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必修1第二章_第1页
教案必修1第二章_第2页
教案必修1第二章_第3页
教案必修1第二章_第4页
教案必修1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原理。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大气的受热地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

2、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强到弱主要有反射、散射和吸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达到保温的作用。大气对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地表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表散热速度放慢,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它们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缓慢,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提问】在第一章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是在南

3、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这种移动导致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同吗?【答案】不同。【提问】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答案】不同。【讲述】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下面我们来学习大气运动的第一种形式热力环流。【讲述新课】【板书】一、热力环流【板书】1、概念【提问】什么是热力环流?【答案】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阅读】大家结合图2.3阅读课本,并思考地面受热情况均匀的时

4、候,空气是怎样的?地面受热情况不均匀时空气又是怎样的?【板书】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板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讲述】假设地面上有A 、B、C三点,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 ,空气是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的;当地面受热不均是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假设A地受热多,气温度升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B、C两地受热少,温度相对来说较低,空气冷却收缩,气流下沉。A地的空气上升,在上空堆积,导致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上空的空气相对下沉,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我们可以看到,在上空就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流向气压低的B

5、、C两地扩散。同时,A地空气膨胀上升向外流出,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空气收宿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了高气压。这就形成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在近地面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近地面,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板书】【提问】同学们,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看图,A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A是高压,那是不是A的气压高于A的气压?【答案】不是。【讲述】对了。因为气压是随高度的增加递减的。我们所说的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在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态而言的。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6、讲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大家平时可多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第30页的活动。【板图】 图2.4 海陆热力环流【分析】陆地的热容量小, 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了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了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反相反。【答案2】风从高气压吹

7、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我们称之为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答案3】请同学上来绘图。【答案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总结】冷热不均、海陆热力性质不同、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形成大气运动,但其基本原理均是热力环流原理,在此基础上考查大气环境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是命题的根本,我们必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我们说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其中重要原因是在分析空气水

8、平运动时只考虑的高、低气压差异,其他的影响因素如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都没有考虑,那么在这些力共同参与下,大气运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它。【板书】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阅读】同学们先看一下教材内容,思考一下高空大气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向分别受什么力的影响,风向怎样?【板图】画等压线图。【提问】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答案】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提问】很好。(指图解释)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呢?【答案】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讲述】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呢?(

9、边画图边讲)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我们能不能从图上看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的?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讲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作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板书】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讲述】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风向是怎样的呢?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样,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而且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所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强调】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风向本身就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个图是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图,读图的视角是俯视。【过渡】我们刚才所讲的风是在

10、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下个即水平气压梯度下作用下形成的。该情况理论上只在赤道上空存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看一下它究竟是怎样的?【板书】2、高空大气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板图】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的,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不偏转。大家看黑板(边画图边解释)。初始状态时,风是垂直等压线运动的(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可是风一旦形成,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1、。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始终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去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偏,最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时候,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通常把这种稳定的风叫地转风,因为它只考虑了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转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情况,它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是实际存在的。依地转风的原理,可以推导出风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通常称之为风压定律。【板书】 风压定律(北半球)低压左边 高压背风

12、右边【讲述】在风平直等压线的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过渡】实际在近地面现还存在着摩擦力,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又表现为怎样的情形呢?【板书】3、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讲述】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是与运动物体的前进方向相反的,近地面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吹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大家看图2.7,摩擦力永远和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的右侧,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

13、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即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所以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摩擦力越小,其夹角越小。当摩擦力为零时,风向便平行等压线了,这种情况只存在在高空。因此,在实际大气中因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所以风向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右偏,即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小,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这就是风向随高度的变化最一般的规律,风速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加大。【提问】同学们,在相同的气压

14、条件下,一般海洋的风都比陆地上的要大,这是为什么呢?【答案】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摩擦力不同,地面摩擦力大,洋面摩擦力小,所以在相同的气压条件下,陆地表面的风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大,风速小;海洋表面的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小,风速大。1) 风斜穿等压线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风本身进行着大气质量的输送,风穿越等压线吹,就会把高压区的大气向低压区输送,它直接影响着高低压的兴衰状况。高低压的兴衰又导致气流的变化,所以气压系统与大气运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千变万化的大气活动舞台。【讲述】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32页的活动。大家看题干: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等高线的分布规

15、律,即等高线越密集,高差越大,地形越陡,反之,等高线越疏松,高差越小,地形越平坦。其实,等压线的情况与等高线相同。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等压线越疏松,气压梯度越小。【板书】等压线分布规律: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等压线越疏松,气压梯度越小。【讲述】而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这道题大家应该会做了吧?【答案1】甲处的气压梯度大,因为甲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大。【答案2】甲处吹西北风,乙处吹东南风。【总结新课】(5min)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讲了大气运动的两种形式,一是热力环流,一是大气的水平运动。2) 由于太阳辐射能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

16、空气的垂直运动,致使同一水平面的气压产生差异,最后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3) 我们还学习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我们要明确三个力与风向的关系。在高空,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是平行于等压线的。近面的风除了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使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而摩擦力不但改变风的方向,还改变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4)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图表,这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图表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这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复习巩固】(5

17、min)课堂练习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2、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的情况下,海洋与陆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海洋。3、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4、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5、 近地面附近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正确的是(D)A. 平行 B. 垂直 C. 一致 D. 有个交角6、 影响近地面的风速的力量是(A)A. 摩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垂直气压梯度力 D. 水平气压梯度力板书设计一、 热力环流1、 概念2、 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气流下沉上升冷却受热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

18、流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压定律背风高压右边低压左边3、近地面的风: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

19、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

20、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21、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

22、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

23、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地表均一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1)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

24、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 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 在副极地上

25、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 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9) 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变式拓展:(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应用巩固: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

26、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应用巩固:读图并思考回答:(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A.B.C. D.。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27、)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活动探究:1.请结合P36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2)    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3)    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4)    读图2.

28、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2.请结合P37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时间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温度差异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气压差异被切断的气压带突出的气压中心七月陆海陆海副热带高压带(见图示)一月陆海陆海副极地低压带(见图示)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比较项目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9、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风风向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暖湿湿热源地太平洋印度洋强弱(较冬季风)弱(较冬季风)强冬季风风向西北季风东北季风性质干冷干暖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亚洲内陆强弱(较夏季风)强(较夏季风)弱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课堂总结:教学反馈: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该图为_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其中A为_(气压名称),B为_(高或低)气压。此季节,_气压带被_切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B图中A实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C图中B的位置处于一年中较偏北的位置上D此时南亚吹西南季风,东亚地区高温多雨大约半年后

30、,A所在大陆上形成_(气压名称),该气压切断的气压带是_气压带。在该气压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吹_(气流性质)的_风(风向)。 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原因是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初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

31、】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一、三圈环流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 定义:全球性的有

32、规律的大气运动。2、 大气环流的形成: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第一步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第二步 假设:地表均一 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板书)三圈环流1成因2高、中、低纬环流圈3三圈环流

33、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呼应前引入故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读图提问):l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l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

34、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

35、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总结并布置作业(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2 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36、、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提问)分析亚欧大陆l 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l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l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气压带、风带由带状 块状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

37、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l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l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l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l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板书)

38、 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夏: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亚、欧为基础)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讲解)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

39、润(多雨)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老师解释。(小结)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总结: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2

40、、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3、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与天气关系图。4、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设疑直接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

41、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教学重点】 1、掌握冷暖锋面图的识读、判别。2、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教学难点】 1、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差异及其典型实例。【课 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读图法、谈话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 具】无【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请各位组长点名,我们要开始上课了。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五一期间你们有没有出去游玩啊?学生有。那么你们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会不会看一下天气预报,作为出行参考啊?学生会。绝大同学都会收看天气预报,因为如果下雨的话出去就不怎么方便了。那看天气预报时,你们是不是只关注是否下雨啊?还会不会去了解其它方面

42、的信息呢?比如说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以及近期的天气走势呢?学生会看气温,但是不看走势。其实天气走势的对我们也是很重要。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者“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三、讲授新课板书 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承转 天气系统是形成天气的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及过程。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能出现不同的天气。我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

43、里的国土面积,既然我国面积如此广大,那同一时间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天气是否一样呢?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天气状况是否又相同呢?学生不相同。很好,看来同学们平常都很注意观察。天气之所以会不同其实就是因为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造成的。同学们可能对后半句话不能理解,什么叫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呢?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锋面系统,它会告诉我们答案。板书 一、锋与天气承转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提问那么什么是锋面呢?学生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的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板书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承

44、转 回答得很好,但这里讲到了冷暖气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气团,课文中有解释。我请同学起来回答。学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的空气,叫做气团。板书 1、气团物理性质均匀的大范围空气承转 大家看这个概念,“大范围”与“性质均一”分别体现了气团的什么特点呢?气团的范围大,也就是它的空间尺度大,而“性质均一”也就说明了其他内部物理性质的均一性。它与普通空气有很大的不同。那我们就通常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而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按我们平时的说法,就是冷空气、暖空气。一般地,我们将温度小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冷气团,温度大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叫做暖气团。那这两种气

45、团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呢?大家根据其温度,密度,重量等方面来比较一下。我们先从温度方面来比较,那冷气团的温度就比暖气团的温度要低,我们从物理学热胀冷缩的道理来看,冷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收缩,体积就会变小,里面的分子比较集聚,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大;而相反地,暖气团的温度小,那就会膨胀,体积就会变大,里面的分子比较稀疏,那它的密度也就相应的小。那如果有相同体积的冷暖气团两种,我们根据以前所学的公式:m=V(m为质量,为密度,V为体积),我们就可以知道暖气团比较轻,而冷气团比较重。再看一下气压方面,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大气热力环流,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温度低,往往会形成高气压。那同样的道理,我们也知道

46、温度低的冷气团气压高,而温度高的暖气团气压低。 冷气团冷而重 气压高板书 暖气团暖而轻 气压低思考是不是暖气团的温度一定比暖气团高?参考答案: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所讲的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说固定几度以上就暖气团,在以下就是冷气团。冷暖气团的判断要与经过地区的温度来比较。(即下垫面的温度)刚刚我已经有说过,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为暖气团。而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移动时,则为冷气团。比如,如果有一气团(温度为15),它向北极移动,那么该气团对于北极(高纬)来说就是暖气团。相反的,它向赤道地区(低纬)移动,那么它就是冷气团了。承转 所以对于冷暖气团,我们要注意,它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47、。那么当这两种气团相遇时,就出现了一个锋面。锋面又称为锋区,其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锋面与地面往往会有一交线,我们将这条线称为锋线,而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绘图)板书 2、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3、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承转 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会相安无事,静止在原地吗?学生 不会那么它们会怎么样呢?我们刚才已经学习了冷暖两种气团的有关物理性质。已经知道冷气团密度大,比较重,而暖气团密度小,比较轻。它们相遇时,就跟水与油相遇一样,密度小的油会浮在密度大的水上面一样。同样的,暖气团会在锋面的上面,而冷气团就在锋面的下面,所以在图中,冷气团在下面,暖气团在上面。讲述

48、:在锋面两侧,这两种气团一种占据在锋面上方,一种占据在下方,这两种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在锋面附近常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在同学们来想一下,五一劳动节之前,曾下过连续几天的雨。而在这场雨之前,天气晴朗,温度也比较低,而下雨之后天气也晴朗,但气温就比下雨前高出不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确切的说,这是暖锋造成的。有暖锋,相对的就会有冷锋。我们划分冷暖锋,是根据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的。俗话说“成王败寇”,锋面的命名就是以力量强的一方来命名的。如果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也就是冷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冷锋;相反地,如果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也就是

49、暖气团的力量强,那我们就把它叫做暖锋。板书 2、锋的类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承转 这两种锋中,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比较频繁的天气系统,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多,那冷锋到底有什么天气现象呢?我们接下来通过画图的方式一起来探讨分析一下。画图讲解:我们可以通过将冷锋系统对一个地方天气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过境之前,该地区只受暖气团控制,天气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比较简单,表现为暖晴或晴间多云。第二个阶段是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成云,如果水汽过饱和,就形成了降水。由于暖气团是被迫抬升,

50、所以暖气团的上升速度比较迅速,因此降水时间短,强度大。冷锋的雨区发生在锋面的附近,一般以锋后为主,雨区的宽度比较小。这里提到了锋后,什么是锋后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我们划分锋前锋后的是根据锋的前进方向来划分的,我们往往用黑色三角形加在锋线简图的来表示冷锋,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就是冷锋的前进方向。所以锋面前进的方向就是锋前,锋面前进的反方向就是锋后。很明显,冷锋的雨区大部分是在锋后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在锋前,那是因为冷锋的锋面比较陡,暖气团在被抬升过程中来不及爬上锋面就已经在锋前形成降水了。所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主要表现为阴天、刮风、下雨和降温。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刮风现象的出现,像北方的

51、沙尘暴,要出现必须有2个条件,即沙子和风,沙子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率少而造成的,而风主要是来自于冷锋。第三个阶段是过境以后。过境后这个地区被冷气团控制,相对原先被暖气团控制的时候,气温和湿度有所下降,气压升高,天气又转为晴朗,我们把这时的晴天称为冷晴。我们有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板书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 气压低 温暖晴朗(补充)天气 过境时 大风、降水等(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 气压高 冷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冬季沙尘暴承转 大家看一下黑板,这就是锋面的一种冷锋。同学们对它作用下的天气现象,要加以明确巩固。刚才我们提到锋的另外一种类型暖锋。知道暖锋与冷

52、锋相反,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那么它作用下的天气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进来天气情况,前后讨论一下,画一画老师刚才画的简图来分析。学生 学生活动(观察学生的画图情况)请同学到黑板上作图。讲述:画暖锋首先是要画一个锋面,然后要标出冷暖气团。锋面上面的是暖气团,锋面下面的是冷气团。但是这次是暖气团的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它是自己主动地慢慢爬升,冷气团由于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被迫后退,所以形成了一个环流,这也是冷锋与暖锋的重要区别之一。提问 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们讨论得出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是怎么样的呢?学生 连续性降水为什么这样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暖气团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受冷凝结,同样

53、的,如果暖气团含有大量的水汽就容易形成了降水。但由于它是缓慢爬升的,因此降水的时间比冷锋长,下雨的区域也比较宽,强度相对较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暖锋,通常用实心的半圆加在锋线上表示暖锋的前进方向,那么很明显暖锋的降雨区域都在锋前,而且雨区的宽度比较大。提问暖锋与冷锋一样,也有过境前、过境后两个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学生 过境前,该地区被冷气团所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气温升高,天气转晴。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看来大家都很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是正确的。暖锋过境前,该地区被单一的冷气团所控制,天气现象比较单一,表现为冷晴;过境后被暖气团所控制,相对原先被冷气团所控制时的情况,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板书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 气压高 冷晴(补充)天气 过境时 连续性降雨(锋前)过境后 气压低 温暖晴朗小总结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两种重要的锋,大家看冷暖锋的示意图,我们怎么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