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UNDERGRADUATE THESIS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研究论 文 题 目:摘 要问题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它顺应时代发展,在汲取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以其目标育人性、过程生成性及评价多元性、发展性的深厚意蕴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举足轻重的教学方式,研究围绕疑中生智、思中成德、问中立美和省中润心四个方面展开教学价值论述。基于问题教学理念,运用观察法、问卷法等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和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价值追求三大不良教学现状,这与学生
2、预习工作的不充分和教师教学实施的不规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聚焦现状成因,研究提出指导预习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出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评价解答的策略,以期为小学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问题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roble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AbstractProblem teaching is a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key competencies of the students,in which teachers guide stu
3、dents to discover, put forward, explore, and solve problems by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It has reflected the general tread of the age and new curriculum concept with objective cultivation,process gen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roblem teaching idea, using the
4、observation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present status of problem teaching has found three bad teaching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bitrarin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focusing on reality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5、of guidance preview,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raising,solving and evaluating problem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Key Words: Chinese problem teaching; key competencies; strategy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II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11.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12.深入小学语文教育的诉求1(二)研究意义21.理论意义22.实践意义2(三)
6、文献综述21.国内研究综述22.国外研究综述3二、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意蕴与价值5(一)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意蕴51.目标育人性52.过程生成性63.评价发展性和多元性6(二)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价值71.疑中生智72.思中成德83.问中立美84.省中润心9三、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与成因分析10(一)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101.教师问题设计的生成性不足102.学生语文学习中问题意识薄弱103.问题解决后的反省环节的缺失12(二)成因分析121.学生预习工作的不充分122.教师教学实施的不规范12四、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14(一)指导预习的策略141.合理运用预习本,激发学生问题意识142.
7、每日检查预习本,关注学生问题成果143.定期评价预习本,提升学生问题质量15(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51.问题情境创设原则152.问题情境创设方式16(三)提出问题的策略171.提问主体的交互性172.教师提问的方式17(四)解决问题的策略191.美读感知192.明象理解193.想象创新19(五)评价解答的策略201.多采用过程评价,关注问题解决方式202.多采用正面评价,鼓励生生相互评价203.多采用追问评价,重视思维发展品质20参考文献22附录24V一 绪论(一)研究背景1.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的热潮,其聚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他顺利
8、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问题。我国在此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于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核心素养”一词进行了诠释与解读,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2016,(B):1-3.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表明以学科知识为重心的教学将全面转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9-10.因此,探索优质的教学教法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而问
9、题教学在实现知识学习、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情感熏陶、德性形成的有效统一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成为当代教育专家和教师研究的关注点。2.深入小学语文教育的诉求语文教育是具有人文价值的教育,其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情趣、道德品质等的培育和发展。在2018年2月下达的教育政策中,明确指出将在高考中着力加大语文的难度,即拓展考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语文学习摆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初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健全社会意识等举足轻重的责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贯穿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和习惯的养成,使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上有正确的导向,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
10、育改革探索的目标和立足点。早在1962年,小语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提出:“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5.而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与张志公先生及语文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1、,它在实现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历史发展、意蕴和价值、实施策略的探讨研究,将问题教学由宏观理论模型引入更为具体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开阔了问题教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很好的拓展了小学语文教育理论,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借鉴。2.实践意义通过对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现状和成因的具体化、科学化分析,促使一线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通过提出五大可操作性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为新手型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步骤,亦为成熟型教师创
12、新问题教学范式提供借鉴和参考。(三)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综述问题教学萌芽于我国教育家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一词源于他的经典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习是生命个体的能动性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自主思考与提问的空间,适时适当启发,鼓励学生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智慧能力的发展。不可置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开创了我国问题教学的先河。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精义,提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找准点拨学生的最佳时机,主张君子应“引而不发”;同时,孟子亦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与孔子的“每事问”有
13、一脉相承之处。此后,历代教育家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集历代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认为,治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如此方能学会学习,习得学问。由此,古代问题教学思想内容逐渐清明、丰富,但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直至近代,杜威“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传入我国,震动了以陶行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先进教育者,他们积极倡导“质疑问难”,强调教师应以“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学生应乐思乐问、善思善问。这为近代问题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开始全
14、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教育家马赫穆托夫、马丘什金等人的问题教学理论为我国教育者所研究学习。1995年,北师大学者王义高在其发表的教师的益友“问题教学”理论中对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其从“问题”及“问题教学”的界定、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问题教学的实施方法及问题教学的新意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王义高.教师的益友-“问题教学”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5,(1):1-2.此次阐述使得我国问题教学思想在吸收国外理论精髓后由以往零散、经验化逐步走向科学与系统。1996年,学者安方明从我国教学论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教学的意义,认为问题教学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
15、认识性和创造性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能。 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17-119.在一方面汲取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我国一线教师也进行着符合本国学情的问题教学研究,语文特级教师张富经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传统的问题教学打造成一种高效的教学-“问题组合”式教学。 张富.多题连问、连答与听读说写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Z2):22-26.其教学强调教师对问题的预设,注重问题的解决,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对“培养怎样的人”要求更是趋
16、于精化,问题教学被赋予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文特色的内涵与意蕴。广大教育者和一线教师纷纷寻求更为高效的问题教学方式。如学者陈尚达指出,语文问题教学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问题设计应具有目的性,问题性与艺术性;问题提出前应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先行组织者;问题解决要立足美读感知,明象理解和想象创造三环节。 陈尚达.语文问题教学理念、策略与评价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4-116. 此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体现新课程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文教育的方向。此外,新一代语文名师李镇西则提出更具人文性和创新型问题教学形式-学生“自主质疑”式教学。他鼓励学生自
17、主质疑,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能“读出问题”,“读出问题”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进行探究,并培养学生阅读“四问”习惯。 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大夏书系·名师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特级教师余映潮则在问题教学模式下提出主问题教学,打造出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板块式”结构的教学活动。总之,我国对问题教学的探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问”的价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近现代的研究则是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问题教学进行探索和阐述。2.国外研究综述西方问题教学的开端要追溯至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苏格拉底认为,每个灵魂都蕴含真理,教学的价
18、值在于把学生心中的真理引导出来。他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反复诘难的方式使学生不断否认谬误而探求认识真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是后来问题教学的渊源。至十八世纪后,法国教育家卢梭对问题教学思想进行了更深层次上的解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并教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沤泽,译.商务印书馆,1978: 280.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中提问主体应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过多,每个问题都应有恰如其分的回答。继卢梭的问题教学思想以后,美国教育家杜威则在问题教学上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探索与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
19、,思维五步即情境、问题、假设、推断和检验。其中“问题”便是贯穿整个过程,刺激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学五步与思维五步相对应,即是问题解决过程步骤。他还从促进学生反省思维发展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建议,如提问应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学习材料去解决新的问题、要使学生注意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师的目的以及能使问题持续的发展下去等。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17-218.杜威的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问题教学走向了更广阔的教育舞台。自美国杜威后,各国教育者仍对问题教学从不同视野、
20、不同领域等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马赫穆托夫为首的前苏联教育家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学理论。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方法体系。 马赫穆托夫.教学的问题性原则J.教育研究,1985,(10):112-116.毫无疑问,该研究从问题教学的本质、理论基础及实施过程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使之成为西方问题教学的集大成者。综上所述,国外对问题教学的研究经历了绵长的探索思考期,并于期间探寻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前苏联的问题教学理论的创立使得问题教学得到概括与发展。但我国的问题教
21、学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尤其在语文教学方面大多以一线教师经验的总结为主,研究层次较低且创新程度不够。因此,研究将以小学语文为依托,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观和语文新课程理念,探索问题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二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意蕴与价值由春秋时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到后来相对成熟的问题教学系统,问题教学的发展已经历了绵长的思考探索期。那么,在如今的核心素养时代,小学语文问题教学又将被赋予怎样的意蕴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呢?下面将从这两方面对问题教学展开论述。 (一)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意蕴对于问题教学,简明教育词典中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带有问题性的教学。 周德昌.简明教育词典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22、版社,1992:102-103. 而问题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方法体系。 马赫穆托夫.教学的问题性原则J.教育研究,1985,(10):112-113.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认为: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具体特征表现为目标育人性、过程生成性和以及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性。 1.目标育人性 教学的本体价值是育人,教学在根本上是提升人的价值的过程。 车丽娜,
23、徐继存.核心素养之于教学的价值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67.在语文问题教学中,教育目标立足师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其主体价值意识的觉醒,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教师与学生均是问题教学中能动发展的个体。教师是问题教学范式的开发者,其不再是被动的“教书匠”身份,将以积极的姿态去自主开发、建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范式,如由问题教学衍生出的“问题群教学”、“问题导学范式”等。教师亦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其依据教育目标、学生发展和语文课程内容能动创设学习情境,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设计教学问题,以实现情境唤起学生“生长点”,问题引领师生思维、情感,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化生成。学生是问题教学的
24、能动主体,其具有发展性和独立性。在语文问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内容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问题解决的途径、答案更是丰富多样,这对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考,拉动学生思维张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于学习情境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于问题的探索中解决问题,不断生成建构鲜活知识,发展思维的品质,从而获得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和喜悦感。2.过程生成性布鲁纳说:“不经历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81-83.。同理,语文问题教学的过程是以问题为主线,师生双方能动的作用于学习材料,共同生成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思维源于问题,教师在
25、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探究、内化和创造活动,并在师生合作互动中使个体生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发展其动机、情感及个性品质。在五年级祖父的园子教学中,特级教师于永正便是通过“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这些事物你又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课文中哪件事写得最有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得有趣的?” 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12,(12):28-32.这几个层层递进的大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思考讨论和品析,深化落实学习活动。它们如同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文中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大门,学生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对祖父和萧红的人物形象及文中内
26、涵主旨生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思维成果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并且,学生在这样充满挑战、趣味和开放的氛围中,其求知欲,学习的上进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外显,学生核心素养随之潜滋暗长。3.评价发展性和多元性在核心素养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呈现发展性与多元性特征,评价者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水平将从核心素养的维度进行全面考量,注重关注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状况,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评价过程。问题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体现在由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的结果转向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学生创新批判思维方式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
27、学习习惯等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自觉认识并及时修正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内在问题,促进其思维、情感、德性品质等形成。而评价的多元性主要是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不再囿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考察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徐林详,郑钧.给予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8):14-15.评价主体由教师主体转向多元化主体,教师评价、自主评价、生生评价等方式层出不穷;评价指标则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出了弹性调整,给予不同学习对象能力发展的平台,促进个性
28、心理品质的形成。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语文问题教学除了目标育人性、过程生成性以及评价发展性、多元性意蕴之外,它还是一种开放式教学,这是由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所决定的。语文所涉猎的知识文化纵横古今中外,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以高度开阔的视野思路去创设语文问题情境和问题,广泛汲取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旁征博引,为学生开拓了一片神奇富有情趣和挑战性的园地。学生于其中自主探索、合作,运用开放式的解答方式寻求多种开放式答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喜爱语文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价值 语文问题教学立足时代和学生发展去审视教育与人的关系,其根本目的
29、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正确理解问题教学的独特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关键。1.疑中生智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的心理机能的综合,它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要素的有机结合。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37.在语文问题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运用以往知识经验和当前学习材料对情境内容进行有意注意和解读,在对新内容的疑惑中与教师共同提炼成学习性问题。从最初的困惑疑虑到发现问题再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同时,将头脑中的疑问以逻辑性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思维从无序到有序、迟缓到流畅的
30、表现。当然,问题的提出直接推动问题的解决。学生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答案,推理反思出最佳解决策略,这一环节极大促进了学生理性思维、多元思维、批判思维及想象思维的发展。于永正在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其设置情景悬念,以一个“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来牵动学生思考感悟,学生的思维从最初“爬山虎这个单纯的植物形象”到品析出“看到爬山虎作者心中愉快舒适的心情”,最后深刻领悟文中的丰富意蕴“爬山虎象征叶圣陶,表达对叶老怀念仰慕之情”质的飞跃。可见,学生在问题探索和言语表达中真正实现了深化理解能力,在对事物的疑问解答中达到了训练思维及发展智力的目标。由此,
31、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过程不仅具有手段的价值,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2.思中成德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语文学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培育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使命。 夏惠贤,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94-95.在语文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润物细无声式渗透于教学中,即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考为人处事之道。问题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中积极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对教材和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
32、情境的导入激疑置疑,引发学生对文本中典型人物品质和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思考和反省,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真切感受到描写对象身上的道德和人格力量,自觉主动的辨别孰是孰非,由此健全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二则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引导性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其间蕴含了多种做人的道德准则。学生于自主探究中学会去伪存真,崇尚真理和坚持自我;于同学合作中学会平等尊重、包容和理解,能真诚友好善待他人;于教师的教诲中能尊师重道、虚心求教。这两方面的德育充分挖掘了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即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做人为人之道,寻找到了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切合点,诠释了二者的有机统一。3.问中立美语文教
33、育家阎立钦认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87.在语文问题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在学问中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形象的感受、情感的共鸣和人格的感召。 朱华丽.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J.教育导刊,1994,(Z2):36-38.它一个包括感知、联想、想象、判断、理解、顿悟在内的高度活跃的思维过程。优美的文学作品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探索、分析和解读中,品味涵咏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语言美、
34、情境美、人物美和心灵美。学生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交织中深入探讨问题的矛盾点,在对问题的层层剖析中问出思想、问出情意,从而创造美的想象、生发美的情感及塑造美的心灵。同时,学生除了在学问中感受文学中的内容美,形式美亦是中华优秀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传承下来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选编多种形式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等。这些文体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教师在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发现、品析总结各种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文学的形式美,也为学生自主创作美的作品提供积淀。4.省中润心小语教育家叶圣陶早在1980年左右展望小学国文教育改革时提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
3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诚然,语文问题教学要滋润荡涤学生心灵,使学生心灵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心灵”更多的指除语文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内在精神,包括人文情怀、兴趣、科学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通过问题教学这个桥梁对学生的心灵影响广泛而深刻。首先,其教学内容涉猎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生活等千姿百态,这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在对纷繁沓至的事物中思考反省心灵的走向。学生在观察反思中自主提出许多个性化问题,充分激发了其问题意识和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其次,学生在探索问题中,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感悟和品析,抽丝
36、剥笋,身临其境,与文本作者思想情感实现共鸣性或投射性体验,获得独特而饱满的心灵感受。如学完荷花一课时,学生自然萌发出对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习菩萨兵,激发出学生对中国红军坚忍不拔、全心全意为人民等美好品质向往歌颂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怀、价值品质对学生心灵朝着真善美方向前进有着熏陶启迪作用。最后,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表达,即会写作。写作是一个融合了学生见闻、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要素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心灵向外打开,在反思醒悟中抒发真实感受,与外界环境交融碰撞、汲取新素材,提升心灵品质。上述是对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价值解读,以此方式进行划分并不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分
37、割,而是对核心素养中的诸要素进行有重点的整合突出,同时也是进行理论分析的必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益智、成德、立美和润心的价值综合表现在学生的语言建构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三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与成因分析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丰富意蕴和教育价值令其成为小学课堂炙手可热的教学方式,它很好的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课堂教学高效性和生态性的形成。但不可否认,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亦伴随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下面将简要呈明问题教学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或误区,并对问题成因做深入剖析和解读。(一)
38、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1.教师问题设计的生成性不足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认为:“知识是一个结构,支撑着创造性的思维并提供判断的框架”。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7.诚然,语文教学中的教材仅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出多水平理解的原始材料,而不是作为固定的知识让人不差分毫的接受。然而,在见习和实习期间,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存在“就教材讲教材”的误区,他们“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学生”,过度重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有:(1)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文本性过强,有些甚至跳过问题情境直接突兀提出问题。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
39、之于盐”,而当下大多教师仅依据教参、教学课件和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来进行情境预设,对学生的“生长点”缺乏关注,使得问题情境过度关注文本内容大意、段落层次,而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由此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通常呈现沉闷、个别同学独秀的状态。(2)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生成性。教学中的问题大多具有封闭性,问题内容和答案多直接出自教材内容,缺少教材与社会生活及学生个体经验的连接点。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批判精神思没有被真正激活,他们往往按部就班的在教师和教材文本的的牵引下进行内容分析,解答思路及答案的整齐划一遏制了课堂中新视角、新思路及新策略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难以提升。2.学生语文学
40、习中问题意识薄弱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然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他们很少以批判质疑式眼光审视所遇到问题的价值意义,亦或自觉主动的对问题本身展开深入、拓展式思考。在对所实习的某实验小学进行的“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的问卷调查中,发放108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2份,调查对象分为各年级的语文老师(15人)和35年级的小学生(87人)。调查内容为选择题,答案是封闭的。在调查前期,研究人员进行了6位同学的访谈,为问卷答案的编制提供了有效的参照材料。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1)学生缺乏
4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由表1和表2显示:“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仅占被测人数50%;“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仅占被测人数的38%。表1:在语文学习中,您主动发现问题吗?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极少13.79%10.34%14.29%少55.17%20.69%35.71%经常31.03%68.97%50.00% 表2:在语文学习中,您会主动提出问题吗?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没有过10.3%6.9%0%极少10.3%10.3%14.3%少58.6%37.9%35.7%经常20.7%44.8%50.0%(2)学生的呈现型问题占主导,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问题分为呈现性问题和创
42、造性问题两类,呈现性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语文作业、书中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提问,属于对语文知识的直接获取;而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和同学讨论提出质疑性问题,则属于对知识的发现、生成和创造,问题质量可见一斑。由表3可以看出: 表3:语文学习中,您提出的问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来源人数所占比例语文作业中77%语文书上3436%和同学的讨论2021%独立发现2324%其他1112%3.问题解决后的反省环节的缺失语文问题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对小学实地考察中发现,教师往往将教育目的本末倒置,片面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忽视了该过程中对学生良好学习策略、思维方式
43、及情感态度等培育。主要表现为:(1)重问题的结论,忽视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仅仅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作为其开展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目的的手段,过度关注问题的解决的结论,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给予充分的展现,教师亦缺少对学生实际解决策略、思维方式及情感体验的引导启发。(2)教学缺少问题总结、反省及拓展的环节。教师往往将提出并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却忽视了问题解决后的总结、反省及拓展。反省和总结的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问题本身,以清醒自觉的批判态度去审视自我的问题探究思路、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是学生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的关键。(二)成因分析每个问题的形成总是受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
44、互影响,问题教学亦不例外。而小学语文问题教学主要发生于课堂的师生互动中,与问题教学的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研究将聚焦视角,主要从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其现状成因。1.学生预习工作的不充分在语文问题教学中,好的学习性问题尤其是学生自主提出的个性化创新性问题是引领课堂教学走向高效的关键。然而,学生预习工作不充分直接制约其深度学习。众所周知,学生只有在对学习任务充分感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课堂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和批判。教师在预习中缺少对学生质疑方法、途径和角度等点拨引导,学生没有养成自觉的问题意识和正确的预习策略,使学生不充分的预习工作成为阻碍学生发现和提出价值性问题的重要因素。2.
45、教师教学实施的不规范语文问题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由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组成的复杂整体,任一环节差错的出现都有可能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停滞、僵化的状态。因此,选择和采用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实施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由当下问题教学中的现状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立足学生发展和语文课程目标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统筹详实的规划,缺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教学实施过程呈现不规范性和经验性。首先,在创设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的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提问的方式往往陈旧单调,即没能理清语文课程目标、教材中矛盾因素和学生兴趣点三者的有机联系,而仅依靠
46、多年教学经验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问题,致使问题情境的问题性、趣味性及开放性水平低,无法调动学生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提问主体的单一使学生往往默认“师问生答”的状态,压抑了其主体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问题思考空间的狭窄化及对问题求解性的偏执局限了学生多维的思维视角,压抑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彰显和训练,对标准答案的偏爱扼杀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灵性之光,创造批判性思维和美好情感无法生成。最后,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解决后的评价反馈中,评价反馈的泛化、评价方式的单一和对学生欠缺思维批判性反省指导,从而误导学生将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轻视反省思维过程和学习
47、策略的观念。总之,这些没有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教学和学生的实施策略都是使问题教学在运用中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四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针对问题教学所出现的误区及误区成因,研究将主要从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这方面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具体分为五个部分:指导预习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出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评价问题解答的策略。(一)指导预习的策略预习是学生正式学习课堂新授知识前,结合新的学习资料和以往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求知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发学生问题解决策略奠定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
48、指导和评价,促使预习的有效性。1.合理运用预习本,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顾名思义, “渔”用在教学中则指“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才会乐学善学,真正发掘出自我潜力。因此,在预习指导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策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预习中无的放矢。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如下:(1)初读课文,识生字,标清段落。(2)再读课文,并借助教师所提供的先行组织者感知文本大意,获得初步阅读感受。(3)在预习本中“字词区”“语句区”“思想情感区”填写疑惑、不确定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新的思考发现。学生可从课题、重点词句
49、、开头结尾、上下文中的矛盾点等多角度展开质疑,明确提醒学生问题是在对先行组织者和文本的认真思考下提出的,不是简单的将难理解的字词、语句直接抄写后置之不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每日给予学生的预习内容要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应保证所提供的先行组织者与预习任务的高相关性;最后,确保学生预习时间的充足,可采用“课内外结合,并以课外为主”的方式进行。2.每日检查预习本,关注学生问题成果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同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坚持和精心耐心的打磨,是学生自学由辅到放,由被动到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对学生预习本的检查过程中,了解学生
50、新课学习的准备状态,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提炼和总结,为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关键问题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监督检查学生的预习的问题成果,每日批改预习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 3.定期评价预习本,提升学生问题质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由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正面评价,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反馈、激励和教育性功能。例如,教师可依据学生预习中所提出问题的思考性、创新性和批判性程度价值,评选出“预习先进奖”,依据学生预习周期的进步程度评选“预习进步奖”。教师应积极肯定、表扬和展示优秀的预习本,充分出调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兴
51、趣,养成自主质疑、置疑、解疑的学习习惯。(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问题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情境是指人所面临的活动条件与其要求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境,是促使人生成创造性思维,寻求新的活动策略的重要诱因。 王义高.教师的益友-“问题教学”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5,(3):3-4.在语文问题教学中,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教师应以语文课程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着眼点,在综合衡量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教学内容后合理设计问题情境。以下是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下所研究的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和方式:1.问题情境创设原则
52、 (1)生活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诚然,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及经验无不深深影响着其学习理念、方式和习惯。同时,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资源。鉴于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通的因素,打通学生知识掌握与生活体验合一的经脉,真正创设出具有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欲和培养质疑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生活品质。(2)问题性古人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性”是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只有真正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进行能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
53、探究的精神品质。教师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寻找生活及教材中易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冲突的情境,激活学生发现探索的心理机制,使其在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生成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3)情感性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形成发展的关键期,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课程,应充分发挥教学对小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及美好情感体验的功能。因此,语文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有情感的摄入,它是学生个体获得真实独特的情感感悟、体验,健全学生情感,实现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共鸣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境中含情,即教师将文本所蕴含的美好情感融会在问题情境中;另一方面,心中露情,即教师要有饱满的情感,并将这份情感传递给
54、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促发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统一。(4)趣味性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天生热衷有趣好玩的事物,教师应创设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勾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有趣的问题探索中乐此不疲,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使乐其业”。2.问题情境创设方式(1)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生活现象时产生对教材文本中主题意蕴的思考。例如,四年级学生已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马路上老人摔倒后恶意勒索好心人、火车站边以有残疾障碍博取同情的健康骗子或是公路上撞到行人后逃之夭夭的肇祸者等。由此,在学习诚实与信任一课中,教师可根据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巧设问题
55、情境,引发学生对“诚实与信任”美德的思考。(2)抓住课文情节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善于发现课文情节描写的矛盾处、关键点,以其为突破口,巧妙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欲望的情境。例如,在大作家的小老师中,开头写“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家”,结尾却是“小女孩是我的老师”,这两处看似矛盾的表达,引起学生认知及情感上的“不平衡”,挑起学生对探索解读“为何普通的一位小女孩竟能成为大作家的老师”的强烈热情。(3)利用不同形象的对比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以文章中不同角色言行举止的差异性为问题情境创设点,激发学生多元化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童话体三袋麦子一文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在拿到土地爷爷送的一口袋麦子后三种截然不同
56、的处理麦子方式,激起学生对故事主角生活态度的思索和多元化评价,并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生活信仰的审度反省;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和张飞看待诸葛亮的鲜明态度对比,促使学生对人物出身、外貌、性格、社会地位等进行考察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小说中的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4)结合日常中实践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实践经验和新学习内容的对比情境中发现问题。例如,学生平时都有切苹果的经历,而他们通常切法是竖着切,而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由横着切而发现苹果内五角星图案的新方式。因此,教师可由与学生实践行为不同的新事实来作为情境引入点,让学生在立足当下中发现问题,体悟出创新思维出新知的奥
57、秘。(三)提出问题的策略问题是复杂思维活跃下的产物,是人在对问题情境和问题本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用语言呈现出来的思维矛盾物。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诚然,问题的提出亦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提问主体所提出的问题应简明、循序渐进;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即具有启发性、探讨性和延伸性。方如此,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大脑“开窍”。1.提问主体的交互性传统问题教学中,教师掌控着问题的主导权,呈现出“一人堂”和“满堂问”现象。而核心素养时代下的提问主体应是教师和学生,二者是交互的主体关系,以彼此所提出问题之间的可关联性、可沟通性共同作用于教学活动。“主体的视角和角色,影响着问题的表述和范围” 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 元教育理论探索M.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吊篮设备租赁合同书-专业高空作业设备租赁服务商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健康项目权益转让合同
- 2025年度动产抵押融资租赁合同示范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节庆策划合同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
- 希腊神话故事450字7篇范文
- 在线支付服务安全保障合同
- 农业项目投资和经营合作协议
- 农村土地流转与综合利用合同书
- 《2025合同违约的应对策略》
- 项目施工副经理工作计划
- 2024至2030年中国医药销售外包(CSO)行业市场运行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 DB43-T 2142-2021学校食堂建设与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 电厂锅炉大修施工方案
-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辽宁选拔赛试题库-下(判断题)
- DL∕T 2447-2021 水电站防水淹厂房安全检查技术规程
- HG∕T 2049-2018 搪玻璃设备 高颈法兰
- 2024-2030全球及中国通过硅通孔(TSV)技术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DB33-T2386-2021《公路工程小型预制构件施工技术规范》
- 托育机构婴幼儿健康档案(样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