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全国)_第1页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全国)_第2页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全国)_第3页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全国)_第4页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全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1微粒的性质】【题型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题型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题型3】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实验【题型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考点2分子和原子】【题型1】分子的概念与性质【题型2】原子的概念与性质【题型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题型4】从微观角度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题型5】从微观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题型6】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题型7】微粒图像的分析及应用【考点3原子结构】【题型1】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题型2】原子的构成【题型3】原子中各微粒的数值关系【题型4】原子结构相关信息分析及应用【题型5】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及计算【考点4离子】【题型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识【题型2】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及应用【题型3】离子的概念和形成【题型4】离子符号的书写和含义【题型5】离子和原子的相互转化【题型6】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题型7】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区别与联系【考点5元素与元素周期表】【题型1】元素的概念【题型2】元素分类【题型3】元素符号书写及含义【题型4】元素与原子、物质的区别与联系【题型5】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题型6】地壳中元素的含量【题型7】元素与人体健康【题型8】元素周期表信息【题型9】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题型10】元素周期表结构及简单规律【考点6化学式及意义】【题型1】化学式及含义【题型2】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题型3】化学式图示分析【题型4】化学式书写与命名【考点7化合价】【题型1】化合价表示方法【题型2】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题型3】常用化合价规律【题型4】计算元素的化合价【题型5】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题型6】判断化学式的正误【考点8化学式计算】【题型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题型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题型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题型4】化学式综合计算【考点1微粒的性质】0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例1】(2023北京西城区二模)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A.水 B.高锰酸钾 C.氧气 D.二氧化碳【答案】C【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析】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B、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变式1-1】(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2022-2023上学期期末)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A.O2 B.H2O2 C.H2SO4 D.NO2【答案】A【解析】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该选项符合题意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硫酸是由硫酸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1-2】(2023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二模)记录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红同学的笔记,其中有误的是()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答案】A【解析】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约为21%,故选项A说法错误。B、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选项B说法正确。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C说法正确。D、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A。【变式1-3】(2023河南中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A.汞 B.水 C.氢气 D.硫酸铜【答案】D【解析】A、汞是一种金属单质,由汞原子直接构成,选项错误;B、水由水分子构成,选项错误;C、氢气由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D、硫酸铜是一种盐,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选项正确,故选D。【变式1-4】(2023内蒙古通辽市中考)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碳酸钾 B.液氧 C.金刚石 D.银【答案】B【解析】A、碳酸钾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银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银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变式1-5】(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氯化钠 B.过氧化氢 C.汞 D.C60【答案】C【解析】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汞是金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D、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0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例2】(2023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如图所示: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无色溶液。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氨的水溶液显_______。【答案】①.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②.碱性【解析】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氨的水溶液显碱性,故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变式2-1】(2023年山东烟台中考)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会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下列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铁钉生锈需要氧气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探究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C、锌粒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符合题意;D、图中实验,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可探究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2-2】(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月考)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色;(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答案】(1)红(2)比较环保,节约药品(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先聚集在上方。【变式2-3】(2023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中考模拟)如图所示,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氨气与氯化氢气体接触后有白色固体生成C.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D.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答案】C【解析】A、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反应生成氯化铵,故A正确;B、管内有白烟产生,因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白烟是白色固体,故B正确;C、氨气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快,是因为产生的白烟位置在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故C错误;D、产生的白烟位置在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说明氨气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氨气、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7、36.5,故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D正确。故选C。【变式2-4】(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兴趣小组同学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了“无形变有形”的创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仪器省略)。

(1)图1中,打开塑料瓶瓶盖,同时打开氧气传感器开关,得到了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B段氧气体积分数逐渐降低,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BC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写一种)。(2)图2中,打开弹簧夹,向试管Ⅰ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关闭弹簧夹(保持导管口在液面以下)。观察到试管Ⅰ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有液体流入试管Ⅱ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反应结束后,试管Ⅱ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无沉淀生成,试管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管Ⅱ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除酚酞以外)。【答案】(1)分子不断运动;用手捂住塑料瓶;(2)试管Ⅰ中镁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压强增大;;MgCl2和NaCl【解析】(1)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AB段氧气体积分数减小,说明氧气减少,从瓶内逸出,微观解释为分子不断运动,氧气分子运动到塑料瓶外。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则说明氧气逸出速度加快,即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则可能是用手捂住塑料瓶,使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2)Ⅰ中推入稀盐酸后,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加入的稀盐酸没过导管,气体无法通过导管排出,则试管内压强增大,将试管内液体沿导管压入Ⅱ试管中。所以产生试管Ⅰ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有液体流入试管Ⅱ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试管Ⅰ中镁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压强增大。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则进入Ⅱ中的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镁可能有盐酸。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无沉淀产生则说明没有发生该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消耗完了氢氧化钠,而没有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则进入Ⅱ中的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盐酸,Ⅱ中发生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且盐酸将氢氧化钠全部消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试管Ⅱ中溶液的溶质中一定含有不反应的氯化镁、生成的氯化钠,一定不含氢氧化钠,可能含有HCl。【变式2-5】(2023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三模)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将浓氨水滴入一处酚酞溶液中,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现象:1和2处溶液都是红色 B.性质:浓氨水呈碱性且具有挥发性 C.结论: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拓展: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答案】D【分析】A、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行分析。B、根据2处酚酞溶液也变红进行分析。C、根据1、2处的现象进行分析。D、根据盐酸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析】A、将呈碱性的浓氨水滴到1处,因为两种物质之间接触,使无色酸酞变为红色,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2处,溶于水形成氨水使2处无色酚酞变红,故A正确;B、2处酚酞溶液也变红,说明浓氨水呈碱性且具有挥发性,故B正确;C、由1、2处的现象可得到结论: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正确;D、盐酸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故D错误;故选:D。【变式2-6】(2023海南模拟)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可以得到一种铵盐,该反应常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浓盐酸靠近浓氨水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进行实验】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如图甲。(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2)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答案】(1)挥发性;(2)快。【分析】(1)根据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进行分析解答。【解析】(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故产生白烟。(2)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氯化氢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说明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快。故答案为:(1)挥发性;(2)快。【变式2-7】(2023吉林松原市前郭县四模)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装置对比图】【实验操作】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分析讨论】(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的干扰。(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答案】(1)水;(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分析】(1)根据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进行分析解答;(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解析】(1)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故答案为:水;(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故答案为: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变式2-8】(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上学期期中)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星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如图1所示,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实验二】(3)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查阅相关资料可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实验三】(4)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选填“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答案】(1)①.溶液变为红色②.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①.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②.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①.滤纸条上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越慢(或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答案合理即可)(4)①.低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解析】(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溶液变为红色,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为红色;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这一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填: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越慢。故填:滤纸条上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越慢(或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答案合理即可)。(4)由于微粒间有间隔,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了低,同时还可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低;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03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实验【例3】(2021秋四川内江期末)某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2)降低;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子的特性是: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根据分子的特性以及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析】(1)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运动;(2)降低;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变式3-1】(2023湖南新化县三模)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A.分子的体积增大 B.分子间间隔增大 C.分子的质量增大 D.分子的个数增多【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解析】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故选:B。【变式3-2】(2023湖南郴州中考)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答案】A【解析】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错误;C、1滴水在宏观上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错误;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错误;故选A。【变式3-3】(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21-2022上学期期末)用两个注射器分别吸取空气和红墨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然后向内都用最大力气推活塞。记录数据如下:初始刻度压缩后的刻度空气10mL2mL水10mL10mL(1)实验可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依据是______。(2)该实验还可以证明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依据是______;设计此实验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答案】(1)空气能被压缩(或空气由10mL被压缩到了2mL)(2)①.空气比水更容易被压缩(或在相同条件下,10mL空气被压缩到了2mL,10mL水的体积没变化)②.空气和水的体积相同,推动活塞的力相同【解析】(1)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空气被压缩,能够向内推活塞,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2)盛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比盛有红墨水的注射器活塞容易推动,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根据控制变量法由于是两支注射器,故应控制空气和水体积相同,手推活塞时力气要相同。【变式3-4】探究微粒的性质(1)在“探究浓盐酸物理性质”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会观察到瓶口有________出现,这一现象能够体现微粒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2)如下图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________(填甲或乙);②通过对比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的微粒间的空隙比水的________(填大或小)。【答案】白雾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甲大【解析】(1)在“探究浓盐酸物理性质”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这一现象能够体现微粒具有的性质是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如图C和图D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甲;2通过对比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的微粒间的空隙比水的大。0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例4】(2023平邑县二模)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首次采用“绿氢”作为火炬燃料,其储存采用了高压储气的方式。下列关于该储气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氢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氢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氢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答案】D【分析】根据高压储气的过程进行分析。【解析】高压储气,增大压强,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氢分子本身不变,氢分子数目、体积、质量都不变。故选:D。【变式4-1】(2023河南洛阳栾川县模拟)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2)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3)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汞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分子的构成不同。【分析】根据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或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或原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解析】(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2)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3)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汞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分子的构成不同。【变式4-2】(2023河南二模)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事实。(1)夏天,汽车轮胎充气太足,在暴晒时容易爆胎。(2)酒香不怕巷子深。【答案】(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析】(1)夏天,汽车轮胎充气太足,在暴晒时容易爆胎,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2)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答案为:(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变式4-3】(2023湖南岳阳中考)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答案】B【解析】A.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此选项正确;B.湿衣服被晾干,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此选项错误;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此选项正确;D.宏观上一滴水很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此选项正确。故选B。【变式4-4】(2023山东枣庄中考)“宏观拼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一滴水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带有酒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B、一滴水宏观上很小,但其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解释正确;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说明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解释错误;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解释正确;故选:C。【考点2分子和原子】01分子的概念与性质【例1】(2023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2023年5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完成了首次商业航班飞行。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A.O2 B.2O C.O D.O2-【答案】A【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化学符号O2。故选A。【变式1-1】(2023辽宁本溪模拟)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硫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硫分子【答案】D【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变成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解析】二氧化硫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因此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硫分子。故选:D。【变式1-2】(2023黑龙江绥化肇东市校级模拟)“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特点之一、“端午时节粽飘香”,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变大【答案】A【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端午节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是因为粽子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A。【变式1-3】(2023湖北襄阳模拟)新冠肺炎期间使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会闻到较浓的酒精气味,这是因为()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析】闻到较浓的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故选:B。【变式1-4】(2023云南德宏州模拟)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气凝胶冰”与水的分子构成不同 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答案】A【分析】根据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只是水分子的存在状态的改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析】A.“气凝胶冰”是由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B.“气凝胶冰”在改变件下会融化,故B错误;C.“气凝胶冰”与水的分子构成相同,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故C错误;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不停止运动,故D错误。故选:A。【变式1-5】(2023河南洛阳宜阳县三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盛开季节,中国国花园内满园飘香,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质量变小【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物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牡丹盛开季节,中国国花园内满园飘香,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与分子间间隔、分子的体积、质量无关。故选:C。【变式1-6】(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答案】A【解析】A、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质量不变,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C、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答案:A。【变式1-7】(2023吉林松原模拟)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答案】(1)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碘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二者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二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故答案为:(1)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变式1-8】(2023辽宁大连模拟)从微观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用微粒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属于一种混合物的理由是。(2)空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空气,其原因是。(3)在长期干涸的深井中会聚集较多二氧化碳气体,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小于”或“等于”)氮分子、氧分子质量。(4)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是由于、的缘故。【答案】(1)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2)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各种分子之间间隔变小;(3)大于;(4)都含有氧分子;氧分子能支持燃烧。【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来分析;(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3)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4)根据氧气的性质以及物质的构成来分析。【解析】(1)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故空气属于混合物;(2)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各种分子之间间隔变小,空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空气;(3)在长期干涸的深井中会聚集较多二氧化碳气体,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氮分子、氧分子质量;(4)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由于氧分子能支持燃烧,故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可燃物燃烧;【变式1-9】(2023春张家港市校级月考)我国冬奥会速滑馆内,冰面下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实现制冷,而气态的二氧化碳经过压缩机压缩变成具有巨大能量的超临界状态,通过冷凝过程释放能量。(1)分子间间距:超临界CO2流体(填“>”“<”或“=”)通常的液态CO2。(2)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变成气态的CO2后,分子间空隙(填“增大”“减小”或“无法判断”)。(3)液态CO2与超临界CO2流体化学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答案】(1)>;(2)增大;(3)分子构成相同。【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物态变化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关系、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析】(1)由图可知,超临界CO2流体是介于气态二氧化碳与液态二氧化碳之间的物质,则超临界CO2流体中分子间的间距>液态CO2中的分子间间距;故答案为:>;(2)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的CO2后,分子间空隙增大;故答案为:增大;(3)液态CO2与超临界CO2流体都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所以液态CO2与超临界CO2流体的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分子构成相同。02原子的概念与性质【例2】(2023年广西柳州市中考三模)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答案】B【解析】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说法错误;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说法正确;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D、分子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说法错误;答案:B。【变式2-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经纬中学2022-2023下学期期中)对下列事实成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事实或现象解释A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二氧化碳分子无色B水银体温计量体温原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变大CH2O2和H2O性质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D石墨和金刚石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A.AB.BC.CD.D【答案】D【解析】A、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分子是微观粒子没有颜色等宏观属性,选项错误;B、水银体温计量体温是由于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宏观上使其体积改变,原子本身不变,选项错误C、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但分子构成不同,因此二者性质不同,选项错误;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正确选:D【变式2-2】(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2022-2023下学期期中)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答案】C【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选C【变式2-3】(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中考一模)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大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答案】B【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故C正确;D、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故选:B。【变式2-4】(2023年陕西省宝鸡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二)2023年1月9日,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生活中可以利用饮料瓶制作“简易压缩空气火箭”,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2)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①以上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序号)。②物质甲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③由以上微观过程可知,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答案】(1)间隔(2)①.甲、丁②.7:16③.原子【解析】(1)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2)①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为N2O4、乙为N2H4、丙为氮气、丁为水,N2O4是由N、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N2H4是由N、H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属于氧化物的是甲、丁;②物质甲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4×2):(16×4)=7:16;③由以上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0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例3】填写具体的微粒名称: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裂成和,每2个氧结合成一个,许多直接构成金属汞,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答案】分子;汞原子;氧原子;原子;氧分子;汞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分析】根据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结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进行分析解答。【解析】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分裂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该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了,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汞原子和氧原子。故答案为:分子;汞原子;氧原子;原子;氧分子;汞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变式3-1】(2023上海长宁区二模)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化学变化中都可分 C.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答案】A【解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A正确;B、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B错;C、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C错;D、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分子的质量比有的原子的质量大,有的原子的质量比有的分子的质量大,故D错。故选:A。【变式3-2】(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2022-2023上学期检测二)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粒子C.分子大、原子小 D.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答案】A【解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粒子,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粒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但实际中,原子还可再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变式3-3】(2023湖南衡阳祁东县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D.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答案】B【解析】A、原子可以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说法错误;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说法正确;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说法错误;D、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质量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说法错误。故选:B。【变式3-4】(2022广东吴川市校级三模)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元素可能发生变化 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D.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答案】C【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和原子的结构分析;B、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元素都不变进行分析;C、根据构成物质粒子的种类分析;D、根据分子、原子的种类分析。【解析】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原子仍可以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故A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元素都不变;故B错误;C、构成物质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故C正确;D、分子、原子的种类都很多,有的分子比原子大,有的分子比原子小,故D错误;故选:C。【变式3-5】(2022秋上海静安区期末)下列性质能够区分原子和分子的是()A.是否能构成物质 B.分子体积大于原子 C.原子间有间隙,而分子间没有间隙 D.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答案】D【分析】A、根据原子和分子都能构成物质分析;B、根据不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分析;C、根据原子和分子间都有间隙分析;D、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分析。【解析】A、原子和分子都能构成物质,不能区分原子和分子;故A错误;B、不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因为不管是体积还是质量,有的分子大于原子,有的原子大于分子,不能区分原子和分子;故B错误;C、原子和分子间都有间隙,不能区分原子和分子;故C错误;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所以能区分原子和分子;故D正确;故选:D。【变式3-6】(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四中学2023-2024月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答案】A【解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A正确;分子、原子都是不停地运动,B错误;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C错误;不同种类的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形成化合物。D错误。04从微观角度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4】(2022广西桂林模拟)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变化是()A.碘受热变碘蒸气 B.一定条件下水制成冰块 C.块状的硫碾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答案】D【解析】A、碘受热变碘蒸气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一定条件下水制成冰块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块状的硫碾磨成硫粉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氧化汞受热变成汞和氧气是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故D正确。故选:D。【变式4-1】(2023市北区二模)《黄帝内经》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和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阳光、温度、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发为水蒸气时,水分子变大 B.雨水落地后,水分子静止不动 C.水蒸气聚集成云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此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答案】D【分析】A、根据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分子的间隔变大进行分析;B、根据雨水落地后,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进行分析;C、根据水蒸气聚集成云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进行分析D、根据云和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经阳光、温度、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进行分析。【解析】A、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分子的间隔变大,故A错误;B、雨水落地后,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C、水蒸气聚集成云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D、云和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经阳光、温度、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故选:D。【变式4-2】(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上学期期中)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答案】C【分析】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解析】A.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反应前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还是这两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分子是原子构成的,由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4-3】(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隔【答案】D【解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D。【变式4-4】(2023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一模)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阳离子 B.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 C.要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就必须保持氧分子不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水通电分解反应中的最小微粒【答案】A【分析】A、根据一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负电荷,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进行分析判断。【解析】A、一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要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就必须保持氧分子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水通电分解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05从微观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例5】(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该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C、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D、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5-1】(2023湖北宜昌中考)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自来水 B.红糖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答案】C【解析】A、自来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红糖水由糖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蒸馏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D、矿泉水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5-2】(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圳高级中学2022-2023上学期期中)“〇”、“●”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不能表示纯净物的是ABCD【答案】B【分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同种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并结合图示进行分析。【答案】【解析】A、由图示可知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说明由一种物质组成,则属于纯净物;B、由图示可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说明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C、由图示可知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说明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D、由图示可知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说明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选B。【变式5-3】如图是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请在图B内虚线右侧将缺少的微观粒子补充完整。______(2)此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图A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或“单质”),图C表示的物质属于氧化物,其微观解释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______。(3)该变化的微观实质为: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______。【答案】(1)(2)化合反应混合物由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3)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解析】(1)由AB是分子变成原子的过程,变化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均不改变,故B中原子数目与A中的相同,所以相关粒子图形为(2)此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一种,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图A表示的物质包含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纯净物,所以必须由同种分子构成,由两种元素组成,则微观上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微观上对应其中一种是氧原子。所以氧化物其微观解释为: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3)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该变化微观实质为: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或构成)一个水分子。06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例6】(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金刚石硬而石墨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水分子不断运动C加压,CO2变成干冰,所占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随压强增大而减小D盐酸、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H+【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A、金刚石硬而石墨软,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说法正确;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说法错误;C、加压,CO2变成干冰,所占体积变小,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随压强增大而减小,故说法正确;D、盐酸、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者均呈酸性,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H+,故说法正确。故选:B。【变式6-1】(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上学期期中)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答案】A【分析】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很多宏观的现象都能证明分子的这些性质。【解析】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后间隔变大,不是分子体积膨胀变大造成的,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由气态变为液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不同的花儿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其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6-2】(2023湖南长沙模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微观角度解释能间到香气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质量都很小 D.分子的体积变大【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飘入到诗人鼻孔中的原因。故选:B。【变式6-3】(2023湖南永州二模)化学知识总是蕴藏在生活中,下列生活现象中能体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A.小甄同学将1L酒精与1L水混合后,发现体积少于2L B.小艳同学在炒菜时,闻到菜香味 C.小伟同学发现洗了的衣服在夏天更容易干 D.小琴同学将水注入注射器后,发现难以压缩液态水【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A、将1L酒精与1L水混合后,发现体积少于2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错误。B、在炒菜时,闻到菜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错误。C、洗了的衣服在夏天更容易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正确。D、将水注入注射器后,发现难以压缩液态水,是因为液态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小,故错误。故选:C。【变式6-4】(2023哈尔滨市香坊区模拟)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事实微观解释A酒精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不同种分子B五月,丁香花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气体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较小A.A B.B C.C D.D【答案】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A、酒精溶液中含有不同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解释正确;B、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解释正确;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但由于碳原子排列防止不同,则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差很大,故解释正确;D、气体能被压缩,是因为气体之间有间隔,且加压情况下,间隔减小,故解释错误。故选:D。【变式6-5】(202吉林白山一模)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 C.碘升华变为碘蒸气——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析】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的缘故,故说法正确;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由于水分子离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氢气,氧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说法正确;C、碘升华变为碘蒸气,是因为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大小不变,故说法错误;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是由于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说法正确。故选:C。【变式6-6】(2023安徽合肥市庐阳区校级四模)宏观世界名姿多彩,微观世界魅力无穷。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180s时双手握作塑料瓶,在300s时将塑料瓶反转敞口向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B段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BC段可能是塑料瓶受热所致 C.CD段能够说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D.420s时瓶中只含有少量的氧分子【答案】D【分析】A、根据AB段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进行分析;B、根据BC段氧气体积分数减小的速率加快进行分析;C、根据300s时将塑料瓶反转敞口向下,氧气体积分数下降进行分析;D、根据420s时瓶中的成分几乎接近空气,不止含有氧分子进行分析。【解析】A、AB段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敞口放置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B、BC段氧气体积分数减小的速率加快,180s时双手握住塑料瓶,BC段可能是塑料瓶受热所致,故B正确;C、300s时将塑料瓶反转敞口向下,氧气体积分数下降,说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故C正确;D、420s时瓶中的成分几乎接近空气,不止含有氧分子,还有氮分子等,故D错误。故选:D。07微粒图像的分析及应用【例7】(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二模)瓶中CO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表示C原子,“”表示O原子)A. B.C. D.【答案】C【解析】A、该图中碳原子和氧原子以单原子的形式存在,不是一氧化碳分子,故错误;B、该图中是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形成的分子,故错误;C、该图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形成的一氧化碳分子,故正确;D、该图是二氧化碳分子,故错误;故选C。【变式7-1】(2023山西中考)在一定条件下,图1的微粒之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图2中的新微粒用符号表示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A.H2O B.OH C.H2O2 D.H2【答案】A【解析】图2中,存在的微粒有H2O、O2,其中氧气为反应的剩余物,所以反应后生成图2中的新微粒符号为H2O。故选A。【变式7-2】(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氧气 B.水C.氯化钠 D.金刚石【答案】C【解析】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B、水由水分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D、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3原子结构】01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例1】(2023春山东威海期末)探寻原子的结构(1)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微观世界的脚步。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科学家(填字母)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才提出原子是可分的观点。A.汤姆森B.道尔倾C.卢瑟福(2)1911年,科学家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用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被反弹了回来。科学家们分析实验现象认为原子中存在一个“很小的结构”,这个“很小的结构”叫做。实验中不会出现如图中b的现象,因为。【答案】(1)A;(2)原子核;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分析】(1)根据原子的发现史进行分析;(2)根据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带正电荷,质量较大。【解析】(1)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2)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当粒子轰击金箔时,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运动轨迹是b,因为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不会靠近,只会偏离。故答案为:(1)A;(2)原子核;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变式1-1】(山东青岛2022-2023上学期月考)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由此推出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一些假设不合理的是()A.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B.原子核体积很小C.原子核与α粒子带同种电荷D.原子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答案】【解析】A、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故错误B、有极少数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小,质量大的原子核;故正确C、一小部分u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有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正确D、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故正确故选A。【变式1-2】(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材料二:1811年,阿伏伽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原子。(1)完成下列表格物质葡萄糖氢气二氧化硫氦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2)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写化学式)。(3)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部分的观点吗?,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答案】(1)C6H12O6;H2;SO2;He;(2)C6H12O6、SO2;(3)不同意;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4)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解析】(1)葡萄糖由葡萄糖分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6H12O6;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氢分子是双原子分子,其化学式为H2;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SO2;氦气属于稀有气体,由氦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He;(2)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上述物质C6H12O6、SO2分别由C、H、O,S、O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其属于复杂原子;(3)材料一中提到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而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故不同意其观点;(4)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在道尔顿的原子论上推陈出新,表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变式1-3】(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22-2023下学期期末)人类不同阶段认识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如下,其中卢瑟福的“ɑ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对认识原子起到了关键作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汤姆森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B.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C.“ɑ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极少数ɑ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的质量很小D.人类借助模型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答案】C【解析】A、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