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_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_第1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_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_第2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_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_第3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_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_第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_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 人口数量的意义。(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核心知识点一、人口再生产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2)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

2、亡率 )(3)类型时 期类 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型高极高极低农耕时期传统型高高较低产业革命时期过渡型高低高现代科学技术时期现代型低低低2. 分布(1)世界: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2)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3)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二、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2.环境

3、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对生育率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经济、政治、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的影响较为明显,大的自然灾害影响。 环境污染:造成死亡率上升,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 人类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

4、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三、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 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 影响因素 因 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

5、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3.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人口消费水平变化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条件)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假定技术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2)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4.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5.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控制在16亿左右(1)原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数持续减少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严重不足(2)措施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的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自

6、觉保持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四、人口素质与环境1.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影响因素德)且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次生环境因素: 物理:放射性污染、噪声、辐射化学:化学性添加剂、防腐剂、工业废气、烟雾生物:垃圾、病菌、富营养化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人

7、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五、人口迁移与环境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注意: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2)分类: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

8、国家现在主要类型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镇化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农村到农村闯关东、三峡库区移民从城市到城市科技人员调动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交通和通讯: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化

9、教育:促进人口迁移。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3.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渔猎时代:果实、猎物农业时代:土地工业时代:最优区位(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正面影响:提供劳动力,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的影响正面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对缓解人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开发资源、增加收入等有积极的作用。负面影响:有人才

10、、劳动力的流失六、人口迁移与环境1.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封闭的封建农业经济时代)始于:秦汉时期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唐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 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1)特点: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少。活跃时期:19541960年,建国初期的活跃经济。低潮时期:19611976年,文革期间的严格管理。回升时期:1977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2)人口迁移方向: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西藏人口净迁入地区其他地区(3)迁移方式

1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建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3.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1)特点:规模趋大,流动人口猛增,自发流动为主(2)原因:改革开放,管理放松 (3)迁移目的: 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4)流动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5)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疑难突破一、人口迅速增长问题:1.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

12、影响。 (1)粮食供给不足。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粮食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平均的粮食消费水平低下,且下降。(2)就业问题严重。(3)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下。(4)妨碍人力资源的形成。不少发展中国家,妇女人学率低,就业无保障,难以获得医疗卫生服务。(5)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人口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范围越来越大,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等。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问题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

13、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如: 就业困难,失业队伍扩大。 房屋紧缺,居住困难。 交通拥挤,车祸频繁。 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犯罪率高。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研究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犯罪率和城市的大小、人口密度的高低成正比

14、关系。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工厂林立,企业拥挤,与人争地盘、争空间、争水面,污染大气和水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片质量好的耕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三、人口老龄化化问题1. 人口老龄化: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2、人口过度老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5、 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其次,人口老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再次,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经济停滞。 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义务。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

16、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四、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地区问题危害解决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决温饱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儿童比重过大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来

17、自海外的移民五、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由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途径。 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自发实现的。 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是自发和自觉相结合的结果。即有与西欧等国相一致的一面,也与政府鼓励节育、控制人口的措施分不开。 以我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人们的自觉来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死亡率虽然已有一定的下降,但完成这种下降的时间较长。下降的幅度也不大。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传统型”向“过渡型”的转变过程中。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拓展考点)(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