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word格式_第1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word格式_第2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word格式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9谏太宗十思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 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 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 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奉为座右铭”。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 中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学会倾听有人说“鲜花最美,因为它鲜艳”,有人说“雨露最美,因为它滋润”,有人说“太阳最美,因为它温暖”,而我说“倾听最美,因为它染艳了心灵,滋润了身躯,温暖了世界”。生活中学会倾听,必将受益无穷。在讲台上,在人流中,在小

2、巷的深处,在高楼的阳台上,在奔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小家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倾听让我们回味一生的声音,倾听街头那个修鞋的老人阐述他对过日子精辟的看法,倾听一个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个屡遭磨难又屡次站起的男人的悲壮历程,倾听那个成功人士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倾听那些用汗水智慧浸泡出的辉煌往事,倾听那些用热血顿作潮涌的感人情节。倾听那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倾听那一个个真实的足音,我们就会明白: 平淡的日子真的很精彩,平凡的生命真的很美丽,人生就应该多姿多彩,如诗如画。微感言:1.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2. 尔无面从,退而后言。魏征3.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魏征4荣辱之责

3、,在乎己而不在乎人。魏征5.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6.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一、作者视窗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千古。他“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古流传直到今。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致使太宗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一次,太宗意欲去秦岭山中打猎,行装都已准备停当, 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 太宗笑着答道: “当初确有这个想法, 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 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4、”贞观七年 (633) , 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欲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思之。”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理,不仅没有治皇甫德参的罪,还提升他为监察御史。贞观十六年 (642) ,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派遣官吏探视得知,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用来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夫以铜为

5、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 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 ”【注】魏征 (580 643) ,字玄成, 巨鹿曲阳 ( 今河北晋县 ) 人,唐代文学家、 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 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 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 卷,已散佚。二、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 写给唐太宗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

6、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 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 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 浚源()(2) 塞源()(3) 载 舟()(4) 壅蔽() (5)谬赏()答案(1)j n(2)s (3)z i(4)y n (5)mi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

7、词(1) 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答案通“毋”,不要(2) 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项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立命之地()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忌不自信()低眉信手续续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答案形容词,安定 / 疑问代词,怎么 / 疑问代词,哪里 / 动词,养,奉养 / 动词,安置,安放形容词,诚实 / 动词,信任 / 名词,信用 / 动词,相信 / 副词,随意动词, 追求 / 动词,探求 /

8、动词,请求 / 动词,索求 / 名词,需求,需要(3) 虚词归纳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以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而择善而从之()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答案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修饰 / 连词,表并列 / 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目的, 用来 / 介词,把 / 介词,用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因果 / 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转折四、文白对译臣闻求 木之长者,必 固 其 根 本 ;欲流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牢固;想要泉水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9、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其德义。德仁义。长( zhn):生长。固:使动用法,使牢固。浚( j n):疏通,挖深。德义:这里指道德和仁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根不 固而何求木之长。德源泉不深难道能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怎能想要树木生长?道不 厚而思国 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 ! 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前三个“而” 表转折关系,最后一个“而”表递进关系。虽:虽然。下愚:地位低见识浅,谦词。明哲:聪明睿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

10、中之大,将崇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要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和平美好。不考虑在安逸的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 根以求木茂,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神器:帝位。古时认为 “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域中:天地之间。“戒奢以俭”的“以”:用,行。斯:这。亦: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莫不殷忧而道著,功 成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

11、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而德衰。有善始 者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有的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难乎? 困难吗?凡百:所有的。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 予的重大使命。景,大。盖:表推测语气。昔取之过去夺取天而有 余,今守之而 不足,何也?夫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在 殷忧必竭诚以待 下 ,既得 志则纵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以傲物。竭诚则胡 越为一体, 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

12、物则骨肉为行路。傲视别人,那么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殷:深。傲物: 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胡越:北方和南方。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越,春秋时浙江南部的一个国家。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终苟免而不怀仁, 最终(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貌恭而不心服。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董:督责。振:通“震”, 震慑。苟:苟且。怨不 在 大,可畏唯人;载舟(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覆舟,所宜 深慎。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

13、谨慎的。人:本应写作 “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怨:怨恨。载舟覆舟:语出荀子 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 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奔车朽索, 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其可 忽乎? 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朽索:腐烂的绳索。忽:疏忽,不重视。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 所 作则思知 止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冲而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

14、要像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怒而滥 刑 。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见可欲:语出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里指见到能引起( 自己 ) 喜好的东西。作:兴作,建筑。冲:虚。牧:约束。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

15、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下: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 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敬:谨慎。虑壅蔽:担心(言路)不 通受蒙蔽。黜( ch):排斥,罢免。总此十思, 全面做这十件应该深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好的意见而听从。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者竭 其 力,仁者播其惠,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信者效其 忠。文 武争驰, 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国君

16、和大臣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松乔之 寿,鸣琴垂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拱,不言而化。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弘:扩大,弘扬。兹:此。简:选拔。九德:指忠、 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垂拱:垂衣拱手。何必为什么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 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无为:道家主张清 静虚无,顺其自然。一、文本助读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 ( 即忘记“以民为本

17、”) 、“忘危” ( 即忘记隋亡的教训) 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 词类活用(1) 必固其根本:(2) 则思知止以安人:(3) 弘兹九德:(4) 何必劳神苦思:(5) 则思正身以黜恶:(6) 则思虚心以纳下:(7) 欲流之远者:(8)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9) 人君当神器之重:(10) 居域中之大:(11) 想谗邪:(12) 不念于居安思危:(13) 择善而从之:(14) 诚能见可欲:(15) 简能而任之:(16) 貌恭而不心服:(17) 乐盘游:答案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牢固 (2) 形容

18、词的使动用法, 使安宁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光大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疲劳 (5) 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端正。 恶,形容词作名词, 奸恶的小人 (6)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虚 (7) 形容词作动词,流得很远 (8) 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9) 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 (10) 形容词作名词, 重大的地位 (11) 形容词作名词, 不正派的人 (12) 形容词作名词, 安定的情况; 危险的情况 (13) 形容词作名词, 好的意见 (14) 动词作名词,喜好的东西 (15)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6) 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从内心里 (17) 动词的意

19、动用法,以为乐2. 古今异义(1) 必固其根本 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2) 纵情以傲物古义:今义:尽情(3) 三驱以为度古义:今义:认为(4) 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意见(5) 何必劳神苦思古义: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答案(1) 树根(2) 放纵性情, 含贬义(3) 以( 之) 为,把当作(4) 使心虚(5)何:表示疑问,为什么。必:副词,一定3特殊句式(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 戒奢以俭:(3)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答案(1) 判断句(2) 状语后置句(3) 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 人君当神器之

20、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译文:(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3)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译文:答案(1) 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 永远保持政权和平美好。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 ( 如同 ) 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

21、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2)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人们 ) ,用威风怒气来震慑 ( 人们 ) ,最终 ( 臣民 ) 只求苟且免于刑罚但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臣民) 对国君的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他们像水一样 ) 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3)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 自己 ) 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要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三、师生探究1. 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2、?“十思”各有什么侧重?核心具体内容侧重点答案核心具体内容侧重点思知足戒奢侈思知止思谦冲思容纳戒骄傲正己安人思节制戒纵欲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恩赏思刑罚戒轻信戒不公2.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答:答案(1) “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鸣琴垂拱

23、,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 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 “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3. 作者在第 1 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答:答案(1) 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2) 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

24、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 “不念于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 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4. 作者在第 2 段中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答案(1) 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到了这种地步, 那么,即

25、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 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 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 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 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一、阅读延伸魏征进谏有一套马少华提起古代的“谏臣”, 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 17 年中,共提了 264 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 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

26、的硬骨头, 虽说历朝历代都有, 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 重用, 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 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 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来,魏征又提起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只要让

27、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唐太宗是一代明君, 是无数人的偶像, 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 他曾多次说过: “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做比较,自然屡试不爽。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 “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 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魏征眨了眨眼,说: “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

28、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 皇帝毕竟是皇帝, 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 让皇帝下不来台, 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贞观六年 (632) ,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 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

29、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 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 这时,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 “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

30、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 作用几乎等于零, 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文史博览 )【赏析】 唐太宗曾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在唐太宗时期受到推崇、重用,除了因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二、写法迁移援引事例,论据充足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引用古圣先贤的话, 援举故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如“善始、克终”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出自尚书武成 “垂拱而天下治”; 同时暗用引文的还有“怨不在大,可畏

31、唯人”“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等,显得简明含蓄又富有启发性。【我来练笔】请以“自卑自负自强”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运用例证法。 200字左右。答:答案( 示例) 自卑像根受潮的火柴, 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 自负像个可怕的陷阱, 一旦身陷其中即难以自拔;唯有自信自强,才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 30 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 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 并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生

32、命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耀眼荣誉没有使她陶醉, 她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基础知识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 人b想谗邪则思正 身以黜恶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答 案 c解析c 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

33、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答案c解析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父母兄弟子女等 )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加强自我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圣人的“好生之仁”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危险答案d解析危:高。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

34、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 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 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 地震天鸣, 雹降星殒, 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

35、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 多所糜费 / 镌与修者 / 官降珪修撰 / 俄以实录成 / 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 / 历吏部左 / 右侍郎 /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 多所糜费 / 镌与修者官

36、 / 降珪修撰 / 俄以实录成 / 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 / 历吏部左 / 右侍郎 /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 多所糜费 / 镌与修者官 / 降珪修撰 / 俄以实录成进 /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 历吏部左 / 右侍郎 /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 多所糜费 / 镌与修者 / 官降珪修撰 / 俄以实录成进 /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 历吏部左 / 右侍郎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 然后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5. 下列

3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 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查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 项,礼部不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

38、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 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 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 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39、。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是皇帝“不听”,没有答应言官的请求,让傅珪留下来。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译文: (2)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译文: 答案(1)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 权贵愈加痛恨他。(2)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解析本题

40、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翻译时,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 (1) 注意“权幸”和“嫉”的意思,“权幸”译为“权贵”,“嫉”译为“痛恨”。句 (2) 注意“忠谠”和“报”的意思,“忠谠”译为“忠实、正直( 的话) ”,“报” 译为“回复”。【参考译文】傅珪, 字邦瑞, 是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 弘治中, 授官编修, 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的大明会典完成,升任左中允。武宗继位,因为东宫的恩赐,升任左谕德,充任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之臣不依附刘瑾,刘瑾厌恶他们。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了很多费用,处罚参与编修的官员, 下令让傅珪修撰, 不久, 把实录 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