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_第1页
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_第2页
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_第3页
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_第4页
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长沙活动单教学目标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4背诵这首词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一 积累识记 “沁园春”词牌的来历历史总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刘邦建立的大汉朝经过王莽乱政,光武帝复兴,直至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乱世中英雄再次出世,这次不光是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戏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洗去血腥屠戮,尸流成河的底色,我们津津乐道其中的故事,称之为精彩、生动。那个被曹操挟持以令诸侯的汉献帝像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淹没在那个群英荟萃,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可怜的少年青年

2、时代在奔波与屈辱中渡过,生命中惟一愉快安静的日子是跟一个叫“沁园”的地方连在一起,跟一个叫伏寿的女子连在一起。沁河穿越太行山,与它东边的丹河突然邂逅,拥抱在一起,孕育出无垠的竹海,在修武一带,扯起长江以北最壮阔的竹林长幔。当年汉明帝刘庄带着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游竹林,见这里竹阴蔽日,公主流连忘返,明帝就在沁河旁建了一座园林,赐名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东汉初年的几位皇帝大多仁厚,那时的汉宫中有一种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温厚和瑞之气。可惜,这样的盛况也只是昙花一现,识理贤明的皇后阴丽华和马明德最怕出现的外戚干政和宦官当道的局面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元一九六年四月的一天,豫北大地微风轻拂,麦穗初

3、黄。远远驶来一辆牛车,车上坐着两个少气无力的少年,那是献帝和伏寿。这时的汉献帝,已经十六岁了。二十岁的伏寿,美丽而憔悴,她紧紧地搂着她的表弟皇帝。小皇帝被董卓逼出洛阳流落在外,已经一天半没有吃饭了。突然,他们眼前一亮,沁园到了。这个美丽的栽满了翠竹和梅花的园子曾一度被外戚窦宪夺去,到这时已几易其主。可现在这里是他们最好的栖身之地了。这是他们成婚以来最安全轻松的日子,皇帝身体强健起来了,皇后也怀孕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小皇帝也不是一味沉缅,他是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下决心要除掉曹操,伏寿始终是他有力的支持者,这里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气节。事败后,伏皇后被关进大牢,幽闭而死,而献帝从此不再与

4、曹操对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滚滚而下,现在我们说那是历史的选择,古人说是天意。这天意究竟在哪里,冥冥中没有人知道,谁比谁更适合更恰当永远没有比较,无从知晓。沁园的春天依旧年复一年,可人却再也不复归来。这里还曾经是著名的“竹林七贤”饮酒下棋,抚琴长啸的地方,自然成了历代诗人发怀古幽思的好去处,后来唐人有诗咏沁园,韩愈就有“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的句子。最早用沁园春填词的是北宋的张先,就是那个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郎中。(重点)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1、词史概略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

5、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

6、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

7、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明确如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2、词的一般知识(1)词牌:词是特殊的

8、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9、)。(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三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

10、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整理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

11、,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

12、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四、鉴赏品味活动一 这首词描写了那几幅画面?明确: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活动二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了解?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

13、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活动三 从炼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赏析诗句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图(1-3句)(1) 让学生将开头3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大意。2、 前三句的词序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在深秋时节,年轻的革命家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心头翻腾无尽的遐想)3、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

14、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活动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想一想: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

15、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

16、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

17、说。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2)想一想:整理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活动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一想:“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

18、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了解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活动六、携来百侣曾游。想一想:“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芝麻开门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

19、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活动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想一想:“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20、。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请归纳。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

21、”,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活动八、“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一想: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了解?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五 小结本诗学习,并提出希望1、读毛泽东诗词,催人奋进,激人奋发。其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意境深邃、自信乐观的情绪和胸怀,给人以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