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_第1页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马克思创立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是以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这 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 现在, 我们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 间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则是把商品体作为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 于 是,我们选择了从分析人的二重性入手, 全面研究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生态自 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运动、 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经济实质, 这就是 说,以人的二重性这个范畴作为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 因此, 我们在前面论 证人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理论的核心时, 就已经肯定了劳动

2、不仅是生 态自然范畴, 而且是经济社会范畴。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二重性决定 的。下面,我们在第五章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生态 经济本质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内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深刻 内涵,从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生态经济实质。(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 1、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 义经济运动, 首先研究了商品的二重性, 紧接着就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在人类思 想发展史上, 首次指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在这里, 马克思是密切联系着商品这个资本主义 社

3、会财富的 “元素形式 ”即资本主义的 “经济细胞 ”来分析劳动二重性的, 因而这种劳动二重性 是包含在商品中的, 没有离开商品孤立地研究劳动二重性, 这正是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经济学 家不同的地方。可见,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与他创立商品二重性理论密不可分的。这样, 马克思首先没有研究人类劳动一般, 而是研究人类劳动特殊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马克 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 系,得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 物,同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因此,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

4、对 立统一,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 马克思才能创立科学的劳动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一系列 问题,建立起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 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贯地用这种观点来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动、 发展过程。 这就告诉我们, 没有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也就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其中包含着没有马克思的生态经济 思想。马克思在译阿 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分析商品的时候,我并不限于考察商品

5、所表现的二重形式, 而是立即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这种二重性存在体现着生产商 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有用劳动, 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 作为劳动 力消耗的劳动。 ”32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资本论就十分清楚了。马克思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论述劳动二重性的标题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33。(重点引者加)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二重性,并不是指人类一切劳动的二 重性,而是指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或者说,马克思所论证劳动二重性的劳动,并不是指人类的一切劳动, 而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 的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

6、创造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不同质的;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 的唯一源泉, 是同质异量。因此, 在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 下,“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 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从另一方面看, 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 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34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 “在我们现在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还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35者。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而是生 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

7、个方面, 即同一劳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种生产商品的劳 动是人类劳动特殊,是个历史范畴。 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 无论是创造商品价值 的抽象劳动,还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 都是历史的范畴。因为, 只有在商品经济 中, 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经济属性。 同样, 只有在商品经济中, 具体劳动才是价值物质承担者的使用 价值的创造者; 具体劳动同时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的自然基础。 它反映着人与自然 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 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 然而, 这种生态自然属性却具有 特殊的历史性质, 它

8、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 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中的抽象劳动是共生的、 相伴的。当生产商品的劳动消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就消失,而 具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身份也随之消失。 因此, 从逻辑上说, 我们不能把它们割裂 开来,认为统一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中的抽象劳动是历史的范畴, 具体劳动却是永恒 的范畴。而是应该说,生产商品的劳动,无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都是历史范畴。2、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 的信中说:“我的信最好的地方是: 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 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 (这是对事实的全部

9、理解的基础)”。36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才能使人们看到了在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同 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前者表现为劳动的生态自然因素, 是反映人的劳动的自然生态属性; 后者表现为劳动的经济社会因素, 是反映人的劳动的经济社会属性。 更确切地说, 马克思的 劳动二重性学说, 不仅肯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态自然属性, 而且强调了这种劳动的经济 社会属性, 这是因为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反映商品生产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关系, 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因此, 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所

10、采取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它与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自然关系的有机统一, 就 构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实质。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有生态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的二重属性。 它们之间的对立 统一,正是体现了生态经济二重形态。(二)劳动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人的二重性决定的人只有在劳动中, 它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体现在劳 动中的人的两重性又决定了人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要明白这一点, 我们就要重申劳动的含义 和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过一段极其著名的论述: “

11、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 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自身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 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这段论述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 蕴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从劳动的主体来看,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种 自然力。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即自然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的关系。 但是,人的劳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自然时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

12、物则是 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 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即社会存在物与自然存在 物的关系。第二, 从劳动的活动来看, 劳动是人使自身的自然力进行的一种运动, 这种运动在现实 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劳动活动的社会经济因素, 即人对自然在社会意义上的关系。 这使劳动 成为区别于动物与外界自然直接作用的人类活动方式,因而, 劳动作为人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了它的经济社会性质。第三, 从劳动中发生的关系来看,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是人通过劳动实现 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关系, 如此同时实现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社会物质变换 的经济关系即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

13、济系统之间的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之间的物质变换 关系。 因此,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同时就是人改变自然界的人与人之间 相互交换劳动活动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在劳动中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同时发生与同时发 挥作用的,表现和确证着劳动的二重性。第四, 从劳动的目的来看, 人通过劳动是为了解决人对自然界以及社会内部个体对群体 的依赖关系, 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在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的有 目的的活动。 如此同时, 人通过劳动应当是为了协助解决人对自然界以及自然界内部非人类 生物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为了满足非人类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保护、 建设自然界、实 现自

14、然界的真正复活的有目的的活动。第五,从劳动的结果来看, 人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界, 为自身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与此同时不仅改变了人身外的自然, 而且改变了人自身的自然, 即也就改变着人自身, 使人 得到不断发展。其结果,必然是改变和发展了自然界,改变和发展了社会。总之, 归根到底,人的劳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活动,它改变物质的自然形态, 使之适合于人们的需要, 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的永恒的 自然条件。 它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自然关系。 不管社会形态如何, 没有人类劳动社会就 不能存在, 也就不会有人类生活。因此,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15、 是劳动的 生态自然属性, 是永恒的范畴。 它渗透于古往今来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 是一切社会形态下 人们劳动所共有的。另一方面, 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 这是社会内部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和个体 与个体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 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 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 义上的耗费或支出。它是马克思所说的: “如果我们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也把 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都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37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管社会形态如何, 没有它, 社会内部的个体与群体之 间和个体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无法实现, 这样个体就不能摆脱动物

16、状态, 成为社会动物同自 然界发生关系, 社会同样不能生存, 也同样没有人类生活。因此, 劳动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劳 动交换活动,是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属性, 也是永恒的范畴。它存在于古往今来的一 切劳动活动之中,是一切社会形态下人们劳动所共有的。只是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制度, 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形式与性质不同罢了。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我们考察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后, 就进入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 这就是研究马 克思的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社会物质生产过程 是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统一。 这种统一性, 体现了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生态 经

17、济二重形态。人类劳动过程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生产过程的普遍性。 马克思在 资本论 等重要著 作中,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作了两个方面的科学抽象, 即抽象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增殖过 程。他从人类各个时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人类的经济过程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劳动过程, 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说明其超越于某个特定生产过程之上的普遍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的:“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41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劳动都涉及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 会过程。因此, 人类劳动过程的二重性就表现为: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自然过程和人 与人之间的

18、劳动交换的社会过程。被马克思抽象地考察的劳动过程中, 最初出现的只有两个因素: 人与自然、 劳动与劳动 的自然物质因素。 即使撇开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有用劳动, 剩下的是 “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 亦即人自身自然的耗费, 这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力, 自然物质因素的耗费, 显示了劳动过程的 自然生态因素的强大作用, 反映了劳动过程首先是一个自然过程。 如此同时, 人类劳动过程 总是在一定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下从事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这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 程。 “因为劳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及劳动本身,都是历史 发展着的。现实的绝大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已经不是天然

19、的自然物质,而是为人所 加工过的、过滤过的,是作为前一段劳动过程的结果。 ”42就通常被看作为 “自然的产物 ”的动物和植物的现在形式而言,已经是 “经过许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劳动不断发 生变化的产物 ”。43至于劳动过程的劳动资料, “就是最肤浅的眼光也会发现; 它们的绝大多 数都是有过去劳动的痕迹。 ”44因此,劳动过程中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所以, 人类劳动过程既是自然过程又是社 会历史过程。劳动过程理论和价值形成过程理论的统一。 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与自然历史发展 过程结合在一起考察, 使他的人类物质生产过程

20、理论是劳动过程理论和价值形成过程理论的 辩证统一,是对适用于任何生产方式的一般生产过程理论的抽象和对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方式 (如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 分析的辩证统一。 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 价值改变自然物质的劳动过程, 又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形成、 增殖过程。 因此马克思 认为: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就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或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 ”45在劳动过程中生产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生产价值。生产商品的生 产过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过程。 而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使 用价值过程体现人类物质生产过程的自然生态属性

21、, 价值形成增殖过程体现人类物质生产过 程的社会经济属性。 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劳动过程的生产过程, 不仅是自然物质 与自然物质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而且是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这既是 物质改变的自然生态过程又是价值形成、增殖的社会经济过程。从社会生产的自然生态过程来看, 作为劳动过程的生产过程, 都是人们通过自己有目的 活动, 去改变自然物质, 使它采取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新的形态的过程。这是具体劳动创造 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 它通过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 以改变其物理的、化学的、生 物的、 几何的特征以及时间、空间存在的形态。所以,它只能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

22、关系 的自然过程。 从社会生产的社会经济过程来看, 人类劳动在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下, 就成为 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 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 补偿价值, 而且要增殖价值。 这种价值形成与增殖的社会过程, 是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的特 殊性的表现。 商品生产的社会过程, 是实现人们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所采 取的社会经济形式; 是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劳动把自然物质变换成经济物质, 价值就沿着生 产链不断形成、增殖和转移,并通过交换链实现其价值。这种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增殖、 转移和实现的过程, 就是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运动过程。 因此, 商品生产过程并不是

23、单纯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与增殖的社会过程,是改变自然物质的劳动 过程和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的统一。 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管社会经济形态如何,社 会生产和再生产, 既是经济物质不断形成和增加的自然过程, 又是价值不断形成和增殖的社 会过程。社会生产过程是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曾经明确把社会生产过程 看成既是自然生态过程,又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他说:“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 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 是生产和再 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 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 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

24、他们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因为, 这种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 社会。”46很清楚,社会生产作为改变自然物质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 过程;社会生产作为价值形成与增殖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一定社会经济形式的生产过程。 这种生产过程应该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生态经济过程。 社会生产过 程的这种生态经济两重性, 是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过程所不会改变的, 改变的只是在不同的 社会经济形态中社会经济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社会性质罢了。因此,在当代, 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还是

25、社会主义生产过程,都是一般社会生产 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它们既是 “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 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47自然生态过程;又是它们各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社会经济过程。 在自然的世界和社会的 世界这个统一客观世界发展中, “社会生产的自然发展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形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全过程 ”。48四、商品体的二重性理论我们考察分析了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之后,就可以考察分析直接的 “生产过程的结果 和创造物 ”的二重性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在人类思想

26、发展史上,马克思 首次提出与深刻论证了商品的二因素理论, 这是因为, 他发现了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 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 前面已经研究了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意蕴,这就使我们必然会看到他的商品的二因素理论中蕴涵着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理论先声。 因此,我们对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理论进行生态经济学解读, 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理论至少蕴涵 着三个基本生态经济论点。(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运用他发现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纠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的 混乱状态,确定了商品二因素理论,这就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认为,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

27、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别创造的。 某种具体 形式的劳动,能够生产出某种特定的物品即产品, “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劳动产品的这种 有用性,亦即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这种属性,就是物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 “物 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49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有用,即具有使用价值,还必须 是对他人及社会的使用价值, 并通过买卖形式的交换而进入消费领域。 因此,马克思说: “使 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 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 质内容。在我们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0由于马克思区别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

2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同两 个方面, 只有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 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科学地阐明 了商品的价值实体及其本质。马克思指出: “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 的有用性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51这就是各种商品都是人类劳动力 (包括脑力和体力) 在生产的一种消费, 这就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 动,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便是商品的价值。因而, 商品的价值是由这种 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从上,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品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分割地构 成商品体。古典经济学家孤立地看

29、待二者,正如亚当斯密所认为的,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值。 而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它告诉我们, 商品 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赖、 互为条件、 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便是无用之物,它就不可能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反过来, 一种物品虽然具有有用性, 但倘若没有价值, 这种没有价值而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同 样不能成为商品。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是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价值, 二者不可缺一。 因此,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正是这种统一体, 才使商品体不言而喻地包含了生 态经济二重性的意义。商品是“一

30、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52因而它的使用价值随着商品流通进入消费领域, 使潜在使用价值变成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通过人再次转化, 其 中就会有自然物质向自然界回归, 这时, 商品的自然规定性的利用就完全抹杀了商品的社会 规定性, 商品统一体瓦解了, 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但商品中的自然物质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 立性,具有人类无法消解的顽固性,处在自然生态循环过程之中,正像马克思说过的:“个体化的东西 (系指人所占有的自然物质 引者注) 不断分解为元素的东西是自然过程的要 素,正如元素的东西不断个体化也是自然过程的要素一样。”53(二)商品体是生态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的统一

31、体 商品的二因素在本质上是它的生态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因为商品的本质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就是它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 统一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商品 “是二重物 ”,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 和价值形式。54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具有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的二因素。在马克思的 资本论中, 作为劳动过程的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与创造物, 是由人类 劳动改变了自然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这种物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则是来源于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包括质量、体积等。因此,马克思认为,它“作为产品,生产过程的结果是使用价值。”55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

32、,它就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 “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 从而 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56一般来说, 具体劳动能够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应该是使用价值 是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 凭借劳动作为为我之物占有的自然物质才是使用价值, 它 是“自然物质和人类劳动的结合 ”。57这样,在使用价值中,商品是以 “日常的自然形式 ”58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使用价值是以有目的特殊的劳动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自然物质, 为满足某种特殊的人的需要服务的。对此,马克思对它作了很明确的规定: “上衣、麻布

33、等 等使用价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 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 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 质。 ”59这种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就构成为商品的自然生态因素,也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商 品的自然生态属性。马克思的巨大理论贡献, 不在于肯定和阐明了商品的生态自然属性, 而在于创立了科学 的正确的劳动价值学说, 揭示和阐明了商品的经济社会因素, 提出了商品具有经济社会属性 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肯定了的存在首先必须有一个自然基础,这就是商品的生态 自然因素。 阐明它的生态自然形式之后, 紧接着考察了商品的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

34、详细分 析了商品的经济社会因素, 揭示它的经济社会形式。 根据本书的任务, 仅从马克思分析商品 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来说明他是如何确立商品的经济社会属性的理论的。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在人的头脑里,商品成为一种充满与神秘化的 东西, 这种商品的神秘性, 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首次 真正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来源和实质。他认为:商品拜物教 “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 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60这是因为: “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特 殊时

35、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 最后, 劳动的那些社 会规定借以现实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可见,商品形式的 奥秘就在于: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 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 劳动产品成了商品, 成了可感觉而又超越感觉 的物或社会的物。 ”61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使用物品当作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人们的社会产物。后来科 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 只是在它们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 这一

36、发现在人类发 展史上划分了一个时代,但它决没有消除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62因此,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下, 商品拜物教获得充分发展,不仅有商品拜物教,而且还有货币,资本等 等拜物教盛行, 使人们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社会经济性质都被物的假象蒙蔽起来了,并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63这种 “物的外观 ”使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受到迷惑,有人就认为, “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 ”64可见, 古典经济学家只看到商品的自然属性,看不到它的社会经济属性,把价值看作是物品 天然具有的属性,而没有看到价值反映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反映人的劳动 属性;把创造价值的劳动看作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看不到它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产物; 特别是他们只看到商品交换的物的属性, 看不到商品交换的社会性质。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 教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概念的社会经济性质,特别是商品交换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 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样,马克思就确定了商品范畴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最一般的范畴,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