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外国教育史详细复习资料9第七章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学习目标:本章依照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各公国分权管理教育时期、十八世纪末至普法战争时期、德意志帝国时期、共和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介绍了近现代德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开展。重点述评了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和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要求能够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教育的根本特点,了解赫尔巴特和福禄倍尔在建立科学教育事业和幼儿教育事业上所作的奉献,着重掌握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和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一节近现代德国教育开展概述 近现代德国教育的开展受到其政治经济开展的直接制约和影响。德国不同于英国和
2、法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国家。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英、法两国已经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政治上分别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或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迅速开展。然而,这时的德国仍处在封建割据的状况,是一个由许多大小城邦组成的封建联邦式的农业国。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城邦国,一个是普鲁士,另一个是奥地利。农业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70%以上,资产阶级不集中也不富裕,且政治上软弱,妥协性强,但向往革命。因为有英、法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德国社会的变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却能后来居上。到了19世纪中期,已在各方面出现了一个迅速开展的新局面。至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比英法快两倍,在世界工
3、业总产量中比重达15.7%,仅次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二工业强国。重工业的大规模开展,使德国成为无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产业工人人数多而且团结,加上革命理论思维的开展,德国很快成为资本主义开展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伟大哲学家云集荟萃的大本营。随着德国政治、经济的开展,其教育也经历了以下开展阶段。 新教派控制教育的时期 路德派办的文法学校教学情景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德国的学校教育便与宗教改革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派,包括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了开展新教的势力,十分重视教育。先是路德派建立并开展了初等学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
4、身),并按新教教义办大学。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个开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时期 这一时期适逢德国的18世纪,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各封建公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管理着本辖区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有:一公布强迫义务教育法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公布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纪以后。最有代表
5、性的是18世纪初,普鲁士两次公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腓特烈二世公布的学校教育法令很著名,它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那么对家长实行罚款。普鲁士公布的?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其中关于学校教育的条款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其管理为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二设立教育管理机构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从教会把持学校到公国管理学校应当说是历史上一种进步现象,它反映了当时德国新兴资
6、产阶级革命的愿望和资本主义生产力开展的需要。 路德学校施教图 三兴办实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开展的重要特点。担任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文武官职或外交人员的骑士学院,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8世纪中叶,历时一个世纪就逐渐衰亡。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那么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最早的一所是1708年虔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市又开办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之后德国各个城市都兴办了这种学校。实科中学以教授
7、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等学科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后来又增设建筑、商品经济、贸易、经济等学科。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开展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这一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显得比英国、法国资产阶级更有远见。四改革高等教育内容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增加了人文学科历史、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改变了以神学宗教为主要学科的状况。学校教学用语上不再限于拉丁语与希腊语,可以用德语授课。这不仅大大有利于开展德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也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活泼学术研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18世纪末至普法战
8、争1870时期 这一时期为德国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教育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康德像 一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的兴起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影响下,德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泛爱主义学校运动和新人文主义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其代表人物有巴西多Johann Bernhard Bassedow,1724-1790,康德Lmmanuel kant,1724-1804,他们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开展。巴西多还创办了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的泛爱学
9、校,此举推广到德国各地,形成了运动。巴西多还著书立说,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同时,德国的文学方面那么出现了仿照?鲁滨逊飘流记?、给青少年自读的?少年鲁滨逊?等几部作品,成为教育的重要读物。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开展 巴泽多直观教学图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照应的是新人文主义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局部。新人文主义运动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和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历史上一次进步的运动,史称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辉煌的创造,反映在教育上那么强调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历史等学科。与文艺复兴时期的
10、人文主义教育不同,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的和谐开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开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开展人的一切力量。为此,要求注意学习自然科学,重视审美教育,并建议在艺术教育中渗入德育的要素,强调感情的陶冶应重于理智的训练。其代表人物有洪堡Freiherr Von Karl Wilhelin Humboldt,1767-1835、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
11、9-1809、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1744-1803。三洪堡对教育的改革作为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洪堡于1809年初担任普鲁士公共教育部部长,负责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各级学校的教育工作。他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在短暂的一年半任职时间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使德国教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使国家在新的根底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洪堡首先注意提高根底教育的质量,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他认为提高根底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他一上任就专门派遣了一批教师到瑞士去向裴斯泰洛齐学习,并特别要求学习裴斯泰洛齐热心办教育的精神和伟大人格。他还邀请裴斯泰洛
12、齐的学生斯勒到普鲁士师范学校任教,传授经验。这一做法影响到德国的师范教育。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师范教育有了较大开展,出现了像第斯多惠那样在办师范教育方面有杰出奉献的教育家,也为德国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培养了大批质量较高的教师。 洪堡像 其次,洪堡在任职期间,注意对文科中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重视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1810年,新制订的中学教学方案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了普通根底学科的教学,使文科中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同时,德国还加强了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1810年规定,任用中学教师需要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称号。考试由国家委托的大学办理,考试科目以大学训练中学教师开设的课程为依
13、据和标准。这就改变了中学教师由神学家、牧师和未经考核的人员担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学教师的质量。再次,洪堡还重视创立新型大学,主张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他和哲学家费希特一起于1810年最先创立并领导了柏林大学。他们着眼于学术研讨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主办讲座,开展自由讨论,提倡师生研究,鼓励新的建树。他们聘任黑格尔讲授哲学、冯特讲授实验心理学、斯塔尔讲授法律、穆拉讲授病理解剖学、李沁讲授实验化学,使当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都荟萃于柏林大学,1811年建立的波恩大学等,均按此宗旨办校,从而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风气,保证了大学教学的最优质量。洪堡的这些教育改革措施,后来在国际上产
14、生过广泛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费希特像 四“神圣同盟时期与欧洲革命失败后,教育上的倒退与反复1815年,拿破仑“百日政变失败,欧洲封建势力重新抬头,同年9月俄、奥奥地利、普普鲁士三国结成所谓的“神圣同盟,由于它的干预,德国教育的开展出现了反复和倒退,宗教事务和国民教育部又取代了公共教育部。1819年政府命令学校监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并专设特级教师完成此项任务。1824年又下令监视教师的行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文科中学的古典学科时数大增,自然学科被削减。政府认为这些学科是“破坏了信仰的力量的危险学科,1856年后干脆取消了自然学科。大学神学科目的地位又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活动和中学
15、讲授受到极大限制,试图把哲学科学、学术中心变成实验、搜集的贮存库。这一反复和倒退尽管推迟了德国教育改革的开展进程,却无法阻挡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继续向前涌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德意志帝国时期 创立于1694年的德国哈勒大学 这一时期主要指1871年至1919年。1871年的普法之战,法国战败,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这给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开展创造了条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德国的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剩余势力大量被保存下来,普鲁士容克的地位更加稳固。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德国教
16、育充满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僧侣主义。如德语、德国文学、德国历史和地理、宗教等教学,竭力宣扬德意志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占有主宰地位的民族,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宣扬黩武主义,强调以军事训练为主,试图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为侵略扩张效劳的军人和臣民。1892年制定的德国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即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忠于国王的“德意志公民。适应德国政治经济开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了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轨是通过8年的国民学校再进入职业性质的补习学校,这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的。另一轨那么是由家庭教育直接进入中学,但只有为封建贵族子弟开办的文科中学是与大学相连
17、接的,为资产阶级子弟开办的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是不能升大学的。1872年,帝国当局发布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并要求年龄不满18岁的在职青年应接受职业补习教育。同时,将8年的国民学校分为4年的根底学校和4年的高等国民学校,并增设6年的中间学校供根底学校的毕业生就读。名义上中间学校的学生可以转入各类中学的相应年级,实际上是有许多困难的。 德国波恩大学 帝国时期的德国中学由文科中学、实科学校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所构成,但文科中学仍为主要类型。文科中学的学生多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子弟,教学内容偏重于拉丁文和希腊文,而无视一般学科,首先是自然学科的学习。 实科学校那么比拟重
18、视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讲授,后来在许多普通中学里也出现了向实科教育开展的倾向,以满足新兴资产阶级开展工商业的需要。文实中学最初由一局部实科中学因增加神学和拉丁语课程而形成,古典语与实用知识的学习并重。帝国时期那么成为德国普通中学的三种学校之一。一般设宗教、拉丁语、英语、德语、法语、历史和地理、数学、自然史、物理、化学和矿物学、图画、写字、唱歌、体育等课程。1896年,文实中学的学生约占全部中学生总数的23%。1901年帝国政府正式确认其毕业生有权报考高等学校。这是对特权阶级子弟就学的教育轨道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德意志共和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1919年至1934年。1
19、918年德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政府,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但旋即被资产阶级扼杀,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政府依据1919年通过的魏玛宪法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1920年6月,魏玛政府在柏林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规定废除原招收6岁儿童入学,肄业3年,以直升中学为目的的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将4年制的根底学校定为统一的初等国民学校。根底学校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由地方学校管理局直接管理。全国所有的学龄儿童,不管阶级出身,一律均须进根底学校学习。学校仍保存教派性质,师生均按其宗教信仰严格划分。义务教育定为8年,学生在根底学校毕业后,经考试,少数成绩
20、优秀者升入各类中学,大多数进入四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以完成八年义务教育。德国教育史上传统的双轨制,在学制形式上被废除。 德意志统一图可放大 在中等教育方面,共和时期除九年制的文科中学、实科学校和文实中学继续存在外,还增设了德意志中学与建立上层中学。建立中学招收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学制6年,这种中学设在乡村小镇。德意志中学以德意志文化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浸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的精神,它与其他中学一样招收根底学校的毕业生,此外,还设有一些为转入中学作准备的中学和各类女子中学。在师范教育方面,共和时期的师范教育倍受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小学教师由通过严格考试
21、选拔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的师范学院予以培养。学制为4年,其中后2年为实习年。中学教师那么由大学直接培养,学制4年以上,毕业后试教两年,合格者为助理教员,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方能成为正式的中学教员。中小学教师均被视为国家官员。在高等教育方面,共和时期的德国大学又逐渐恢复了它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的地位,并且实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使德国的学术进步和文化提高较各国为快。总之,共和时期的德国各级各类教育均较前有了较快的开展,等级明显的双轨学制也有所改变。但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这就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教育的产生埋下了祸根。本节小结 纵观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展,我们会看
22、到德国的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响,近代西方的公立教育、强迫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和双轨学制等大多起源于德国。具体是:其一,德国最早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类学校。但从16世纪末开始,各封建公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首先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到19世纪初,已较欧洲其他国家率先实现了国家全面管理教育。其二,德国最早公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从16世纪起,各封建公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竞相公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并于1872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教育规章中,明确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在很长时间里
23、,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在客观上对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三,德国较早地产生了实科学校,重视大学的改革。而实科学校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了一个世纪,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开展起来的需要。自然科学也较早地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19世纪初,洪堡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其四,德国有着重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18世纪时,普鲁士就创立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叶,其小学教师就已由高等院校的师范学院培养;中学教员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需经过国家考试予以认可,因此师资水平较高。其五,由于德国资产阶
24、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德国教育中保存了较多的封建主义的东西。例如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直到1920年以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典主义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一状况虽然在洪堡改革时略有变化,但后来又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一直到20世纪初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古典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始终贯穿于教育之中,也是德国近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二节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著述 赫尔巴特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1776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奥
25、尔登堡的一个律师家庭。在耶拿大学读书期间,由于对哲学的兴趣浓厚,他放弃法律学习而专攻哲学。后中断学业到瑞士一个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为他后来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实践根底。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有时机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1800年回到德国后,既研究哲学又在一所教堂学校任教。1802年,赫尔巴特通过格庭根大学的博士学位的考试,稍后又获得教授备选资格,从而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学生涯。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为了使教育学理论能与教育实际联系起来,他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
26、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是赫尔巴特学术生涯的顶峰。1833年,他又回到格庭根大学任教。1841年8月11日在格庭根去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科学的心理学?1824、?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教育理论的科学根底统觉论 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因为他认为教育学领域中的大局部缺陷乃是由于缺乏心理学的结果。因此,从“教育心理学化出发,赫尔巴特强调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根底。在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他提出了统觉论,即观念心理学。在赫尔巴特看来,“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和
27、最根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根底。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观念的聚集和分散的活动,因此,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的形成及其运动的科学。在观念的运动中,一个观念由意识状态转为下意识状态或由下意识状态转为意识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限,那就是“意识阈。在存在强弱差异的观念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和强度较小而受到抑制,因而沉降于意识阈之下;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和强度较大而被抑制,因而呈现于意识阈之上。那些处在意识阈之下的观念,称为“下意识;那些处在意识阈之上的观念,称为“意识。其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强弱。例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遗忘就是原来呈现于意识阈之上的那些观念受到抑制而沉降于意识阈之下,而“回忆那么是曾经受到抑制而
28、处在意识阈之下的那些观念重新呈现在意识阈之上。由此,赫尔巴特断定:只有与意识中的观念有联系的事物、资料或知识才容易进入人的意识之中,并为意识所融化。并且强调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时,只有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比拟之后才能获得。人类经验中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得到补充了解和说明的。由此,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的过程。人们所形成的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由此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从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因而他强调,教师必须首先弄清楚所教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才能使学生获得新的知
29、识。尽管“统觉一词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来的,但赫尔巴特赋予它特定的含义并使统觉论成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石。可以说,赫尔巴特在其一生都致力于对统觉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他们顺利地到达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作好内心的准备。由于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教育目的可以分为2种,即“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与一个学生将来所要选择的职业
30、活动有关的目的。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兴趣。为了保证实现这种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感受性。所谓“必要的目的,指一个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活动都必须到达的目的,也就是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在以上两种教育目的中,赫尔巴特认为,教师更应关心的是后一种教育目的而不是前一种教育目的。因为“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欧洲学校体罚学生 二严管重罚的管理论与卢梭尊重儿童自然开展的思想相反,赫尔巴特认为,在学生道德观念尚未形成之前,必须对他们进行“管理。他说:“最初儿童并没有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
31、,只有一种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这是不守秩序的来源;它既扰乱成人的方案,也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61因此,在儿童表现真正的社会行为之前,“必须用力克服它,这种力量要强,并要常常重复,其方法就是“管理。“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62这样,赫尔巴特就把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看作是与教学、德育同等重要的教育行为。为此,他还制定了一整套名目繁多的班级管理方法。其一,是把学生“管起来,防止其“越轨。具体措施是用威胁、监督、命令和决定等方法,监视和控制学生。赫尔巴特说:“千万要谨慎,一时一刻也不要认为,放任儿童撒野,不予监督,不予教养,就能培养出伟大人物
32、。更重要的是,应给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作业和活动,使他们整天疲于“忙碌,没有空闲时间。这样,他们才不至于“越轨干“蠢事。其二,对“越轨的学生要实行压制以至体罚。赫尔巴特说,“完全废除体罚的努力是徒然的。当劝说不再收效时,通常就采用体罚,但它不宜常用。他还规定了一套惩罚的“等级,“从罚站墙角起到单身禁闭止,甚至包括“数小时内饮食的剥夺。其三,使慈祥与权威相配合。赫尔巴特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时,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63因此,他主张学生应绝对服从教师。至于慈祥,那么是“依赖于情感的和谐,同时依赖于习惯。他还说,教师一旦得到学生
33、的爱,就可以“减轻管理工作的困难。很明显,赫尔巴特的传统管理理论是保守的。它效劳于稳固普鲁士君主贵族统治的需要,把学生视为压制的对象,对他们采取压服态度是决然不可取的,是需要批判的。但他强调必要的规章制度,教师应威爱结合,学生应遵纪守法,那么值得人们注意。三主知主义的教学论赫尔巴特毕生致力于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根底上的伟大尝试,开辟了教学思想开展的新道路,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赫尔巴特旧居 1.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所提供的事物便对他的心理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相反,学生缺乏兴趣,教学必然空洞乏
34、味,令人厌烦,甚至会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一个人的兴趣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单一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产生什么作用,只有多方面的兴趣才是人们获得广泛而又完善的观念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愈全面,他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就愈丰富。所以赫尔巴特既把多方面兴趣看成是教学的根底,同时又是教学的直接的目的。赫尔巴特根据他的观察,将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这六种兴趣大致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前三种为自然的或认识的兴趣,后三种是历史的或交际的兴趣。在多方面兴趣的根底上,为使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训练,需要设立广泛的学科,使教学变成多方面的教学。为此,赫尔巴特以他自己人为
35、划分的六种兴趣为依据,制定了一个比拟广泛的课程体系。兴趣类别 经验的 思辨的 审美的 同情的 社会的 宗教的 相应的学科 自然科学 数学 文学 外国语古代语与近代语 历史 神学 物理化学地理 逻辑学文法 唱歌国画 本国语 政治法律 赫尔巴特从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系的思想出发,强调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他把第一、二类学科称为“科学的科目,把第三、四、五类学科,称为“历史的科目,而以“历史的科目为重点。他特别注重历史和神学,主张学生从8岁起就学习古代希腊叙事诗,使学生从小就能继承传统文化。赫尔巴特以多方面兴趣为根底建立广泛的课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以希腊罗马文化为主体的古典人文主义课程,历
36、经几个世纪,直到赫尔巴特提出了比拟广泛的课程体系之后,各国才形成了比拟适应工业化需要的普通教育课程体系。当代世界各国历经屡次改革之后的现行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它的根本类型,都还是赫尔巴特当年提出来的,可见影响深远。2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他看来,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不可能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即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与通过知识的传授进行智慧启发的过程。他说:“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那么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全部。“我得立刻成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
37、,正如反过来,我不成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64清楚地说明,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赫尔巴特工作过的施泰格尔家 赫尔巴特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他强调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某种实际的知识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五种道德观念。与此相反,道德人格的培养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赫尔巴特还认为,教学与教育,即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之间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并非一切
38、教学自然而然地具有教育性。例如,“为了收益,为了生计或出于业余爱好而学习,这时将不关心通过这种学习一个人会变好还是会变坏,诸如此类的教学便与教育性问题无关。65因而他认为,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它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组织教学过程,以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有效途径。赫尔巴特之所以强调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这首先与他保守的政治立场有关,他力图通过教育把忠君、安分守己、信神等资产阶级落后意识灌输给年轻一代,培养忠于普鲁士“容克阶级的人。其次,这也与他的观念心理学有密切联系。他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
39、智力活动。66这一点,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深化。3强调了直观观念形成的价值,论证了教学系统化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上课和儿童学习的开始阶段,必须注意在儿童的心灵里形成或引起一些直观观念。这些直观观念能帮助儿童掌握新教材。如何形成直观观念呢?赫尔巴特指出,应广泛地应用直观性原那么,尽量通过事物本身的演示,使儿童得到亲身感受的观念。在不能演示事物本身的时候,那么必须演示它的图形。但不应过久地演示同一东西,因为单调的重复会使人生厌。在具体讲授中,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讲授的整个内容之间应有密切的联系;二是讲授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琐庞杂;三是讲授内
40、容不应过难和过易。而在复习稳固阶段,那么应依据教材的顺序来系统复习,做到掌握重点、关键;先掌握局部,然后掌握整体。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先了解和掌握教材,区别要永久记住的和要临时记住的教材,背诵时伴之以抄写、画图和高声朗诵。同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方法的关键那么在于开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他认为学习兴趣是守纪律的必须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赫尔巴特还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认为教师“特别需要有压倒一切的威信,使学生在他以外,不重视任何意见。这就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推向了极端,变成了“教师中心,教师决定一切。因此,他反对卢梭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认
41、为,“把人交给自然,甚至于把人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件蠢事67。主张:“必须在儿童身上看到他的成年,因之学生们在将来居于成年人的地位所面向的种种目的,就一定是教师当前所应关心的事。68。 要求用成人所规划的繁杂课程吸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他的教学思想被后世人们认为有三个突出的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被杜威批评为“没有儿童的教育学。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赫尔巴特对教师如何搞好教学,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合理要求:其一,教师应有广泛的哲学、科学及教育的教养。“教师不应该是一本任何通用的书籍或书籍的任何单元,而是有学识的人。其二,教师应有教学热情,有教学能力,有“迅速
42、推论和决定的能力。为此,他主张教师要智慧、活泼、稳健。这些要求,对教师搞好教学具有现实意义。4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在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要对教学作出适当的安排,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建立一种适宜的教学程序,由教师有方案,有步骤地去进行教学。赫尔巴特最初提出的教学过程只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楚地感知新教材。赫尔巴特把这一阶段称为“明了。这一阶段的教学为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为各个构成局部,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即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比拟。赫尔巴特指出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过去的经验,教
43、师应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仓库,然后才能决定应该提供什么新观念。当新的观念提出之后,就要着重地分析和比拟它们。为此可采用直观法或表达法,即最好让儿童亲自观察物体以获得明确印象,如果物体本身不便呈现,那么要寻找一种“中介物,例如用各种图画、实物代替之,也可以采用谈话法,即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赫尔巴特认为,这个阶段,各种教学方法都要采用:“经常习惯于一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是不必要的69。 柯尼斯堡大学旧校舍 第二阶段巧妙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当学生获得许多个别的但又彼此联系的观念之后,教学便进入第二步“联想。赫尔巴特把这一阶段的教学称为综合教学。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分析教学
44、,而他更强调的是综合教学。因为统觉最主要的表现为观念的联合,把许多个别的观念联合为一般的概念统觉团。但在联合的过程中,往往也会碰到与已有概念没有关联的新事物或新旧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这时,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巧妙地替代或调和它们。这一阶段教学的最正确方式是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因为这样,学生就“有时机试验他的思想的各种偶然的联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联合是最容易和最自然的70。第三阶段系统地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体系。各种新旧观念的联合,只是观念形成的开始,只有当教学进入第三阶段“系统时,新旧观念的联合才真正上升到“普遍领域,形成普遍性的概
45、念。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加以系统化。教师可采用“更有联系的表述方法和“抽出要点的方法,反复分析所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使他们从中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把知识组织得有条不紊,最后作出概括和结论。第四阶段稳固地应用所形成的观念。当某一种或某一局部的观念被系统化之后,必须加以稳固,教学就进入第四阶段“方法阶段。赫尔巴特赋予“方法一词的根本意思是,学生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或按教师要求改正作业上的错误等活动,把“普遍领域的概念运用到“个别情况中去,检查学生对中心意思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在与中心意思有联系中识别它们,能否
46、运用这些思想。这样通过实际练习,使已经获得的知识得以运用,变得更为熟练和稳固,能在各种条件下重新加以组合,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后来为他的学生齐勒尔、维尔曼、赖因等人所广泛宣传。赖因并把四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分解为预备、提示两个阶段。即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应首先有意识地唤起学生大脑中的原有观念,使他愿意接受新的教材。因此,教师要集中学生对教学的注意和兴趣,为教学作好准备。当学生大脑对感知教材已有所准备时,教师就可以呈现新的教材内容,使教学到达清楚、简明和富有吸引力等要求。这样,预备、提示两个阶段,连同联合、系统、应用一起,称为五段教学法。四注重心灵陶冶的训育论训育论是
47、赫尔巴特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又一个组成局部。赫尔巴特认为,训育就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形成完善的道德品格。从这一意义上讲,训育也就是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但是,训育必须具备这样的前提:“管理不是软弱的,教学是不差的。 赫尔巴特纪念碑 在赫尔巴特看来,训育的任务并不是开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直接的影响。具体讲,就是培养以下五种道德观念:一是“内心自由,二是“完善,三是“仁慈,四是“正义,五是“公平。为此,训育的过程可以分成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4个阶段。其中,道德判断构成了一个人的道德根底。训育作为管理的一种缓和性补充而具有其独特的方法:一是陶冶,使
48、学生感受到一种不断地和慢慢地深入人心的教育力量,因而教师能保持对学生的优势。二是赞许和责备,使学生既能感受到赞许给以的快乐又能感受到责备带来的压力。三是建立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既是教育的根底,又是教育的首要准备。本节小结 赫尔巴特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影响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得到重视,并形成了以齐勒尔、斯托伊和赖因为代表人物的赫尔巴特学派。通过建立协会、出版著作和发行刊物,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很快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一种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到19世纪90年代,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中心开始由德国移向美国。其代表人物是曾经在德国留学的德·加谟、
49、麦克默里兄弟以及哈里斯等。1892年,他们成立“赫尔巴特俱乐部后几经改名,1910年最后改名为“全国教育研究会,翻译出版赫尔巴特的著作和阐述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论著,使得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美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以日本为媒介传入中国。可以说,最早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西方教育理论就是赫尔巴特以及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尤其是在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之上开展起来的“五段教学法曾对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实践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对于当时中国的废科举和兴学堂以及近代师范的开展,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注:61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
50、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57页。6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页。63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0页。64?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65?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4、24页。6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4、24页。67?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8、261页。68?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8、261页。69?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95、296页。70?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95、296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节幼儿园
51、之父福禄倍尔及其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实践 福禄倍尔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幼儿园及其幼儿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称他为“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名叫奥伯魏斯巴赫的村庄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的牧师,家庭笃信宗教。他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在他不到一周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小时候没有得到父亲和继母的爱抚,继母的虐待,使他的身心受了很大的影响。他先在乡村学校读书,11岁进入市立小学,14岁毕业,15岁便到林业官那里学习林业管理和测量。福禄倍尔生活在林区,大自然的陶冶使他从小对森林植物感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数学、
52、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福禄倍尔于1799年考入耶拿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同时接受了唯心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世界观,两年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中途辍学。回家后,他先后从事林业、书记员、会计员,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805年,他来到法兰克福,开始从事建筑业。后来遇到了格鲁纳博士裴斯泰洛齐的学生,当时正担任一所模范学校的校长,由于他的推荐,福禄倍尔便到这所模范学校担任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808年到1810年,他带着学生到伊佛车的裴斯泰洛齐学校学习。他自己一方面在裴斯泰洛齐的学校里任课,钻研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矿物等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又吸取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53、。 福禄倍尔像 福禄倍尔对教师工作非常热爱,当确定了以教育为其终身事业后,更加好学不倦,决定继续努力进修。1811年他进入了哥丁根大学,不久又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他受业于当时最负盛名的威士教授,同时也听著名哲学家菲希特的讲课。威士教授深得其好学精神所感动,不久提升他为矿物助理研究员,后又升为矿学教授。这使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1814年,德法战争爆发,福禄倍尔在柏林中止工作,投笔从戎,他认为这是为了给学生做典范,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1817年,福禄倍尔在自己的故土为学龄儿童创办了一所学校,实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原那么,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够得到协调均衡地开展,采用学生自动
54、的学习方法,大局部教学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主要的教学原理即儿童的自我表现、自由开展并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反对呆读死记。当时正值德国反动势力猖獗,福禄倍尔重视国民教育的活动受到压制,他的学校被迫关闭,本人被迫流亡瑞士。1826年,他写了?人的教育?一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教育与教学的主张。1837年,福禄倍尔开始专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他回到德国,在风景优美的勃兰根堡创立了一所试验学校,招收3至7岁的幼儿,以实施他的幼儿教育理想。学校建立在山林中,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他目睹草木花鸟的生趣,把儿童比作植物,把教师比做园丁,把学校比做花园。1846年,他正式命名这个学校为“幼儿园,这也是世界上最早
55、创立的幼儿园之一。同时他又开办了讲习班,训练了大批幼儿园教师。福禄倍尔的重要著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教育开展?Education by Development、?母亲与游戏、儿歌?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哲学观与教育的一般原理 福禄倍尔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为宇宙精神也就是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神主宰着一切。福禄倍尔对自然、对社会、对教育的看法都是唯心的,充满唯心主义色彩。根据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他确立了三个教育法那么。第一,统一的法那么。“统一法那么或内在联系71是福禄倍尔教育体系所遵循的哲学根本原那么,根据宇宙万物的根源是神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和人是统一的,
56、即统一于神。在他看来,人本身也是一个小统一体,充满了神的分子,这些分子在人的生命旅途中是要表现出来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开展埋藏在人体里面的神的来源。他认为,统一的法那么是全部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这样,福禄倍尔就在教育目的论中注入了神秘主义思想。他始终把教育学说建筑于唯心主义哲学根底之上,明确提出:“一切教育、学习和教学的唯一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原有的神性,使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从有限中表达出无限,从暂时中表达出永恒,从人间表达出天上,从人性中表达出神情。第二,开展的法那么。福禄倍尔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局部,与大自然一样,是不断趋于完善,不断开展着的。开展的法那么是存在的根本规律。他接近于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那么,使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开展。“因此,教育、教学和训练在根本原那么上必须是被动的、顺应的,而不是命令的、绝对的、干预的,必须“适应他的情境、他的性向和能力等,否那么“足以起覆灭、阻挠和破坏的作用。72可见,他认为整个教育制度,应该建立在儿童不断成长、开展的观点上。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达成他自己的开展。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条件,使儿童能在这种条件下把自己内部所蕴藏着的神的根源很好地表现出来,开展起来。福禄倍尔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开展儿童的力量与能力的观点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他所了解的开展是唯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作课件教程
-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课件
- 关于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
- 2024年度钢筋工劳动争议解决协议3篇
- 非全日制的用工协议书
- 基于2024年度业务扩展的电商与快递合作协议2篇
- 小班数学课件教案《图形宝宝排排队》
- 2024年度居间工程进度报告合同3篇
- 部门供职报告范文
- 公司股东合伙协议书
- 北京市2024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心灵的色彩》课件-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0年江苏徐州中考满分作文《当你需要时有我》4
- 2023年甘肃电投集团招聘考试真题
- 第一章 安培力与洛伦兹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默写分类练习(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功能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培训试题及答案
- 浙西南民间音乐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丽水学院
- HG∕T 3704-2003 氟塑料衬里阀门通 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