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1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2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3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4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历史)2016.05.051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 “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

2、一体的社会架构3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4.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5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3、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6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7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

4、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A宗法制度的影响 B小农经济的产生C儒家思想的发展 D郡县制度的发展8. 西汉武帝中期规定,除京畿所在的州(司隶)、郡(京兆)、县(长安)外,其他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刺史均不用本州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这说明籍贯回避制度 ( ) A利于解决王国割据问题 B旨在避免地方势力坐大 C能够杜绝官员结党营私 D成为汉代选官主流方式9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第九条:百姓(假)公器及有责(债)未赏(偿),其日以收责之,而弗收责,其人死亡;及隶臣妾有亡公器、畜生者,以其日月其衣食,毋过三分取一,其所

5、亡众,计之,终岁衣食不以稍赏(偿),令居之,其弗令居之,其人死亡,令其官啬夫及吏主者代赏(偿)之。这说明当时 A.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百姓经济负担沉重C官吏假公济私严重 D注重强化官员责任10.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说明大一统源于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C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1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

6、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12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13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14.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

7、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宗法制得到完善1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16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

8、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1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8.

9、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19.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20宋代官制有官、职

10、、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21. 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与唐朝相比,宋朝削弱宰相职权的方式是( ) A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分割相权 B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 C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D设置首辅分割宰相的决策权22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

11、管理23.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24有学者认为,“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说来,“省”经历了“皇宫中央行政机构中央行政派出机构高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省”的第二个阶段特征的是A清朝军机处 B元朝行省制 C魏晋以来的三省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25.“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

12、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与上述 观点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26.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13、”。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

14、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8分)27(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

15、,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3分)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历史)2016.05.05110 无DABD DDBD

16、C1120CCCAB CCBAC2125CDCCD26.(1)变化: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7分)(2)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材;提高了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8分)27(12分)答案略。【评分说明】(1)确定主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0分。(2)阐述的内容参照如下等级评分:等 级分 等 标 准一等(108分)充分、准确地运用史实;论证充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二等(74分)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论证比较充分;有一定的层次;逻辑比较

17、清晰。三等(30分)史实不准确 或不能运用史实;论证并充分或没论证;逻辑混乱。【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 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答案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