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6(语文版必修2)_第1页
《兵车行》教案6(语文版必修2)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兵车行教案6(语文版必修2)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三、教学设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天宝 五载(746 年) 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 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 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 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2、治者的 开边 政策给人 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 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 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 学生今后自读杜诗。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复习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哪位同学能说说我 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2、 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 提问: 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3、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 诗。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 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 一半叫 绝句 ,绝 就是断的意思。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 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 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 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 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 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

4、诗史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 三吏、三别 。2、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 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 (749) ,哥舒翰奉命进 攻吐蕃石堡城 (在今青海省境内 ) ,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 所派驻龙驹岛( 在青海湖中 ) 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 (751) 四月,剑 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 ( 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 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 ? 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

5、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 (时任宰相 )遣御史分道捕 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 不久写的。三、把握诗歌内容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 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 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 行人 的怨言、 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 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3、提问:造成

6、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 (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 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 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 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 果。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 开边战争, 而 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四、诵读指导1、讲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 失惨重。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 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

7、景象。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 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 点行频 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 用 行人 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 句用较柔和的声调, 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 租税句稍稍 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 古来句道尽战 场惨景,集中表达 行人 和 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 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2、教师示范朗读。3、学生试读、齐读。五、具体鉴赏(一) 、 分析诗歌的第一段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 一头两脚

8、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 ( 即头) 共 6 句( 按乐句计算,下同 ) ,一韵到底;第二、三 段(即两脚) 各 14 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 而又略有变化。1、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 的? 明确:一个普通 走 字写出众多 行人 被抓,急促出征,更 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2、说说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两句话表达 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 也表达了反对 开边 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 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 由来。

9、3、试对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进行一定的评 析。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 , 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 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 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 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 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二 ) 、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 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 点行频 这一诗眼?诗中 从边庭流血成海水 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这里的写法与 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 行人 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

10、,四十岁仍守边的 行人 为例以及 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明这一事实。由点到面。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 开边未已 给劳动 人民所造成的苦难。(2)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又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未休关西卒 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 何出? 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 其作用是什么?明确: 未休关西卒 的原因是 武皇开边意未已 。 租税从 何出? 与前面的 千村万落生荆杞 相照应。这样前后照应 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 给人

11、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 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 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 的是什么? 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 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 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 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 露得淋漓尽致。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

12、作用,其中 点行频 为下面叙 事的总纲。以下分成五层:( 1)第二段的前六句为第一层,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边庭者极多。 (2)第二段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造成农村缺乏劳 动力,生产凋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 3)第二段的最 后两句用 况复转而单叙 关西卒 之苦。(4)第三段的前半 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 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种社会心理的 变化。( 5)最后四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 行 人和诗人的怨愤。明确:前后呼应的地方 (1)第一段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写战 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 边庭流血成海水 生男埋没随百草 来证明 行人此去决难生还;

13、( 2)第二段 以 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写农村生产凋敝,第 三段再说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4、提问: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 构艺术。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 历扩展到全社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 联系,把 君不闻 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第一问:用 君不闻 君不见 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 二问:直接诉诸听者 (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 ( 诗人) 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 ( 读者

14、)的作用。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 托为征夫自 (同 诉) 之词 ,用以 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 托为 ,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 的个人痛苦经历。 君不闻 和君不见 先后所领起的数句可 以视为诗人的心声 - 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 分认识 开边 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5、前人说: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 ?并说说理由明确: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两句,既揭露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 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 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

15、, 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 句上应 点行频 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 之居要 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 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 又往往 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 又称警策) 等等。本文层层递进,这在 行人 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 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 十五北防河 四十西营田 为 例加以证明,又以 武皇开边意未已 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 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 君不闻 翻出一层新意,揭露 开边 战争给农业生产造

16、成极大 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 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 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 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 君不见 翻出又一 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 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6、名句赏析(1)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所作的形 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 15 岁开始用 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 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 防河 ,这是何等 可怜啊

17、 ! 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 40,头发 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2)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 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 恶, 生女为 好 。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 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 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 宾 ;下句是哀叹之辞,为 主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 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六、艺术特点分析 提问:

18、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明确: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 场面。前两句为 宾 ,写出征士兵。 辚辚 萧萧是听觉形 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 弓箭 各在腰 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 要出发。后四句为 主 ,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 动作细节。 走 ,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 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 牵 衣而泣, 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 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 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 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

19、休止的 开边 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 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 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 人不寒而栗 !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 - 揭露 开边 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2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 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 是全诗 的诗眼 ,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 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 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

20、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 的悲惨现 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 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 淋漓尽致的揭露。3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 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 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2、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 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 有四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 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 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1)诗歌题材

21、 - 杜甫的诗歌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 响,现实感很强。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不论是 三吏 、 三别 ,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 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 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 国之慨。所以,他被称为 诗史 是当之无愧的。李诗以浓郁 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 离奇的。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 其笔触所及。(2)抒情手法 - 作为 诗史 ,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 见的。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 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

22、显得比较深沉含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 茅飞、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几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进行 细致艺术的刻画表现,最后才发出一声长叹: 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事显情发,嘎然而止。 石壕 吏更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娓娓道来。始终未发一句感叹, 最后只写道: 天明语声绝,独与老翁别。 无限悲愤化为一 个凄惨的离别情景,而其艺术感染力有增无减。诗人胸中那 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及对国 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 深沉婉曲。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 现其沉郁顿挫 的独特风格。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 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 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 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 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 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 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败原因上,杜诗更是精深独到。 如其丽人行,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