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文字素材1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文字素材1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文字素材1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文字素材1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废井田,开阡陌 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但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构成“井”字形,故称“井田”。甲骨文中的“田”字多写作“ ”,证明商代是有井田制的。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方里而井,井九百

2、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中央一区为“公田”,由贵族占有;四周土地为“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

3、制改革。这些改革的基本精神都是打破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

4、,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君主私有土地是指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此外,除自耕农私有土地外,就是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在广义上说也是土地的主人,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战国时期,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也有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第三种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进入汉代,土

5、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的相国萧何曾贱价强买民田数千顷。到武帝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有人提出限制过度占田的主张,但毫无效果。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公元485年,北魏就曾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

6、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唐代均田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贵族、官僚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贵族最多受田百顷,官员最多受田60顷。明清建立之初,统治者均通过减免赋役、由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鼓励小农垦荒。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

7、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 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正德年间京畿一带的皇庄土地就达37000多顷。江西临江府的豪民“一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辄起谋心,将这年钱债展转违利取息,贫民无从纳还,只得将前项园地并房屋写作卖契”。清代,从顺治初年到嘉庆中期的100多年间,无锡的土地价格上涨了20多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买卖的状况。 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来源。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

8、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另一种无力租佃而直接受雇在地主田地耕种的称雇工,计岁受值的是长工,计时受值的是短工。早期雇工多立有卖身文契,与雇主相当于主仆关系,法律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明清之际雇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至清中期取得了“凡人”地位。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

9、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称分成租。一般对半分成,地主供给农具、耕牛和较多的生活资料,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四、七三甚至八二。定额租制则事先规定,佃农不论丰歉,每年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佃农因此拥有更多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

10、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知识链接西欧庄园经济 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产生活。所以,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也有一些大的庄园包括几个村庄。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庄园里还有供集体使用的森林、牧场、水塘等。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其产品很少出售。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

11、,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但欧洲封建庄园的经济基础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庄园生产者是农奴和依附农,他们与领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同时,庄园基本上是闭塞的,除了食盐及少数奢侈品外,和外界的经济交流很少。另外,庄园主原则上不向政府纳税,这和中国古代的地主庄园有很大区别。阅读与思考材料一 明末沈氏农书上卷称,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 比百年前大不同矣”。材料二 乾隆四年(1739年)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 “自居己屋, 自备牛种,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的佃户,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材料三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