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备课建议:直面人生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一、生存选择:报任安书/渔父 二、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 三、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困难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1专题内涵: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于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 2呈现方式:问题讨论 3核心文本:报任安书/渔父/记念刘和珍君 4教学重点:诵读讨论注重整合 5课时安排:10课时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英勇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专题重点讨论“生存与消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 这是人生的大考虑。有了这样的考虑,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生命才有力量。 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讨论,讨论的话题是学生
2、成长中渴望理解和讨论的,在文本学习的根底上,展开讨论,可以加速学生的成长。 专题选编了5篇文章,组成三个学习板块,板块虽各有侧重点,但彼此穿插,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教学中切忌割裂开来,或者把问题简单化。 作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问题讨论必须自然浸透交融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考虑的素材、答复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讨论生成丰富的意义,进步语文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强调“整合,要求改变以往“教一篇是一篇零打碎敲的方式,组织高
3、效率的综合学习,但是综合学习必须建立在单篇教学的根底上,要在单篇教学上花力气,为整合做好铺垫。单篇教学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而必须抓整体,抓重点。我们在单篇上花些力气,最终是为了更好的整合,使整合更有效果。 教科书采用“跨文本、超文选的组合方式,应处理好“文言文和“语体文的衔接过渡。要改革文言教学方式,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文言学习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而要用问题讨论、活动体验和对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 专题以问题讨论为主,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 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互相
4、补充,层层深化,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板块围绕“生存与消灭组织学习材料,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消费生强烈的问题讨论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第二板块是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经典文本的学习,对前面的问题展开深化研讨,学习问题讨论的方法。 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展独立讨论,进步问题研讨的才能,加深对人生的认识,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司马迁 ?报任安书节选? 屈原 ?渔父? ?报任安书?和?渔父?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别主次,打破重点。 ?报任安书?是传统名篇,文章比较长,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为降
5、低难度,方便学习,入选教科书做了处理:一是只节选反映司马迁忍辱不死、发愤著书部分,以降低难度;二是采用原文与译文并排的尝试,便于腾出精力讨论问题,并把文中集中表现司马迁人生观的段落空出来,让学生在自读翻译中亲近文本,加深体会。教学中应该落实翻译任务,要求学生主动质疑,为问题讨论打好根底。 ?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情节故事性,学习难度不大,可以安排自主学习,老师稍加点拨指导。教学中应该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生存选择?板块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也是读完两篇文章后必然会产生的疑问。讨论的空间很大,“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浅一点说,可以
6、用原文答复他们为什么择生,为什么择死。 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讨论: 比方: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决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表达生命的尊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典范,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宏大影响。 比方在“文革中,不少著名的知识分子罹难。其中一部分是自尽的,也有一部分存活下来,继续他们毕生未竟之业。这两种命运都是有传统出处的。前者师从屈原,后者以司马迁为训。 可以从东西
7、方生死价值观来讨论: 比方: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可以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可以从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来讨论: 司马迁承受了孔子以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李陵之祸打破了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梦想,他以先贤为典范,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说明“忍辱立名的荣辱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鼓励自己,身处逆境奋斗
8、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打破,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有宏大的教育意义。 明确了板块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抓住了教学的主线,便于围绕核心灵敏组织教学讨论。 讨论?报任安书?中“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表达特色,就要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痛苦的经历和心理,从而感受别人生选择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渔父?中寓言对话,就是痛苦的内心搏斗的外化,抓住表达上的这个特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 文言文教学一直有只重视“言而无视“文的倾向,用问题讨论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可以给我们新的解读视角,让我们有新的发现和认识,也会对文言
9、文阅读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报任安书?被称为是“天下奇文,可与屈原的?离骚?“抗衡千古。内蕴深沉,文气雄壮。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化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它们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大方。其忧愁幽思,是从作者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压抑无告的悲惨处境中产生的;其激愤大方,源出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谴责和决心洗刷耻辱的坚强信念。由于这股奇气时时在胸中盘旋激荡,一旦触发,就不觉汹涌奔出。 在后人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算是他的人生污点。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是允许发生的。无论如何投降都不是什么荣耀的事,但为了张扬光大生命的
10、价值,以期有更大的建树以达不朽之境,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类似的屈辱又是可以承受的。早先的先贤就这样做过。当时去古未远,古代遗风的影响不容低估。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李陵之降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逆不道行径。毕竟大一统国家时间不长,大汉民族的概念尚未形成,还没有形成忠于民族大义的铁律;毕竟为国捐躯与张扬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时受到推崇。 大汉立国之初,就曾认可了这种因势不敌而降的人,如韩王信、堂阳侯孙赤都曾因战败而投降项羽,后重新参加汉阵营而继续受重用。就是司马迁时代的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就未闻失侯夺爵此事记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因此,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难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
11、过去是通行的做法,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至少汉武帝就没用这个名目给司马迁定罪。 汉武帝并没用以为李陵投降说情这个名目给司马迁定罪。 大概司马迁在为李陵说情时提到了李陵之败与其上级、与武帝有裙带关系而受重用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之败的联络,因为后者在李陵失败的同时也折损了五分之三的人马。汉武帝给司马迁定罪的名目是,攻击皇帝用人不当而造成李陵之败。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板块在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根底上进一步讨论“生存选择问题,看看鲁迅笔下的“三·一八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在详细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 ?记念刘和
12、珍君?是一篇至情文章。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考虑交汇,情感上有一种宏大的力量之美,造就了文章独特的风采和魅力,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考虑。 文中鲁迅提出了“真的猛士和“庸人两组概念,赞扬刘和珍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真的猛士的精神,否认“庸人式的人生态度,文章从“伟大与“平庸这个角度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以死来追问生的意义,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对虐杀生命的恶权力的愤慨,具有宏大的警世和教育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名篇,被公认为比较难教的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出新意,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放手不管,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结果一篇学完,许多地方没有读
13、懂,深化宝山,空手而归。 字字疏解,句句落实,自以为很扎实,其实是“满堂灌。 我们倡导一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教学方式,即由工具性的“细部入手,讨论文本中核心问题,把工具和人文打通,推动精神、情操、人格的提升。 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它们所指代的详细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行文方式,讨论它产生的原因和特殊的效果; 也可以从对刘和珍片断描写入手,概括刘和珍的精神品质,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引导学生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讨论,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 “真的猛士板块的呈现方式本来就是“问题讨论,确立了板块和专题的讨
14、论核心,就可以突出重点,巧加选择,“长文短教,“繁文简教。 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都应该使“问题讨论有机浸透交融在文本解读中,富有独创性地引导学生去亲历去探究,使学生获得人生开展的精神养料。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教学难点较多,但许多难点都蕴藏着讨论的契机,是教学中值得花力气挖掘的语文富矿。 比方,第五部分中鲁迅对惨案意义教训作了总结,为什么他赞成刘和珍们的死义精神却反对请愿,就很值得讨论。老师应该充满机智捕捉教学契机,在动态生成中把讨论引向深化,而不是简单地报报答案。讨论中许多问题答案也不是惟一的,关键是学生真正动起来,乐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记念刘和
15、珍君?中“真的猛士、“庸人、“苟活者、“死等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这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备课时可以适当涉猎,使自己有新的解读目光和教学视野,以便更好地指导、驾驭所讨论的问题。 但对这些资料也要慎重对待,学会分析,不要盲目求新。比方,对文中涉及到的杨荫榆,我们一方面要对她作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她在“三一八惨案中应负的责任,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 英培根 ?论厄运? 周国平 ?直面苦难节选? ?苦难中的尊严?板块选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充满人生智慧,虽然是首次入选,但富有可读性,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并丰富阅读兴趣,相信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文章难度
16、不大,可以安排学生自读,老师对两文的观点和说理方式,适当点拨指导,然后对顺境展开讨论。 ?渔父?采用比照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段,分为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是两人的对答。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屈原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屈原心事重重,“行吟泽畔。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屈原显得格外愤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以渔父的问话,引出屈原的答话,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 第二部分第2、3段是文章的主体。渔父主张与世推移
17、,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而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 ?渔父?中的屈原,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一场关系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在貌似寻常的问答中告终。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正以其坚决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三部分第4段,渔父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处世哲学的一种诗意的说法
18、。 ?渔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简洁而又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开展的角度看,此文寓言式的问答体,对后来的汉赋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 一样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妙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那么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成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英勇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化,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化独到。 ?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考虑的结果。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颖话题。应该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引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根底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