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_第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一、课前导读课前导读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皆情语。”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宋就有不同的理解。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

2、塘美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关于月亮的诗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A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基本情况,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欣赏其散文名篇。B 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说出文中景物的特点及所用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独有的语言美。 C 领悟作者借月夜荷塘所抒发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A 使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说出本文比喻的妙处

3、何在。 B 让学生掌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与同类文章做简单的鉴赏对比。3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朱自清先生当时心情的“不平静”,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的心境,进而更直观的了解历史。我所认识到的朱自清我所认识到的朱自清毛泽东毛泽东称赞他和闻称赞他和闻一多一多“他表现了我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摘自别了,司别了,司徒雷登徒雷登)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弦;原籍浙江绍兴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

4、散文家、诗人、,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你我

5、、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思考思考A.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月下散步A.作者的行踪作者的行踪.B. .作者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 .出家门出家门踱小路踱小路观荷塘观荷塘赏四周赏四周不宁静不宁静寻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暗线:情感(内结构)明线:游踪(外结构)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第段:月色下的荷塘第段:第段

6、: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色行文思路行文思路1 1(行踪)(行踪) 家里家里-路上路上-荷塘荷塘-(-(路上路上)-)-门前门前( (家家) )写作思路探寻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3 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4-6 4-6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7-8 7-8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煤屑路 :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 (月下)荷塘 (荷塘)

7、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苦闷) (喜悦) (喜悦) (喜悦) (苦闷) (向往、遗憾) (更加寂寞苦闷)思考思考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历, ,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19271927年年4 4月月12

8、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势,做不到投笔从戎做不到投笔从戎, ,拿起枪来革命拿起枪来革命, ,于是于是“心里颇不宁心里颇不宁静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背景介绍思考思考朱自清去月下散步

9、的目的是什么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寻找宁静思考思考 那么那么, ,作者找到宁静了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对比,整个句子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便觉”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的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本句说明作者想躲开恼人的凡世,求得短暂的安宁和自由。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

10、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

11、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作者月下独步所见之景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品味其中的美。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请

12、找到相应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品味句子品味句子本体本体喻体喻体原句原句相似点相似点荷叶 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此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将出水很高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 荷花的形态美丽,且化静为动,赋予敢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妖美、绰约丰姿。比喻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

13、羞涩”“脉脉”这几个词,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它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拟人拟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 (2)人靓歌甜。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

14、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曲曲折折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 凝碧脉脉泻 浮 洗 笼画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素淡 宁静)(朦胧 柔和)探究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写景的特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15、。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照” 字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而“淌”虽有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来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字写月光,好不好?能将“泻”用为“照”或“淌”吗?品味词语品味词语 继续赏析第五段出现的动词继续赏析第五段出现的动词“浮浮”、“洗洗”、“画画”字字“浮”这个动词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洗”字写出了雾之薄及雾在月色下的状态。“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画”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突出了影之美,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落下来的,反衬出月光轻盈荡漾。叠词的使用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