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预习过程提示:(一)基础知识1、字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dùn)

2、0;  潭柘寺(zhè)  落蕊(ru)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niàn)  蟋蟀(x shuài)  平平仄仄(zè)  譬如(pì)   颓废(tuí)    2、文学常识借助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了解作者情况: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 家、 家。“ 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以其“惊人的取材、

3、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3年写了小说 和薄奠。 (二)文本阅读1、给每个自然段加注序号,借助资料查找本文写作背景。2、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文章中勾划出来。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文章是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试着给每一幅秋景图添加一个小标题。 (三)知识储备1、散文特点及分类。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分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2、记叙性散文的阅读方法。抓线索 理思路 找要素 品语言 悟情感3、诗词

4、中鉴赏情景交融的方法。 找意象 析特点(意境) 悟情感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提示三1、2、3)2、介绍作者(检查预习提示一)明确作家作品掌握重点:作者简介(名、时、地、评、作、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编创造周刊。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他创作的高峰。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

5、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3、写作背景(检查预习提示二、1)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由上海迁居杭州。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的时期。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这段时间,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一时期,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来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4、展

6、示学习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语言与意境。 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作者渗透在文中的主观情感。二、进入新课引导学生从题目切入:“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1)文中对北国之秋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2)描绘了哪几幅图画?为它们拟出小标题。 (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每幅图作者都选取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提示:民居秋意 破屋 秋草

7、日光 天色 花色 鸽声秋槐落蕊 细腻 清闲 落寞 落蕊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斜桥话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凉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秋日胜果 枣子树 淡绿微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四、探究景与情的关系1、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描绘得最为生动出色,为什么? 示例:赏析“斜桥话秋图”   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   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   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体味出“悲凉”;   如果说前面几幅画面

8、属于风景画的话,那么“斜桥话秋图”则是一幅风俗画。闲人话秋的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恬淡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2、【预设】这五幅秋景图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怎样的特点?预设子题: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

9、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3、作者描绘这五幅秋景图与作者的情感表达有什么联系?预设子题:(1) 提问:五幅秋景图选景写景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所选的都是存在于北平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普普通通的景,但作者却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写出了他最深刻的感受。 (2) 提问:作者什么选择这样的平常景而不去青睐风景名胜地?作者的写景之法有何好处? 明确:这与作者当时处于那样一个时代的苦闷心情有关,因而游人如织的名胜地与其心情不符,不能成为他的欣赏对象;这样写景将景物写得细腻传神,能更好的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就是一位客居他乡的

10、游子,或者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景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 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 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 流露出真切的深沉的民族感情 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瑞士思想家阿米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五、写景散文阅读方法总结1、抓住线索(文眼),把握文章脉络2、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3、借助想像,探究情景意趣4、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5、辨识技巧,体会精妙语言六、巩固练习:1、阅读P7-8第4段,“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

11、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一句中的“这些”指代什么?“深沉”一词如何理解?提示:指的是踏而无声的落蕊这些普通的形象蕴含着深沉的思想:秋的衰败引发的对人生苦短的悲叹与无奈,或是一种时不我待及时勉励奋进的积极情怀。2、阅读P8第12自然段,回答(1)本文主要是写景,为什么本段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议论?提示:结构上:为后文指出中国北方的秋味最浓做铺垫;并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层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 内容上:意在说明秋之于文人无国别及人种的区别,说明秋的美是公认的。“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中“黄酒”、“稀饭”等四个喻体是用来比喻_,“白干”、“馍馍”等四个喻体则是用来比喻_。用一个成语概括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_。 提示:南国之秋;北国之秋;相形见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