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第1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第2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第3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第4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从传播学的形成过程看,可以视作传播学前身的是()A. 符号学B. 信息学C. 新闻学D. 出版学答案:C2. 下列传播学的奠基人中属于社会学家的是()A. 拉斯韦尔B. 卢因C. 拉扎斯菲尔德D. 霍夫兰答案:C3. “需要理论”,把社会组织功能看做是为满足人类各种需要服务的,提出者是()A. 孔德B. 斯宾塞C. 杜尔克姆D. 马林诺夫斯基答案:D4. 英尼斯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出发点是

2、()A. 文化史B. 政治史C. 经济史D. 传播史答案:C5.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是()A. 意识形态批判B. 政治经济批判C. 大众文化批判D. 风俗习惯批判答案:A6.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30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A. 耶鲁学派的创立者B. 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C. 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D. 芝加哥学派的创立者答案:B7. 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受众的分布及构成以及受众的视听习惯研究都属于()A. 描述性研究B. 探索性研究C. 解释性研究D. 预测性研究答案:A8. 单面人的作者是()A. 阿道尔诺B. 弗洛姆C. 马尔库塞D. 葛兰西答案:C9.

3、 麦克卢汉以英尼斯的“偏倚性”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A. 媒介即讯息B. 地球村C.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D. 冷媒介和热媒介答案:C10. 巴斯认为最关键的把关人是()A. 媒介B. 采访对象C. 政府D. 受众答案:A11. 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的分类标准是()A. 表现形式B. 认识论C. 信息内容的性质D. 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效果答案:B12. 旨在将不同文章的读者率同受众心理或其群体类别特点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是()A. 读者概况调查B. 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C. 读报用途研究D. 读者和非读者研究答案:B13. 下列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

4、、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B. “意见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C. 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是现实的客观反映D. 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现实的如实反应答案:C14. 对()的研究,是传播学“登堂入室”的第一步。A. 传播起源B. 传播过程C. 传播媒介D. 传播控制答案:B15. 美国传播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关于回忆频率的控制实验可以论证易得性论的解释的是()A. 布思B. 赫佐格C. 德福勒D. 卢因答案:A16. 具备免疫效果的是()A. 一面提示B. 两面提示C. 明示结论D. 警钟效果答案:B17. 从根本上讲,青年记者感到的束缚来自于()A.

5、政府B. 媒介组织C. 部门领导D. 社会系统答案:D解析:(P129) 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故而青年记者感到的束缚从根本上说是来自社会系统。18. 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是()A. 拉斯韦尔B. 霍夫兰C. 拉扎斯菲尔德D. 卢因答案:A19. 在传播的主要层次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A. 自我传播B. 人际传播C. 组织传播D. 大众传播答案:B20. 将信息化时代称为“第三次浪潮”的是()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托夫勒D. 李普曼答案:C21. 媒介是权势的“吹鼓手”是谁指出 的()A. 麦克卢汉B. 英尼斯C. 戈夫曼D. 阿特休尔

6、答案:D22. 魔弹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A. 传统社会理论的流行B. 依附理论的流行C. 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D. 现代化理论的流行答案:C23. 中央电视台2套播出的“幸运52”节目是引进的英国模式,但却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去掉了其具有赌博性质的一面,这是基于()的考虑。A. 防止娱乐功能失调B. 文化传递功能C. 娱乐功能D. 发展个性的功能答案:A24. 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 指定法B. 日历法C. 系统抽样法D. 等距抽样法答案:A25.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A. 地球村B.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 媒介即讯息D. 热

7、媒介和冷媒介答案:C26. ()对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A. 马丁B. 莫斯考维西C. 卡兹D. 池田谦一答案:B27. 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的()一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了思想根基。A. 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B. 否定的辩证法C. 历史与阶级意识D.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答案:A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B. 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C.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小D.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小,受媒介影响越大答案:B解析:(P274) 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

8、的影响越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29. 1950年,最先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的是()A. 卢因B. 怀特C. 赖特D. 麦克内利答案:B30. 批判学派的控制研究集中体现在哪个方面()A. 社会文化B. 政治经济C. 意识形态D. 伦理道德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 关于组织传播中的非正式渠道理解正确的有()A. 非正式传播渠道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B. 它实际上是指不按组织的“职能线路”而进行

9、的人际信息交流活动C. 它违背传播控制,是有害的D. 它可以增进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团结E. 它可能扩散小道消息,对传播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答案:BDE2. 内容分析的运用领域包括()A. 说什么B. 鉴别国民心理状态C. 描述传播趋势D. 揭示宣传手法E. 比较不同的传播媒介答案:ABCDE解析:(P84)3. 麦克卢汉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A. 信息的清晰度B. 信息的明确度C. 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D. 信息接受者的参与程度E. 信息流量的大小答案:ABCD4. 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A. 故事讲解员B. 熔炉C. 文化武器D. 镜子E. 看不见的手答案:ABC

10、5.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实验结果是()A. 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B. 对原来就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C. “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高者效果较好D. “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低者效果较好E. 效果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性质答案:ABE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社会责任论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是施拉姆等人总结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之一。这种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

11、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2. 反馈答案: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3. “培养分析”假说答案:“培养分析”假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4. 潜网答案:答案暂无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

12、共25分)1. 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案:答:(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2)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困难和问题,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2. 受众研究中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见解?答案:答:(1)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过把受众当作“靶子”的“魔弹论”。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

13、击倒。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客观因素对受众的制约和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因而是错误的。(2)个人差异论。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对各受众成员的影响因人而异。各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不同以及所处的具体传播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千差万别。(3)社会分类论。这一理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可变因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基于一些共同的特征大致上会选择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对之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4)社会关系论。这一理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

14、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3. 简述自由论的主要观点。答案:答:(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在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己见、不受压制、不被干预,这是人类的“第一自由”,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2)自我修正。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3)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4. 如何评价控制论模式?答案:答:控制论模式的崛起,标志着“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

15、,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但它仍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在不断累积、扩大的。控制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只克服了线性模式忽视反馈的缺陷,但对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仍然没有反映。5. 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答案:答:首先这种理论对于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

16、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4)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

17、第2小题14分,共23分)1. 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答案:答: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提供娱乐和重申社会准则等,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事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和评论,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置”。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娱

18、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社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和失去自己。(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社会协调功能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促进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协调功能会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传递功能会造成文化传播内容雷同,视觉与听觉形象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娱乐功能的过分发挥不利于公众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2. 如何评价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答案:答:梅罗维茨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