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李欣荣【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第一单元第2课(部编版必修上第 七单元)。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写景状物散文,这些篇目都描绘了祖国大地风物美景,传达 了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国的秋”和“南国之秋”两地的描写,突 出故都秋天的悲凉,表达了自己对北国秋天的赞颂。在学习中学生可采取点画评注的方法, 身临其境,展开想象,从而逐步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练习分析】故都的秋“研讨与练习”部分要求学生从景物、句段中体察“故都的秋” 的特点,从品味文句中感受作者深沉细腻的情思。同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选取最喜欢的一

2、篇描写秋天的诗文进行交流赏析,加强所学知识的联系。【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的学习,高一学生接触了一些散文篇目,对散文文体知识 已经有了 一定的了解。现代的散文表现个性,散文内容往往带有一定自叙传的色彩。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如何联系作者的个性、情感、文化精神去解读 理解散文,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成为当前高一学生的一个难点。【教学目标】基于学情分析、练习分析和教材分析,我确定了本课基本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出现的基本字词的读法、写法、释义,积累好词好句。2 .通过圈画评注法品读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感受“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词句。3 .了解作者,联系作者文化精神和文

3、化个性,通过联想、想象来理解感受作者深沉而细 腻的情思。【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出现的字词,积累好词好句。2 .品读文中关键词句,感受本文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经历理解感受本文中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思。【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 (注明每环节预设 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 注息事项一、本课导 入:预设时 间2分钟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一起领略 了朱自清笔卜的“荷塘月色”,领略 到大自然夏天荷的香气、水的光彩。那继夏之后的秋天, 在中国文人的笔 下,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 脑海中会闪现出什么词语、诗句?(教师播放PPT秋景图片,根据学生 反应作出相

4、应评价,简单评说“秋” 的特点)词语:萧芯、悲凉、凉爽、售悦、伤感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一一(曹操观沧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一一(刘禹锡 秋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起一(王 维山居秋暝);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子。 起一 李绅古风一首通过插图,调 动学生的积 极性,串联相 关所学的知 识,让学生尽 快投入到新 课的学习中。一、检查预1.同桌相互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是否1.同桌相互检查字词预习通过课前预金戈铁骑习情况:预 设时间5分 钟圈画点评、是否搜集了相关资料),同学发言分享,教师最后明确相关字 词读法、写法、释义: 一椽(chu a n): 一间屋。槐机M h

5、u a i ) 房楝(l ? n) 落蕊(ru i ):凋谢后自然飘落的花心心O2.指名2名同学介绍本文作者,其余 同学进行补充。(教师适当补充)郁达夫的出生地浙江富阳,有着烟雨江南的温润氤氯。郁达夫幼时丧 父,家境艰难,17岁时,他在兄长的 资助下到日本留学,一呆就是十年。 1933年郁达夫处处碰壁而退出“左 联”。情况。1-2名同学发言分 享自己预习的重点字词。2.学生介绍本文作者。(预设:在此环节学生可 能仅仅介绍郁达夫基本信 息,而不涉及到本文写作 时作者所处的年龄阶段、 文化个性)习夯实语言 文字基础,知 人论世,为理 解文章内容 铺垫。教师对 布置预习作 业进行反馈, 在同桌互查

6、时教师可下 讲台到学生 旁边查看,从 而进一步保 证反馈情况 的真实性。三、入景知 情:感知课 文,身临其 境体验故 都秋景(预 设时间38 分钟)(一)一读文章粗认识(8分钟)1 .结合音频,教师进行美读示范。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调、语 速、重音、节奏、感情。3 .定位出本文描写故都秋景的片段, 圈画相关字句,观秋色、听秋声。(二)二读文章深体验(20分钟)4 .学生齐读课文,把握作者笔下故 都秋天的特点,明晰作者对故都秋天 的感情。(明确:清静悲凉)细细品味,"清"、"静"既是对客观景 物特点的描写,是客观色彩,又是作 者内心的感受。&qu

7、ot;悲凉”更多的传达了 作者的主观色彩,感情内敛而又伤 感。5 .小组合作对故都秋景片段的文字 进行分析,划分结构,“这是什么样 的故都秋景?”明确:晨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清秋丰收 图。作者将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这两种色彩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在郁达夫的笔下相 得益彰。把心底的浓情寄托在几幅清 净淡雅的画面里,以景显情。注意:五副秋景图归纳时无需锚 铢必较,避免因追求文字的一致性而(一)一读文章粗认识(8 分钟)1 .学生听读教师示范片段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句段3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 知富有美感和表现力的文 句片段,找出相关句子分 享:我不

8、远千里,要从 杭州一这故者B的秋 味。(可见爱秋之 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一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爱秋之深)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 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 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二)二读文章深体验(20 分钟)4 .学生齐读课文,把握作 者笔下故都秋天整体感 觉。5 .学生定位段落,概括景 图。(一)通过初 读,初步获得 对课文的整 体认知,体验 课文的精妙 之美。(二)故都 的秋是一篇 画面感很强 的现代写景 散文,作者 用清新自然 的笔触描绘 了五幅故都 秋景图。正文 讲授开始时, 教师可调动 学生的视觉、 嗅觉、听觉、 触觉等

9、各个 感觉器官,带 领学生进入 文本所描绘 的画面中,获 取感官审美 愉悦,感知文 章蕴含的感 情,体会语言挫伤学生的积极性。6 .体现人文情怀,感悟美感哲理。试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批注,分享交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官视角关注 文本语段,其间教师也参与讨论和辩 论。比如:“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这句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效 果,“踏”“柔软”除了体现环境之静, 更体现了心境之"静"。(此处教师适 当点拨:1934年作者处于苦闷期, 思 想苦闷、创作枯淡。“清、静、悲凉” 是此时心境的写照)7 .自由朗读,除了写北国之秋的片段

10、外,文章还有没有其他内容,有没有 代表性的句子能说明?这部分内容 能不能删除?试着将这部分和我们 刚才讲的对比看看,有没有什么发 现?(明确:南国之秋)(郁达夫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气息, 清新隽永的语言,不滞腻,不浓丽, 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比较阅读 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故都的秋意) 8.在散文阅读中,散文标题往往带有 一定的含义。我们一起看看本篇课文 标题,解读标题。(故都:北平、北国,故都有旧、 过去的意思,包含一定的文化厚度、 历史底蕴,寄托一定的思念之情。“故 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 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 也会很自然 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 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

11、向往。)预设:破院秋色,第三段。槐树落蕊,第四段。秋蝉残鸣,第五段。闲话秋凉,第六到十段 , 清秋佳果,第十一段。6 .学生找寻自己喜欢的句 子,品读语句,交流发言。7 .学生归纳其余文段内 容,对比阅读,体会南国 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8 .学生解读标题。预设:标题揭示了本文 的描写对象、内容一(三)三读文章拓思路(10 分钟)9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小组思考探究后回答:与个人身世有关、与 个性风格有关一悲秋,开头就说悲 凉.赏秋,正是因为美, 才会写,以独特的视角写 故都的秋一(预设:学生可能出 现无效讨论,缺乏合作交 流意识)的隽永,为深 层次的审美 体验创造条 件。故都的 秋是“赏秋”

12、 的,那么文本 中的“悲凉” 应该做如何 理解,两者是 否属于情绪 上的矛盾 呢?通过鉴 赏相关语句 文段,进一步 体会作者感 情和文句之 美。(三)知人论 世,触类旁 通,结合所学 知识,考虑学 生学习最近 发展区,运用 比较、综合、 分析等思维 训练方法,小 组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加 强学生的批 判性思维能 力。10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积 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 解,激发发散性思维。学习时关注两篇写景文章 的语言艺术,从词、句式 等方面品味。(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可 能会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有分期争论,也有赞赏认 同,有感性思维、理性思 维)(三)三读文章拓思路(10分钟) 9.齐读3-11

13、段,写“故都的秋”明 明可以选取香山红叶、 金碧故宫等景 象,作者为啥却只字不提? “郁达夫 到底是悲秋,还是赏秋" ?学 生小组间交流讨论。明确: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 是一篇散文。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 情语,“清、静、悲凉”不仅仅是自 然之秋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审美理 念。透过“清、静、悲凉”,我们不 仅能感受到郁达夫悠闲的心境,又能体现他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悲的是景 色,赏的是心情。10.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朱自清 荷塘月色,谈谈我们应该怎么阅读写景抒情散文。小组学生代表发 言,其他小组学生提出意见。注意:就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性思 维向理性思维、智性思维过渡,相机 作适当点拨,给出讨论后较为f 的 评价。四、作业布置选做题:二作答。1 .仿照故都的秋,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秋"散文。2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请 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做简要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