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质量_第1页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质量_第2页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质量_第3页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质量_第4页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质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质量提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促进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遵循预见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达到多向互动,提高对话质量。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预见 自主 开放 平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语文阅读对话,其主体有三:教师、学生、文本(隐含的是作者)。阅读教学中就包含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学生

2、和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正如伊格尔所说:“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更加全面的理解。”虽然阅读对话这一观念已为大家所认同,但在具体的阅读行为中,有的无所适从,有的曲解对话,在相当多的阅读课上,还存在着“问题化

3、”和“空泛化”现象。什么是“问题化”倾向?下面是笔者听的一堂斑羚飞渡的阅读课。我们截取课堂的一个片断来看看。在课文导入和检查预习之后,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提问:1 斑羚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2 面对这样的绝境,斑羚群有怎样的表现?3 镰刀头羊想出了一个什么绝妙的自救办法?第一步斑羚群是怎样做的?4 面对又深又宽的山涧,斑羚们是怎样飞渡的?(1)请找出描写斑羚跳跃腾空的动词?(2)在跳跃的最高点,哪一个动作给了年轻斑羚新的生命?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老斑羚?5 成功的试跳给斑羚种族带来了生的希望,作者在描写其他斑羚飞渡的时候是怎样安排的呢?在这节课里,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教师是按照教参

4、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些问题把文章“肢解”了,就如同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一块块举起问:这是什么?不但文章的整体美丧失殆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都受到严格的控制。“阅读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认知文本信息的目的”。在这种“碎尸万段”(于漪老师语)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是不可能建构起自己的“图式”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也是唯一的。学生在这些所谓井井有条的提问中,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忙于把这些机械的答案机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对话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

5、情感、自己的个性去倾听文本,不能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对话必定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阐述:“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因此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阅读对话绝不能钳制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在积极的开放的思维活动中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才不致失去对话的品格。- 如果说“问题化”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已有相当时日的话,那么“空泛化”则是伴随着新课程教学出现的现象,而且正为

6、部分教师津津乐道。不管什么文体,不管什么内容,教师引导的都是“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问,但如果每课都这样问,对文本而言,就不能体现内容的差异,文章的重点就不能突出,难点就不能突破,色彩各异的篇章就成了千人一面;对阅读“倾听”而言,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细枝末节而难于“观其大略”,只抓只言片语而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停留在浅层次,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提问丧失兴趣。在这种空泛化的问题引导之下,读者的“视界”不可能与文本的“视界”融合。“问题化”不行,“空泛

7、化”也不行,那么如何提高对话的质量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四性。-一、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预见性。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说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我认为教师与文本对话必

8、须做到以下两点:1 、悟透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如不朽

9、的失眠一文意韵丰厚,颇具人生哲理。教师首先要领悟到文本的人文内涵,只有当教师理解了“不朽”的真正内涵,才能感悟到张继失意落寞的内心世界。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2、学会换位思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教学性阅读,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即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特别是当前的课堂已逐步

10、转化为学生自主质疑的课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创造性的见地,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如不朽的失眠一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这场月寒人悲的失眠,为什么是“不朽”的呢?请从张继和作者张晓风的角度理解。(2)根据史书记载,在实际生活中,这首诗是张继无法实现个人志向,在国难身贫的困境中来到江南游历,乘着漂泊无依的小船在枫桥秋夜难眠的抒情之作,而并非落榜失眠之作。你能体会作者这样构思想象的用意吗?(教师在点拨时指出:此文发表在99年第8期新华文摘上时还有一个副标题:写给没考好的考生。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深意。)(3)读完此文后,你觉得张继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失

11、意有时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样层层深入的设疑,有利于拓展文本的张力,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二、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自主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材很精彩:或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区别,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也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

12、把人读死。”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而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那么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1、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指导学生朗读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学习要求:预读。通常用于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读书,查字典,基本扫除字词障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精读。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即在老师

13、讲解点拔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感情朗读。一般用于课后,感情朗读部分课文或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2、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自觉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各种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然后产生一种朦胧的、散乱的感受,却很难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如在教越巫一课时,学生从越巫的结局不难理解其中的寓意:骗人者无真才实学,必将害人害己。对旁人的表现却缺少关注。这时我就这样引导:为什么不论越巫治好还是治不好别人

14、的病,大多数人都并不怀疑他?经过对文字的进一步深层接触和探讨,学生明白到了众人的无知和愚昧,进而领会到“巫师自欺,是一人之悲,众人自欺,乃民族之悲”的道理。此理借古鉴今,警醒世人。3、给学生充足的质疑契机。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例如教学上枢密韩太尉书一课时,有学生产生了这样

15、的疑问:既然这是一篇干谒文章,而作者却在文中说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这样说,不是说明他口是心非,有点虚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再经过点拨,学生真正领会了作者意欲求见却从为文治学落笔的原因。这既让韩琦享受到了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又领略到了苏辙出众的才华,同时给求谒蒙上了一层高雅的文学色彩。可见通过对课文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4、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

16、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李清照词作醉花阴的教学中,在通读词作之后,我让学生以封面设计的形式想象词的意境和画面,再让同学品析词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句。在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室中摆设、室外环境等作出了许多丰富的有创意的设想,意境优美,画面丰富,而又各各不同;品味词句深入细致。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享受,体验着文本,又创造着文本。三、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开放性。学生与学生之间

17、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积收,学生问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我想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者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1

18、、把握对话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如教学陌上桑一文,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少年见了罗敷,为何脱下帽子?我没有自己去向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讨论,对话交流:生甲:或许因为帽子遮住了视线,少年想“让我一次看个够”,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乙:少年是有意摆弄帽子,以引起罗敷的关注。生丙:少年的举手头足间表示出了对罗敷的爱意。在这时,我提出疑问:众人为美貌所倾倒,使君被美吸引,有何不可?对话交流后学生形成共识:使君是觊觎美色,是对美的亵渎;众人是对美的欣赏。2、培养协作精神

19、。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多角度提炼从三到万一文的启示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方探讨,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学习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学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简单的类推必然导致失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浅尝辄止最终会自尝苦果;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组合,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3、激发学习热情。中学生单纯活泼,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

20、充分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或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或设计一些有兴味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古文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唐雎的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为唐雎塑像。又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后,你觉得一个小国要得以生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些问题挑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学生发言热烈,见解独到。长此以往,我想,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越高,思考能力也会愈强,何乐而不为呢?四、教师与学生对话,把握平等性。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

21、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老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生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要处于“平等中的首席”,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到对话的情景中,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内在阅读体验,创

22、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那么就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来看学生那些奇谈怪论却是不容易的。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善待这些有怪想法的学生,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学生在评价鲁达的个性时,一同学提出:鲁达虽勇,但把人置于死地,太没有分寸。我静静地听完她的陈说,然后顺势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学生,学生有赞同有反对,这时我就即时出示了“鲁达智斗泼皮”的文章,与课文对比后学生恍然大悟:郑

23、屠该打!鲁达下手绝有分寸。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如我们面对这位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视而不见或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学生的思维还会这样活跃吗?2、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我们发现,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时,不会觉得没有话说,大家围绕一个中心话题,从各自的角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谈自己的某个看法,也可以就别人的观点材料进行辩论,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发散的。也正由于没有什么限制,所以大家感觉很轻松,参与的积极性也高。如果说问题的指向是明确的,答案是唯一的话,那么话题的指向则是开放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答案没有正误之别,只有深浅之分,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有话可说。这就避免了学生因害怕答案而不愿参与对话的弊病。学生消除了心头的紧张感,参与对话的欲望就大。学生只要参与进来,用心去倾听文本,也就会逐步发现自己,树立自信,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以话题作牵引,学生参与阅读对话的兴趣就浓,课堂的气氛就热烈,思维也就更活跃。同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散开去,从自己的角度来与文本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