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补充规定_第1页
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补充规定_第2页
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补充规定_第3页
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补充规定_第4页
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补充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标准补充规定编制 鲁海祥审核 翟俊科 刘玉山批准 范陆军中铁电化局集团公司京沪工程指挥部2005年9月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工程上部施工技术标准补充规定1、 一般规定1.1在进行上部安装前,工程所用金属零部件、线材及绝缘子应按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TB1020898中57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和试验,规格质量及电气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安装使用。1.2接触网上部安装施工不得使用活口扳手,应采用呆扳手、梅花扳手和力矩扳手。安装后的金具各部连接紧固螺栓、螺帽紧固力矩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新零件应符合该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并应配齐螺帽、止动垫片。1.3为

2、保证工程质量,本线在部分零件试用放松效果好的止动垫片机械防松措施。安装时,应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要求安装。各项目部要进行专题技术交底和样板示范安装。当零件使用直螺栓时,应双面加装止动垫片,(有凹槽的零配件,可防止螺栓自转的只加一面)U螺栓单面加装止动垫片。零部件采用双螺母时,两螺母之间加单螺栓止动垫片。下螺母与单螺母相同(螺母与本体相接触的底面加单螺栓单止动垫片)翼片方向及与螺母和本体接触面应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但首先使螺母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或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后,方可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揋止动垫片固定。1.4开口销安装后的劈开角度不应小于60度,开口后不得有裂纹、断裂现象。销

3、钉安装时,垂直设置时应钉帽在上,水平设置的两销钉头应相互倒置安装。1.5接触线的平直度直接影响弓网受流质量和接触线的使用寿命。上部安装及悬挂调整不应给接触线施加外力,严禁踩踏接触线。1.6凡与接触线、承力索及附加导线接触的零配件,均应清除表面氧化物,并在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凡钢质部分的镙栓镙母的镙纹部分应涂油防法腐 1.7上部安装前,必须按施组、验标及“京沪线接触网线材和零部件抽检大纲”要求对所安装的零部件进行检验和试验,严格使用不合格产品。1.8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应大于或等于表1中的要求。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表1序号项目正常值(mm)困难值(mm)1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间隙450-225k

4、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间隙300240325kv带电体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间隙350-4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间间隙2001605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及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330-6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离接地体间隙100757回流线顺线路距25kv带电部分的净空距离5008回流现在最大风偏时(或最大弛度)距接地体(包括支柱、支撑、挡墙等)的净空距离2001.9本补充规定未涉及的仍严格执行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和施工设计技术文件。2、腕臂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2.1腕臂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计算微机化、予配工厂化、安装

5、机械化的一次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2.2上部安装前应积极与工务部门联系,了解线路中心线及轨顶标高稳定状况,尤其是变动区间段及线路设计外轨超高达标情况。双方应达成共识,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特别是起落道及六次提速区段,根据线路施工进展情况,采取双方签认共同遵守线路中心线和轨面标高,采取预留法进行上部安装。2.3为保证测量精度,各项目部应成立专业测量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支柱倾斜率采用经纬仪,限界、底座安装位置采用丁字尺、水平仪和钢尺测量,并严格控制测量误差。2.4计算软件应根据该线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并应进行现场验证,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推广应用。2.5予配应成立予配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

6、予配人员应严格依据计算数据,在专用平台上进行予配,予配完毕后,应进行复检,各部尺寸偏差面不应大于±3mm,复查合格后,方可标识堆放。并做好施工记录。2.6予配腕臂前,水平腕臂打孔处及因长度不合适而锯掉处,应进行喷锌防腐处理。2.7腕臂下底座安装以轨面水平连线中点为基准,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应控制在±10mm以内。2.8水平腕臂与斜腕臂连接的套管双耳与承力索支撑线夹的间距约为200mm;水平腕臂外露(承力索座外长度余量)应大于等于200mm。2.9腕臂宜采用作业安装车安装。腕臂安装后,水平腕臂不得低头,并应保证承力索距轨面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

7、77;50mm,且承力索应在接触线的正上方,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2.10在直线区段承力索应安装在:正定位安装在靠近支柱侧的线槽内,反定位安装在远离支柱一侧的线槽内;曲线区段承力索应安装在:曲线外侧支柱安装在靠近支柱侧的线槽内,曲内支柱安装在远离支柱一侧的线槽内。另一线槽内安装一根与承力索材质、规格相同的且长度为120mm的线段;线段与承力索在槽内安装均应安装同规格的铜衬垫,120 mm的线段和辅助线两头应绑扎牢固,不得有散股现象。2.11腕臂在无偏移温度安装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腕臂在偏移温度安装时,腕臂偏移量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的要求。2.12上下行间绝缘距

8、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600mm。2.13腕臂安装后,应进行动态包络线检测,确保腕臂各部在动态包络线以外(正线动态包络线以受电弓抬升160mm,直线左右摆动量为250mm,曲线左右摆动量为300mm)。2.14腕臂支撑安装时与斜腕臂的连接。正定位时,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60型支撑卡子)在定位环的上方。反定位时,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60型支撑卡子)在定位环的下方,距离一般为100mm,与平腕臂的连接,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距平腕臂上绝缘子的距离一般为100mm,其长度现场测定(设计给出型号的按设计图安装)。2.15多线路腕臂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线路腕臂横梁长度应

9、按设计图现场测定,报厂方生产。(2)横梁应连接牢靠,横梁在一条轴线上,垂直、水平矢值不得超过梁长的1。(3)斜拉受力应均匀,并保证梁中心线与支柱中心垂合,横梁应呈水平状,施工允许偏差 ±050mm。(4)倒立柱应垂直安装,施工允许偏差10,且应保证不侵入建筑限界。(5)倒立柱的腕臂安装应符合上述14条的有关规定。凡钢质螺栓螺纹部分均应涂油防腐。3、软横跨安装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3.1软横跨应采用测量、计算、予配和安装的施工工序。3.2 固定绳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mm,杵头杆螺纹外露为2080mm。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后应呈水平状,允许有一定负弛度(3

10、4股道车站为0150mm,58股道车站为150300mm)。3.3 悬挂6支及6支以上的软横跨的横承力索均采用双横承力索,双横承力索受力应均匀,与V型联板连接的双耳楔型线夹的受力面应相对安装。3.4对于股道多,轨面高差大,且为“人”字坡排水的站务,上、下部固定绳安装高度,以最高轨面和最低轨面高度的平均高度为准,但必须保证正线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设计高度,还应保证导线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3.5 正线股道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连线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单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施工偏差为±030mm,双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偏差为±060mm。3.6对节点1、2、3、4、8、9、13中

11、设计上下对齐的绝缘子串在软横承载后应严格对齐,允许施工偏差60mm,站台边缘绝缘子串带电侧的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对齐,允许偏差60mm。3.7直吊线应垂直,斜拉线应顺直,回头长度为300mm,回头环一律与软横跨平行。3.8定位绳弹簧补偿器应安装在软横跨受力小的一侧,弹簧补偿器的拉力钢筋砼柱拉力为13kN,软横跨钢柱为35kN(即以设计要求为准)。3.9软横跨上正线定位器开口为400mm,允许偏差为±50mm,站线开口为300mm,允许施工偏差为±50mm。3.10软横跨接地跳线安装绑扎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绑扎应平整、密切,美观。4、硬横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4.1硬横柱

12、基础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方可安装。同一组硬横梁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正线,且两钢柱横向中心线应重合。(基础有偏差时应在安装支柱时调整达标)4.2硬横梁的横梁跨长,必须由主管工程师会同生产厂家,共同进行现场实测,生产厂家严格按实测尺寸加工,以保制作精度,使其安装一次到位。4.3硬横梁柱及硬横梁在安装前应按施组和设计要求进行外观检查:如有变形,镀锌剥落及孔位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现象,应及时通知厂方整修,整修达标后应对因整修造成的锌层损伤进行喷锌处理。4.4横梁按编号在平整地面上(或站台)将横梁组装成整体,组装时,在各段梁两端0.2/L处各用一根方木将梁支起,然后将两段或三段梁相对,用经纬仪或

13、线绳将各段梁调整到同一轴线上,再进行组装,并在连接处加薄钢垫片使横梁有一定向上的予拱度:拱度一般为梁长的1/500(以设计要求为准,如横梁在加工时,已按设计予拱度要求制作,就不应再加予拱度),横梁连接应密贴、牢固,连接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4.5硬横梁安装后应呈水平状,施工允许偏差±30mm,横梁下缘应距正线最高轨面连线高度为9m或以设计要求为准,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硬横梁柱与横梁连接应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4.6同一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线应与横梁纵向中心线垂合。4.7吊柱应垂直安装,施工允许偏差为10,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吊柱安装后的限界

14、应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建筑限界。4.8吊柱腕臂安装应符合本规定“2”腕臂安装中的有关要求。5、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应符合下列要求:5.1承力索、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由厂方按锚段配盘供应。现场架设时应对号架设(采用吉斯玛恒张力架线车架设时,应在原申请锚段长度的基础上再加长70m;采用普拉塞恒张力架线车架设时,应在原申请锚段长度的基础上再加长39m)。5.2承力索、接触线采用恒张力架线车架设工艺,架设承力索张力为2-3kN,接触线架设张力为34kN,架设张力差应严格控制,不得大于8%。5.3为使新线初伸长一次出尽,保证接触悬挂安装一次到位,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下张

15、拉法:(1)法国张拉法:承力索、接触线均采用1.5倍的额定张力,张拉72小时后,再进行承力索就位及安装吊弦和定位装置。(2)以往的砣加重法张拉:承力索采用1.6倍的额定张力张拉3小时,接触线采用2.0倍的额定张力张拉5小时。再进行承力索就位及安装吊弦和定位装置。(3)德国张拉法:承力索、接触线均采用额定张力张拉4周后,再进行承力索就位及安装吊弦和定位装置。(4)德国预留安装法:根据设计提供的腕臂安装曲线和计算出的新线出初伸长量,采用预留安装法进行承力索就位及安装吊弦和定位装置安装。6、中心锚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6.1承力索架设、张拉完毕后即可进行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接触线中心锚结应在架设张拉

16、完毕后,中心锚结柱定位器及相临两跨吊弦安装完毕后进行,但应先检查起、下锚两端坠砣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未达标,先使一端达标,另一端待调整完成后再调整到位。6.2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规格及连接件均应符合设计要求。6.3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安装应端正,牢固,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与最近吊弦处导高等高,施工允许偏差±05mm。6.4站场防窜中心锚结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必须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端正,不得歪斜。7、定位管

17、、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7.1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水平面内,定位管一般情况下应呈水平状。正定位允许抬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反定位允许低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反定位的定位卡子与长定位环的间距为1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定位管吊线两端均加装心形护环,采用压接法固定。长定位环外露长度为200400mm(安装后应及时将多余部分锯掉)。7.2安装定位器的定位环(或限制定位环)调整余量不应小于100mm。7.3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及腕臂成等腰三角形,夹角为60度,困难时为45度70度。7.4软定位上的坡度相对轨面不应小于1/10。7.5定位器上的定位线夹,安

18、装时应保证定位线夹螺母受压。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7.6 限位定位器间隙(d)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值一次安装到位,限位间隙(d)采用异径塞钉检测。图异径塞钉示意图7.7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8、整体吊弦制作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8.1整体吊弦应严格按照测量、计算、预制、安装程序进行。8.2在承力索架设结束并就位后,测量小组应利用激光测量仪实测承力索各悬挂点与钢轨水平面的距离,用钢尺实测跨距,测量人员应相对稳定,实测数据力求精确。8.3根据成熟计算软件,针对京沪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后,依据实测数据,先予配一至两个锚段整体吊弦进行现

19、场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8.4整体吊弦计算布置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吊弦布图施工,安装时以承力索悬挂点为基准。8.5整体吊弦预制应依据计算数据,利用吊弦制作平台集中预制。整体吊弦长度应严格控制,预制施工偏差应控制在1.5mm以内。8.6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测量进行,其偏差应在跨中调整,安装允许偏差为50mm。8.7吊弦线夹螺栓紧固力矩为25N.m,施工允许偏差为0+3N.m,吊弦安装后应顺直,处于受力状态,吊弦线不得有弯曲、散股等现象。8.8整体吊弦的载流圈应固定在吊弦线夹螺栓头一侧(即不应固定在螺母侧),承力索吊弦线夹处的载流圈应与接触线吊弦线夹载流圈安

20、装相反,承力索吊弦线夹的载流圈应面对列车前进方向。8.9承力索吊弦线夹螺栓与接触线吊弦线夹的螺栓安装方向相反。8.10在任一温度下,吊弦均应竖直安装,顺线路方向施工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mm。8.11站场各股道吊弦尽可能安装在同一断面内。9、接触线高度及拉出值应符合下列规定:9.1悬挂点接触线距轨面水平连线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定位点两侧的第一悬挂处接触线高度宜与悬挂点等高,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但不得出现“V”字形。9.2两悬挂点接触线高度相对偏差不得大于20mm。9.3跨中予留弛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跨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驰度的

21、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9.4接触线高度发生变化时,坡度不应大于2,坡度变化率不应大于1,站线其坡度不宜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9.5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10分段绝缘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0.1分段绝缘器承力索上的绝缘子应位于分段绝缘器的正上方。10.2分段绝缘器距轨面连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与受电弓接触面应与轨面水平连线平行。10.3 分段绝缘器安装范围比两侧接触线高度与正线相关的应高出2030mm,站线应高出10mm。10.4分段绝缘器的导流板距邻线导线距离1.5m,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证明书的要求。11、元件式分相绝缘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

22、定:11.1分相绝缘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硅橡胶绝缘子应在分相绝缘器中间的正上方。11.2分相绝缘器的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11.3分相绝缘器的受电弓接触面应与轨面水平连线平行。11.4分相绝缘器的安装范围应比两侧接触线高度高1020mm。12锚段关节式电分相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2.1分相关节安装位置,空气绝缘间隙,分相标志牌应符合设计要求。12.2设置地面过分相装置时(地面磁铁感应器,预告信号机位置),应事先与工务部门取得联系,请求协作配合,参照设计图施工,保证地面设施与接触网锚段关节分相相对应。13线岔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3.1道岔柱拉出值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道岔线间

23、距800mm处,正线、侧线接触线必须位于受电弓中心的同一侧。13.2正线导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导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范围为无线夹区域,在该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13.3交叉吊弦应严格按设计图安装,纵向错位间距为接触线移位动量再加150mm。13.4在岔尖侧,两支悬挂应在线路的同一侧,工作支、非工作支拉出值及非工作支抬高量应符合设计要求。14电连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4.1电连接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与接触线间应按设计图要求作成不小于2圈的弹簧圈,圈直径为60mm,其底圈至接触线距离为250300mm,承力索与另一根承力索间的电连接因温度变化的位移量应留有适当

24、的驰度(弧度)。14.2线索及电连接线夹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涂一层电力复合脂。连接螺栓应逐个循环拧紧,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及产品说明书的要求。14.3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导高应与最近整体吊弦处导高相等。电连接线安装后应垂直于接触线,电连接线不得有散股现象。14.4股道电连接应垂直于正线,且应安装在同一断面内。15下锚补偿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5.1每串坠砣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1%(坠砣重量包括坠砣、坠砣杆、坠砣抱箍及连接补偿绳的楔型线夹等重量)。15.2补偿滑轮两滑轮间距(a值)在最高温度时不应小于460mm。15.3承力索、接触线下锚绝缘子串应对齐,施工允许偏差为±

25、;100mm。15.4补偿坠砣限制管轴线应与坠砣串轴线平行,以保证坠砣串随温度变化上、下移动自如,无卡滞现象。15.5坠砣杆应顺直,坠砣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平整光洁,坠砣串排列整齐,其开口相互错开180度,单个成品坠砣重量应用油漆白底黑字标注在每个坠砣的侧面,开口方向一致的坠砣其重量标志应上下对齐15.6坠砣串底距地面高度(b值)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要求,施工偏差为±150mm。16、附加导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6.1附加导线宜采用小张力架设,额定张力详见下表所示:类别代号规格及名称额定张力供电线LGJ-240/30240mm2钢芯铝绞线15KN架空地线LGJ-70/1070mm2钢芯铝绞线6.5KN16.2附加导线架设前,应按设计给定的额定张力计算出跨中弛度,并在架设时根据环境温度,调整温度引起的增减量。作业时据此施工。16.3附加导线连接并沟线夹处,线夹两端的绑扎详见附图。并沟线夹安装前应先清除线夹和导线接触面处的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