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4 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4 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4 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4 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4 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热点热点1 1 概括内容主旨概括内容主旨 (2011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渡 江江 明张明张 弼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西飞白日忙

2、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客愁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4分)分)【解题点拨【解题点拨】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该题,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该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句的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句的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整体把握。由整体把握。由“几问津几问津”“”“忙于我忙于我”可知作者奔波忙碌;由可知作者奔波忙碌;由“客愁客愁”“”“孤枕孤枕”可知作

3、者孤身在外;由可知作者孤身在外;由“乡国梦乡国梦”可知作者可知作者思念家乡思念家乡, ,由由“交游落落交游落落”可知作者朋友很少。抓住以上关键词可知作者朋友很少。抓住以上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情感,那么语分析作者的情感,那么“客愁客愁”的内容自然能够抓住。的内容自然能够抓住。【阅卷手札【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得失分分析 天天忙碌,一生天天忙碌,一生奔波。朋友稀少,奔波。朋友稀少,无处游玩。无处游玩。没有概括出作者没有概括出作者“孤身在外孤身在外”这一点,忽这一点,忽视题干中视题干中“客愁客愁”这一关键信息。进而没这一关键信息。进而没能点出客愁另一个方面的展示能点出客愁另一个方

4、面的展示“思念家思念家乡乡”。失。失2 2分。分。实际得分:实际得分:2 2分。分。阅卷人点评:审题不细心,没抓住阅卷人点评:审题不细心,没抓住“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关键的关键信息,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在具体解答时没有结合诗中词语分信息,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在具体解答时没有结合诗中词语分析析“客愁客愁”的具体展现。没有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使得分析的具体展现。没有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使得分析成为无源之水。此为答题大忌,需注意。成为无源之水。此为答题大忌,需注意。请你组织答案:请你组织答案:_满分答案:满分答案:奔波忙碌奔波忙碌( (几问津、忙于我几问津、忙于我) ),孤身在外,孤身在外(

5、 (孤枕孤枕) ),思念,思念家乡家乡( (乡国梦乡国梦) ),朋友零落,朋友零落( (交游落落交游落落) )。 一、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一、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着纸醉金迷、酣歌

6、曼舞的生活。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快乐。作生活给他带来的快乐。作品香艳柔媚。品香艳柔媚。降宋后降宋后李煜过着李煜过着“此中日夕,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的屈辱生活。生活。作品以抒写故园之思、亡作品以抒写故园之思、亡国之痛为主。作品感情真国之痛为主。作品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挚沉痛、凄怆动人。 二、结合时代特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映现实二、结合时代特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的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7、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

8、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再如,同样是离别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再如,同样是离别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盛唐送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三、利用暗示信息,聚焦诗歌创作的微环境,探寻蕴涵在三、利用暗示信息,聚焦诗歌创作的微环境,探寻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态度诗歌中的情感态度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 暗示信息的范围

9、:暗示信息的范围: 别人的评价、诗歌的标题、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释。别人的评价、诗歌的标题、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释。 暗示信息的作用:暗示信息的作用: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解读诗歌时必须细心阅读,和观点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解读诗歌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答

10、题步骤【答题步骤】 第一步,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第一步,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战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第三步,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答题模板【答题模板】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通过什么手法通过什么手法+

11、+描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 +评价评价 分析思想情感就是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分析思想情感就是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价。 热点热点2 2 分析思想情感分析思想情感 三年三年2 2考考 高考指数高考指数: : (2010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定定 林林 【宋】王安石【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

12、息烦襟。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后常到此游憩。仍:又。仍:又。诗人为什么认为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悲虫”也会有也会有“好音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 3分)分)【解题点拨【解题点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即要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即要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作答。首联,写定林清凉的泉水和空旷的地处所础上

13、加以分析作答。首联,写定林清凉的泉水和空旷的地处所带来的好处,山水林壑之美已在不言中;颔联写自己高兴时的带来的好处,山水林壑之美已在不言中;颔联写自己高兴时的脱屦和敷衾。颈联和尾联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这脱屦和敷衾。颈联和尾联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这样,再联系背景,抓住作者罢官失意后寄情山水的心理加以分样,再联系背景,抓住作者罢官失意后寄情山水的心理加以分析析“悲虫悲虫也会有也会有好音好音”的原因即可。的原因即可。答题思维轨迹:答题思维轨迹:读全词读全词找意象找意象析意象析意象找修饰语找修饰语总结特点总结特点品味情感品味情感结合注释结合注释深化理解深化理解结合内容结合内容分析鉴

14、赏分析鉴赏现场答案展示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得失分分析 【阅卷手札【阅卷手札】诗人因自己悲伤而感到诗人因自己悲伤而感到“虫虫”也悲伤,感到也悲伤,感到“好音好音”,是,是因为自己有所超脱,即使身因为自己有所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能自我解脱,表处逆境,也能自我解脱,表现了诗人被罢官后的孤独悲现了诗人被罢官后的孤独悲伤寂寞之情。伤寂寞之情。能够围绕诗句本身作出相应分析,能够围绕诗句本身作出相应分析,得得1 1分。但情感分析定位不准,没分。但情感分析定位不准,没有把握作者被罢官后,寄情大自然有把握作者被罢官后,寄情大自然的超然物外的快乐情感。失的超然物外的快乐情感。失2 2分。分。实际得分:实际得分

15、:1 1分。分。 阅卷人点评: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等类型的题目时,应结合诗阅卷人点评: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等类型的题目时,应结合诗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具体分析。否则只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具体分析。否则只凭只言片语或作者的经历分析就会导致分析片面或者不当。凭只言片语或作者的经历分析就会导致分析片面或者不当。满分答案:满分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我来阅卷和点评【我来阅卷和点评】现场答案展示现场答案

16、展示我的分析我的分析 诗人能够从悲鸣的虫叫声中感知到美好诗人能够从悲鸣的虫叫声中感知到美好的音。的音。我的点评:我的点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我的分析:该考生能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我的分析:该考生能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得2 2分。但在分析时没有联系作者的经历,即未做到分。但在分析时没有联系作者的经历,即未做到“知人论知人论世世”,失,失1 1分。实际得分:分。实际得分:2 2分。分。我的点评:组织答案应该做到我的点评:组织答案应该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经历和,联系诗人经历和本诗句所运用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不要架空分析,本诗句所运用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情感具体

17、分析。不要架空分析,即脱离诗人经历和诗句内容直接即脱离诗人经历和诗句内容直接“贴标签贴标签”。把握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内容和观点态度的“五抓五抓” 1.1.抓住关键内容,以一窥全把握诗歌的情感抓住关键内容,以一窥全把握诗歌的情感 抓关键内容,主要抓诗题、抓关键词语和抓题材等。抓关键内容,主要抓诗题、抓关键词语和抓题材等。 (1 1)抓诗题)抓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广陵,一个,一个“送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

18、惜别之情。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 2)抓关键词)抓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中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情”一句,由一句,由“故园情故园情”一词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一词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 3)抓题材)抓题材 古诗按题材分成若干类,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按题材分成若干类,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

19、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思乡诗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如王维的也不同。思乡诗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忆山东兄弟;送别诗写离愁别绪,如王勃的;送别诗写离愁别绪,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任蜀州;咏史诗则借古人写己情,如苏轼的;咏史诗则借古人写己情,如苏轼的念奴娇念奴娇赤壁赤壁怀古怀古。熟悉了古诗的题材,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熟悉了古诗的题材,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 2.抓住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抓住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

20、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景”、所咏之、所咏之“物物”,即为客观之,即为客观之“象象”;借景所抒之;借景所抒之“情情”,咏物所言之,咏物所言之“志志”,即为主观之,即为主观之“意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旅夜书怀中的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3. 3.抓住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抓

21、住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4.

22、4.抓住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抓住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 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情。 5.5.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注释分类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相

23、关诗句介绍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别人评价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从中揣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的描绘,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或词语具体第一步,根据诗句的描绘,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揭示情感。第二步,揭示情感。 第三步,挖掘出深层内涵。第三步,挖掘出深层内涵。 评价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

24、上,评价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包括: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包括:热点热点3 3 评价观点态度评价观点态度 三年三年1 1考考 高考指数高考指数: :观点态度观点态度对事件、人物的态度对事件、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2010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岁岁 暮暮 唐杜甫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

25、江城。,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注】【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寂寞壮心惊”的感慨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请结

26、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析。(4(4分分) )【解题点拨【解题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全诗,了解诗人境遇、主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全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寻背景词句寻背景词句结合诗人生平结合诗人生平志向想原因志向想

27、原因联系注释联系注释,明背景明背景,晓原因晓原因结合诗句结合诗句,分条剖析分条剖析答题思维轨迹:答题思维轨迹:【想一想【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解题指南】 第一步:整体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第一步:整体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岁尾年末,杜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岁尾年末,杜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偏偏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饱经战乱的人民是漂泊异乡。偏偏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饱经战乱的人民再一次遭受战乱之苦。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再一次遭受战乱之苦。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用

28、大,用“烟尘烟尘”和和“鼓角鼓角”来借代战争,来借代战争,“犯犯”“”“动动”暗示敌暗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情况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情况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朝廷谁请缨”,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

29、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自己为朝廷所弃,作客他乡,报国无门,但作的无奈和悲愤。自己为朝廷所弃,作客他乡,报国无门,但作者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者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壮心惊”的心情。的心情。 第二步: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和典故,品味作者的情感。第二步: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和典故,品味作者的情感。 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做本诗时,雪岭临近三州已被吐蕃攻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做本诗时,雪岭临近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当时杜甫客居阆州。这样就明白了国家时局艰危,杜甫是占,当时杜甫客居

30、阆州。这样就明白了国家时局艰危,杜甫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客居他乡,孤独寂寞。“请缨请缨”,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而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而关心国家的人却被弃置不用。寂寞之情,壮心无处可报,怎能关心国家的人却被弃置不用。寂寞之情,壮心无处可报,怎能不心惊!不心惊! 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将概括内容梳理成完整答案。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将概括内容梳理成完整答案。 【阅卷手札【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得失分分析 西南边境发生战西南边境发生战争,朝中无忠臣争,朝中无忠臣良

31、将为国分忧;良将为国分忧;国家多难,自己国家多难,自己报国无门,寂寞报国无门,寂寞忧愁。忧愁。分析了分析了“寂寞壮心惊寂寞壮心惊”的外因且内容较全的外因且内容较全面,得面,得2 2分。没有分析内因,失分。没有分析内因,失1 1分。没有分。没有点出作者的情感,如点出作者的情感,如“崇高的责任感、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烈的爱国感情”等,失等,失1 1分。分。实际得分:实际得分:2 2分。分。阅卷人点评:只分析了阅卷人点评:只分析了“寂寞壮心惊寂寞壮心惊”的外因,即社会原因,的外因,即社会原因,没有结合全诗分析内因,即作者的个人原因,挖掘不深,遗漏没有结合全诗分析内因,即作者的个人原因,挖掘

32、不深,遗漏了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记住:做这类题,要结合诗词,重了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记住:做这类题,要结合诗词,重点分析、评价作者的个人原因。点分析、评价作者的个人原因。请你组织答案:请你组织答案:_满分答案:满分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现形成巨大反差。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一、了解诗歌

33、创作的特定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

34、的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杜甫的分析。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六。情随景生,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六。 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

35、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们创设的意境,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 二、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二、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

36、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观点,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这样的诗词,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这样的诗词,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赵翼的如赵翼的论诗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用简略的文字作者用简略的文字“万

37、口传万口传”来描述了李杜诗作的魅力及来描述了李杜诗作的魅力及影响,然后又通过后面的两句诗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愿望与影响,然后又通过后面的两句诗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愿望与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是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两个理趣句,它隐含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层,那这是两个理趣句,它隐含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层,那么对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愿望与主张也就明确了,即反映了么对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愿望与主张也就明确了,即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作者对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展

38、的主张。展的主张。 三、分析诗歌的意境三、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 欧阳修的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 这首诗描写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

39、句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中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中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红树红树”、“青山青山”、“绿草绿草”、“落落花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的情感,人眷恋春景的情感, 从这组意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对从这组意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生命的热爱。 四、借助诗歌中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四、借助诗歌中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

40、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诗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引用点化前人诗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词中就提到了孙

41、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酬的感叹。 五、准确概括,全面归纳,不挂一漏万五、准确概括,全面归纳,不挂一漏万 对诗词作品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归对诗词作品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归纳要全面。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概括时要注意完整

42、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赅全。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赅全。 六、恰当评价,因事论诗,不机械套用六、恰当评价,因事论诗,不机械套用 评价观点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评价观点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便“套用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想当然”式地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象。 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

43、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 )时,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 【想一想【想一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结合自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吧!己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吧!【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

44、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谈。 第二,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第二,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是怎样表达的。【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结合相关的诗句或词语具第一步,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结合相关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分析。体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去客观评价诗人

45、的观点态度。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去客观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附口诀:附口诀:概括内容评主旨,人物事件不可缺。概括内容评主旨,人物事件不可缺。诗人语言有特色,表达技巧要结合。诗人语言有特色,表达技巧要结合。标题序言和注释,暗示信息分外多。标题序言和注释,暗示信息分外多。整体阅读抓背景,知人论世多揣摩。整体阅读抓背景,知人论世多揣摩。不夸大来不缩小,恰当评价才准确。不夸大来不缩小,恰当评价才准确。表面意思分析到,深层内涵再挖掘。表面意思分析到,深层内涵再挖掘。整合答案有步骤,盲目套用也不可。整合答案有步骤,盲目套用也不可。 1. 1.概括内容要全面,一定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不要有遗漏。概括内容要全面,

46、一定根据题目要求答题,不要有遗漏。 2.2.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不要离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不要离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代。 3.3.在头脑中理清答案后,再去阅读原诗,重新审读诗歌的在头脑中理清答案后,再去阅读原诗,重新审读诗歌的标题、小序、注释等暗示信息。最后再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符标题、小序、注释等暗示信息。最后再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合题目要求。 4.4.答案要有条理,如果是结合表达技巧综合考查,要先分答案要有条理,如果是结合表达技巧综合考查,要先分析表达技巧,后概括内容,分析评价观点态度。析表达技巧,后概括内容,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一)概括内容主旨(一

47、)概括内容主旨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咏。野次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注】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野次:郊野。棰:鞭子。棰:鞭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可分为几个

48、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答:_【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主要看意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主要看意象和关键词,由前四句的象和关键词,由前四句的“峥嵘峥嵘”“”“幽篁幽篁”“”“阿童阿童”“”“老觳觫老觳觫”等意象可知前四句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等意象可知前四句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第一层次;由第三联关键词语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第一层次;由第三联关键词语“爱爱”可可知,全诗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了对感想的抒发,后四句可知,全诗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了对感想的抒发,后四句可为第二层次。为第二层次。答案

49、: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二)分析思想情感(二)分析思想情感2.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双调蟾宫曲叹世叹世 马致远马致远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

50、光台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江湖,也避风波。 【注】【注】小宇:小屋子。婆娑:优美。小宇:小屋子。婆娑:优美。严子陵:汉代隐士。严子陵:汉代隐士。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同学。光武帝即位后思慕他,召至宫中,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同学。光武帝即位后思慕他,召至宫中,他却执意归隐。他却执意归隐。孟光台:指孟光举案齐眉之事。台,指食案。孟光台:指孟光举案齐眉之事。台,指食案。孟光,东汉文学家梁鸿之妻。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不仕。孟光,东汉文学家梁鸿之妻。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不仕。倒大:非常大。倒大:非常大。这首元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

51、,作简要这首元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赏析。答:答:_【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结合对古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去分析,如以结合对古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去分析,如以“竹里游亭竹里游亭” ” “小宇婆娑小宇婆娑”“”“池塘池塘”等事物表明景物的优美、恬静,以此反等事物表明景物的优美、恬静,以此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严子陵严子陵”“”“孟光孟光”两个典故,反映两个典故,反映作者孤独的心灵在历史深处找到知音,运用古代贤者的形象反作者孤独的心灵在历史深处找到知音,运用

52、古代贤者的形象反衬出作者失意落魄,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衬出作者失意落魄,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还要结合篇中关键词语分析,如还要结合篇中关键词语分析,如“醒时醒时”“”“醉后醉后”表现出作者表现出作者痛苦的内心。痛苦的内心。答案:答案:开篇开篇“蹉跎蹉跎”一词慨叹一事无成。一词慨叹一事无成。“醒时醒时”“”“醉后醉后”表表现出作者痛苦的内心。结尾一句,对不得用世的感慨进行反讽。现出作者痛苦的内心。结尾一句,对不得用世的感慨进行反讽。全曲以全曲以“叹世叹世”为题,抒写了曲折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历程,透为题,抒写了曲折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历程,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53、。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无奈。3.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南柯子忆旧忆旧 【宋】仲殊【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酒那人家注注? ? 【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作品简要分析。根据作品简要分析。答:答:_【解析【解析】

54、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先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这道题,先要结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去理解全词,如要结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去理解全词,如“数声啼鸟怨年华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怨。“绿杨堤畔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其次结合对古诗达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其次结合对古诗词语言的赏析去分析,如词语言的赏析去分析,如“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又是凄凉时候在天

55、涯”一句中的一句中的“凄凉凄凉”表现了作者的厌倦、孤寂。表现了作者的厌倦、孤寂。答案:答案: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数声啼鸟怨年华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一句可以看出;抒发了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作者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写的是作者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

56、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三)评价观点态度(三)评价观点态度4.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偶偶 成成 萧立之萧立之雨妬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雨妬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斥责朱门大户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斥责朱门大户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你认为呢?结合最后两句加以说明。你认为呢?结合最后两句加以说明。答:答:_【解析

57、【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干已给出了作者的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干已给出了作者的态度,要求结合后两句分析说明。解题时,先判定是否,再抓态度,要求结合后两句分析说明。解题时,先判定是否,再抓住最后两句中住最后两句中“城中岂识城中岂识”“”“却恨悭晴却恨悭晴”以及以及“农耕好农耕好”“”“放放纸鸢纸鸢”等关键词语理解、分析。原句意思为等关键词语理解、分析。原句意思为“下雨了,城中的下雨了,城中的人不懂得农家盼雨之情,只恨没有晴天,放不了风筝。人不懂得农家盼雨之情,只恨没有晴天,放不了风筝。”句中句中“岂识岂识”“”“却恨却恨”形成对比,写出了人们对雨的不同态度,从形成对比,写出

58、了人们对雨的不同态度,从而突现了主题。而突现了主题。答案:答案:同意这种说法。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农人对雨急切盼望,同意这种说法。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农人对雨急切盼望,下雨了好去耕田;而城中富贵人家却恨老天吝啬晴天,耽误了下雨了好去耕田;而城中富贵人家却恨老天吝啬晴天,耽误了他们去放风筝。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斥责了那些只知玩乐,他们去放风筝。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斥责了那些只知玩乐,不识农时,不顾民生疾苦的人。不识农时,不顾民生疾苦的人。一、高考题组一、高考题组5.5.(2009200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雪中

59、看梅花 (元)王(元)王 旭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萼:花萼。这里指花瓣。(1 1)词中的)词中的“两种两种”指的是指的是_,“一家一家”指的是指的是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词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关键是关注词本题考查理解诗词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关键是关注词的题目,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一空根据上片的题目,联

60、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同点。答案:答案:梅花与雪花梅花与雪花 大自然大自然(2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答:答: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品思想情感。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品思想情感。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