 泰戈尔 拟人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孙中山 提问13、春风花草香 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溪泛尽却山行 添得黄鹂四五声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乌黑 轻快有力 剪刀似的 活泼 一朵荷花 穿着 站在 一阵微风 起舞 随风飘动14、李白 碧水东流至此回 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光秋月两相和 司马光 掌声 白求恩 遥知不是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