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2 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 作精神。2 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 通过对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的物体进
2、行受力分析展开的。它为后面学习测量摩擦力、浮力等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 是二力平衡的条件, 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是本专题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 总 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策略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 关系, 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 引导 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进而引申到讨论二 力平衡
3、条件是什么, 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 为了更容 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结论, 请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四、教学资源准备2多媒体课件、小车、棉线、钩码、滑轮、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 5分 钟)播放视频:匀速上升的潜水艇、缓缓降落的 宇宙飞船、放在课桌上的书本、吊在天花板 下的电灯等。思考: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它们分别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 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但是现实情况是一切物体都要受到 力的作用,物体保
4、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 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思考分析,物体 有的做匀速直线运 动,有的静止。在竖 直方向上都受到两个 力的作用。感受力与 美的结合, 体会物理 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激发学习 兴趣。(一)二力平衡上面的现象中潜水艇和飞船, 两者都处于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而书本和电灯都处于静止 状态。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二力平衡?思考:是不是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一定会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运动状态 呢?也就是说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呢?演示:用手拉着钩码加速往上提。引导学生思考:(1 1)钩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手往上提钩码 时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5、吗?(2 2)这说明了钩码受到的两个力是平衡力 吗?思考: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受到的两个 力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下面我们通过桌面上 的小车进行探究。(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图 1 1如图 1 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 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放钩码。思考: 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力的 示意图画出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下面就让小车保持静止, 看一看它受到的两 个拉力应该满足什么关系?物体受两学生归纳:个力作用平衡状态:把物体处保持平衡 的情况最于匀速运动状态和静简单,所以止状态都称为物体处先来研九于平衡状态。这种简单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的问题。应使学生平衡状态时,
6、就称做认识物体二力平衡。受两个力学生交流回答:作用时并 不总能保 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钩码受到重力和拉力由此引出 二力平衡两个力的作用。因为的条件。钩码做加速运动,没 有处于平衡状态,所 以重力和拉力不是平 衡力。这说明一个物 体受到两个力作用, 这两个力不一定是平衡力。教师引导学生把探究充分发挥 实验在物 理教学中的促进作中的问题思考清楚然用,帮助学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生理解物记录数据,分析归纳,理概念和得出结论:作用在同规律。这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采用的方力,必须大小相等,法是从特方向相反,并作用在殊到一般,同一条直线上。从具体形简单地说,就是:同象到抽象 概括,由浅新课教学(3 30
7、 0分通过举例进一步使学生掌握4体、等值、反向、共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线。(1 1) 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 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条件?(2 2) 猜想与假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力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这三个要素来考虑)(3 3) 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图 1 1 是否可以作为参考?)实验时如何改 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小车所受二力情况小车运动情况(静止与否)大小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5 5)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小车不能保持静 止?哪些情况下小车能保持静
8、止,从而得出 结论。(6 6)评估:可以向学生指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 摩擦阻力,但实验中控制这个阻力很小,与 拉力相比可以忽略。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思路分析回答:电灯受入深,符合初中学生 的认知规 律。(三) 二力平衡的应用1 1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思考:(1 1)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电灯, 若电线的拉 力为 2N,2N,则灯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 2)重力为 2N2N 的课本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多大?(3 3)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 500N,500N,则他们受到的阻力是多 少?总结: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可以判断出
9、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 是平衡力,进而判断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2.2. 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 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 火车将怎样运动?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 车又将怎样运动?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火 车又将怎样运动?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 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 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3.3.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思考: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许多
10、 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试着把它 们加以区别。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处于静止状态,所以 重力和电线的拉力是 平衡力。那么这两个 力一定满足一力平衡 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 直线上。所以灯受到 的重力为2N2N。学生交流回答:牵引 力大于阻力,火车将 加速;牵引力小于阻 力,火车将减速; 牵 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 火车可能匀速直线前 进。学生交流回答相同点 是:都满足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它们最根 本的不同点是:一对 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而 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 别作用在“不同”物 体上的力。两个力, 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 物体上,就不可能是 平衡力;两个力中, 发生作用的物体只要 出现第三个,就不可 能是相互作用力。力与运动 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农业的土地利用规划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动画史与经典作品赏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药用植物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食品技术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结构力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家庭社会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房屋建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商业摄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实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pvc卷材楼地面施工工艺
- 印刷保密协议
- 校长竞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晶须硫酸钙行业报告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测试卷及答案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课堂作业多元化设计
- 物权法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室颤学习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GB/T 24608-2023滚动轴承及其商品零件检验规则
- 2024年世界的变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