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播放课件:李大钊视频资料。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说说对李大钊的印

2、象。 3.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进行交流。 1.欣赏课件视频。2.交流对李大钊的印象。3.齐读课题。4.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视觉角度进入新课的学习。二、初读课 文,识记字词(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认读生字。(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着重指导瞅(chu)瞅(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指导书写所学生字。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开展小组互学生字活动:(1)认读生字,纠正字音。(2)交流:利用形声字的

3、特点识记“僻、绑”,运用拆一拆的方法识记 “靴”,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魔”。3.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1.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认读。 2.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1)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这几件事。(2)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空白处做批注。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检查初读课文情况。3.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

4、其作用。4.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2.思考并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1)交流汇报: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的情形,这几件事。(2)自由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批注。 3.明确这是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记忆和“我”的身份,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并且照应文题。4.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倒叙)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

5、被捕前)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在法庭上)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学会归纳文章的写作顺序。2.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重点语句,归纳每部分的重要内容。3.教学中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作用。感悟文中的情感。4.组织学生交流要时间充分,不能变成回答问题的形式。要形成师生、生生、文本对话的过程。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8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

6、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重点展示“避、魔”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2.注意“避”的部首“辶”,的书写,“魔”的下部“鬼”不要写成“龟”。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4.逐一练写。5.互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时,注意新学的生字与学过的字在字形上 的区分,既巩固旧字, 又掌握新字。 2.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顺序。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

7、.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积累好词佳句。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1.同桌检查听写情况,交流写错的词语。2.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3.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想法。1.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学习

8、内容,点明本课重点内容,开门见山。2.学生交流文章主要内容时,教师适时点拨。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用时:28分钟)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 (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

9、感动的是什么?(3) 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2.出示重点句子:(1)父亲被捕前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2)父亲被捕时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10、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3)父亲被捕后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读课文,用“_”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 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C.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D.“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

11、中包含了怎样的含义?1.交流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父亲被捕前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仍选择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总结: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人。(2) 父亲被捕时父亲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父亲的一言一行说明他具有临危

12、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总结:被捕时,

13、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3)父亲被捕后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父亲不想连累“我们”;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

14、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归纳: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人。1.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2.学生交流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由扶到放。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进而乐于与人交流。 3.分析人物形象,要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读与悟要结合,从思想上、内心深处理解并感悟人物形象。抓住重点语句,走近人物内心。三、体会写法,升华情感(用时:7分钟)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完成表格。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

15、恨敌人的思想感情。3.思考: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哪些教育?1.完成表格。2.文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前后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等。3.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

16、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4.对亲人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顽强斗争。5.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做建设祖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接班人。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2.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四、积累写话,作业设计(用时:3分钟)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查找李大钊的相关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1.认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搜集李大钊的资料,完成写话训练。

17、给学生提供课外搜集的渠道,或直接提供拓展资料。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3.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语文要素】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教学重难点1.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1.导入

18、新课:(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2.板书课文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3.指名回答。预设: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4.小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课文。(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

19、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袍子皮靴含糊(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3.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教师重点指导:“哼”不要多加一横,“执”字的第五笔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钩。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并适时批注。3.教师用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充完整。段落叙述顺序具体事情第2-7自然段被捕前第8-18自然段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被

20、捕第19-29自然段第30-33自然段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4.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4.借助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新的疑问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侧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时代背景、李大钊生平简介的资料。2.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新的资料:结合大家刚才交流的资料,再读读课文,你对哪些地方有了新的理解?想想还有没有你很想了解,但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呢?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上面两个问题。教师侧重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指导,可运用分类汇总的方法。

21、预设:(1)不影响理解课文的问题:闫振三后来怎么样了?(2)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李大钊被捕前为什么不离开北京?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课文,通过抓住对比描写的语句和补充资料,体会李大钊遇事沉着、忠诚于党、敢于担当的精神,以此受到感染和教育。(重难点)2.练习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或心情。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 )写的一篇( )。作者采用( )的手法,按照( )、( )、( )、( )的顺序来叙述李大钊被害的过程。2.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把害人性命、迷惑

22、人的恶鬼,叫“魔”(指着“魔”中的“鬼”),“魔”“鬼”不分家。课文中把哪些人叫作“魔鬼”?找出描写这群“魔鬼”的句子,读一读。二、对决“魔鬼”,初识对比1.学生读,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句子一: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句子二: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抓住重点词语谈:为什么说匪徒他们似魔鬼一般?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学生说)预设:穷凶极恶、残暴无情。面对这样一群穷凶极恶的魔鬼,李大钊又有怎样的表现?句子三: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指名读)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他的表现与“魔鬼”们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形容此时的李大钊。(临危不惧)3在这部分中,李大

23、钊的形象是通过敌人的气急败坏衬托出来的。敌人越是气急败坏,越能衬托出李大钊的镇定自若,这是不同人物之间动作描写的对比。(板书:动作)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说说哪些是“魔鬼”的穷凶极恶,哪些是李大钊的镇定自若。(指名朗读)4如果把课文中描写“魔鬼”的句子删掉,你有什么感受?5小结:这就是对比的力量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三、静心读文,寻找对比1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默读课文,把文中隐藏的其他对比找出来,思考:通过对比,你体会到什么?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3同桌交流。四、情感升华,领悟对比,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1父亲对“我”询问的态度对比。(1)学生读、交流。(课件出示)句子一

24、:父亲一向是慈祥的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句子二: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2)这是李大钊同志对孩子态度的对比,也是语言描写的对比。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李大钊这个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以及一个革命者在严峻的局势下的严峻态度。(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大家听。(自己读、找同学对比读)2被捕场面“我”与父亲的对比。(1)课件出示句子。句子一:“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句子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2)你从哪里体会到“我”的惊慌?这主要是人物什么方面的对比?(神态、语言的对比)(3)简短的话语,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还有一个“瞪”字,把

25、“我”的惊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描写给我们启示:写作时,不一定要长篇大论,精准的语言胜过一切。(4)把你的感受融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吧。3情感升华:庭审场面父亲外貌的对比。(1)课件出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2)这一句话,确定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出示李大钊的照片)结合李大钊存留的照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次,他不仅没戴眼镜,头发也是乱蓬蓬的。这是外貌的对比。(3)同学们想过原因吗?李大钊在狱中受过哪些酷刑?请查找过相关资料的同学与大家分享。提示: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法。

26、补充资料:他在牢中受尽折磨,指甲被敌人用钳子拔掉,十指连心啊,这是一种怎样的疼痛,但是对于党的机密,他只字未提!(板书:坚贞不屈)在狱中的22天里,李大钊对同时被捕的妻女及家事从不提及,却希望敌人对于被捕的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被株连。社会各界人士都知道李大钊的处境,所以外面的同志一直在想各种办法营救他。但是,当他得知外面的同志们要冒着生命危险来营救他时,他说:“我的被捕已经是党的损失,不能再让党有更大损失。”(板书:忠于革命)(4)多么崇高的境界!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生齐声朗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5)因为他的心被这样的力量占据着,所以(出示句

27、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其实,他心中肯定有话要说他瞅了瞅母亲,对她说;他瞅了瞅“我”,对“我”说;他瞅了瞅法庭的听众,对他们说。(生想象补充完整)(6)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他坚信,未来的世界必将赤旗遍地!他坚信,自己的牺牲会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理解了李大钊的想法,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动。师出示,生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板书:一位革命者 一位慈父)4.通览全文,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1)(学生自读课文的结尾)思考: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2)画出相关语句,和同桌交流。(3)学生对比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4)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中心突出)5.小结:1927年4月28日是女儿李星华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