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6份含参考答案_第1页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6份含参考答案_第2页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6份含参考答案_第3页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6份含参考答案_第4页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6份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类文阅读专项精练卷孙权劝学及类文阅读专练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 . 2018-日照五莲月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 蒙辞以军中多务 ()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2、)(4) 卿今者 才略 ()(5) 卿今者才略 ()(6)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 他是如何成功劝说吕蒙学习的?4. 2018 日照北京路中学检测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 一句话带过,而写他的学习成效又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妙处?5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6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1) 孙权: (2) 吕蒙: (3)

3、鲁肃: 7读完此文,你得到怎样的启发?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乙傅永发愤读书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 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4、,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 ,唯傅修期耳。”(选自北史彳t永列传)注让:责备。露布:公开的文告。助I读I链I接乙文选自北史傅永列传。列传,是纪传体史书中一般人物的传记。傅永 (434 516),南北 朝时期北魏名将。选文叙述了他知耻而后勇,努力向学,最终成为文武双全的奇才的故事。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刻苦努力,才能够有所成就。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权谓吕蒙曰()(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3)卿言多务()(4) 寻复南奔()(5)唯傅修期耳()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3

5、.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4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6、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 蒙辞 以军中多务()(2) 但 当涉猎 ()(3) 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4) 不能称 前时之闻()6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1) 非复吴下阿蒙(2) 余闻之也久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8甲、乙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孔子劝学子路见孔子。子曰: “汝何好乐?”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 可及乎?”子路曰: “学岂益哉也?”孔子曰: “夫人君而无谏 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 ;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 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 “括 而羽 之,镞 而砺 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

8、路再拜曰: “敬而受教! ”( 选自孔子家语)注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下文的“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谏:直言规劝,批评。集(q 1 ng):矫正弓弩的器具。揉:加工。括:箭的末端。羽:箭羽。此处用作动词,指装上箭羽。镶 亿u):箭头。此处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砺:磨砺,磨炼。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徒 谓以子之所能()(2) 岂可及 乎 ()(3) 学岂益 哉也 () (4) 人受谏则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子曰: “汝何好乐?”(2)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3孔子想告诉子路的道理是什么?你从中感悟到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4本文和

9、孙权劝学都是劝人学习,使之增长才干,但方法不同,试简要分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秦观劝学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 之, 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 饮酒者游。旬朔之间 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 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 “子” “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 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 选自精骑集)注暗疏:默写。滑稽:巧言善辩。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惩艾 (y i):惩戒曩(n a ng):从前。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勒:编辑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一见辄 能诵 ()(2) 然负 此自放 (3) 比 数年 () (4) 心善 其说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虽有强记之力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 而常废于 不勤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C.阿聪明衰耗结友阿别D 此补之意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2)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8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试简要说

11、明。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 (1) 事务 (2) 语气词,同“耶”(3) 粗略地阅读(4) 如今,现在(5) 才干和谋略(6) 知晓事情2 (1) 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3 2)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或“好处”)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他先一语中的,向吕蒙说明学习的必要性,指出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使其了解自己 “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重要性,使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4 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 “蒙乃始就学”一句话带过,这样写文笔简约,使文章详略得当,与文章标题“劝学”更贴合。而结尾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写吕蒙的学习成效,是采用侧面描写,这样

12、写使文章富有变化,同时也更有利于说明吕蒙学习的惊人长进。5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和阅历。6 (1) 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2) 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坦率真诚。(3) 直爽,敬才,爱才。7 示例:开卷有益,要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比较阅读1 . (1)对说 (2)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3)事务(4)不久 (5)只有8 (1)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9 ) 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

13、回信。10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抓住“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一句概括即可。 答案 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11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的共同点。认真阅读甲、乙两文,找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武将;都是后来才开始学习,都能勤奋刻苦;都能学有所成,长进惊人。 答案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参考译文】 乙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 ) 有气魄和才干,拳力、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骑马奔驰。( 他

14、) 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 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 “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 书,只有傅修期了。”12 (1) 推托 (2) 只,只是(3) 同“攀” ,牵,引(4) 相当13 (1) 非复 /吴下阿蒙(2) 余闻之也/久14 (1)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 从此,指定物品( 让他 ) 作诗, ( 他 )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15 解析 甲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乙文

15、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据此可知,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乙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叙议结合。 答案 内容上,两文所写都与学习有关,但一正一反,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幼年不学,长大后毫无成就。写法上,甲文以对话为主,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乙文则叙议结合,注重借事说理。【参考译文】 乙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笔、墨、纸、砚等 ) , ( 有一

16、天 )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 感到 ) 很诧异,从邻家借来( 书写工具) 给他, ( 仲永 )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大意,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 让他 ) 作诗, ( 他 ) 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 同县的人) 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 ) 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 ) 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 他已经 ) 十二三岁了。让

17、 ( 他 ) 作诗, ( 他写的诗)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 ( 过了 ) 七年, ( 我 ) 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舅舅 ) 回答说: “ ( 他 ) 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并不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课外阅读1 (1) 只是(2) 比得上,赶得上(3) 增长,增加(4) 通达事理2 (1) 孔子说: “你有什么喜好

18、?”3 ) 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4 道理: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升自我。教育思想:因势利导。5 孙权劝学中,孙权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吕蒙;本文中,孔子运用比喻,针对子路的疑问,因势利导进行劝说。【参考译文】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 “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 ) 回答说: “ ( 我 ) 喜欢长剑。 ”孔子说: “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 “学习难道能够增长 ( 我们的能力) 吗?”孔子说: “好比君王 ( 如果 ) 没有敢进谏的大臣,就会有失公正;读书人( 如果 ) 没有能够指

19、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就容易偏听偏信。驾驭性情狂躁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持弓射箭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 如果 ) 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通达事理;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好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必定会受到国法的制裁。( 所以说 ) 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 “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使用它,能穿透犀牛的厚皮。以此来看,何必经过学习呢?”孔子说: “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子路 ( 听后 ) 拜了两次说:“恭敬地接受( 您的 ) 教诲了! ”6 就依仗等到以为善(认为好)7 解析 B A 项,结构助词,的;助

20、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 项,介词,在。C项,表转折;表顺承。 D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来” o8 (1) 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9 ) 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8秦观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致后来常因善忘而影响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以致荒废学业。【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十天一个月之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

21、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 我 ) 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 “传” “子” “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许多条,编辑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二木兰诗及类文阅读专练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木兰诗唧

22、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23、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 . 2018 聊城七年级单元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策勋 十二转 ()(2) 当户 理红妆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4 . 2017 福建下列对有关句

24、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5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句体现出什么?6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磨刀霍霍向猪羊” 一句的妙处。7 . 2017 福建“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8 .结合全诗,试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25、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鞠,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 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阁

26、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 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乙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 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 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助I四链I接乙文运用叙述的语言,介绍了木兰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的故事。内容与木兰诗相同, 但语言上有很大差别。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乐府民歌富于音乐美的

27、语言特色。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东市 买骏马 ()(2) 著 我旧时裳()(3) 长而益 精 () (4) 木兰乃易 男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3) 甲文中与乙文中“溯黄河,度黑山”相照应的句子是: ; 。乙文的主旨句是: ;甲文中与之旨趣相同的句子是:?4甲、乙两文中木兰的形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

28、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

29、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 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

30、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鬃鬃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选自乐府诗集)注隅:角落。倭堕髻: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巾肖头:古代男子束发的纱 巾。姝:美丽的女子。冉冉:形容举止从容舒缓的样子。助I阖链I接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是富有喜剧色彩的中国民间叙事诗。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就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 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

31、智,几千年来,成 为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唯闻女叹息(只)B.问女何所忆,(回忆)C.自名为罗敷(取名)D.宁可共载不(宁愿)6 .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愿为市鞍马A.自名为.罗敷B.为国捐躯C.为人谋而不忠乎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8 .木兰和罗敷都是古代人民所称颂的对象,但二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不同,试简要分析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冯婉贞(节选)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

32、。女婉贞,年十九, 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 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 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鹫 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 ,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孥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注要隘:险要的地方。结束而出:整装出发。舁 (y u)炮:抬着大炮。鹫(z

33、h i ):勇 猛。斫(zhu o ):砍杀。孥(n & )斗:搏斗。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以三保勇而多艺()(2)树帜曰“谢庄团练冯”()(3)去村四里有森林()(4)是年,谢庄办团()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2) 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3文章是如何刻画冯婉贞的英雄形象的?试简要分析。4说说冯婉贞与木兰二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孔雀东南飞( 节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 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34、。三日断 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 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 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 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 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注 君: 指焦仲卿。断:( 织成一匹) 截下来。妾: 指焦仲卿妻刘兰芝。施: 用。 白:告诉,禀告。启:告诉,禀告。致:招致,招来。区区:愚拙,凡庸。5按要求填空。(1) 诗中表现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能干的句子

35、是: , ,(2) 诗中描写女主人公刘兰芝自尊自爱的句子是:6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的相同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孔雀东南飞)7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B.诗中写刘兰芝诉苦,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她的同情。C.诗中写刘兰芝时,从她十三岁一直写到十七岁,这是一种铺陈手法。D.从选文看,焦仲卿对母亲言听计从。8诗中焦母休掉刘兰芝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你赞同焦母

36、的看法吗?请以文段中的有关内容为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 (1) 记功 (2) 门2 (1)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2)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3 A4 C5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6 “霍霍”是拟声词,指磨刀的声音。这句诗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的急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7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意对即可)8木兰是一个民间女子,又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

37、家园。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比较阅读1 (1) 集市 (2) 穿 (3) 更加 (4) 换2 (1)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2) 木兰于是女扮男装,买好马鞍和马匹,替父亲出征。3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相同之处:甲、乙两文都突出了木兰的爱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不同之处:甲文还讴歌了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参考译文】 乙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精深。( 当时

38、) 正赶上可汗征兵,她父亲的名字也在征兵的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被编入出征队伍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于是女扮男装,买好马鞍和马匹,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5 解析 B 忆:思念。6 .解析B例句中的“为”,介词,为了。A项,动词,叫作;B项,介词,为了;C项,介词,替;D 项,动词,成为。7 (1)( 木兰 )愿意为 ( 此 )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2) 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 的美貌 ) 。8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

39、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罗敷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参考译文】 乙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 有一天在) 城南边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 注视她 ) 。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 ,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 。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 的美貌 ) 。太守乘车

40、从南边来到( 这儿 ) ,五匹马拉的车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 小吏回答:) “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罗敷。 ” ( 太守又问:) “罗敷多少岁了?”( 小吏回答:) “还不到二十岁,( 但已经 ) 过了十五了。 ”太守请问罗敷: “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 “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 丈夫 )在东方 ( 做官 ) ,跟随的人马众多,他站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就做太守府的小官,二

41、十岁做朝廷中的大夫,三十岁做宫廷的侍卫官,四十岁做管理一城的长官。( 他 ) 长得皮肤洁白,胡须疏朗;( 他 ) 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太守府中聚会时) 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 我 ) 丈夫出色。”课外阅读1 (1) 因为 (2) 树起,树立(3) 距离 (4) 这2 (1) 冯婉贞挥舞钢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2) 各位!敌人远远地避开我们,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入困境,赶快追击,不要错失战机!3文章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冯婉贞的英雄形象。4相同点:都是女英雄,都不畏强暴,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不同点:木兰重亲情、轻利禄;冯婉贞更有智

42、勇双全的特点。【参考译文】 乙 距离圆明园十里( 的地方 ) ,有一个村子叫谢庄,全村住的都是猎户。其中有个叫冯三保的山东人,精通武术。( 他的 ) 女儿婉贞,十九岁,长得非常漂亮,从小喜爱武术,学习过的武艺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谢庄办起了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多种武艺,被推选为首领。( 冯三保带领民团 ) 在险要的地方筑起石寨和土堡垒( 等防御工事) ,树起 ( 一面) 旗帜,写着“谢庄团练冯”。冯婉贞于是率领少年们整装出发了,( 他们 ) 都 ( 穿着 ) 黑色的衣服,( 手持 ) 雪亮的钢刀,行动敏捷得像猿猴一样。离村子四里( 的地方 ) 有 ( 一大片 ) 树林,树荫浓密,遮住太阳

43、,( 他们就 ) 埋伏在那里。不久,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 婉贞 ) 拔刀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没有预料到,非常惊慌混乱,用枪上的刺刀来迎战,但轻捷勇猛到底比不上( 冯婉贞等人) 。冯婉贞挥舞钢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 冯婉贞 ) 大声喊道: “各位!敌人远远地避开我们,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入困境,赶快追击,不要错失战机!”于是众人竭尽全力拦截敌人,双方混杂在一起,互相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射。( 到 ) 傍晚,被打死打伤的敌人大概一百多个。敌人扔下大炮,仓皇逃命。谢庄终于平安无事。5 (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

44、书(2)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 解析 首先明确这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铺陈的手法,然后结合铺陈手法的特点及这一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具体作答。另外,答题时还要考虑这两首诗歌所具有的民歌情味。 答案 这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铺陈的手法,但这一铺陈,无论是方位还是年龄,都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使用这种手法,使人物刻画、情感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7 解析 D 焦仲卿的反抗虽然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他并非对母亲言听计从。8不赞同。从刘兰芝的自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和焦仲卿对刘兰芝

45、的评价“女行无偏斜”,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守礼、有教养的人。【参考译文】8 ( 我 ) 十三岁就能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了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悲伤。您已经做了太守府的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很少。鸡啼鸣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 其实 ) 并不是织得慢,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不能供您家使唤,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您 ) 就可以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到堂上禀告母亲: “我已经没有做高官、

46、享厚禄的福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 ( 贤惠能干的) 妻子, 年少时结为夫妇,相亲相爱地过活,( 并约定 ) 死后在阴间也相依为伴。( 我们 )在一起过日子不过两三年,( 婚姻生活) 才开头,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当,为什么招致苛责呢?”焦母对仲卿说:“ ( 你 ) 怎么这样愚拙!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 她 ) 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家有个贤惠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 你 ) 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 她 ) 走,千万不要留( 她 ) 。”三卖油翁及类文阅读专练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

47、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变化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但微颔之 B.策勋十二转C.愿为市鞍马D .尔安敢轻,吾射2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均为代词,说说它们各指代什么。(1)但微颔之。(2)以我酌油知之(3)徐以杓酌油沥之(4)康肃笑而遣之3 .用现

48、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无他,但手熟尔。(2)以我酌油知之。4 .记叙文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本文省略了 “时间” 试在下表中把其他五个要素填写出来。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技艺的高超。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的酌油本领过人。C.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 .本文揭示了 “熟能生巧”的道理。6 .卖油翁将自己的绝技和陈尧咨的善射都归结为什么原因?二人对自己的绝技各持什么态度?7 .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陈尧咨和卖油翁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8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比较阅读、

49、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北人学没南方多没人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 ,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 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 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50、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 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没(m6)人:能潜水的人。没,潜水。涉:徒步踵水。道:方法。溺:溺水,淹死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徐 以杓酌油沥之()(2) 康肃笑而遣 之 ()(3) 夫没者岂苟 然哉 ()(4) 见舟而畏 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2)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表明卖油翁的观点的语句是”。乙文中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 _( 用原文语句回答)4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共同的道理?二、阅读甲、乙两

51、文,回答问题。 甲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 “汝典郡 有何异政?”尧咨云: “荆南当要冲, 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 叹服。 ” 母曰: “汝父教汝以

52、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 注 由基: 养由基, 战国时楚国的神箭手。典郡: 掌管郡务。罔不: 无不。 伎: 同 “技”。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助I阖链I接陈尧咨(970 1034),字嘉谟,谥号康肃,阊州阊中(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书法家。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改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 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拜武信军节度使,又徙天雄军。他之所以有 这样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进取之外,还与他母亲的教育分不开。乙文讲述的就是他的母亲对他 的鞭策,对我们也有很深的启发。5 .解

53、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尝射于家圃()(2)尔安敢轻吾射()(3)陈尧咨善射()(4)及守荆南回()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B .但微颔之 但当涉猎C .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D.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岂汝先人志邪?8 .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9 .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毅弓 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 ,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 者, 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日:“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 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日:“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禁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 朔蓬之鲜射之,贯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