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_第1页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_第2页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_第3页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_第4页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 银河系 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运动共性: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相关概念:温度(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 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3.对人类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4.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纬逐渐递减。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

3、强烈的显示 与黑子的出现相关* 日珥:太阳表层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延伸 太阳风:太阳表面向外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 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 ·电离层的干扰(无线电短波中断)、对磁场的影响(磁暴)、极光等第三节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侧视 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 自转周期:恒星日:23h 56m 4s ;太阳日:24h 自转速度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h,两极

4、:0km/h (纬度:v=1670×cos) ·角速度:除两极为O外,其他皆为15°/h。两极点既没有角速度,也没有线速度,都为0。2.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常以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南极上空则相反 公转周期:恒星年:365d 6h 9m 10s;回归年:365d 5h 48m 46s 公转速度: 公转轨道为椭圆,近日点(1月初:D)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B)速度最慢。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相关概念: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回归线=黄赤交角=23°26 ;极圈=90°-黄赤交角=66°34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

5、定了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决定了热带、寒带的范围决定了南北温带的范围。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三昼夜交替与时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晨昏线(圈)(如右图) 晨昏线(圈)的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圈)特点:·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自动向西移动; ·晨线与赤道交点时刻为6:00,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时刻18:00;·二分日与经线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其他时刻与经线斜交晨线、昏线的判定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

6、夜到昼晨线;由昼到夜昏线(右图为晨线)2.时差 地方时的计算 ·地球自转1周期为24h 自转经度15°为1小时 自转经度1°为4分钟·计算公式:未知地A的地方时=已知地B的地方时±A和B两地时差 根据自转方向, A点在B点以东为,在B点以西则例子:上图A点地方时为 点;B点地方时为 点;C点地方时为 点;D点地方时为 点;日期变更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00所在的经线,0时线是不断变化的经线。向东越过0时经线为新的一天。 ·国际日界线:人为认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第二个分界线;180°经线以东为旧的

7、一天,以西为新的一天。时区和区时 ·1时区为15度,即:中央经线(0、15、30180度)左跨7.5°右跨7.5°的区域,时区内的时刻统一以中央经线为准,称为区时。 ·国际标准时间为0度经线的地方时,又称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 ·区时的计算:时区差(同减异加)时间差(等于时区差)东加西减。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口诀: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影响:河流、洋流、风等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

8、变化(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 相关概念:昼弧、夜弧 变化规律:·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昼长由北极圈向南递减·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昼长由南极圈向北递减·二分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全球昼夜平分,昼夜等长 春分、秋分日(3.21或者9.23) 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 昼长的计算:昼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12点-日出时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相关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点,一天中的最大值) 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往南北南极递减。·

9、;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递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具体变化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设:太阳直射在D点,求E点太阳高度。H=90°|D点与E点的纬度差额|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四季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

10、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北半球: 春3、4、5 夏6、7、8 秋9、10、11 冬12、1、2南半球:春9、10、11 夏12、1、2 秋3、4、5 冬6、7、82、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 高中低纬的划分是以60°和30°为界线。七、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八、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S波),速

11、度较慢,只能穿过固体;纵波(P波),速度较快,能穿过固液气三态。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范围基本特征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地壳地壳至莫霍面(33km)坚硬、由岩石组成在莫霍面时横波、纵波加速;在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分上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分内、外核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

12、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岩石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只有白天存在)·吸收:有选择, O3 紫外线、CO2和水汽红外线·反射:无选择,云最显著·散射:有选择, 短波易被反射(蓝色、紫色)2. 大气的保温作用(白天晚上都存在)·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13、,大气气温,地面气温·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大气的保温作用3.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注:a、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云层越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越强,昼夜温差越小。云层越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越弱,昼夜温差越大。c、温差:晴朗无云的天气多云的天气;陆地海洋;裸地森林。二热力环流1. 产生原因:地面受热不均2. 产生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

14、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读图要求:1、比较A地和B地的受热状况的差异。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分布差异及abcd的气压值大小。 3、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等压面高凸低凹,近地面气压状况和高空相反) 4、得出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的规律。3. 代表类型:·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城市热岛效应)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 1. 水平气压梯度力: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 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 摩擦力:影

15、响风速、风向,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注:高空风受1、2两种力的影响,近地面则受1、2、3三力共同作用。a、高空的风风向最终偏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b、近地面的风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呈45°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c、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七气压带六风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半球风带风向不同)。·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由于

16、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注:多雨的气压带是低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多雨的风带为盛行西风带。)·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移5°左右):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 ·7月份: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海洋夏威夷高压 ·1月份:陆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阿留申低压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东北风,干冷 南亚季风 ·

17、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夏季西南风、赤低,湿热;冬季东北风、副高,干暖三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要求掌握分布、特点和对应自然带。 1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10°S/N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收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热带草原气候(10°-23°26S/N之间)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10°-23°26N之间大陆东岸) ·全年高温,雨季高度集中 ·冬夏季风的交替

18、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 热带沙漠气候(23°26-30°S/N之大陆内部或西岸) ·全年干旱少雨 ·常年受副高或信风带的控制 2.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性气候(25°-35°S/N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 地中海气候(30°-40°S/N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常年受副高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3.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35°-50°N之间大陆东岸) 

19、3;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S/N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分配均匀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40°-60°S/N的大陆内部)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深居内陆,常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4.亚寒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5.寒带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6.高山气候 理想大陆气候类型模式分布图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 1. 气团:冷气团、暖气团 气团的温度、湿度(在单一的气团控制之下,天气

20、晴朗) 2. 锋(锋 = 冷、暖气团+锋面)(1)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形式·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降雨形式:锋后雨·天气状况:温暖晴朗阴天、下雨、降温和刮风转晴,气压,温度·典型的天气:寒潮、沙尘暴、夏季北方的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2)暖锋·冷暖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降雨形式:锋前雨·天气状况:低温晴朗连续性阴雨转晴,气压,温度·典型的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降雨形式:锋面附近·天气状况:晴朗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转晴·典型的准直静止锋:6.

21、7月份江淮准静止锋梅雨天气。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1.低压气旋低压槽 地面低压,气流逆时针辐合上升,形成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 2.高压反气旋高压脊 地面高压,气流逆时针辐散下沉,形成晴朗天气,如伏旱天气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系统的结合,出现于低压槽处,我国很常见 ·相关概念:冷锋符号、暖锋符号、云系范围(雨带) 读图要求:(1)、了解气旋常常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理解其成因。(气旋,即低压槽中由于气压比两边低,导致冷暖气团的汇合,形成锋面。)(2)、了解锋面气旋系统经常出现在中纬地

22、区;分析锋面气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冷锋为锋后降水,暖锋为锋前降水,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北半球,锋线的北侧为冷气团,南半球,锋线的北侧为暖气团。)(3)、了解表示冷锋和暖锋的图上符号;并能在锋面图上画出。台风和寒潮 台风 台 风概念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一是那个的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级别最高的一种结构台风眼(下沉气流,无风)旋窝风雨区外围大风区多发季节711月最为频繁源地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域。北太平洋海域最频繁,称为台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称为飓风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影响区域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岸和美国东部,孟加拉湾沿海预防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

23、预报 寒潮(冬半年)·概念:由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和冻害等现象·危害: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 冻雨会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且交通运输也受阻; 大风会吹翻船只,毁坏建筑物·预防措施:预报警报,船只返港、农作物和畜群提前防寒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全球变暖问题1.状况:大气状态的冷暖和干湿变化·大尺度 一定尺度的上下波动 ·小尺度 总趋势在变暖(近百年来)2.原因:·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的增加 工农业生产生活、汽车尾气等·人为的毁林,森林对CO2的吸收减少

24、二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可能影响·冰川融化、海水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全球气温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原有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不稳定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汽车使用,控制CO2的排放; ·利用新技术,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按空间分布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更新最快,16天)、湖泊沼泽水、冰川(固态水,占总量的2/3)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潜 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有

25、自由水面·承压水:第一隔水层之下,第二隔水层之上,没自由水面,承受一定压力,会形成自流水 *2.按水体循环周期分类 静态水资源:一旦开发,很难恢复。如: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资源:更新快,周期短课短期恢复。如: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等(常用水)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概念:总体水资源量不变,大气圈、水泉、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结合在一起 2. 水循环过程: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见下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3. 水循环的意义:·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 ·促使自然界的

26、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作用(流水作用)4.人类对循环环节的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主要是地表径流;抽取地下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人工降雨主演是影响降水等。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的分类 性质分类 ·暖流:水温高的海域水温低的海域,增温、增湿 ·寒流:水温低的海域水温高的海域,降温、减湿 成因分类 ·风海流:盛行风的吹拂作用,如:西风漂流,南、北赤道暖流 ·密度流:温度、盐度导致海水密度差异,如:直布罗陀海峡 ·补

27、偿流:洋流产生后,相邻海区海水或下层海水来补充,形成新的补偿流,如秘鲁寒流3.表层洋流的分布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全球热量与水汽的交换·气候增温、增湿(暖),降温、减湿(寒)。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气候受寒流影响较大。·海洋生物(渔业)带来浮游生物等养料,形成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

28、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航海顺流,航行的速度快;逆流,航行的速度慢。·加速海洋污染物的扩散。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概念 ·广义:水圈中的水量总体。·狭义: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分布 衡量因素:平均径流总量 就大洲而言:亚洲、南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我国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平衡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夏秋多,冬春少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一个

29、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 3.以上影响程度受当地生产力高低的制约 ·科学技术落后开发利用河流水、湖泊水 ·科学技术发达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开始开采深层地下水,发展海水淡化;修建蓄水工程,进行跨流域调水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 ·人类的生产生活水资源的污染2.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蓄水修建水库 ;开渠引水,多水贫水;海水淡化,人工降水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提高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

30、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面变得高低起伏不平。·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能),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溶蚀)、搬运、堆积地面趋于平坦。·能量来自太阳(太阳辐射),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作用等。3.内力作用与地貌·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4.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31、·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浆岩: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浸入地壳上层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石 ·两类:浸入岩地壳上层冷却,花岗岩 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受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 ·层里结构砂岩、砾岩、页岩、煤 化石古生物遗体和遗迹3.变质岩: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下,是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32、新的岩石·石灰岩(受热)大理岩;页岩(受挤压)板岩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手作图)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褶皱:岩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下,岩层发生产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向斜,岩层下凹;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谷地;背斜,岩层隆起;底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山岭·新老岩层判定:岩浆岩最新,地表向下:岩层由新老;·应用:背斜A找油,向斜B找水、找矿;断层易流出水源,断层易发地质灾害,工程需避开断层 正常地貌 倒置地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魏格纳):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或彼此

33、分离(生长边界)。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注: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2、断块山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发生断裂,且岩石发生明显的搓动、位移的现象,如: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

34、。3、火山 概念:指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关键词: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灰、火山锥 分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自然因素的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原则上: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文条件好2.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 ·路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重要经济点 ·地方性公路尽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2)类型·“V”形河谷:发育初期或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溯源侵蚀为主·“U”形河谷:发育后期或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两岸侧蚀为主2.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2)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源头、上游):洪水期 出山口,地势突缓 冲(洪)积扇 扩大+彼此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泥沙凸岸,形成水下堆积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